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放榜,幾家歡喜幾家愁。一邊是有人遺憾落榜與大學無緣,另一邊是各省高考狀元被曝光,名校紛紛拋出橄欖枝。
家長群裡常有人說「別人家的孩子」,還有父母感嘆天才無可複製。但看了他們的相關報導,發現這些狀元、學霸的家庭教育,竟然驚人的相似。
不是出身,不是智商,而是家庭。就像那句話說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習慣要從小培養
今年重慶高考理科狀元很傳奇。她叫謝欣穎,理科726分。
3年前她是重慶中考狀元,今年是重慶高考狀元,還是截至7月25日已查到的全國二卷狀元,傳說中的「三元及第」。
被問到學習秘訣時,她的班主任說,「她的學習習慣特別好,讓我都感覺很佩服。她不刷題,也不上輔導班,就是上課時保證100%專注力。」
謝爸爸在被問到是怎麼教育孩子時,說到:其實沒有專門培養,主要是在她還小的時候就讓她養成自己的習慣。她一歲多開始,家裡就訂了很多幼兒畫報、繪本,那個時候的她還太小,看不懂,我們就給她講,她主要是看圖。慢慢的,她就會自己看了,還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只要看過很多狀元父母的採訪,就會發現那些天才的背後一定有著我們不知道的努力。就像2019年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說的,『只有小時候定型,後面的路才好走。』而這一點,拼的是父母的格局,父母的用心。
成功沒有僥倖,有的只是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堅持
成就學霸的秘訣,不是上帝有沒有給你一些過人的天賦,而是你是否擁有不停止學習的意識。提起衡水中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們逆天的清華北大錄取率,而他們的成功就是靠著滴水穿石的堅持和努力。
從早晨睜開眼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進入了學習的狀態。早操集合的空隙,拿出小紙條背一背英語單詞。課間十分鐘,沒有私事要處理,基本沒有人捨得休息,不是埋頭苦讀就是刷題。吃飯都是用跑的,狼吞虎咽五分鐘,平均不超過20分鐘。
郝胥黎曾說過:「誰對時間越吝嗇,時間對誰越慷慨。」
要想不被時間辜負,首先你不要辜負時間。高考沒有奇蹟,衡水中學的牛逼也不是神話。所有開掛的背後,都是努力到極限再逼自己一把。曾經有人統計,衡中三年,每人每年用掉100多支筆,做完兩萬張卷子,連起來可繞地球四圈。
央視曾經拍過一部名為《高考》的專題紀錄片,在《毛坦廠的日與夜》中,主持人白巖松說了這麼一段話:「無論如何我做不出任何嘲諷毛坦廠中學的事,毛坦廠中學的孩子背後,是非常卑微的家庭……沒有高考,拼得過富二代嗎?」因此,「拼爹拼不過,就要拼自己。」
成功沒有僥倖,有的是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堅持。
那些高考狀元的背後是一個個奮力託舉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