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上,無論什麼事兒,只要你太看重它,心態就會失衡。
高考的硝煙已過,前幾天,已經陸續張榜公布。
肯定,又是一番「幾家高興,千萬家愁」的景象。怎麼說呢,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全中國只有一所大學,叫做「北清」,只要沒有考入這所學校的,總還是有一些遺憾的。更不用說,連任何一所大學都沒有考上的了。
似乎,經過這次高考,一個人未來事業的成就,生活的幸福,就已經判定了。
可是,我們真的要這樣來看待高考嗎?
我們在戲臺上、影視劇裡,經常會看到窮小子十年寒窗,一朝得中狀元,駿馬得騎,高官得做,幸運的還可以娶公主,當駙馬,成為皇親國戚。
我相信,這一幕是很多父母心中所想,也是很多普通孩子的所願。
可是,如果我們稍微查一查資料,就會發現,1300年的科舉歷史中,有名有姓、有據可查的狀元共計673位(也有說700多位的),但是,真正做出匹配「天下第一」的成就的,並沒有幾個。
在一個「歷史上最有名的十大狀元」的榜單中,為大家所聞的,也就是柳公權、王維、郭子儀、文天祥等四五人,另外的已經是王溥、楊慎、洪鈞、陳亮、張孝祥、張謇等頗為陌生的幾位了。
更不用說,那些駙馬爺的境遇了。
據說,歷史上當了狀元之後又做了駙馬的,僅有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壬戌科狀元鄭顥一人。
這位鄭駙馬本來另有婚約,正要去結婚,卻被當朝宰相白敏中(白居易的堂弟)作為媒人薦舉給了萬壽公主。鄭顥不敢違背皇命,只能屈從,為此恨了白敏中一輩子,總在宣宗面前告他的黑狀。可惜,宣宗不以為然。
而其他的駙馬呢,其實過得好的不多。
在駙馬還很吃香的唐朝,一共有163位駙馬,只有兩位做到了宰相,10位做到部長級,其他的150多位,全沒正式官職,都是皇家養著吃軟飯。
軟飯其實並不好吃,因為公主所擁有的宮殿、財富,產權都是屬於公主的,和駙馬沒有關係,一旦公主不高興,駙馬就要被趕出來。明朝的駙馬,每年大概有合現在人民幣120萬的俸祿。到了清朝,就只有20來萬了。
所以,歷史之上,駙馬歷來就是一個苦差。以至於宋朝就有一位江姓準駙馬,寫了一篇拒絕做駙馬的聲明,代表了廣大駙馬的心聲:「制勒甚於僕隸,防閒過於婢妾。」「勢屈於崇貴,事隔於聞覽,吞悲茹氣,無所逃訴。」
還說,如果非要他當駙馬,他就去當野人、流浪漢。
說這些狀元和駙馬的故事,是啥意思呢?是想讓大家感受一下,狀元,其實只是一個暫時的名號,並非一輩子的成就;駙馬,看似風光,實際上遠沒有聽上去那麼光鮮,甘苦自知。
那麼,狀元和駙馬,對今天的高考有啥借鑑作用呢?
我想起了一句河南的諺語:有多大的鍋蓋,蓋多大的鍋。話有些糙,但道理不糙。
你的水平,配得上天下第一,自然,你得了狀元之後,也會繼續做出匹配天下第一的成就;你的家世、品味,配得上皇室,自然,你也在公主面前不會矮三分,能夠珠聯璧合,過得開心幸福。
但是,你的水平不夠,是碰巧運氣好,這次高中狀元,是你有生以來的最高水平,那麼,以後,你可能會過得很辛苦。
同樣,你是平民出身,原本過著普通人的生活,突然做了駙馬,那麼,以後的日子,跟當奴隸,做囚犯,其實也沒有多大的差別。
可是,遺憾的是,慣性的思維,比理性的思考,要對人影響大得多。不信的話,你看每年那些狀元遊行、擺宴、發獎的盛況,就知道了。我們現在,還有濃濃的狀元情結,還有濃濃的駙馬情結。
就算是我們把歷朝歷代的狀元和駙馬的真實情況放在那裡,還是沒多大的作用。
我深信盧梭在《社會契約論》裡說的,廣大的人們,受到那些典籍、法律、科學的影響,遠遠少於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見聞的風俗習慣的影響。
其實,我們簡單想一下,封建時代的狀元和駙馬,尚且如此。那麼,現在社會的機制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知識的更迭如此迅速,所以,除非你一直在任何競爭中當狀元——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否則的話,狀元(高考)這個事兒,真的不要太看重,太痴迷。
高考就像是一場入門的比賽,你做得不錯也好,失誤了也罷,只要全身心投入了,都是贏家,都沒有啥遺憾的,這次經歷對你的價值,超過了這次比賽的成績——要知道,參加高考的都是十幾歲的孩子,人生的序幕才剛剛拉開。
類比完了,再說幾句直白的話。
2. 超水平發揮的,其實是高攀了,要有好好努力的心理準備。3. 考得成績很好,卻沒進入心儀的學校,也不必懊惱。真正的學習,更多的還是看自己。4. 考臭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不必一蹶不振。畢竟,實力在那裡,十年、二十年後才見分曉。5. 高考最重要的,是這次經歷,人生的體驗,而不是成績。時間越久,就會越明顯。6. 那些踏入社會二十年後,還以某某狀元自居的人,實在是可憐。因為,他畢業之後,就沒有任何成就了。7. 名校成就人,也毀人。它成就的是匹配高要求的人,它毀的是扛不住競爭和壓力的人。8. 高考能夠考出很多能力,但絕不是所有能力。有很多重要的能力,很實用的能力,高考都不考。所以,你要保留和發展那些能力。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籤約帳號【童書媽媽三川玲】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白滔滔:童書媽媽聯合創始人。學機械、轉經濟,自學寫作進入媒體,歷經新周刊、南方報業,後創業從事數字出版。著及編著有《我手機》《十三億》等。喜歡鑽研教育思想,開發寫作課程,和家長孩子交流。同時,擔任北京中致兒童關愛基金會副理事長,致力鄉村幼師等項目。
編輯:圈圈
白滔滔:世界上有「快教育」嗎?
點個「在看」
祝福剛完成高考的學子們
和他們的家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