古代的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他們的身份是民是官?

2020-12-11 歷史戰爭

俗語常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提起秀才,我們總會想到知識淵博、見多識廣的讀書人,不過,秀才到底是什麼身份,他們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呢?

其實,秀才起初跟讀書人沒有多大關係,它是指「才之秀者」,即特別有才能的人。《管子·小匡》載:「農之子常為農,樸野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裡也有相關記載:「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漢荀悅《漢紀·武帝紀一》:「其秀才異等,太常以名聞;其下才不事學者,罷之。」這裡的秀才,都是指優異之才,跟其本身的學歷和身份沒有關係,與現在的「人才」意思接近。

秀才被賦予政治身份,是在漢朝以後。漢朝將秀才和孝廉並舉,不過由於光武帝劉秀的名諱當中有「秀」字,故改稱為「茂才」。唐宋年間,凡是參加科舉考試者,都被稱為秀才,秀才逐漸代指讀書人。在元明時期,人們常用秀才來稱呼讀書人,元·喬吉《新水令·閨麗》曲:「我是箇為客秀才家,你是箇未嫁女嬌娃。」

明清以後,秀才專門指府學、縣學的生員,而且必須是讀四書五經而進學者才能得到這樣的稱呼,不讀四書五經會被視為離經叛道,即使飽讀詩書,但依舊沒有秀才的名分。

關於秀才的學歷,其實要分朝代來看。在唐宋以前,秀才只是指人才,並不僅限於飽讀詩書之人。唐宋以後,只要是讀書人,都可以取得秀才的頭銜,無需經過考試。不過這也使得宋朝的秀才頭銜極其廉價,對於科舉進士、進入仕途沒有多大的幫助。而到了明清以後,秀才才真正地與「學歷」掛鈎,必須通過數次考試才可以獲得這個頭銜。古代的科舉制度與現在不同,不過如果非要對照的話,明清時期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本科。

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高的學歷,他們往往是飽讀詩書者,學識淵博、見多識廣,而這也是「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這句話的由來。在明清時期,想要做官必須考中舉人,而想要參加鄉試中舉,就必須有秀才的身份,所以說秀才就相當於古代做官的敲門磚,至關重要。

古代封建王朝非常重視科舉,秀才也享有許多特權,比如最高等的秀才可以領到官府補貼的糧食和錢財,相當於現在的獎學金。而其他的秀才也可以享受不出公差和免納田糧的特權,他們在公堂上面對縣老爺甚至可以不用下跪,其家人也可以免除徭役。

不過,儘管有這一系列特權,但由於科舉漫長,考試競爭激烈,許多人三四十歲可能還是一位秀才,所以「窮秀才」依舊不在少數,而這也是「窮酸秀才」的由來。總的來說,秀才介於官和民中間,他們既享有少量特權,又沒有實權和官身。這是在古代科舉制下,誕生的獨特身份。

