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相當於今天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別再被電視劇騙了

2020-12-11 騰訊網

古人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古代,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一般都相對較高,普通民眾都非常尊崇讀書人,就連打家劫舍的劫匪都不會輕易得罪讀書人,而在官場上,有秀才名之人不僅可以免除傜役,還可以見知縣不用下跪,甚至還不能隨意對其用刑。

古代社會要想當官要麼是有背景,要麼只能通過讀書實現,在唐朝時期人才選拔嚴格,每年當選秀才之人僅一二人,因此要想當上秀才尤其困難,按照當時唐朝的選拔方法,放到如今恐怕就連研究生都難以考上。

一、什麼是秀才

秀才一詞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當時的秀才指的是一名叫賈生的人,十八歲詩書之才聞名於郡中,時任河南守的吳廷尉知其才名,招於門下,非常喜愛,因此當時的秀才是指人才,與學歷無關。

在科舉制度未實施以前,朝廷選拔人才的方式全靠地方官府的考察和推薦,因此秀才是當時對所選中人才的美稱。到東漢時,秀才之稱曾有所改變,因光武帝名為劉秀,為規避其諱遂改秀才為「茂才」,名稱不同但作用相同。

直到隋朝時期開始設立科考制度,也由此選拔人才的途徑由被舉薦改為自己報考,這也給了更多寒門學子出頭機會,讀書之風更加盛行,讀書人的地位也愈加提高。

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唐前中期非常重視選拔人才,對於人才的選拔也尤其嚴苛,曾有三十年間每年始終僅有一二人考中秀才,物以稀為貴,由此可見秀才有多受重視,放到如今研究生也不一定能考中秀才。

唐朝之後雖說考試相對放鬆,但也仍艱難異常,有的人從青壯年考到垂暮之年,更有的人窮極一生只為科考,卻最終鬱鬱而終。清朝時期的曾國藩我們都知道,他作為一位非常有名的歷史人物,也曾參加科考,七考六落,最後第七次考試才名列孫山,最終開始了他的職場生涯,最終位極人臣。

科舉考試制度等級嚴格分明,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最後形成四個固定考試階段,首先是要先通過童生試才能參加科舉考試,也就是秀才,接下來才能進入到官辦學校讀書,其次要通過鄉試,才能成為舉人,再次是會試通過之人稱之為貢生,最後是殿試,也就是終極考試,通過殿試之人則統稱為進士。

由以上可知秀才並不是具體職稱或者學位,而是指人才,要想成為這一類人才可不容易。

二、考中秀才的優勢

古代四民等級劃分為士農工商,士最高商最低,因此才會有萬般下品讀書最高之說,所以對於工農商來說,跨越等級成為「士」才能光宗耀祖,才能脫離原等級,不僅自己有了更多做官的可能性,也惠及子孫後代。

古代能讀書的基本是家境較好的人家或者另有奇遇之人,否則在生活艱難的情況下,尚不能填飽肚子,又怎麼會有餘力和精力、錢財去讀書呢,因此雖然讀書很好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書,在為生計打拼中的人眼中「百無一用是書生」,所以普通民眾一般尊崇讀書人,另一邊又不會熱衷於讀書。

但是讀書考取功名又成為了很多人的終極目標,因為這是他們唯一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即使很困難,即使多次落榜也不能讓他們甘心放棄這一個機會,屢戰屢敗在屢敗屢戰,但成功向來屬於少數人,所以很多讀書人考試考到發狂甚至考到生命的最後一秒。

古代科舉考試是有一定的模式,四書五經是必讀之書,不僅熟讀,還需得靈活運用。都說唐朝考科最嚴格因此每年錄取人數最少,到清朝時期條件放寬,但考中也是不容易。清朝整個統治時期一共268年中,全國科考考中秀才的人數總的不過46萬人,相當於一年也就1700多人能考中秀才,比照現如今大學錄取量低得可憐,一個學院都不止招收這麼些人,就連研究生的錄取人數都高達幾十萬,這麼比照下來可想而知古代要當上秀才何其困難。

但是考中秀才之後的利益是非常高的,這也是為什麼讀書人對科考趨之若鶩的原因,首先是脫離原籍,光宗耀祖,受人尊敬,惠及子孫後代,其次是秀才擁有一定的特權,不僅可以免除傜役,還可以見知縣不跪,更不會輕易受刑罰,因此考中秀才的人也會同時成為婚事最受追捧的人之一。

總結

人生四大喜,一是久旱逢甘霖,二是他鄉遇故知,三是洞房花燭夜,四是金榜題名時,而金榜題名又是喜事之最,秀才都如此難考了,何況進士,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範進中舉會直接喜極而泣了。

