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考狀元無緣清華北大,被稱為&34;,不過人家轉身申請了香港大學,還獲得了一大筆獎學金,應了那句&34;。
古代也崇敬讀書人,科學制度讓讀書人朝著升官發財的終極目標前進,有些人搭上了大半輩子卻也樂此不疲。
如果你知道了古代的&34;含金量有多高,你就能夠理解範進中舉後樂瘋的行為了。
和我們現在有九年義務教育不同,古代要讀書、考秀才得先上私塾。所謂&34;,其實就是指古代拜師,弟子要行的禮還有要給師父送的禮。
在私塾裡學習,還沒有任何功名的叫做&34;、&34;或&34;,想要進階得先參加州縣舉辦的考試,過了就是&34;,再往上要參加院試。
過了院試的人,就是我們俗稱的&34;了。
可別小看&34;,院試是各省舉辦的,上面給各省分配名額,各省按照名額指標篩選人,有點像現在的高考的分數線。
《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混得叫那個差,其實,古代能考上秀才的人已經很了不得了。
秀才放在現在來看,差不多是重點大學的本科生了。
都說錢是多多益善,古人對於考學則是越高越好。
秀才再往上要參加鄉試,鄉試每3年舉辦一次,考上了就是舉人了。
能考上舉人的人,在當地已經是響噹噹的人物了。考上舉人代表你有了做官的資格,雖然只是噹噹縣令、縣丞之類的小官,但也算拿國家俸祿的體制人員了。
當然,舉人也有最後當上了大官的,比如明朝的海瑞還有清朝的曾國藩。
舉人身份是你從布衣到官員的門檻線,你如果能夠再往上考到進士,升遷會比舉人更容易些。
進士出身的讀書人,在官場打磨個幾十年,只要你沒有太大差錯,基本最後都能成為朝廷中的頂梁柱,混的好些的,還有可能入閣拜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
秀才是重點大學的本科生,舉人已經差不多是清華北大等國內頂級名校的博士生了,進士則差不多是博士生導師了。
畢竟鄉試和會試都是每3年才舉辦一次,平均每個省錄取100名舉人,進士就更少了,每次才錄取300來人。
能夠到進士這個檻的,差不多是當時讀書人的千分之三四。
科舉的難度如此之大,也難怪豁達如陸遊,都在進士及第後感嘆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古代&34;的觀點深入人心,大家都在擠科舉的獨木橋,越往上競爭越激烈,大家都沒在怕的,這次落榜了三年後再戰,並且越挫越勇。
和古人相比,我們提升學歷容易多了,高考錄取率有的省份達到了80%;2020年因為疫情研究生擴招後,錄取總人數接近100萬;每年招收博士生大約是7.5萬——8萬人。
古人為了提升學歷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你呢?目前是什麼學歷,有想進一步提升學歷的想法嗎?歡迎在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