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全軍覆沒
「狀元」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彙,並經常出現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尤其是到了每年的高考期間,「文科狀元」、「理科狀元」、「省狀元」、「市狀元」都會成為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焦點。與此風氣相呼應,各高校之間也很注意對狀元的爭奪,並以招收到狀元的多少作為衡量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這一切,無疑都是中國古代狀元文化的歷史延續。 一
「狀元」這個詞的歷史,起碼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做狀頭,又名狀元。因其為殿試一甲第一名,亦稱做殿元。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是科名中最高榮譽。所以,狀元指的就是古代科舉的殿試第一名。不過,有時狀元之名也不一定用得那麼嚴格,唐時的新進士、宋時廷試列一甲者,都可能被稱為狀元。
說到狀元,就不能不簡單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科舉制度是在漢魏以來察舉制度基礎上經漫長演變發展而來的,是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礎上突出以文取人的一種全新的選官制度,是一種公開考試、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人才選拔制度。具體而言,是由朝廷開設科目,士人自由報考,主要以考試成績決定取捨。
一、現在的高考狀元們,中了狀元等於人生失敗
現代的我們,從三歲開始接受學前教育,六歲上小學六年,13歲上初高中學六年,19歲考大學一般是四年本科23歲畢業,現在大部分人都想讀研三年。不加讀研,共需要接受現代教育20年才能走入社會,走入社會,我們能做什麼呢?大家可以思索一下。現在看看高考最好的各省狀元們的人生答卷的成績吧!
中央教科院的調查結果:
「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見《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頁)。
不止如此,他們還有另一個調查結果:
「調查了全國100位科學家、100位社會活動家、100位企業家和100位藝術家,發現除了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外,其他人所獲的成就和學校教育根本沒有正相關關係。」(同上頁)
進一步的分析統計說明以下事實:
事實一:1977年以來,全國34年的高考狀元(高考分省計分,3300名÷30個省市區÷34年≈3.2名,應該一個沒漏啦),都沒成為社會活動家、或企業家、或藝術家,也沒在任何一個行業成為領軍人物。
事實二:不知科學家的工作屬不屬於一個行業?如果屬於,那就意味著:高考狀元們也沒成為一流科學家。
事實三:社會活動家、企業家、藝術家能獲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學校教育並非正相關——即是說,學習成績優秀的不見得能成這些「家」,而學習成績不怎麼樣的則不見得不能成這些「家」。
事實四: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一定關係」是多大的關係?強正相關、弱正相關、不同層次的科學家正相關程度不同?文章裡沒解釋——不過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讀書的時候成績並不怎麼樣,而且這樣的例子還不少。
二、古代的科舉狀元們:狀元約等於成功
古人6歲入塾,如《禮記》所說:「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就是說約在15歲就可以有能力參加科舉了(當然並不是一定能考上,可是現在的學生你讓他初中畢業考大學是絕對考不上的呀!)。在這幾年間,應考的書生要背誦多少書呢?據程羲在《中國歷史帙聞》一書中統計,《論語》11750字;《孟子》34685字;《禮記》99010字;《左傳》196845字,合計起來,共有401179字。這40多萬字,全都要背熟精通,爛熟於心。此外,還要看大量的注釋和其他非讀不可的典籍、史書、文學書籍等。可見,狀元並不是樣子貨,沒有真才實學,是絕對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三更燈火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據不完全統計,古代正史有傳和有作品傳世的狀元,其分布情況如下:
朝代狀元總數正史有傳的狀元人數佔狀元總數的百分比有作品傳世的狀元人數佔狀元總數的百分比唐1461913.473424.11五代15213.3316.66宋1185647.455243.38遼5459.2610.18金28932.11725元32618.7620.62明903741.113640清1142824.565649.12總計5911532618831.75