雖然秀才在古代只是徒有虛名並無職位也無權勢,但他們相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還是有很大優勢的,而且在普遍文盲當中出現一位讀書人,那自然也是備受尊重了,更何況要想金榜題名也必須要有秀才之稱這一敲門磚。

人才不論放在哪個朝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為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作出的貢獻,因此教育是各國發展重中之重,按照當時秀才考取的難度,放到現在相當於是985,211等重點名校的研究生了。

所以說千萬不要被電視劇裡面騙了,以為秀才很多也很容易考,如果真的這麼簡單就不會有科舉制度荼毒人心,危害極大的說法了,畢竟深受科考之苦的讀書人因偏執走進絕境的不在少數,又因自命清高以至於窮困潦倒靠他人援助生計更數不勝數。

不過每個朝代都有適應環境的選拔人才的方式,畢竟人才是國家發展的基礎,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如今的社會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與方向,雖說讀書考試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但也不是唯一,我們都有了更多的可能。

相關焦點

  • "秀才"相當於今天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別再被電視劇騙了
    但實際上,在古時候嚴格的科舉制度下,按從高到底的順序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即使最低的秀才,也是很多人傾盡一生追逐的目標,那麼最低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研究生能否考上?除去每場的淘汰者,還要進入下一輪考試,童生試考過之後才被成為秀才,相對於已有功名。秀才就如現在我們的企業招聘一般,只有符合了學歷要求才能面試,但不一樣的是古時的秀才也不是人人都能考取,可謂鳳毛麟角。以清朝為例,清朝260多年歷史,大概3、4億人左右,每年錄取的秀才佔總人口的1/15000。具體點說,每個府院試兩年考三次,每次錄取25人左右,平均每年37,每個縣5人。
  • 「舉人」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別再被電視劇騙了
    就拿舉人來說,如今的研究生能夠考上嗎?從電視上看秀才舉人經常一抓一大把,實際上別再被電視劇騙了。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科舉制度的等級,在明清時期,科舉逐漸明確了等級,讀書人在經過苦讀之後,首先要通過鄉間知縣主持的縣試或者知府主持的府試,在通過地方機構的承認之後,無論年紀大小,統一被稱之為童生,這也是讀書人最基礎的入門級別考試。
  • 「秀才」放現在是啥學歷?別再被電視劇騙了,博士都不一定能考上
    仿佛秀才在古代基本上也就是只能跑跑龍套一樣,然而事實上真的如此嗎?可見哪怕是到了晚清,秀才的含金量依然還是非常高的,在民間的認可度也很高,因為中了秀才以後,就可以有不用交糧、見官不拜、免除徭役、免刑等等特權。  那麼當初袁世凱死活都考不上的秀才,放到今天又是啥學歷呢?
  • 古代的「秀才」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本科生能考上嗎?
    科舉制度的好處如此之多,自然有許多人參加,但同時,想要通過科舉入仕也是非常困難的,考生想要入仕,要通過鄉試、會試和最後的殿試,參加科舉的人很多,但是最終成功的卻只是極少數,有許多人一生可能都停留在秀才這個階段,想要再往上考非常困難。古代的科舉與今天的高考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你知道「秀才」放在我們現在是什麼學歷嗎?
  • 「舉人」相當於今天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
    一、舉人和研究生哪個更難考上?舉人好考嗎?想想孔乙己,考了一輩子,別說舉人,半個秀才都沒撈到。再看看吳敬梓筆下的範進,50多歲時還在考秀才,主考官周進看他蒼顏白髮,衣衫襤褸,想到自己也是50多歲時才中的功名,心生憐憫之心,於是給他點了個秀才。很多大文人像寫《聊齋志異》的蒲松齡,寫《西遊記》的吳承恩,不能說肚子裡沒有墨水吧,也都是考了大半輩子還與功名無緣,只得憤而著書。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進士是清北嗎
    很多電視劇經常會出現的,府衙貼了告示,一群人圍著,然後再由一人大聲的朗讀出來。因為很多人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更不要說去讀書了。四書五經學習的差不多了,再去參加縣試、府試,通過的稱之為「童生」。別以童生都很年輕。五六十歲,頭髮花白的童生,大有人在。所以童生相當於現代的小學到初中的階段,想想沒有學習天賦的人五六十歲還在讀中小學。
  • 為什麼古代人們都想考秀才,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別不知道
    為什麼古代人們都想考秀才,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別不知道在電視劇《武林外傳》裡面,有著各色不同的人物,其中最經常聽到的口頭禪就是呂秀才的「子曰」。這個呂秀才講話做事都是文縐縐的一副讀書人死板的樣子,那麼以他秀才的學歷放到現代社會來看,會是現代學歷的那一個段呢?這個要先熟悉一下古代的科舉考試的制度,一個人想要獲取功名就必須要讀書和考試,到了年齡後那他首先就要參加縣試完後再參加府試,如果通過的話就是童生了。
  • 古代科舉的「秀才」難考嗎?其實能考上研究生,也不一定中秀才
    可是我們平常在看古裝劇時,又會發現裡面的秀才大多酸腐愚昧,知識量也不算豐富,看起來並沒有多大本事,那麼,到底古代的秀才厲不厲害呢?放到現在又是怎樣的學歷?研究生能不能考上呢?其實秀才是古代在選拔人才時的一種等級之稱。古代選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於科舉制度為主。
