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人物純屬虛構,請勿與歷史人物對號入座
高考即將到來,高三學子十多年寒窗苦讀的學習生涯,終於能畫上句號。
可在古人看來,通過類似高考的鄉試,絕非考試生涯的終點,科舉是讀書人一輩子的事。
考科舉很難,考上狀元更難。有多難?看看明朝人小張的故事就知道了。
小張,杭州人,年十六,生於小有家底的商賈之家,是家中獨子,祖上家世清白。父母見他天資聰慧,自幼熟讀四書五經,打算讓他去考取功名。
若小張生在唐朝,恐怕和李白一樣無緣仕途了,《舊唐書》規定:「工商之家,不得預於士。」在明代,商人之子也可以科考,小張就有了參加科舉的資格。
這時,小張只能算童生,要參加科舉,得先通過童試,成為生員才行。
童試分縣試,府試,院試三級,通過院試的童生,可以拿生員文憑,生員又稱秀才,秀才不用服徭役。
要考秀才還真不容易,明代秀才按各縣賦稅分配錄取名額,錄取率10%左右。四五十歲考上秀才,實屬正常。
小張順利通過童試,考上秀才,站在仕途的起點,信心滿滿地迎接下一個挑戰——鄉試。
鄉試屬於省級考試,明時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主持考試,三年一次,秋八月開考,又稱秋闈。
生員通過鄉試成為舉人,就能參加會試。鄉試第一名叫解元,唐伯虎當年鄉試第一,人稱「唐解元」,擱現在就是高考狀元了。
人們常稱「舉人老爺」,因為舉人已經有當官的資格,地位自然與平民百姓不同,無怪乎範進中舉後會欣喜若狂。
參加鄉試,必須要帶浮票和座位便覽,浮票類似現在的準考證,記錄考生的身高,體貌,以便衛兵核對,防止代考。
經三輪嚴格的搜身檢查,確認沒有夾帶後,方能入場。在1㎡左右的狹窄號舍,小張要在此答題,吃住,度過漫長的九天考試。
鄉試考三場,第一場考三道《四書》題,以八股文作答,第二場考一道試論,一道詔誥表,五道判語,第三場考五道策問。
嘉靖七年浙江鄉試節選
第一場
禁於未發之謂預,當其可之謂時
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
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
(四書《禮記》題)
第二場
論:治天下者審所上
詔:擬漢令郡國舉孝廉詔
判語:上言大臣德政
第三場
問:古之有國家者,必封建宗親以藩王室
如果小張參加了嘉靖七年的鄉試,就會遇到上述考題,涉及教育,倫理,治國方略等等。他不得不絞盡腦汁,苦思冥想。
可見在古代,讀書人真不能只讀聖賢書,需要充分了解教育、倫理、政治乃至地理、法律、軍備方方面面,還得會寫政府公文。
每場考試,總會出現零分卷。金聖歎參加鄉試時,看到「吾四十而不動心」這題,大筆一揮:「金萬兩,有美一人,夫子動心乎。」而後連寫39個「動」字,結果可想而知。
鄉試比童試更嚴格,明初錄取率10%,而到了嘉靖末年低至3%左右,極低錄取率攔煞無數學子,高齡考生更是屢見不鮮。
李時珍14歲考中秀才,三次鄉試落第後毅然放棄可科考,投筆從醫。蒲松齡直到71歲還未通過鄉試,清代甚至還出現了103歲的舉人。
小張費盡心力,卻未能中舉。他並不氣餒,又考了兩次。第三次蒙主考官搜落卷,慧眼識珠,才中了舉人。
欣喜過後,小張收拾行囊,帶上盤纏,動身進京趕考,參加次年二月的會試。作為杭州人,小張佔地利之便,旅途不算太波折。
清代的四川考生丁治棠就比較悲催了,他從合州出發,長途跋涉,換了5次交通工具,輾轉47天才到京城,往返車旅住宿更盡耗資數百兩銀子。
會試在京城舉行,考題、考期和鄉試一樣。考後,小張的考卷被封上名字,謄抄,校對後,呈給考官閱卷,若他的考卷被主考官看中,便能位列杏榜,成為貢士,參加最後的殿試。
可惜小張時運不濟,連續多年未考上貢生。在明朝,會試錄取率一般20%左右,這比例看起來不低。
若對比明朝人口,嘉靖26年錄取進士301人,當年總人口1億六千萬,一個明朝人要考上貢生,概率僅為萬分之一。
科舉登頂之處,無數學子夢想中的聖地
當小張熬成老張,苦讀十餘年終於通過會試,成為萬裡挑一時,已年近40歲。
殿試由皇帝主持,在謹身殿設考,題目為一道策問。貢士無人落榜,只由皇帝重新排名,分出三等,一甲第一名就是狀元。
披荊斬棘走到這一步,進士及第已經板上釘釘。但要當狀元,除了臨場發揮出色,還有些意象不到的要求,真得看運氣。
首先,字要漂亮。有一手美觀端正的楷書,容易得到主考官青睞,歷代狀元都寫得一手標準館閣體。
其次,長得要帥。明代首次科舉,郭翀(chōng)憑才華拔得頭籌,但因顏值太低,醜到了洪武帝,朱元璋就欽點了比他帥的吳伯顯當狀元。
再者,名字喜慶。弘治年,有個貢士叫朱希周,孝宗覺得這名字意寓朱家王朝同周朝一樣長久,非常吉利,就把他定為狀元。
不惑之年的老張最終憑著淵博學識,斐然文採,俊秀風姿徵服了主考官和皇帝,一舉奪魁,官授翰林院修撰,開始他的宦海浮沉。
從考上秀才到狀元及第,科舉考試不僅是智力的較量,更是體力、耐力、財力、毅力甚至於運氣的考驗和比拼。
1300多年的科舉史,有天才少年17歲考中狀元,也有82歲的杖朝老人榮登龍門,更多的則是屢試不第,默默無聞的學子。
也有人科場折戟後,闖出了另一片天地:宋應星45歲放棄科舉,投入科學懷抱;沈萬三投筆從商,終成巨富;吳承恩潦倒半生,寫下巨著《西遊記》。
這樣成功的反叛者終是少數,學而優則仕,大多數人隨著千軍萬馬,希望擠過科舉這座獨木橋,改變命運,光耀門楣。
相比之下,現在的學子無疑是幸運的,有更多道路可以選擇,人生充滿無限可能。
最後,祝每位考生都能取得好成績,找到合適的道路,開拓出屬於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