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教育大國,科舉制度從隋唐時期誕生開始,幾乎貫穿了我國整個封建時代。如今的被視作改變人生命運的高考,本質上也是當年科舉制度在現代社會的改良。
而不管科舉還是高考,既然是考試必然涉及到試卷了。從小學開始,老師就給我們講過「卷面分」這個東西,一張字跡工整,賞心悅目的試卷,也是閱卷老師在批閱時的加分項。無一例外,從小到大那些學霸們的卷面都是出奇的整潔。
其實,不止現代有卷面分,古代也有。而且,古代科舉不像現在高考,基本全部都是主觀題,卷面分對成績的影響甚至比如今還要大。
在1903年,就有一位叫劉春霖的考生因為字跡深受慈禧喜愛,最終取消之前的狀元頭銜轉過頭頒給了他。而早年乾隆也幹過這事,一位叫王傑的考生殿試上考中探花,最後因為字跡工整,被乾隆直接提拔為狀元。
可見,卷面分在古代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何古代書生除了要背那些四書五經外,還要勤練書法的原因。因此,古代狀元的高考試卷放在今天絕對也是一副上乘的書法作品。
可惜,由於紙張本就難以保存,再加上科考試卷這種東西也沒有什麼人會想著要收藏,一直到今天,古代科舉試卷都很少見諸於後世。
一直到1983年,事情才有了轉機。這一年山東青州鄭母村一位叫趙渙彬的老農在家裡意外發現了一張字跡鐫秀的折冊,這不看不知道,一看竟然落款寫的是「趙秉忠」。
趙秉忠何許人也?他曾是明朝的禮部尚書,同時,也是老農趙渙彬的祖先。這本折冊顯然出自趙秉忠之手,那麼,上面究竟寫了什麼呢?
經過後續考古學家的鑑定和比對,發現折冊上寫的是一篇關於如何改善吏治,興邦治國的對策文,看起來頗像如今國考的申論。果不其然,歷史學家斷言,這本折冊很有可能是一張明朝的科舉試卷。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科舉考試裡最後一門便是要引經據典寫對時政的看法,再加上折冊上「第一甲第一名」這6個大紅字,顯然是當時皇帝欽點狀元時的硃批。一切無不證明這張試卷並非屬於普通考生,而是當時的狀元。
要知道,流傳至今的科舉試卷本來就少,目前也就臺北故宮博物館裡存有2張。而我國科舉史上總共才出過700多位狀元,狀元考卷要保存下來就更難得了。這張古代狀元考卷全國僅此一張,歷史意義和價值可想而知。
這張狀元考卷歷經400年風雨,上面工整的書法依然蒼勁有力,如此整潔完美的卷面,放到現在都能秒殺無數高考考生。同時,也進一步佐證了那些古代有關卷面分的傳說。
隨著「趙秉忠狀元卷」被發現,其填補了我國宮廷檔案的空白,對研究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和明史有著巨大貢獻。如今「趙秉忠狀元卷」已成我國一級文物,珍藏在了青州市博物館中。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趙渙彬發現祖上這張狀元卷時,曾有古董收藏商先後24次登門拜訪,希望花重金收購。經過權衡再三後,趙渙彬最後決定將其無償捐獻給國家。看來,趙秉忠的後人也依然保持了當年的狀元風骨,著實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