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官服來源於明代的盔甲,但又有自己的修改

2020-12-17 等一個喜歡的人

歷史和哲學負有多種永恆的責任,同時也是簡單的責任。——雨果(法)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849字,閱讀約4分鐘

官服,又稱章服,是指中國古代皇帝、后妃、王公貴族、各級官吏,按章規定,區分是非等級的服飾。官服制度伴隨著階級分化而誕生,從奴隸社會誕生到封建社會發展到頂峰,雖然朝代更迭不斷,但官服制度作為區分等級和階層的重要工具,卻始終得到發展和傳承,直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清代官服的出現,是我國歷代官服制度的延續和發展,是在堅持滿族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參照漢族服飾制度而設計的,因此既繼承了漢族服飾制度的特點,又不失滿族的風俗禮儀。

中國古代官服制度

中國官服制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堯舜時期,由於等級分化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相應的服飾也產生了明顯的等級差異。社會階層體系是皇帝為上,老百姓為下,皇帝和老百姓的關係也是對應著衣服和衣服的關係,這個關係是不能顛倒的。《後漢書·玉符下》中記載:"衣為上,天為上,天為上;衣為下,地為下",在"不同名位,不同禮儀"的社會制度中,這種對天理的理解也被記載為法典禮儀,不可更改,相應的階級服飾制度也就誕生了。

《禮記》

我國從奴隸社會開始,上至皇帝下至庶民,衣、食、住、行,都形成了嚴格的規定,西漢《禮記》的成文也形成了文字記載,這也是我國曆朝歷代禮制的明確區分等級、區分等級、區分官階的制度準則。每個朝代的官服制度都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官服制度也成為封建社會統治者鞏固統治地位的重要工具

清代官服制度

清代官服制度是結合滿漢文化體系特點,繼承與創新的產物,既保留了漢族服飾制度的某些特點,又不失其民族風俗禮儀。

清代官服的最大特點是包含了豐富的等級差異,為了更好地區分不同的官職,清代在官服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這些努力沒有白費,在官服上很容易就能區分出官員的等級,也非常明顯地表現出"在其位謀其政"的特點。區分官服種類的最大標誌就是上面的圖案,稱為"補子","補子"的不同圖案代表著官員的級別。

清代官服

這裡簡單羅列一下清代官員的官階,分為九等,所以官員的服飾也分為九品。在宮廷中有文官和武官,他們的服飾也不盡相同,基本上,文官為鳥類設計,武官為動物設計。

飛禽走獸,聯繫在一起似乎是個貶義詞,但在清代,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單純泛指飛禽走獸兩大類。從這個小細節出發,我們可以看到清代官服以不同種類的動物來劃分官員的等級順序,當然這些動物也是有高低之分的。

清代官服上的圖案象徵吉祥的意味很濃,也許這和統治者的心理有關,統治者希望自己的統治能夠順風順水,所以在實施的細節上、在心理上都能形成一定的暗示,有助於統治者積極的心理建設。

清代官服

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動物和它們的含義。文官官服上的圖案是鳥,在古代代表文學。首官官服頂部為鶴,取"延年益壽"之意;二品官員是錦雞,不是有這麼一個成語嗎,叫做"前程似錦"。武官是麒麟,在古代被視為神獸的象徵,從中既可以看出對官員自身的祝福,也可以看出對國運的深厚祝福。由此可以看出,官服上鑲嵌的不同動物圖案都是吉祥的

這裡提示一下,清代官員的著裝標準是官位的區分。清代的官制非常詳細,與前朝相比,是在前朝官制和部門劃分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但仍能隱約看到明代的影子。

那麼,清朝為什麼要進行官服的重新裝飾呢?原來,這是由於清朝軍制空前複雜,崗位分工細緻,為了更好地管理和區分,需要在官服上動腦筋。這樣從官服的劃分上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每個部門的官員是誰,對皇帝來說有很強的直觀感受。

因此,清代官服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在視覺方面區分官員的等級。當他上朝時,皇帝可以清楚地識別官員的職位。

信封

此前有說法稱,清代官服前身為明代官服,後改為成為清代特有的官服。我們要了解一下明代的官服。明朝時,已經有了一種叫做"遮甲"的朝服。

"馬甲"這一新名詞見於明代劉若愚的《周中志·內臣佩服紀略》,原文如下:"馬甲,軍服之上穿窄袖,加此束小帶,為軍服。"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明代的一種長大衣或大衣。這種盔甲其實是根據當時人們日常的實際需求而設計的。

對比一些明清時期的官員照片,可以明顯發現明代的盔甲與清代的官服有很多相似之處。由此可以推斷,清代官服的起源其實是明代的鎧甲。

之後,清朝統治者根據統治的實際要求,對明朝的鎧甲進行了補充,並對官服進行了非常細緻的劃分。這樣,它在促進等級秩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從而有助於清朝的統治。

