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吏被從三品降為正四品,為何焚香叩謝皇恩?高呼終於升官了

2020-12-18 大米嘚啵嘚歷史短文

在京三品大臣始得坐轎。以故光祿太僕卿之升僉都御史,雖甚雄劇,然以從三轉正四,故有抬轎謝恩,騎馬到任之語。

這是《萬曆野獲篇·卷二十·京職·京官肩輿》記載的一個故事。

光祿卿

在明朝的官職中,光祿卿或太僕卿都是從三品的官職,而僉都御史是正四品的官職,為何明朝官吏被從光祿卿的官職降為僉都御史,會非常高興呢?還是因為這兩個工作大有不同。

光祿卿是南朝時期開始實行的一種官職,名字聽起來很霸氣,但是從事的工作卻很有煙火氣,光祿卿的主要職責就是負責皇宮裡的膳食,以及各種祭祀活動。光祿卿這個職業級別很高,是從三品,但是負責的工作卻是皇帝和後宮妃嬪的吃喝,這個工作不僅辛苦,而且很容易受到皇帝的苛責,畢竟眾口難調,做的東西好不好吃,每個人的感受也有不同。

光祿卿的職責

哪一天皇帝心情不好,感覺光祿卿準備的食物不好吃,光祿卿就會首當其衝,被皇帝處罰。這也意味著這個職業風險很高,稍微一不注意,皇帝吃得不開心,光祿卿就可能會人頭落地。而且光祿卿不僅受禮部的管理,而且還要受宮中大太監的管制,十分不自由,很容易受夾板氣。

而這個明朝官吏被從光祿卿的官職上撤換下來,改任僉都御史,就表現的很高興。他直接去往皇宮門口,叩謝皇恩。降職還能表現得如此開心,可見光祿卿這個官職有多受氣,而他改任的僉都御史並不簡單。

僉都御史

僉都御史這個官職雖然是正四品,明眼看是降職了,但是僉都御史的權力很大。僉都御史是都察院的頭頭,到了明朝時期,將元朝的御史臺改名為都察院,都察院的頭頭就是僉都御史。都察院是明朝最高檢察機關,都察院的職責重大,在《明史》記載中:

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勢必有"搏擊"之嫌,失大臣之體,極易為朝廷招怨。

在很多明朝的歷史中,都能看到都御史存在,他們彈劾貪官汙吏,很多明朝重大事件中都有都御史的存在,而都御史就屬於僉都御史管轄。在明朝時期,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是兩股重大的勢力,兩者在明朝輪換著當權,不是宦官當權,就是文官當權,皇帝則平衡著兩者的關係。在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爭鬥中,都御史因為朱元璋不斬言官的組訓,因此都是某些大事件中的導火索。他們幫文官參宦官,幫宦官打倒文官,是明朝人人都討厭,但是人人都要拉攏的對象。

都御史

除了上書的都御史,監察御史也歸僉都御史管理,都御史是監察京師官員的政績,而監察御史則是去往各地,考察外放官員的政績,在《明史》記載中:

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而僉都御史是都察院的頭頭,是都御史們和監察御史的老大,更是當時權臣的巴結對象。雖然官品是正四品,一品大員見了僉都御史,也要下轎打招呼,互相說點體己話。於是當一個處處受氣的光祿卿,被任命為人人巴結的僉都御史的時候,這個明朝官吏才會高呼萬歲,拜謝皇恩。