  • 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科舉不能與現代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標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整個清朝268年(清軍入關後開始算起),考中秀才的也不過46萬,而今天最高學歷的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60萬~70萬。 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我們能夠一窺上層社會的生活。但在古代社會,一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沒有去過縣城,誇張點的連村子附近幾十裡外的地方也沒去過。
  • 古代所說的窮酸秀才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學歷,放到現在絕對是精英
    三國曹魏時沿襲察舉,復改稱秀才。至南北朝時,舉薦秀才尤為重視。若是在古代,要想成為知識分子,走上仕途,為官一方,只有考科舉一條路可走。現在的學歷分為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古代也有學歷,分別是秀才、舉人、(貢士)、進士。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 「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說出來別不信,原來我們被電影騙了
    到了檢驗成果的時候,學生需要經過科舉最低級一級的「童生試」,一共有縣試、府試、院試3場測試,考上了前兩場的不管年紀大小都是「童生」,如果最後一場院試也考上了就是「秀才」。電影裡的秀才好像都是一些食古不化的書呆子,他們的學歷都很低嗎?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答案很意外
    今天的問題,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
  • 「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說出來別不信,原來我們被電影騙了
    私塾老師大多是落第秀才或者老童生擔任,教學生學習「方塊字」,等教會了1000個字再來教《三字經》這類淺顯易懂的啟蒙讀物,之後才正是步入學習階段,教「四書五經」,學生們要將5萬字左右的私塾全部背完。有的老師還要求學生連書裡的註解都背會,並寫得一手好字。
  • 「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說出來別不信,我們都被古裝劇騙了
    後來書不夠看,他又去大戶人家做工,並且不要錢,當別人問什麼不要錢時,他說:「我不要工錢,希望你能把家裡的書借給我看一下。」後來這個少年憑藉自己用功考上了秀才,但秀才之路真的不容易。
  • 「秀才」放現代是什麼學歷,本科生能考上嗎?電視劇或許說得不對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是2018年由趙麗穎跟馮紹峰主演的一部電視劇,其中有一個叫孫秀才的角色,看到他下場時,可謂是一片交好。這位名字未知,十二歲考上了秀才,所以被人稱之為孫秀才。他跟他母親可是因為這秀才身份很是嘚瑟,時常就跟人自己是秀才什麼什麼的,當然,這在劇中並不算什麼。
  •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看完你就知道了
    古代科舉不能與現代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標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古代考上功名是改變命運、提升階級的大事,而現在學生們,畢業以後拿著微薄的工資,還得為房子背上幾十年的貸款,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 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古代科舉不能用現代的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應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你就真的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
  • 別再被電視劇騙了!「秀才」放現在是什麼水平,比得過本科生嗎
    而「秀才」看起來非常的難考,放到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呢?他們比本科還要難考嗎? 想要成為秀才,也需要從童生開始,通過童子試才能夠成為秀才。 但是童子試也並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夠考上的,在許多的文學作品中,都有著童子試一直無法考過的悲劇角色。他們一直遭受人們的嘲笑,一直是窮苦書生。這也是當時的情況所導致的,如果真的成為了秀才,人們才會改變自己的態度。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秀才、舉人和進士在古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我覺得分別應該對應著現在的專科、本科和博士。古代的」高考制度」,叫科舉考試,而現在叫高考。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考試都是為了給國家選拔人才。在古代所有的讀書人,經過一個小小的考試後,成為童生,也叫童子,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對所有的讀書人都稱作學生一樣。第1級的考試是院試,是最低級的考試,考中者就是「秀才」。中了秀才才有資格進行後面的考試。也就是說下面三級的考試都是遞進的形式,考過了就進行下一級的考試。如果考不過,可以再次參加,相當於學生的復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