資料來源:蕭源錦:〈狀元史話〉,重慶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218頁。
狀元以科舉入仕,在《二十五史》中列有傳記者,共計唐代狀元王維等34人,五代至宋代王溥等56人,遼金元鄭子聃等9人,明代吳伯宗等36人,清代劉子壯等56人。如果再進一步,探討其具體在傳記中的分類,則可知道,這些古代狀元中的佼佼者們,分布散見於「列傳」、「文藝傳」、「儒林傳」、「文苑傳」、「忠義傳」、「文學傳」、「能吏傳」、「奸臣傳」、「循吏傳」等。在二十五史中,其所列的專傳和所收錄的人物,實際上是一種人才統計的歸類,大體反映出中國古代的人才價值取向,
縱觀歷代狀元的入傳情況,他們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甲、才高八鬥的文藝狀元。
讀書人以科舉入仕,工詩善賦,揮毫潑墨,系安身立命的工具,故在古代的狀元中,以文學出名者為最多。
唐代的王維,「九歲知屬辭」,與其弟弟王縉皆有才學,尤其是王維,「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昆仲(指兄弟二人)宦遊兩都,凡諸王附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其中,他尤為岐王所看重,並將其引見給公主。王維獻詩給公主,公主既讀,驚駭地說:「此乃兒所誦習,常謂古人佳作,乃子之為乎!」後又以歧王引薦,「公主則召試官至第……維遂作解頭(第一名)」。除善作詩,王維又精於佛學,善於繪畫,「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於造化,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如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著名文學家蘇東坡稱王給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明代著名畫家董其昌則稱,「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
比王維稍晚的柳公權,詩名雖不如王維,但他的書法卻馳名千古。柳公權書法初學王羲之,繼學顏真卿、歐陽洵,骨力遒勁,結構框正,正楷尤為知名。書碑中有《玄秘塔碑》、《金剛經》、《神策軍碑》為最著,書跡有《送梨貼題跋》,對後世影響很大,與顏真卿並稱「顏柳」,「當時大臣家碑誌,非其筆,人以子孫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貝,曰:『此購柳書』」。
宋代的狀元中,以文學出名者較多,如宋庠、張九成、張孝祥、陳亮、文天祥,皆工詩詞,善文章,有才名。其中尤以文天祥最為時人所知。文天祥:(1236~1283),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考取進士第一名。歷任湖南提刑,知贛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後兵敗被俘至元大都,終以不屈被害。其代表作有《正氣歌》與《過零丁洋》,尤其是「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句,已經成為中國學人的座右銘。
此後,元代之王鄂、明代之楊慎、清代之馬世俊、戴有祺、汪繹、翁同龢等人,皆領一代文壇風騷。比如翁同龢(1830-1904),安徽常熟人,鹹豐六年(1856)狀元,清代書法家。他工詩能文,精研書畫,收藏亦富,其書法在清代書壇上佔有重要地位,備受後人推崇。早年主要學習歐陽詢、褚遂良。又學趙孟頫、董其昌,以後又致力學真卿,得其風骨,使翁同龢的書法融南北諸家之長,含英咀華,冶古今碑貼於一爐,終於開創了蒼老遒勁、剛健渾穆、含蓄樸茂的翁體。翁同龢對書學理論與技法也有深刻的研究。
乙、皓首窮經的學術狀元。
「文章千古事」,古代學人皆極重視學術研究,狀元也不能例外。他們常將精力投身於經史性理之學,長於考據校勘之示,或兼曉天文,通達地理。
五代十國時期的狀元王溥,於後漢乾祐元年(948)年中戊申科狀元,後周太祖時累官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宋初官至樞密院。他雖屢居高位,但仍勤奮好學,手不釋卷,著有《唐會要》一百卷、《五代會要》三十卷,文集二十卷,為研究唐與五代的典章制度,做出了重要貢獻。
宋代蘇易簡、王十朋、袁甫、劉章,金代張行簡、楊雲翼、明代呂楠、羅洪先等人,均為中國古代學術史上的重要人物。
