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現代漢語詞典》中,稱文物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如建築、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種藝術品。」
文物的來源,除了考古發現的墓葬之外,還有許多是代代相傳的寶物。自古以來,我國的家族觀念就非常的濃厚,在一代一代的傳承之中,有許多的寶物也就跟著流傳了下來。在新中國建立之後,也有許多人自願的將傳家寶上交給了國家,作為研究之用。
當然,有許多文物也是人們不願意交出來的,畢竟那是祖先留下來的寶物,還需要專家的進一步的交流。青州市一戶老農家裡的「一張紙」就傳了13代,並且天下獨一份!專家為此登門勸說24次。
專家小村尋寶,竟有寶物線索
1985年時,青州市文物博物館館長魏振聖去到了市裡一個名叫鄭母村的小村莊裡,他此行是想要去「尋尋寶」。這一個村落雖然很小,但卻歷史悠久,作為行家的他,也希望能夠在村裡發現有價值的文物。
結果,在他和當地的一個村民簡短交談之後,對方告訴他,在村裡有一戶人家有一張傳了十三代的紙,可能就是他想要找文物。一張紙能夠流傳十三代,那麼背後的意義一定不一般,抱著這樣的想法,魏振聖找到了村民口中所說的那戶人家。
家中藏有珍貴紙張的老農名叫趙煥斌,在專家的詢問之下,他自稱以及是明朝狀元趙秉忠的後人。這一消息令專家興奮不已,既然是狀元後人的話,那麼那張所謂的「傳世紙張」,就很有可能就是狀元的考卷了。
老農三緘其口,專家上門24次終迎轉機
老農趙煥斌的先人趙秉忠,是明朝萬曆年間的一位狀元。據史料中記載,他是萬曆二十六年一甲第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歷任侍讀學士、禮部侍郎,官至禮部尚書。但是,他後期的官途並不順暢,在當官幾年之後便受到了彈劾,最後被無辜的革去了官職。
然而,即便最終被罷官,他當年考中狀元的考卷,也還是被保留了下來,並且還當作傳家寶一代一代的流傳了下來。到了趙煥斌這一代時,已是趙家流傳寶物的第十三代了!
由於是傳家之寶,因此在一開始時老農雖然承認是明朝狀元的後人,但是他對於考卷一事卻是三緘其口,不願與專家多說。
而這傳家寶也畢竟是老農自家所有,專家只能通過勸說的方式,希望老農能夠將寶物交給國家保管。
原本老農對此不為所動,最終在專家上門24次不斷地勸說之後,老農終於被打動了,他主動拿出了寶物,並說起了背後的故事。
對於趙家人而言,這張傳世的考卷就是家族榮譽的一部分。傳到他這時已經是第十三代,所以他起初不願交出來。
好在,老農最終也明白了這家國情懷,最終將考卷給捐了出來。經過了專家調查研究之後,證實該考卷確實是來自於明朝萬曆年間。
我國古代保留完好至今的試卷並不多,在老農將狀元試卷捐出之後,也算是彌補了我國歷史的一部分空白。
狀元卷彌足珍貴,上交國家成為家族榮耀
這件保存良好的珍品為19折冊頁,每折通高約47.6釐米,寬約14.1釐米。其封面、封底均為全綾裝裱。
卷首頂天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字,為當時的皇帝朱翊鈞御書下鈐「彌封關防」長印,佔一折。而下為正文,凡15折,每折6行,為1釐米見方工整小楷,一共2460字,精闢的闡述了改善吏治、興邦治國的對策,主張「實心先立」、「實政繼舉」,才能夠天下太平安樂。
這份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其歷史意義可想而知。
在老農將文物捐出之後,狀元考卷便被收藏在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以供世人瞻仰。一家的傳家之寶,如今成了整個國家的瑰寶。
老農起初確實心有不忍,但是在專家給他普及了文物知識夠,才意識到將文物交給國家,才是家族留在後世最大的榮耀。
在將文物捐出後的第四年,趙煥斌老人離世了。而他並沒有將狀元卷傳給趙家的第十四代,但是在捐給國家之後,也將同樣的使得家族的榮耀代代相傳了!
狀元卷名聲大振,不料竟然不翼而飛
趙秉忠的狀元卷是目前保留下來的,世界上最早狀元卷,同時也是百分百的孤品,其卷上二千四百六十個小楷書法,堪比名家筆墨!而其內容更具有巨大的歷史研究價值。這本孤品狀元卷也以其歷史文化價值,成為了國家的一級文物,並且還成為了青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在1991年的8月5日時,被稱為該館鎮館之寶的這件國家一級文物,竟然被盜了!
好在,僅在九日的時間裡,相關部門便把文物給追回了,並且這件文物也沒被損壞,而那盜竊文物的罪犯則是被定了死刑。
就這樣,這份狀元卷歷經幾多磨難,終於在中國的博物館裡長存。
小結
傳家寶是「小家」的榮耀,但也可以是「大家」的榮耀。將文物捐出來,趙家人家族的榮耀將更大程度地流傳下去!人們敬佩幾千年前的狀元先人,同時更敬佩將文物獻出來的趙家後人。
像趙煥斌那樣無私捐獻的愛國精神,讓趙家在出了狀元後,又有了新的世代榮光!這也是他留給家族新的精神財富,這要比真正的物質強上千倍乃至萬倍!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