監察御史

因此古代官職不只能看品級,還要看負責的事情,如果品級相同,事權越大,則地位更高,因此才出現了開頭「降職升官」的事情出現。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從三品降到正四品,官員們反而欣喜若狂、稱之為升官?
    為什麼從三品降到正四品,官員們反而欣喜若狂、稱之為升官?一提到官場,有些人想到彎彎繞繞兜圈子就頭疼,但有些人的眼睛蹭的就亮了,一下子來了興趣,咱們今天要說的呀,就是這關於官銜的一個潛規則。這就要從明朝說起了,在明朝有這樣兩個官,一個是正三品的光祿卿,一個是正四品的僉都御史,按道理來說,這正三品的光祿卿怎麼著也要比這次正四品的僉都御史強?畢竟,官位品級擺在那,其實不然,甚至在明朝,要是有人從三品的光祿卿被降到四品的僉都御史,還得騎著馬抬著轎子趕去謝恩呢。看到這你可能不信,覺得這怎麼可能?聽我慢慢跟你道來。
  • 古代官員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為何還會興高採烈去「謝恩」?
    的確,光從官職來說,誰都知道古代從三品肯定比四品高,但這標題的情況卻真實發生在我國古代明朝,還不僅一位因為從三品降到正四品興高採烈。低調點的就自己偷著樂,高調點的恨不得騎著馬跑去"謝恩",這是為何呢?
  • 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為何官員不僅不沮喪,還因「升官」偷著樂?
    別看標題就以為小編在胡謅,的確光從官職來說,誰都知道古代從三品肯定比四品高,但這標題的情況卻真實發生在我國古代明朝,還不僅一位因為從三品降到正四品興高採烈。低調點的就自己偷著樂,高調點的恨不得騎著馬跑去「謝恩」。
  • 古代官員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為何暗暗竊喜?網友:換作是你也高興
    然而卻有這樣的一個例外,有古書記載「在京三品大臣始得坐轎」,意思是在京城裡三品大臣以上才能坐轎,如果從光祿太僕卿降級為僉都御史,就要抬著轎子去謝恩。光祿卿是從三品,僉都御史則是正四品,為什麼官員把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稱為升官,並且欣喜若狂,還要抬著轎子去謝恩呢? 要知道,當官不光要看官職,更要看工作內容。光祿卿和太僕卿雖然是九卿之一,但實際上就是伺候人的活兒。
  • 古時候官員從三品降至正四品,為何還會高興?換成你也高興
    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等級制度十分嚴明,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部門任務的分配也是更加詳備,在那個時代以品來論及各位官員的職務的大小,按道理來說品級越高表示這個人的官位越高,但是有的人從三品成為正四品,不怒反喜,認為這是升官了,那麼具體情況又是什麼樣的呢?
  • 道員正四品,知府從四品,他們是不是上下級的關係呢?
    明朝道從隸屬關係上看,屬於布政使、按察使的屬官,守道和巡道的管轄範圍並不十分清楚,有的只有一個府,有的只有三四個府。另外,道上也有不管轄某一地區的人,如糧儲道、鹽法道、管河道、驛道等,正如現在的農業部、水利部等都是專職道員。
  • 一個六品小官 因為創下明朝一個紀錄 死後得到朱棣特殊對待
    恤典的厚薄通常取決了官吏的級別、功績和皇帝的親疏關係。拿贈諡來說,按明朝的規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死亡以後,會有禮部的官員根據其生前的官職、業績及品行擬定一個諡號,再由皇帝親自定奪,三品以下的官員則沒有賜諡的資格。其他的恤典也是如此,不同級別的官員死後有不同規格的待遇。
  • 正三品的按察使,實際有多大權力,為何屬於封疆大吏?
    那麼,正三品的按察使,到底有多大的權力,為何屬於封疆大吏的行列呢?今天,我們就聊聊按察使的情況。首先,我們需要看一下明朝時期的「三駕馬車。」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統治以後,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是進行了重新的改革。明朝建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三套完全不同的系統。三者之間相互制約,形成了完美的模式。
  • 狄仁傑身為宰相,為何僅僅是正三品官員?
    武周時期的著名大臣狄仁傑被任命為內史(《新唐書.百官二》載「光宅元年,改中書省曰鳳閣,中書令曰內史」)。狄仁傑還是宰相(《新唐書.百官一》載「由是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位列前三。這裡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內史」只是一個正三品官員?按照道理,宰相在所有官員中排名第一,他的級別應該是一流的。
