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放榜,最近幾天,朋友圈和各大瀏覽器全都是各個省市高考狀元,幾家歡喜幾家愁,也有人考上心儀的學校,有人則遺憾落榜,很多家長都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看過幾篇狀元的報導之後,我覺得天才的成功是不能複製的,但是學霸成功的背後有著一個共同點。
不是智商的高低,也不是地位的高低,而是來源於家庭,歸根結底是來源於父母的教育。
2019年廣西的高考狀元楊晨煜媽媽說過:只有小時候定型,後面的路才好走。是的,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孩子之後的路才會更好走。
今年的高考狀元中有一位來自重慶的小姑娘尤其亮眼,她叫謝欣穎,3年前是中考狀元,現在又是高考狀元,更是全國二卷的狀元,可謂是三元及第。
他的老師說她的從學習習慣特別好,有很強的的專注力,邏輯思維能力非常好,很多人想知道這樣的孩子都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但是他的父親說,自己根本沒有刻意培養。
但是家長可別誤會了,這裡的不培養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讓孩子自由發揮,而是在孩子小時候做好了一切,後面就可以順其自然了。
謝爸爸說,孩子一歲左右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看繪本等,小時候看不懂我們就給他講,後來他能看懂了就換他給我們講。時間長了,孩子就喜歡上了閱讀,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
在她5歲的時候就帶她學鋼琴,還通過了鋼琴的10級考試,這是為了培養他的專注力。
其實,一個學霸的養成一定是有很多因素構成的,比如專注力。比如邏輯思維能力。比如認真的習慣等等,而這些習慣都是需要家長幫助孩子從小養成的,這樣孩子長大之後也能更省心。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不可複製的,但他們一定是有共同點的。而養成好習慣就是其中之一。
通過近幾年學霸的對比我們發現,除了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外,他們同樣是多元化發展的,今年的武漢理科狀元唐楚玥,除了成績好,還有許多愛好,吹拉彈唱、打球什麼都會。
去年的廣西狀元楊晨煜,會打羽毛球,書法也相當好;
去年深圳狀元溫卓越,字寫得特別好 ,像印刷體一樣,高考作文得了滿分。
想讓孩子取得好成績,這件事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一味的追求成績而扼殺孩子其他方面的興趣也是不可取的。
很多家長說,有時候孩子的成功靠的是天賦,但是在我看來,每一個橫空出世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在奮力託舉。
孩子小時候不愛學習、怕吃苦、沒有耐力,家長總會說:孩子還小,等他長大了就好了。但是那個孩子小時候不是愛玩的,為什麼人家的孩子就能靜下心來鑽研呢?
孩子小的時候不好好教育 怎麼能指望孩子長大之後會有所改變呢?要知道,很多習慣都是在小的時候養成的,一味的心疼孩子只會失去幫助孩子培養品質的好機會,這樣的孩子將來也不會有很大的出息。
才藝、學習看起來毫無關聯,但究其本質還是一樣的,想要學好才藝,想要取得好成績,靠的都是堅持、自律、專注。
2004年,安徽的高考狀元曾經說到: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爸媽媽注意到了,但是他們不會說什麼,只是默默的關上電視開始看書,看見他們看書,我也不好意思不看了。
是啊,孩子有時候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是什麼樣子的,很大程度上,孩子也會是這個樣子的。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很多行為都影響著孩子的行為習慣。我們說這些並不是告訴家長一定要將孩子培養成高考狀元才是成功,也不是鼓勵每個人都成為狀元,更不是將不是高考狀元就肯定不能成功了,畢竟每個人的長處不同,人生際遇更是不同。
我們想傳達的是,家長應該給我們的下一代留下的是勤儉、自律、專注的好品質,而不是兩手一攤說自己什麼都不知道的行為。
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自己首先就要成為別人家的父母,否則你憑什麼要求你的孩子這樣做呢?當我們要求孩子成為我們心中理想的樣子的時候,想想自己成為自己理想的樣子了嗎?
養育一個孩子的時間是很漫長的,這段時間不僅是培養孩子的過程,更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看見,每一個橫空出世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在奮力託舉。
所以在這裡給大家推薦這套《正面管教》,是專門為家長所寫,幫助家長成為孩子的人生規劃師,也幫助家長遇見更好的自己。
一共有5冊,分別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正面管教》《好父母不吼不叫》《好性格讓孩子受用終生》《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全面系統的幫助家長解決育兒路上的「攔路虎」。
書中不僅有育兒乾貨,還有許許多多的實例,幫助家長從中進行分析,達到解決自己問題的目的。畫面美觀、書面不易摺疊,紙張環保加厚不易破損。
這套書已經為無數的家長解決了育兒路上的難題,相信你也能從中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