從清代官服發展的源頭可以看出,少數民族想要實現正本清源,其中具有現實意義的可行措施就是借鑑前朝的基礎,並對自己進行民族化,這樣可以減少不同民族之間的一些衝突和矛盾,有利於統治的鞏固。

這裡是《等一個喜歡的人》,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相關焦點

  • 「衣服有制,宮室有度」,明代官服上的「補子」有何象徵意義?
    所以當時的官員都以得到襖子錦作為光榮的事情,他們有事沒事就會拿出來炫耀,甚至將襖子錦縫在自己的官袍前胸或者後背處,用以彰顯皇帝的隆恩浩蕩,也可以向同僚炫耀自己的資歷和榮譽。這種襖子錦就是官服上補子的前身。
  • 「衣冠禽獸」與古代官服有關聯?最能體現這個詞的是哪個朝代?
    其實這「衣冠禽獸」來源於古代,特別是清代官員官服的品階。古人講究「等威莫大於車服」,歷朝歷代官員朝服,都有一定的規定。 一、諸王貝勒們的官服 到了清代,清政府沿襲借鑑了明代的官服,又有所創新與發展,融入了滿清特色,蘊含著豐富的等級差異,為了更有效地區分不同官職,頗下了一番工夫。
  • 電影中的殭屍們,為什麼穿得都是清朝官服?
    當然這也可以理解,有清以降文字獄無比酷烈,如果紀昀的作品中殭屍穿著清朝官服,若是觸怒天顏追究起來,只怕他的腦袋要搬一搬住處。那,殭屍是什麼時候開始穿上清朝官服的呢?明代官補尺寸較大,製作精良,以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面用金線盤成各種圖案。其文官補子繡有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補子則繡單獸,或立或蹲。明代《大學衍義補遺》卷九十八對此記載:「我朝定製,品官各有花樣。
  • 明代官服的補子,從文官到武官,從一品到九品
    明代官服的最大特點就是補子。補子起源於唐代武則天時期的「襖子錦」,不同紋樣的織錦賜給不同等級的大臣。朱元璋登基之後的第二年頒布詔書,朝堂上文武百官的服飾仿照唐宋官服的規矩,從袍服、帽子、配飾上都能體現出品級差異。
  • 清朝官服有講究,看懂官服上的禽獸就知道是幾品官,你知道幾種?
    隨著這幾年清宮劇的熱播,也讓我們對清朝歷史上的一些人物有所了解,官員與官員,官員與妃子之間的關係是錯綜複雜,除了劇情之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清朝官員所穿的官服有點傻傻分不清,官服都很相似,但是官服上面的圖案都是五花八門,那麼今天小編對於清朝的官服給小夥伴們補補腦。
  • 清朝時期大臣的官服,是符合發放的,都是量身定做的?
    清朝時期大臣的官服,是符合發放的,都是量身定做的?歷史上總是存在著各種各樣很有很多意義和價值的內容,當然這其中同樣也包括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而實際上除了和皇帝嬪妃有關的事宜以外,在古時候也有其他讓人覺得很有趣的討論點,就比如說今天小編要給你們說的官服的發展史!
  • 包拯不會穿繡花鳥衣服 宋代官服上沒繁複圖案(圖)
    宋代的官服上沒有那些繁複的圖案,只講究配飾的不同與變化,且不同級別的官員所著官服顏色不一樣,電視劇《神探包青天》裡這個包拯的裝扮有些異類哦。   中國有句古話:先敬羅衣後敬人。走遍天下都一樣,還記得德國著名連環漫畫《父與子》裡有這麼一組漫畫:父親和兒子收集馬糞,走到一幢豪宅門口,被傲氣的門衛攔住了。然而,當父親和兒子換上燕尾禮服,系上領結,再次來到門衛面前,門衛立即畢恭畢敬地鞠躬致意。   古今中外,服裝從來都是社會禮儀文化的體現,是一個人的身份、氣質、內在素質無言的介紹信。在中國古代,更有一種服飾,貫穿了數千年來禮儀制度,等級森嚴,不可僭越,這就是官服。
  • 明朝的官服為何沒有紫色
    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這裡的朱和紫就是指的官服的顏色,"朱紫貴「就是用官服指代文武高官。除了皇上的龍袍是黃色外,自南北朝以來本以紫色為百官之首的官服。可是為什麼到了明朝官服卻不用紫色了呢?大明得國之正無出其右,道理不 用講因為是驅除韃虜恢復了中華。那麼既然已經趕走了蒙古統治者,肯定就要恢復我漢家衣冠。
  • 清朝官制官服
    3行憲機構 清朝沿襲明代設監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為監察院長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則為總督、巡撫的加銜。與督、撫平行的有駐防將軍和提督學政,不過駐防將軍只管八旗駐軍;提督學政只管學校與科舉考試,其權力不能與督、撫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設置,道為監察區性質,不算正式行政區。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兼兵備銜,另有一些不屬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關道、管河道、督糧道、鹽法道等。省以下為府,設知府、同知、通判等官,與府平行的有直隸廳,設同知、通判。
  • 藏界|摺扇在明代是真正的懷袖雅物,但清代卻並不相同
    晚清刻金文竹扇清代因為滿族統治,受其影響,扇子也出現了很多變化,明清兩朝的扇子幾乎是向著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發展。「比如,明代扇子流行掛扇墜,很少有扇套,清代滿族人要騎馬,扇子都要加上一個扇套,然後懸上鉤子跟筷子、刀一起掛在腰間,把一件象徵物變成一件使用物。
