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狀元是如何煉成的?

2020-12-27 鳳凰衛視

每年的夏天,中國大陸的每座城市都會出現同樣的景象:成千上萬的學生擁入考場,參加為期3天的高考,這三天,一定會牽動許多中國人的神經。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高考中,有1010萬名考生參加考試,就有1010萬個家庭和數倍於這個數字的中國人在關注高考,而在這個龐大的隊伍後面,還有一個更為龐大的隊伍在為明後年的高考做著衝刺的努力。

另一組數字來自於600年前,也就是在公元1400年,明朝開國初期,6500萬人口中,有3萬人考中秀才,最終取中進士的人數是110人,也就是說,每2000個人當中,只會有一個人考中秀才,而在這2000名秀才當中,每20個人才會有1個人題名金榜。

換句話說,今天的「高考狀元」和科舉時代的狀元是遠遠不能相提並論的,現在的高考狀元一年能出幾十位,而科考史上的狀元,三年才出現一位。除此之外,今天的考生通過高考獲取的是高等教育的入場券,而科舉,卻是古代中國選拔官員的制度,通過科舉考試獲得的,是權力的通行證。這張通行證背後的力量,是對個人命運的絕對顛覆,那種「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慘烈競爭是今天的我們難以想像的。

1905年,光緒帝廢止科舉制的時候,在西方,由科舉催生的現代文官考試制度正在走向成熟;而此後的一百年,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心目中,科舉制就是帝制時代一種腐朽落後的、扼殺人才的取士制度,但在西方,科舉制已然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對世界的文明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大陸,對科舉的否定評價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直到最近幾年,人們才越來越意識到,中國古代科舉從創立之日起就想承擔的社會使命,直到今天,仍然埋藏著太多遠非過時的話題。於是,我們選擇了江南貢院,那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科舉考場,它見證了明清兩代科舉的興衰,那也正是中國千年科舉史從鼎盛走向衰亡的最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我們從江南貢院的每一場考試裡,每一個號舍中,都能聽到、看到、觸摸到中國科舉的前世今生,埋藏其間的諸多話題在今天看來遠非過時。

鳳凰大視野《千年獨木橋--江南貢院與科舉沉浮》系列  第一集:狀元及第

在科舉時代,狀元代表著最高理想。現如今,人們往往將高考第一名稱為「狀元」。實際上,單單從考試難度上來說,今天的所謂「高考狀元」和科舉時代的狀元是遠遠不能相提並論的。現在的高考狀元一年能出幾十位,而科考史上的狀元,三年才出現一位。

位於南京夫子廟旁邊的江南貢院,擁有穿越時空聚散人類情感的巨大能量,擁有全國最多的考試號舍,多達20644間。而且,這裡錄取的學子居全國各省之冠,僅僅是清朝一個朝代,全國17個貢院20個省,從江南貢院走出去的狀元就高達58名之多,佔整個清朝狀元總數的一半以上。

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宋孝宗乾道四年,也就是公元1168年。在此之前,科舉制在中國已經存在了五百多年。

貞觀初年,唐太宗在放榜日到端門去觀察,看到新進士於榜下綴行而出,喜不自禁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從此,廣大士人一心寄望科名能改變命運,老死於科場也無所恨。到了武則天稱帝時期,「狀元」開始出現,這個到今天仍然充滿魅力和活力的稱謂,正是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創造的,它是優秀學子的代名詞,只有依次經過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最終經過皇帝的欽點,才有可能蟾宮折桂第一枝,登上科舉金字塔的塔尖。但凡能走到這一步的人,多半已經耗盡了大半生。

金榜題名後,包括狀元在內的新科進士們,還要面臨一個非常實際非常迫切的問題:他們仕途的起點從哪裡開始?

