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起,寒門子弟就有了出頭之日,無數人捧起書本,將進士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為什麼不是狀元呢,因為狀元是非常難考的,所以大多數人都不敢奢望,能考上進士就已經很滿足了,我國古代的狀元郎,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博士生能考上嗎
「狀元」這個稱謂是晚清才確定下來的,之前叫「狀頭」。狀元是經過童試、府試、院試等層層選撥中脫穎而出的人才,才有資格進京趕考,經過會試之後還要參加殿試。殿試就是皇帝親自出題,選出其中前三名,分別任「狀元」、「榜眼」、「探花」。
院試:只要是讀書人都會被稱為童生,不過也不是誰都能讀書的,如果家裡沒有錢就很難了,因為要請老師教課,還要保證每個月的開銷。不過只要考過了就是秀才了,秀才可以免除家裡三個人的勞役,還能在村裡當教書先生。
鄉試:舉人又被稱作孝廉,每三年都會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鄉試,只有秀才才能參加,考中了就是舉人,中了舉人即可當官,雖然只能從小官當起,但一隻腳已經踏入了仕途。
會試:在錄取的人數方面有嚴格的限制,明代約300百,清代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人數,但錄取最多的一年在雍正八年(1730),406人,可見考試有多殘酷,這才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試的時候也非常嚴格,進去之前要一個個搜身,發三根蠟燭,晚上也睡在裡面。
殿試:殿試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能考到這裡的都已經是非常優秀的人才了,三年才舉行一次,由皇帝親自出題,大臣監考,考完了之後由皇帝選定,如果考上了前三甲便可以直接進翰林院當官,飛黃騰達了。
我國1300年的科舉歷史中,一共就誕生了11萬名進士,而狀元只有592名,比今天的高考要難太多了,可見競爭有多激烈,因此很多人從青蔥少年考成了白髮蒼蒼的老頭。比如說範進,到了50對歲了還是個童生,二十多次落第把他弄得十分脆弱,可見那時候的文人有多麼的幸酸。
如果要把狀元和現在的博士來比較的話,也不在一個層次上,但怎麼都可以算博士或者博士後了,畢竟是千萬人之一,這個概率真的比中大獎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