  • 明代紙經、清代龍藏木經板 雲居寺修復文物首次展出
    今天上午,經修復後「重獲新生」的9卷明代紙經和10塊清代龍藏木經板在雲居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上首次亮相,這也是雲居寺首次向社會大眾展示文物修復階段性成果。觀眾透過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對其修復過程的複雜、艱辛與成果的驚豔有了更加直觀地感受。在一件明代紙經前,不少觀眾駐足觀賞。「因為年代久遠又幾經輾轉,經面上出現了水漬、發黃,經過滅菌殺蟲、經文色牢度測試、汙漬清除、配紙、染色、修補經頁等10餘道修復程序後,經面又恢復乾淨,上面的人物造型也變得更加清晰。」展覽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道。
  • 清代官員的頂戴花翎
    (註: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小字體【大玉匠】,查看歷史--關注,更多精彩等您分享)清代的官制總體上是沿襲明代,不設宰相、中書省等機構,而設六部來管理朝政,六部的長官為尚書,均是從一品。大玉匠,遇見就不再錯過--====================================轉載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美德。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莫錯過人生的每一堂精彩課程。
  • 明清官服詳解,官大官小一看就知!
    而補服是一種飾有品級徽識的官服,或稱「補袍」或「補褂」。它是從明清時期開始出現的。明代官服的補子是一塊約40~50釐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表示品級。文官的補子用飛禽,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明清時期的補子是隨著官職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
  • 清代官員胸前補子圖案:官級一目了然
    在中國古代皇權至上的時代,無論什麼都要有等級制度,這種制度最能體現的要數文武百官的官服。清朝文武官服前胸和後背上縫綴的「補子」,或稱「補袍」或「補褂」。不同的補子代表著不同的官員,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朝補袍,讓大家在以後的清代歷史劇中更好地認識。
  • 為什麼林正英拍的殭屍片都穿著清朝官服?原因有3點
    大家好,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是不是已被小編的華麗文採吸引了吧,看完小編我的文章後,如果你有和小編不同觀點一定要說出來,這是對小妹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謝謝!   為什麼林正英拍的殭屍片都穿著清朝官服?
  • 殭屍為什麼都穿清朝官服?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道行深淺,這些殭屍都無例外地頭戴花翎官帽、身著絳藍官服,儼然是清朝官員的打扮。這就很讓人納悶了,影視裡的其他妖怪都有千變萬化的形態,為何只有殭屍在穿著上面如此單一且固定呢?要想了解為啥清朝官服成為殭屍標配,還得先來看看殭屍是如何「誕生」的。據清代志怪小說集《閱微草堂筆記》記載,殭屍是由屍體變化而來,原因有二:新屍突變、葬久不腐。
  • 古方:明代上乘和田玉,不在皇宮在民間
    ▲圖15:明代花式玉碗爐頂是由元代的帽頂延續而來,在元代官服中,帽頂一般採用多重透雕工藝雕琢花鳥紋或龍鳳紋,底面內凹,下有一對牛鼻式穿孔,以供縫綴。這類器型至明代,由於服飾體制改變,於是用作爐頂(圖16)。
  • 探秘清代官員胸前補子圖案:總督、巡撫、知府、知縣一目了然
    在中國古代皇權至上的時代,無論什麼都要有等級制度,這種制度最能體現的要數文武百官的官服。清朝文武官服前胸和後背上縫綴的「補子」,或稱「補袍」或「補褂」。不同的補子代表著不同的官員,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朝補袍,讓大家在以後的清代歷史劇中更好地認識。清代官員在古代官員級別區分主要靠冠帽。到了唐朝開始衣服也出現區別,但區別僅限於顏色。
  • 第五人格官服渠道服區別 怎麼看是官服還是渠道服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第五人格官服渠道服區別,怎麼看是官服還是渠道服?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吧。
  • 中國歷代服飾特點-遠古時期至清代
    中國古代各時期服飾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從遠古時期至清代,與您細說。一、遠古時期的服飾遠古時期的服飾相對簡單,多為樹葉或者獸皮遮擋。這時候的服飾主要是為了禦寒,而不是具有美感。遠古時期的服飾實物至今考古界沒有重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