相關焦點

  • 三水國學│狀元是如何煉成的
    可在古人看來,通過類似高考的鄉試,絕非考試生涯的終點,科舉是讀書人一輩子的事。考科舉很難,考上狀元更難。有多難?看看明朝人小張的故事就知道了。在明代,商人之子也可以科考,小張就有了參加科舉的資格。這時,小張只能算童生,要參加科舉,得先通過童試,成為生員才行。
  • 《完美世界》手遊科舉狀元獎勵怎麼獲得 科舉狀元獎勵獲得方法
    導 讀 在完美世界手遊中科舉狀元獎勵究竟該怎麼獲得呢?
  • 狀元:千年科舉的特殊符號
    唐代「選士多因隋制」,初期科目之名繁多,據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統計,「見於史者凡50餘科」,是名副其實的「設科取士」、「分科舉人」。武則天以後,每年常規考選的科目,只有「進士」和「明經」兩科。宋代王安石變法後,只留下進士一科,元、明、清相沿不變。雖不再是「分科舉士」了,但「科舉」這個稱謂卻一直沿用。「狀元」一詞始於唐代,凡舉人進京會試,須先到禮部投狀報到,故時人稱進士第一名為狀元,又稱狀頭。
  • 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全軍覆沒
    尤其是到了每年的高考期間,「文科狀元」、「理科狀元」、「省狀元」、「市狀元」都會成為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焦點。與此風氣相呼應,各高校之間也很注意對狀元的爭奪,並以招收到狀元的多少作為衡量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這一切,無疑都是中國古代狀元文化的歷史延續。 一     「狀元」這個詞的歷史,起碼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做狀頭,又名狀元。
  • 固始科舉狀元吳其濬:史上唯一狀元科學家
    第三,科舉1300年,狀元不過五六百人,落第者以十萬百萬計,數量相差如此懸殊,這兩個群體有可比性嗎?  儘管如此,這個微信的主旨卻很有道理:別太把考試當回事。考試考的只是書本知識,而人生需要歷練,也需要機遇,考第一未必成才,落榜也還擁有海闊天空。李漁、顧炎武、金聖歎、黃宗羲、吳敬梓,等等,正是放棄科舉,才擁有了更廣闊的人生。  中國人過去太看重考試,太看重科舉了。
  • 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堙沒無聞
    與此風氣相呼應,各高校之間也很注意對狀元的爭奪,並以招收到狀元的多少作為衡量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這一切,無疑都是中國古代狀元文化的歷史延續。  「狀元」這個詞的歷史,起碼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做狀頭,又名狀元。因其為殿試一甲第一名,亦稱做殿元。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是科名中最高榮譽。
  • 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全軍覆沒(轉載)
  • 科舉狀元是怎麼考成的
    入私塾識字,為考試做準備。高考閱卷工作正在進行中,相信不少高考生這段時間都在期盼成績的出爐,這與古代科舉考試中盼望放榜的心情是一樣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通過一場場考試,古代的學子也期待著命運的改變。有好奇寶寶發問:高考和科舉考試,哪個難度係數更高?或者換一個問法,如今的高考第一名和古代科舉狀元相比,哪一個含金量更高?
  • 那些年,科舉「狀元」們的書法
    那些年,科舉「狀元」們的書法 2020年07月25日 00:00 來源:美術報 作者:李小妤 王純 秦羽等 字號 內容摘要:古代講究「字如其人」,一個好的字、一張乾淨的紙,的確能給閱卷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 科舉不倒問 | 為清代科舉與狀元正名——宋元強先生訪談錄(中)
    本文接上篇:科舉不倒問 | 為清代科舉與狀元正名——宋元強先生訪談錄(上)原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室主任,編審。
  • 【思考】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全軍覆沒
    與此風氣相呼應,各高校之間也很注意對狀元的爭奪,並以招收到狀元的多少作為衡量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這一切,無疑都是中國古代狀元文化的歷史延續。    「狀元」這個詞的歷史,起碼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做狀頭,又名狀元。因其為殿試一甲第一名,亦稱做殿元。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是科名中最高榮譽。
  • 第三集 | 狀元也吵架?1300年科舉狀元大型聚會現場
    封建初期:靠推薦(廣義上算是科舉的開始,稱貢舉。但人們最熟悉的名字還是「舉孝廉」,不過後期的「舉孝廉」名存實亡,空有口碑,所舉非人,甚至漢朝後期買官賣官之風盛行)封建中後期:靠科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中國古代持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製成為了很多平民百姓做官的首選之路。)
  • 【重磅推薦】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全軍覆沒
    與此風氣相呼應,各高校之間也很注意對狀元的爭奪,並以招收到狀元的多少作為衡量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這一切,無疑都是中國古代狀元文化的歷史延續。    「狀元」這個詞的歷史,起碼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做狀頭,又名狀元。因其為殿試一甲第一名,亦稱做殿元。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是科名中最高榮譽。
  • 科舉狀元們真的湮滅了嗎
    第一份名單: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雲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第二份名單:曹雪芹、胡雪巖、李漁、顧炎武、金聖歎、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哪份名單上你認識的人多一些?答案揭曉: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後者全是當時落第秀才。這份名單的作者說,人生無限!謹以此文寬解所有的考生以及他們的父母。
  • 唐朝科舉中的狀元都是什麼家世出身?
    隋朝創立科舉制度後,唐朝不斷完善科舉制度。唐朝時期的科舉制度,相對於之前的選官制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王定保《唐摭言》中記載了一段唐代故事:「太宗在,登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宋代浙江省第一位科舉狀元——程宿
    本      名    程宿 字      號    莘十 所處時代    宋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時間    971 去世時間    1000 主要成就    科舉狀元人物生平程宿(971~1000)字萃十,開化長虹鄉北源村人
  • 29個省史上首個狀元,透露了科舉發展的秘密
    目前有記錄的女狀元,勉強算只有一個,是1853年的南京人傅善祥,參加的是太平天國所開的科舉女科。這28個科舉人物無法反映古代科舉全貌。但是,偶然中包含必然:各省份的首個狀元分布,基本上覆蓋了古代中國的主要版圖。從科舉狀元分布,可以看到唐代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當時像廣西、廣東這樣的偏遠之地也有了狀元。
  • 高考結束了,你知道古時「高考狀元」是怎麼煉成的嗎?
    古代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一個人如果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中均考得第一名,叫「連中三元」。「狀元」一詞產生於唐代,狀元一詞要拆開理解,其中「元」是「首」的意思,如同「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裡的元,代表首個,或第一;而「狀」字,則與舊時科舉程序有關。
  • 中國科舉史上的超級學霸「十三狀元」說明了什麼?
    中國的科舉制從隋朝一直延續到清朝,歷經一千三百餘年,共產生了638個狀元。
  • 那些年科舉狀元們的閒情趣事
    中國的科舉制自從創立到廢除,總共有592位狀元。這些人中龍鳳,也有著我們想不到的尷尬往事,讓這些人物更加活靈活現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宋代時,秀才呂蒙正到山東遊玩,聽說當地有個才子名叫胡旦,寫得一手好文章,冠絕古今,但就是為人有些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