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為何暗暗竊喜?網友:換作是你也高興

2020-12-16 騰訊網

升官發財是每一個當官之人的夢想,從古至今都是這樣的。然而卻有這樣的一個例外,有古書記載「在京三品大臣始得坐轎」,意思是在京城裡三品大臣以上才能坐轎,如果從光祿太僕卿降級為僉都御史,就要抬著轎子去謝恩。光祿卿是從三品,僉都御史則是正四品,為什麼官員把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稱為升官,並且欣喜若狂,還要抬著轎子去謝恩呢?

要知道,當官不光要看官職,更要看工作內容。光祿卿和太僕卿雖然是九卿之一,但實際上就是伺候人的活兒。比如說光祿卿,

實際上是「掌祭祀、朝會、宴鄉酒醴膳羞之事,

修其儲謹其出納之政」,簡單來說就是伺候別人吃酒席。皇帝有需要的時候,要負責準備吃喝用度。

不僅祭祀的時候要準備用品,宴請別人的時候還要負責方方面面的瑣事。這工作不僅累,還費力不討好。不僅被禮部管著,同時也被尚膳監宦官監督。由這樣兩方緊緊盯著,受氣那是常有的事。至於太僕卿,那就更不用說了,

「掌車輅、廄牧之令,總乘黃、典廄、典牧、車府四署及諸監牧」,根本就是弼馬溫。工作地點叫太僕寺,聽上去高級,但其實就是好一點的馬廄。

▲古代大臣上朝(電視劇照)

所以說,雖然是從三品,但仍舊不是什麼好差事。

但正四品僉都御史就不一樣了,雖說官職沒那麼高,但擔任的是都察院的一把手。

雖說監察御史級別並不高,在當時位居朝廷的最底層,是七品小官,可是權力卻不容小覷。

他們的權力就是督查百官,有彈劾的職權,簡單來說就是皇上的眼睛,負責盯著文武百官。不管是幾品高官,都有可能栽在七品御史身上。

不管是穿衣打扮,還是說話態度,都有可能被他們找茬。根據《明史》記載,監察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明朝監管機構之一的錦衣衛(電影劇照)

也就是說他們除了監察官員,還能監察平民百姓。並且不必事事都告訴皇帝,小事自己就可以當機立斷。這樣的權力,可以說是非常大了。

所以哪怕是正二品的官員,或是總督、巡撫,見到他們也得小心翼翼,客客氣氣。

因為前車之鑑太多了,隆慶皇帝的老師就曾經被御史彈劾下臺,讓這個首輔帝師都無可奈何。因此,沒有人敢輕易惹他們,

要是真的惹惱了,誰都擔不了這個後果。嘉靖年間,一個叫王儀的監察御史在巡查的時候發現秦王侵佔百姓的產業,

於是便發動同僚彈劾他,最後這個王爺都無可奈何,只得大事化小,將百姓的產業歸還。

這個人還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御史,就已經能動得了王爺了,更別說僉都御史了。所以說,有時候降級並不是一件壞事,

反而是件非常值得慶祝的事。至於為什麼要騎馬抬轎謝恩,是因為明代三品以下的官員不能坐轎子,只能騎馬上朝。

不過為了考慮大家的面子,雖然御史的品級達不到坐轎子的高度,但還是抬著轎子去謝恩吧。類似於這種明降實升的事唐文宗時期也有,幽州節度使楊志誠以前是檢校工部尚書,之後被朝廷改為檢校吏部尚書。

他非常不滿,認為自己被降級了,看不出來朝廷其實是在給他升官。在他看來,工部和吏部都是同級的,不能算升職。

但是吏部尚書管的是官員升遷降職,這個位置的權力極高,可操作空間很大,這一美差在當時甚至被成為「天官」,像神仙似的令人仰望。而工部尚書管的確是皇家建築,說白了就是每天跟工匠打交道。

在古代,不僅工匠是賤業,連帶著工部也被成為「賤」部。

這些本來是心照不宣的東西,然而楊志誠卻不領情,朝廷本以為他只是抱怨,發發牢騷而已,可是連之後皇帝派去慰問他的人都被扣下了,唐文宗也只好讓他去當個宰相。所以說在官場上,有時候升官不一定是好事,降職也不一定是壞事。一個官職的好壞除了從品階上能看出來,更重要的是它的職權。在官場上,升遷降職和自身作風都是非常重要,不得馬虎的問題,所以涉及到這兩者的官職自然也十分重要,如同掌握著官員們的生殺大權。因此如果有誰被調往這些職位,自然是一大美事,要謝恩才對。

