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已經結束一個月了,網上關於高考相關的話題還是能引起網友熱議,各省的狀元、熱門冷門的專業、大學的排名選擇、錄取通知書的樣式......都是大家關注的點,而一位網友的提問也讓林老師格外關注,&34;
高考,又叫&34;,是普通高等學校選拔新生的制度。其實,從名字來看也能知道高考本來應該是全國考生一起考同一份試卷的,在1980到1999年間,我國也確實是全國統考的。
但是全國各地發展不平衡是長期存在的問題,中西部一些山區連像樣的學校都沒有,又如何能與較發達地區的考生爭奪高等教育的名額,長期採用同一份試卷,會導致高分考生在某些省份扎堆出現,而欠發達地區的孩子也將失去走出&34;的機會。
看似大家一起同一份卷子,各看能力各憑本事,但其實這拋開了各地區之間發展不均衡,考生受教育程度不等,對於欠發達地區的考生來說並不公平。
所以,在大概2000年左右,國內各省份都掀起&34;熱潮,最高峰的時候大概有十幾份高考卷。
回到&34;這個問題,林老師認為江蘇考生是最具有競爭力的。
目前,全國高考一共有八套卷子,分別是:江蘇高考卷、北京高考卷、上海高考卷、天津高考卷、浙江高考卷、全國卷1、全國卷2和全國卷3。單純從試卷難度來說,林老師認為江蘇卷是最難的,也是被無數學生和家長們戲稱為&34;。
江蘇自2004年自主命題以來,已經有十幾年的命題歷史了。江蘇卷的語文讓考生日常跑題,今年高考全國卷考的是歷史人物管鮑之交,這考驗的是考生平時的文學功底,而江蘇卷的作文題就是一股清流,考的是當下網際網路未來情感的結合,讓考生看得雲裡霧裡。(詳細可見林老師之前推送的各省份高考語文作文匯總)
江蘇卷的數學更是出了名的喜歡&34;,每一位參加過高考的江蘇考生或者做過往年真題的學生們,都會在心裡有三個字的尊稱:&34;。沒有選擇題,連蒙的機會都不給,每一道填空題就像過山車一般,錯個三五道填空題,也就沒希望上本一了。
江蘇卷的英語號稱&34;,長度夠長,&34;,難度也就隨隨便便的大學四級水平。一般來說,能在江蘇考上二本,大一的時候稍微複習一下,四級就能過了;大二再努力一下,六級也不難。不過這&34;也隨著新高考改革絕版了。
江蘇從自主命題以來,高考模式經常改動,突出一個不想讓考生適應。題目難度是一回事兒,考試方案還要經常修改。
1、2000-2001年:實行&34;模式。
2、2002年:&34;模式。
3、2003-2007年:&34;模式。
4、2008-2018年:&34;。
5、2019年採用&34;模式。
6、2021年開始採用全國卷
比如今年江蘇高考文科狀元白湘菱同學無緣清北,就是這個模式下的&34;。為江蘇考生和家長們感到心疼,&34;的稱號背後,是多少家庭夢碎高考的沮喪和難過。
2020年江蘇參加高考考生一共有34.89萬人,而全國高校計劃在江蘇招生34.26萬人,比率達到驚人的98%(能不能真的入學先按下不表),而本科計劃招生20.71萬人,比率直逼60%。超高的招生比率確實讓人感覺江蘇考生真的吃香,全國高校青睞有加。
但是,很對於全國高校的&34;,江蘇高中就讓江蘇學子感到&34;。江蘇初升高的升學率全國倒數,只有51%,部分地區甚至只有40%,大約一半的初三學子還沒開始就已經失去了上高考考場的機會了。其實許多孩子都是初中貪玩,稍大一點,到了高中才會好好學習,只可惜,他們在中考就已經失去了這個機會了。
說到這裡,真的替各位江蘇的初三孩子們&34;。其他省份都是中考&34;,高考了再放自家學子和其他省份競爭。而江蘇學子卻先要和自家人&34;,拼個&34;,接著三年後在全國&34;。如此模式下,還能名列前茅的江蘇考生,自然是菁英中的菁英,競爭能力強大。
江蘇一直是一個「傳統大省」,以「士農工商」為重。自隋唐年間開創的科舉制度起,江南地區就一直是考試重點區域,人們以耕讀傳家,在歷朝歷代中,湧現出了一大批應試人才,江蘇出身的狀元最多,有60多位。縱覽1300多年科舉歷史,江蘇稱得上是「學霸省」。
在各個國家的自然科學領域,院士代表著學術的最高稱號,在我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只有那些具有突出成就,屬於我國的頂尖科學家才有資格入選兩院院士,而江蘇省培養了最多的院士。緊隨其後的是浙江省,江蘇浙江兩地的院士數量相對於其他省份而言遙遙領先,可見江浙兩地出人才名不虛傳!
除了江蘇之外,林老師覺得浙江、上海、北京、廣東等地的考生同樣具有強大的競爭力。江蘇與浙江自古就是兩兄弟,各自情況其實都差不多,屬於重視教育的&34;。
有人可能會說,北京上海的卷子不是很簡單嗎?但是卷子難易不能完全說明學生能力高低。&34;強在教育資源集中,教學優勢明顯。
例如北京的人大附中,擁有特級教師有26人,國家級骨幹教師16人,高級教師170多人,碩士以上學歷的考試有87人,外籍教師20人。俗話說:名師出高徒。這種豪華的陣容,讓全國其他中學怎麼比,高水平的教師帶出來的學生競爭力怎麼也不會差吧。再說說環境影響,古有孟母三遷,環境帶給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高校扎堆的&34;,象牙塔就在孩子和家長面前,試問:不努力一下,你甘心嗎?聽說有些家長從小就帶著孩子參觀本地大學,培養孩子對於大學校園的憧憬,孩子小時候就對各個高校了如指掌,這種體驗確實是其他地區的孩子比不上的。
以上就是林老師的看法,大家對於&34;這個問題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