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夏天,中國大陸的每座城市都會出現同樣的景象:成千上萬的學生擁入考場,參加為期3天的高考,這三天,一定會牽動許多中國人的神經。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高考中,有1010萬名考生參加考試,就有1010萬個家庭和數倍於這個數字的中國人在關注高考,而在這個龐大的隊伍後面,還有一個更為龐大的隊伍在為明後年的高考做著衝刺的努力。
另一組數字來自於600年前,也就是在公元1400年,明朝開國初期,6500萬人口中,有3萬人考中秀才,最終取中進士的人數是110人,也就是說,每2000個人當中,只會有一個人考中秀才,而在這2000名秀才當中,每20個人才會有1個人題名金榜。
換句話說,今天的「高考狀元」和科舉時代的狀元是遠遠不能相提並論的,現在的高考狀元一年能出幾十位,而科考史上的狀元,三年才出現一位。除此之外,今天的考生通過高考獲取的是高等教育的入場券,而科舉,卻是古代中國選拔官員的制度,通過科舉考試獲得的,是權力的通行證。這張通行證背後的力量,是對個人命運的絕對顛覆,那種「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慘烈競爭是今天的我們難以想像的。
1905年,光緒帝廢止科舉制的時候,在西方,由科舉催生的現代文官考試制度正在走向成熟;而此後的一百年,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心目中,科舉制就是帝制時代一種腐朽落後的、扼殺人才的取士制度,但在西方,科舉制已然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對世界的文明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大陸,對科舉的否定評價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直到最近幾年,人們才越來越意識到,中國古代科舉從創立之日起就想承擔的社會使命,直到今天,仍然埋藏著太多遠非過時的話題。於是,我們選擇了江南貢院,那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科舉考場,它見證了明清兩代科舉的興衰,那也正是中國千年科舉史從鼎盛走向衰亡的最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我們從江南貢院的每一場考試裡,每一個號舍中,都能聽到、看到、觸摸到中國科舉的前世今生,埋藏其間的諸多話題在今天看來遠非過時。
鳳凰大視野《千年獨木橋--江南貢院與科舉沉浮》系列 第一集:狀元及第
在科舉時代,狀元代表著最高理想。現如今,人們往往將高考第一名稱為「狀元」。實際上,單單從考試難度上來說,今天的所謂「高考狀元」和科舉時代的狀元是遠遠不能相提並論的。現在的高考狀元一年能出幾十位,而科考史上的狀元,三年才出現一位。
位於南京夫子廟旁邊的江南貢院,擁有穿越時空聚散人類情感的巨大能量,擁有全國最多的考試號舍,多達20644間。而且,這裡錄取的學子居全國各省之冠,僅僅是清朝一個朝代,全國17個貢院20個省,從江南貢院走出去的狀元就高達58名之多,佔整個清朝狀元總數的一半以上。
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宋孝宗乾道四年,也就是公元1168年。在此之前,科舉制在中國已經存在了五百多年。
貞觀初年,唐太宗在放榜日到端門去觀察,看到新進士於榜下綴行而出,喜不自禁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從此,廣大士人一心寄望科名能改變命運,老死於科場也無所恨。到了武則天稱帝時期,「狀元」開始出現,這個到今天仍然充滿魅力和活力的稱謂,正是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創造的,它是優秀學子的代名詞,只有依次經過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最終經過皇帝的欽點,才有可能蟾宮折桂第一枝,登上科舉金字塔的塔尖。但凡能走到這一步的人,多半已經耗盡了大半生。
金榜題名後,包括狀元在內的新科進士們,還要面臨一個非常實際非常迫切的問題:他們仕途的起點從哪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