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古代的不少文學作品裡常常嘲諷"窮秀才",但是秀才實際上無論是考取難度,社會地位都不可低估。要成為一名秀才,需要通過縣試、府試、省試三場考試,難度相當於現代考取博士。
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諸州每年各舉薦秀才一名,意為優秀人才。東漢因避光武帝名諱,遂改稱茂才。三國曹魏時沿襲察舉,復改稱秀才。至南北朝時,舉薦秀才尤為重視。
若是在古代,要想成為知識分子,走上仕途,為官一方,只有考科舉一條路可走。
現在的學歷分為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古代也有學歷,分別是秀才、舉人、(貢士)、進士。
秀才一般可以擔任從七品以下的官職,政治地位相當於現在的科級官員。普通的秀才通常能在各級學校,私塾擔任教師,協助縣衙管理治安、稅務等鄉村事務(等於鄉鎮長),甚至可在縣衙任教諭(縣教育局長)等正式官職。
成為秀才以後,還會擁有免稅、免徭役、見官不跪等特權,有些秀才還享受國家補貼。
那麼秀才相當於,今天我們一個什麼水平呢?很多人覺得應該是小學到中學的水平,其實這樣理解是誤區的,古人基本上很多都是在十多歲就考中秀才,按照我們現在的年齡水平,這個年齡應該還在上中學,其實這樣理解是不正確的,古人十多歲就結婚了,我們現在20多歲,30多歲都還沒結婚都有,而且在古代,考中秀才,都會被記錄家族族譜,還需要寫個人傳記。這是一項榮譽,從社會地位來說,相當於重點大學的畢業生。
「舉人」階段的考試叫「鄉試」。秀才中舉的概率遠小於十分之一。中舉之後,首先在省城進行「複試」,複試合格者才有進京趕考的入場券。
進士牛逼自不必說,全國每三年考一次錄取大概200名,平均每年67人,加上恩科平均每年估計也就100人,也就是說進士相當於全國高考排名前100的人了,這個難度真的是太大了,清華北大橫著進,估計相當於北大清華博士研究生的學歷。
再看下進士的待遇。成績最好的比較年輕些的,一般去翰林院做庶吉士,繼續培養三年,這個前途也最大,熬個多少年正常都能熬到封疆大吏督撫級別,最差的也是知府級別,最好可以升到帝國最高領導層的大學士。 成績中等的一般會放京官,成績最差的和年紀很大的一般會外放知縣,熬到老估計能混到知府級別。古代科舉可以一直考,年紀大很正常。
每三年京城會組織一次會試,通過這個考試,你就可以成為進士,但前提條件也是一樣,不可以跳級考試必須一步一步來。按照如今的社會地位來說,進士相當於正處級幹部,會試過後就是皇帝親自評選的殿試,也是最後一個等級。這場考試是不淘汰人的,只是做出排行
進士那都是中央省部級領導幹部培訓晉升了。
「狀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擔任修撰,前途十分光明,一般可以坐到侍郎,巡撫,御史等較高的官位,這就是古人所謂的「無災無難到公卿」;明代二甲進士,清代庭試成績優秀者,可進入翰林院擔任庶吉士,三年後再進行考試,依據成績依次可以留在翰林院擔任修撰,進入六部學習或擔任地方官。三甲進士一般可以進入翰林院學習或直接放外任,但需要從知縣做起。
其實,考上了秀才,就是個知識分子了,雖然沒有國家給的「」鐵飯碗「,但當地的各種文化活動,都少不了秀才的身影,比如主持婚禮葬禮,開張開業,文藝演出等,收入肯定不會少。就算不愛交際,性格內向的,撈一個校長乾乾,那叫易如反掌。
所以秀才的含金量還是非常高的,考中了秀才,雖然不能直接做官,當時也能保證你這一輩子吃喝不愁,不用務農為生了。今天的考試級別和古代不同,不是升級制的,而是根據年齡和學歷的增長而進行的考試,沒有可比性。
古時候,老百姓主要靠地方的紳士、宗族制度來維持秩序,人民內部的矛盾由這些有德望的人出面往往就可以得到令人滿意的調解。在這種士紳自治的體制中,秀才們自然成了紳士們的主力,有著超然的待遇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不也正是古代政府和人民尊重知識的體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