《萬曆野獲篇·卷二十·京職·京官肩輿》

相關焦點

  • 古代官員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為何還會興高採烈去「謝恩」?
    的確,光從官職來說,誰都知道古代從三品肯定比四品高,但這標題的情況卻真實發生在我國古代明朝,還不僅一位因為從三品降到正四品興高採烈。低調點的就自己偷著樂,高調點的恨不得騎著馬跑去"謝恩",這是為何呢?
  • 古時候官員從三品降至正四品,為何還會高興?換成你也高興
    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等級制度十分嚴明,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部門任務的分配也是更加詳備,在那個時代以品來論及各位官員的職務的大小,按道理來說品級越高表示這個人的官位越高,但是有的人從三品成為正四品,不怒反喜,認為這是升官了,那麼具體情況又是什麼樣的呢?
  • 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為何官員不僅不沮喪,還因「升官」偷著樂?
    別看標題就以為小編在胡謅,的確光從官職來說,誰都知道古代從三品肯定比四品高,但這標題的情況卻真實發生在我國古代明朝,還不僅一位因為從三品降到正四品興高採烈。低調點的就自己偷著樂,高調點的恨不得騎著馬跑去「謝恩」。
  • 為什麼從三品降到正四品,官員們反而欣喜若狂、稱之為升官?
    為什麼從三品降到正四品,官員們反而欣喜若狂、稱之為升官?一提到官場,有些人想到彎彎繞繞兜圈子就頭疼,但有些人的眼睛蹭的就亮了,一下子來了興趣,咱們今天要說的呀,就是這關於官銜的一個潛規則。這就要從明朝說起了,在明朝有這樣兩個官,一個是正三品的光祿卿,一個是正四品的僉都御史,按道理來說,這正三品的光祿卿怎麼著也要比這次正四品的僉都御史強?畢竟,官位品級擺在那,其實不然,甚至在明朝,要是有人從三品的光祿卿被降到四品的僉都御史,還得騎著馬抬著轎子趕去謝恩呢。看到這你可能不信,覺得這怎麼可能?聽我慢慢跟你道來。
  • 明朝官吏被從三品降為正四品,為何焚香叩謝皇恩?高呼終於升官了
    在京三品大臣始得坐轎。以故光祿太僕卿之升僉都御史,雖甚雄劇,然以從三轉正四,故有抬轎謝恩,騎馬到任之語。這是《萬曆野獲篇·卷二十·京職·京官肩輿》記載的一個故事。光祿卿在明朝的官職中,光祿卿或太僕卿都是從三品的官職,而僉都御史是正四品的官職,為何明朝官吏被從光祿卿的官職降為僉都御史,會非常高興呢?還是因為這兩個工作大有不同。
  • 清朝「三品官員」和「四品官員」是現在什麼級別?
    清朝的時候,官員分為九品,每一品有正、從兩級。三、四品官員在清朝的時候,都可以列入中高級官員的行列匯中。他們的任命,都需要皇帝親自批准,給出具體的任命意見。而且,從康熙後期開始,清朝官員允許給皇帝上奏摺,直接跟皇帝溝通。   雍正以後,四品以上官員,全都允許向皇帝上密折。
  • 清朝官員的仕途升遷,哪一級最難跨越?從「四品」升「三品」
    清朝時期的品級,類似現今的行政級別劃分,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依次對應現今的「正國級」到「副股級」。 只是,在諸多影視作品的演繹中,或者文獻典籍的記載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朝廷大員」或者「封疆大吏」的說法。
  • 「四品」升「三品」,為何是清朝最難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別太大
    清朝時期的品級,類似現今的行政級別劃分,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依次對應現今的「正國級」到「副股級」。 只是,在諸多影視作品的演繹中,或者文獻典籍的記載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朝廷大員」或者「封疆大吏」的說法。
  • 狄仁傑身為宰相,為何僅僅是正三品官員?
    這裡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內史」只是一個正三品官員?按照道理,宰相在所有官員中排名第一,他的級別應該是一流的。比如秦漢時期的宰相,是三公中的第一位,被授予金璽紫絲帶官職,軍銜萬石。但為什麼武周時期的「內史」僅僅是正三品?
