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錢人會把年幼的孩子送去私立學校,也就是私塾上學,學生的年紀一般是5歲-20歲左右。私塾老師大多是落第秀才或者老童生擔任,教學生學習「方塊字」,等教會了1000個字再來教《三字經》這類淺顯易懂的啟蒙讀物,之後才正是步入學習階段,教「四書五經」,學生們要將5萬字左右的私塾全部背完。
有的老師還要求學生連書裡的註解都背會,並寫得一手好字。到了檢驗成果的時候,學生需要經過科舉最低級一級的「童生試」,一共有縣試、府試、院試3場測試,考上了前兩場的不管年紀大小都是「童生」,如果最後一場院試也考上了就是「秀才」。
秀才考不上的童生大有人在,清朝大約有1-4億人,童生最多有300萬,但考上秀才的才46萬人,有的人頭髮花白還是童生,《範進中舉》的主人翁範進都54歲了,可他就還是童生。
童生一般都是不長進的人,或者實在不是讀書的料,《笑林廣記》裡記載了一個嘲笑老童生的笑話:一隻飢餓的老虎出山吃人,遇見一個秀才,嫌他太酸沒吃,遇見一個頭髮花白的老童生,答曰:「怕咬傷了牙齒。」
提到秀才大家都會想到酸腐之氣,是一種貶義詞,但是在古代是對賢才的褒義詞,最先被稱為秀才的是西漢文學家賈誼,《史記》:「賈生,年十八,聞其秀才。」電影裡的秀才好像都是一些食古不化的書呆子,他們的學歷都很低嗎?
秀才相當於現在的本科生,最差也能當私塾老師,就像現在大學畢業做幼師的人。如果還想當官,就要再通過3場考試鄉試、會試、殿試。鄉試三年一次,秀才要到省會去考,考中的人叫「舉人」,考上第一名的叫「解元」。
鄉試幾乎能刷掉一半的秀才,50個人裡能錄取到1個就很不錯了,每個州3年才出10個舉人也是很常見,這概率相當於清華北大的錄取率。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12歲考上秀才,13歲中舉,但因為主考官顧轔看他太年輕想要多磨練他,故意要他落榜。三年之後,張居正在50:1的概率下再次中舉,實屬能人。
舉人考會試要到京城參加會試,考上的人被叫做「貢士」,第一名叫「會元」。主考官將在貢士裡選擇成績優秀的人推薦給皇帝,皇帝每三年一次在皇宮裡對他們進行殿試,這些人就是「進士」清朝268年,進士也才2.6萬人。
進士經過皇帝親自主考,得出的前三甲,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狀元、榜眼、探花。鄉試、會試、殿試都考上第一名,這種現象稱之為「連中三元」,中國科舉歷史1300年,連中三元的才21個,文科17個,武科4個。
「兄弟早有名,甲科皆秀才」科舉是沒有背景的古人唯一的出路,因此國人把教育看得很重要,如蒲松齡70幾歲還在考科舉,現在卻有的人有書不讀,實在浪費教育資源,等他們走入社會才知道讀書不是通往成功唯一的道路,卻是一生中最容易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