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秀才」,就不免想起《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看起來平淡無奇,甚至可以說是窮困潦倒,怪不得別人在說「秀才」這個詞語的時候,會加上一個「窮」字,是為「窮秀才」。但是,「秀才」在古代,卻並非如此。「秀才」如果放到當代,也是有對應的學歷的,而且學歷還不低,只是,我們都被電視劇給誤導了而已。
在古代,讀書人和現在是完全不同的,首先,家裡特別貧困的孩子,在古代不一定能讀得起書;其次,古代的考試制度也和現在完全不同,一個讀書人想要有所成就,就要經歷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譬如,清朝的名人曾國藩,考了7次科舉才當上秀才。
公元605年,當時的隋王朝,為了讓國內的政權得到更好的鞏固,便將以往的九品中正制度廢除了,然後開始實行科舉制度,讓整個選拔官吏的程序更加公平公正了,對當時的底層百姓而言,這無疑是一大喜訊。從此,天底下的讀書人便紛紛開始奮發讀書,只為有朝一日可以光宗耀祖。
在整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科舉制度也是隨之變化發展的。後來,整體上來說 ,科舉制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3輪,每試3年1次。最終,考上後,最開始,要由「童生」的身份進行鄉試,鄉試考上了便是秀才,秀才再去參加會試,考上之後就是「舉人」,舉人最終參加殿試,考上了就是「進士」,如果成績排在前三位,又由高到低分為:狀元、榜眼、探花。
而我們所說的「秀才」,則是在第一級,不別看它排在最低處,想考上還是挺難的。很多人說,「秀才」放到現在,頂多是個初中生,如果你也這麼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秀才,意為才之秀者,就是指有才華的人之中,更為優秀的人。所以,秀才,並不不是一般的優秀,而是有優中選優,而舉人、進士等,以此類推,意思就顯而易見了。
最開始,在《管子.小匡》中就有提到「秀才」一詞,那時指優秀的人;在漢武帝時期,「秀才」是屬於佼佼者,是被推舉的人;在元代,只是讀書人的一種普遍稱呼;到了明清時期,就是生員的統稱;現在,對於一些學習成績比較好的人,也可以用這個稱呼。
其實,在每個朝代,對「秀才」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因此,「秀才」並不能確切的說相當於現在的哪個學歷。
在宋朝的時候,秀才的地位算是很高的了,由於宋朝對讀書人的重視,加上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宋朝的文人可以說是空前之多的。在宋朝的時候,秀才地位很高,在知縣面前都可以不下跪,由此可見當時秀才的地位之高。如果非得說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那也是個「985」或者「211」的大學生了。
不過,每個時代的定義都不同,所以也只能根據具體的時代特徵去辨別了。不過,電視劇中的窮酸書生,就不要誤導自己了,畢竟,電視劇中的形象塑造是有目的性的,不宜放到生活中來,更不能覺得讀書無用。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活到老學到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