而稍晚的焦竑更是如此。在今江蘇省南京市珠江路同仁街,有一座坐北朝南的雙層木結構建築,它就是南京地區傳世最久的私家藏書樓建築——澹園藏書樓。藏書樓建築面積達 350平方米。在南京,民間俗稱為「焦狀元樓」。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號漪園,又號澹園。祖籍日照市東港區西湖鎮大花崖村。祖上寓居南京。萬曆17年(1589年)會試北京,得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皇長子侍讀等職。他博覽群書、嚴謹治學,尤精於文史、哲學,為明代晚期著名思想家、藏書家、古音學家、文獻考據學家。《明史·文苑·焦竑傳》載:「(焦竑)博極群書,自經史至稗官,無不淹貫,善為古文,典正訓雅,卓然名家。」焦竑一生執著於學問的探求,筆耕不輟,著述甚豐。他的著述豐富,共有八十部九百餘卷。其中,《澹園集》四十九卷、《澹園續集》二十七卷、《國朝獻徵錄》一百二十卷,系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清代的狀元人物中,彭定求、陸肯堂、潘世恩、畢沅等人,在學術創見方面,也毫不遜色於前輩。尤其是畢沅(1730一1797),官至湖廣總督,治學甚廣,由經史旁及小學、金石、地理。有《靈巖山人文集》及《經訓堂叢書》中。在史學方面,他最大的成績是撰修了《續資治通鑑》二百二十卷,取材宏博,考證謹嚴,編排合理,總引資料達三百餘種,糾正了以往宋史專著詳北宋略南宋的偏頗,還增加了很多少數民族的資料。
丙、位極人臣的理政狀元。
「學而優則仕」,古代讀書人素有「達則兼濟天下」的志願,以治國安邦為己任,加之狀元的頭銜,又為其官場升階提供了有力保障,故自古以來,以狀元而居高官並能有所成就的人,也不在少數。
孫伏伽,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狀元,為唐代第一科狀元,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孫伏伽早年在隋朝時考中進士,隋煬帝大業末年任大理寺史,隋亡後入唐做官。曾於武德初年上書高祖,坦言三事:一「開言路」;二廢「百戲散樂」;三請「為皇太子及諸王慎選僚友」,高祖閱後大喜,用其為治書侍御史。唐太宗貞觀元年(627)曾上疏諫止遊獵騎射,被採納,成為朝廷重臣。孫伏伽為人忠直誠懇,敢於直言上諫,有魏徵之風。
呂蒙正(944-1011),北宋名臣,字聖功。幼年貧困,發憤讀書,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中狀元,後歷任翰林學士、參知政事等職,端拱元年(988)拜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太宗、真宗時期三度為相。宋代三度入相者,惟呂蒙正與趙普兩人而已。他為人質樸寬厚,以敢言著稱,太宗誇京城繁盛,他即指城外饑寒而死者甚多。獎掖後進、知人善任,識富弼於幼齡,薦呂夷簡於真宗,後俱為名相。
此後,陳堯叟、王曾、李迪、王堯臣、王拱辰、商輅、謝遷、徐元文、吳廷琛等人,也是官至宰相中的佼佼者,更體現出狀元本身的傑出理政才能。
綜上所述,中國歷代的狀元中有才有學的大有人才!
三、清末民初古今教育過渡階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大人才
清朝末年至解放前,中國處於歷史罕見的大動蕩時期,外侮內亂,戰火不斷,古代的私塾教育和科舉制度被否定,新式教育因為國家混亂尚未統一,此時,很多人在繼續著私塾讀經為主的教育,奠定了很好的人文基礎,後來為了救國,很多人紛紛開始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就在這樣一種極其混亂的局面下,出現了這樣的一些人才,他們無一例外,統統是或多或少讀古書長大的:
政治軍事: 孫中山、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蔣介石、周恩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軍事人才不勝枚舉;
文學藝術: 茅盾、老舍、郭沫若、聶耳、冼星海、徐悲鴻、齊白石、梅蘭芳、舒同、啟功、冰心、曹禺
科學技術: 楊振寧、丁肇中、李政道、錢偉長、錢學森、錢三強、李四光、華羅庚、竺可楨
。。。。。。
綜合結論:
1、現代教育基本是失敗的,最優秀的人才最後都不成才說明他違背了教育之道
2、教育是啟發人性的工程,任何把人不當人而是當成產品來生產的教育模式違背人性
3、在關於人性的問題上,我們祖先是全世界最知道事實真相的
4、經是智慧的結晶,讀經也許不是萬能的,但不讀經是萬萬不能的
5、這個世界上最希望孩子成就的是家長,不是別的任何人。所以應該把教育權交還給家長
6、每一個家長和老師以教育官員,必須靜下心來,思索真正的教育了
7、對教育的重視,根本不在於對教育的投資增加,而在於對教育之道的深度探索
=================================
點擊右上角 按鈕,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
兒童讀經教育簡介:所謂兒童讀經就是讓兒童在最黃金的年齡讀誦《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易經》《聖經》《仲夏夜之夢》等中西文化經典,從小奠定兒童一生學問智慧的基礎。
=================================
歡迎關注「寧波弘儒學堂」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號:ningbohongruxt
百度搜索「寧波弘儒學堂」進入學堂官方博客,獲取更多資料。
QQ:421882264 QQ群:6364704
=================================
寧波弘儒學堂是一家全日制讀經私塾,招收4-13歲學員,秉承王財貴讀經教育理念,用古今中外的經典開啟孩子一生的聰明智慧。
聯繫電話:0574-63473923 1350674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