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發財是每一個當官之人的夢想,從古至今都是這樣的。然而卻有這樣的一個例外,有古書記載「在京三品大臣始得坐轎」,意思是在京城裡三品大臣以上才能坐轎,如果從光祿太僕卿降級為僉都御史,就要抬著轎子去謝恩。光祿卿是從三品,僉都御史則是正四品,為什麼官員把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稱為升官,並且欣喜若狂,還要抬著轎子去謝恩呢?
要知道,當官不光要看官職,更要看工作內容。光祿卿和太僕卿雖然是九卿之一,但實際上就是伺候人的活兒。比如說光祿卿,
實際上是「掌祭祀、朝會、宴鄉酒醴膳羞之事,
修其儲謹其出納之政」,簡單來說就是伺候別人吃酒席。皇帝有需要的時候,要負責準備吃喝用度。
不僅祭祀的時候要準備用品,宴請別人的時候還要負責方方面面的瑣事。這工作不僅累,還費力不討好。不僅被禮部管著,同時也被尚膳監宦官監督。由這樣兩方緊緊盯著,受氣那是常有的事。至於太僕卿,那就更不用說了,
「掌車輅、廄牧之令,總乘黃、典廄、典牧、車府四署及諸監牧」,根本就是弼馬溫。工作地點叫太僕寺,聽上去高級,但其實就是好一點的馬廄。
▲古代大臣上朝(電視劇照)
所以說,雖然是從三品,但仍舊不是什麼好差事。
但正四品僉都御史就不一樣了,雖說官職沒那麼高,但擔任的是都察院的一把手。
雖說監察御史級別並不高,在當時位居朝廷的最底層,是七品小官,可是權力卻不容小覷。
他們的權力就是督查百官,有彈劾的職權,簡單來說就是皇上的眼睛,負責盯著文武百官。不管是幾品高官,都有可能栽在七品御史身上。
不管是穿衣打扮,還是說話態度,都有可能被他們找茬。根據《明史》記載,監察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明朝監管機構之一的錦衣衛(電影劇照)
也就是說他們除了監察官員,還能監察平民百姓。並且不必事事都告訴皇帝,小事自己就可以當機立斷。這樣的權力,可以說是非常大了。
所以哪怕是正二品的官員,或是總督、巡撫,見到他們也得小心翼翼,客客氣氣。
因為前車之鑑太多了,隆慶皇帝的老師就曾經被御史彈劾下臺,讓這個首輔帝師都無可奈何。因此,沒有人敢輕易惹他們,
要是真的惹惱了,誰都擔不了這個後果。嘉靖年間,一個叫王儀的監察御史在巡查的時候發現秦王侵佔百姓的產業,
於是便發動同僚彈劾他,最後這個王爺都無可奈何,只得大事化小,將百姓的產業歸還。
這個人還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御史,就已經能動得了王爺了,更別說僉都御史了。所以說,有時候降級並不是一件壞事,
反而是件非常值得慶祝的事。至於為什麼要騎馬抬轎謝恩,是因為明代三品以下的官員不能坐轎子,只能騎馬上朝。
不過為了考慮大家的面子,雖然御史的品級達不到坐轎子的高度,但還是抬著轎子去謝恩吧。類似於這種明降實升的事唐文宗時期也有,幽州節度使楊志誠以前是檢校工部尚書,之後被朝廷改為檢校吏部尚書。
他非常不滿,認為自己被降級了,看不出來朝廷其實是在給他升官。在他看來,工部和吏部都是同級的,不能算升職。
但是吏部尚書管的是官員升遷降職,這個位置的權力極高,可操作空間很大,這一美差在當時甚至被成為「天官」,像神仙似的令人仰望。而工部尚書管的確是皇家建築,說白了就是每天跟工匠打交道。
在古代,不僅工匠是賤業,連帶著工部也被成為「賤」部。
這些本來是心照不宣的東西,然而楊志誠卻不領情,朝廷本以為他只是抱怨,發發牢騷而已,可是連之後皇帝派去慰問他的人都被扣下了,唐文宗也只好讓他去當個宰相。所以說在官場上,有時候升官不一定是好事,降職也不一定是壞事。一個官職的好壞除了從品階上能看出來,更重要的是它的職權。在官場上,升遷降職和自身作風都是非常重要,不得馬虎的問題,所以涉及到這兩者的官職自然也十分重要,如同掌握著官員們的生殺大權。因此如果有誰被調往這些職位,自然是一大美事,要謝恩才對。
《萬曆野獲篇·卷二十·京職·京官肩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