相關焦點

  • 在古代,進士、舉人以及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部分原因是為朝廷選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為讀書確實可以為自己謀一條不錯的生路,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
  • 古代考個「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看完真的漲知識了
    古代考個「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看完真的漲知識了在古代,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一般都相對較高,普通民眾都非常尊崇讀書人,就連打家劫舍的劫匪都不會輕易得罪讀書人,在唐朝時期人才選拔嚴格,每年當選秀才之人僅一二人,因此要想當上秀才尤其困難,「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秀才、舉人和進士在古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我覺得分別應該對應著現在的專科、本科和博士。古代的」高考制度」,叫科舉考試,而現在叫高考。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考試都是為了給國家選拔人才。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與我們現代的不同階段的教育情況做一下對比。我們現代教育也分四個等級,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而古代科舉考試為四個等級,分別是: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在古代所有的讀書人,經過一個小小的考試後,成為童生,也叫童子,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對所有的讀書人都稱作學生一樣。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答案很意外
    今天的問題,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
  • 我國古代的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現代人根據自己受教育的程度,準確來說就是自己上學的層級,可以分別出不同的學歷,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不等。 同樣,在我國的古代也有著一套類似的學歷體系,只不過他們的學歷不叫現在的名,獲取的方式也不一樣。
  • 古代的「秀才」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本科生能考上嗎?
    科舉制度的好處如此之多,自然有許多人參加,但同時,想要通過科舉入仕也是非常困難的,考生想要入仕,要通過鄉試、會試和最後的殿試,參加科舉的人很多,但是最終成功的卻只是極少數,有許多人一生可能都停留在秀才這個階段,想要再往上考非常困難。古代的科舉與今天的高考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你知道「秀才」放在我們現在是什麼學歷嗎?
  • 古代所說的窮酸秀才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學歷,放到現在絕對是精英
    雖然古代的不少文學作品裡常常嘲諷"窮秀才",但是秀才實際上無論是考取難度,社會地位都不可低估。要成為一名秀才,需要通過縣試、府試、省試三場考試,難度相當於現代考取博士。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諸州每年各舉薦秀才一名,意為優秀人才。
  • 古代的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在古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我覺得大概分別應該對應著現在的專科、本科、碩士和博士。
  • 為什麼古代人們都想考秀才,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別不知道
    為什麼古代人們都想考秀才,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別不知道在電視劇《武林外傳》裡面,有著各色不同的人物,其中最經常聽到的口頭禪就是呂秀才的「子曰」。這個呂秀才講話做事都是文縐縐的一副讀書人死板的樣子,那麼以他秀才的學歷放到現代社會來看,會是現代學歷的那一個段呢?這個要先熟悉一下古代的科舉考試的制度,一個人想要獲取功名就必須要讀書和考試,到了年齡後那他首先就要參加縣試完後再參加府試,如果通過的話就是童生了。
  • 古代進士舉人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層次的人呢?你知道嗎?
    科舉制度建立於隋朝,廢止於光緒年間,現在大部分人在古代是能拿到俸祿的哦,來看一下你到什麼級別了。秀才秀才由院試(童試)選拔而來,相當於現在的小學升初中,只是古代文盲較多,有些童生年紀比較大,甚至有五六十歲還在考秀才的。
  • 中國古代的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說是博士也不為過
    在父母的那個年代中(60年代)沒幾個人能上得起學,小學還未畢業就輟學回家幫忙農作,還未成年就外出打工拼搏;而在古代,上學更是普通人遙不可及的夢想,要說到古代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我先告訴你一組數據:有歷史相關記載的狀元從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終,一共只有592名。這也說明了考上狀元有多難!
  • 明清時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學歷
    那麼,秀才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如果放到今天,秀才大概是個什麼學歷呢? 因為秀才是由每個省選出,所以就有人認為,秀才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普通本科生,也有人認為是重點本科生。還有種觀點認為,清朝後期每年約錄取2萬名秀才,而全國約有40-50萬秀才。每年錄取的秀才約佔人口的1/15000。目前,我國每年錄取博士7.5萬人約佔人口的1/20000。因此,有人認為,秀才相當於現在的博士。
  • 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科舉不能與現代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標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整個清朝268年(清軍入關後開始算起),考中秀才的也不過46萬,而今天最高學歷的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60萬~70萬。 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我們能夠一窺上層社會的生活。但在古代社會,一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沒有去過縣城,誇張點的連村子附近幾十裡外的地方也沒去過。
  •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看完你就知道了
    古代科舉不能與現代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標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古代考上功名是改變命運、提升階級的大事,而現在學生們,畢業以後拿著微薄的工資,還得為房子背上幾十年的貸款,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 古代的狀元那麼難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殿試第一名被稱為狀元,這是萬裡挑一的人才選拔,是人中龍鳳的代表,所以狀元在古代是極其榮耀的稱號,他們通過層層選拔,直到金鑾殿獨佔鰲頭,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狀元一般都會走仕途考狀元是為什麼?到明朝時,如果中了狀元的話,一般會進入翰林院,官品是從六品,其實就是儲備人才,身份就相當於皇帝身邊的秘書,根本就沒有實際的權利。
  • 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古代科舉不能用現代的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應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你就真的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古代科舉考試,就業目標非常明確,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考試猶如打通關,就明清兩朝而言,首先通過考試取得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此考稱童子試,考取後取得生員身份,生員的俗稱即是秀才,明清時期秀才考試比現代高考難太多,需經縣試、府試、院試三層才能過關,當年洪秀全四次參加童子試均名落孫山,在最後一次廣州應試後,偶然發現一本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才開始建拜上帝會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秀才比考大學難
    我們在一些影視劇和戲文中,也了解了不少有關科舉的故事,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就是在等待考試回來丈夫,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耗盡一生,求取功名,最終落得瘋癲的下場,而更多的是無數貧寒學子苦學數年,只為得一個秀才的稱謂,那麼,到底古代的秀才,在現代社會,算是哪一個學歷呢?
  • 古代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有人說是大學生,有人說是博士生
    那麼,作為一個敲開生命之門的學者,考試有什麼好處呢?為什麼大多數學者一生之後都被擋在學者的門外?童生是秀才的第一稱謂。只要他們是童生,就被視為孩子。什麼樣的人是童生?在過去,讀書人不能亂叫。只有在政府規定的考試範圍內閱讀國學書籍的人才被稱為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