  • 明朝各個官職對應的品級都是幾品?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六部部長為尚書(正二品),副職為左、右侍郎(正三品);各部下又設司,司長為郎中(正五品),副職為員外郎(從五品);各司辦事官位主事(正六品)。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負責全國的監察工作,副職為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下面還有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
  • 唐代宰相為正三品,那麼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
    《神探狄仁傑》是一部較為優秀的影視作品,劇中狄仁傑的官職是「同鳳臺鸞閣三品平章事」,按照唐代的官制,同鳳臺鸞閣三品平章事為正三品,也就是實際上的宰相。宰相統率百官,按說應是正一品大員,為何狄仁傑只是個正三品呢?如果連宰相都是正三品,那麼以上的一品、二品官又都是什麼呢?
  • 明朝官員到底有多窮?正三品退休後賣女兒,正二品沒錢買棺材下葬
    在我們固有的觀念中,為官者都不會窮,既是達官,那麼,就是貴人。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倒也不是如此,為官者不一定非富即貴,也可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尤其是在明朝的時候。在明朝時期,官員的工資待遇確實是一般,官員們大都很窮,有多窮呢?
  • 「四品」升「三品」,為何是清朝最難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別太大
    按照《清稗類鈔·爵秩類》的說法,朝廷上,「四品以上,武三品以上」才能被稱為「朝廷大員」;地方上,按察使、布政使,尤其是巡撫、總督等官員才能被稱為「封疆大吏」。 另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清朝時期的「按察使」為正三品、「布政使」為從二品,「督撫」則更是高居一、二品的顯赫官職。
  •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唐朝宰相才是三品?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唐朝宰相才是三品?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如果說到宰相大家會不會想到「一人之上萬人之下」這句話呢?其實這句話就說出了丞相在一國之中的權力,那一定是皇帝的好幫手,而且宰相也是在歷史上逐漸發展成這樣。
  • 《長安十二時辰》揭秘:唐朝宰相實際上只有正三品?
    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林九郎,乃是大唐帝國一等一的高官,然而實際上暴露的林九郎的官品不過正三品而已。林九郎的原型乃是唐玄宗時期的奸相李林甫,所任官職乃是中書令,後在高宗和玄宗時改稱右相,實際上也確實只有三品。並且,實際上唐朝的宰相們,除了左右僕射(從二品),其餘都是正三品。
  • 清朝「三品官員」和「四品官員」是現在什麼級別?
    清朝的時候,官員分為九品,每一品有正、從兩級。三、四品官員在清朝的時候,都可以列入中高級官員的行列匯中。他們的任命,都需要皇帝親自批准,給出具體的任命意見。而且,從康熙後期開始,清朝官員允許給皇帝上奏摺,直接跟皇帝溝通。   雍正以後,四品以上官員,全都允許向皇帝上密折。
  • 「衣冠禽獸」明明是罵人的,為何在明朝,卻有人很喜歡聽
    而在明朝的時候,由於沒有頂戴,所以只能根據官服圖案來判斷。由於明朝的時候,官服上都是用兩塊正方形的錦緞,在前後各補上一塊,因此這種官服被稱為「補服」。據《明會典》記載,文官補服主要繡飛禽: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
  • 明朝有哪些官員官至正三品做到了沒有妾媵?
    明朝雖然對媵妾的數量有所限制,但是好歹準許官員納媵妾,但是明朝一些官員達到了一定的地位,甚至屬於朝廷高官了,卻沒納妾室。宋朝有個高官叫宋明,官至正三品。宋明天資聰慧,才能出眾,年幼時便沉穩不浮躁。當時的御史看了他的文章,非常讚嘆,讓邑侯為他娶妻。之後宋明考上了進士,在戶部學習政務。
  • 從「四品」升「三品」
    按照《清稗類鈔·爵秩類》的說法,朝廷上,「四品以上,武三品以上」才能被稱為「朝廷大員」;地方上,按察使、布政使,尤其是巡撫、總督等官員才能被稱為「封疆大吏」。 另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清朝時期的「按察使」為正三品、「布政使」為從二品,「督撫」則更是高居一、二品的顯赫官職。
  • 掌印大太監到底是幾品官,為何六部尚書都得畢恭畢敬?
    在明朝的歷史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那些二三品的朝廷大員,對司禮監太監們畢恭畢敬。按照明朝的官員制度,三品官已經是副部級幹部,為何要對司禮監太監畢恭畢敬呢。其實,在明朝的皇宮中,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力非常大,不能只看具體的品級。在明朝建立的初期,由於皇帝比較強勢,太監和官員們的權力都不算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