  •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唐朝宰相才是三品?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唐朝宰相才是三品?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如果說到宰相大家會不會想到「一人之上萬人之下」這句話呢?其實這句話就說出了丞相在一國之中的權力,那一定是皇帝的好幫手,而且宰相也是在歷史上逐漸發展成這樣。
  •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在古代的時候,那些沒有背景靠自己實力當上官的,那簡直就是整個家族的榮耀,如果他足夠幸運的話,能夠當個大官,比如丞相,那這個家族也跟著飛黃騰達了。宰相可以算是朝廷除了皇上最大的官了。
  • 看了很多古裝劇,很好奇清代的四品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
    在我國古代,都是有著嚴格的官階制度的。經常看古裝劇的人都會發現,官員會被分為正三品、正一品之類的。那麼,如果將清代的四品官職放到現在,大概是什麼級別呢?首先,在我國古代,官職分為九品十九級。而所有的官制又被分為兩個體系,一個是直接為皇上服務的行政體系,另一個則是間接為百姓服務的官員體系。所以,在清朝正四品應該就被規劃到了直接為皇上服務的行政體系官員之中。但是正四品的官階並不算很高,只能勉強的算是高級官員的一部分。
  • 一個四品的道臺,算是中高級官員,為何連家人都養不活?
    在中國古代的官場上,五品官是一個分水嶺。五品以下的官員屬於低級官員,五品官以上則屬於中高級官員。至於三品以上,則直接屬於高級官員。所以說中級官員,基本上就是那些四品和五品的官員。但是一個非常悲慘的情況出現了,一些官員只擁有品級,卻沒有實缺。
  • 清朝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三品官員和市長差不多?
    說到古人當官,其實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還是挺有意思的,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官員的一品二品,我總是覺得這些東西非常的複雜而且也不容易分辨,也不知道到底是那種的比較大一些,哪種的比較小一些,那好我們現在就先了解一下清朝官職的排名情況。
  • 唐代宰相為正三品,那麼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
    《神探狄仁傑》是一部較為優秀的影視作品,劇中狄仁傑的官職是「同鳳臺鸞閣三品平章事」,按照唐代的官制,同鳳臺鸞閣三品平章事為正三品,也就是實際上的宰相。宰相統率百官,按說應是正一品大員,為何狄仁傑只是個正三品呢?如果連宰相都是正三品,那麼以上的一品、二品官又都是什麼呢?
  • 正三品的按察使,實際有多大權力,為何屬於封疆大吏?
    那麼,正三品的按察使,到底有多大的權力,為何屬於封疆大吏的行列呢?今天,我們就聊聊按察使的情況。首先,我們需要看一下明朝時期的「三駕馬車。」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統治以後,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是進行了重新的改革。明朝建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三套完全不同的系統。三者之間相互制約,形成了完美的模式。
  • 《長安十二時辰》揭秘:唐朝宰相實際上只有正三品?
    這一群人中,除了左右僕射是從二品外,都是正三品的官職。大家所常見的唐朝名相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狄仁傑、張九齡等,稱呼不管是「閣老」、「右相」還是什麼,無外如是,本職一般都是正三品,最高從二品。當然,這樣的設計還是有一些問題的。
  • 由七品升到正三品有多難?正常升遷絕無可能,除非火箭式提拔
    清代的官職分為九級十八品,在整個官僚隊伍中,文職四品、武職三品以上被認為是高級官員,以下的則是中下級官員。在清代典章制度中,很多福利待遇都會設定一個前提,即「文四品以上,武三品以上」。從六品主事到正三品,中間有六級,耗時18年;從正七品內閣中書到正三品,中間有八級,耗時24年。不管是18年還是24年,這都是在十分順利的情況下才能升任,而且還沒有將疾病、丁憂等因素算在內。即便如此,從中進士到正三品在年齡上已經步入老年,將近六十歲。
  • 清代三品以上官員才配「公車」
    那麼,中國古代對公車有何規定?變遷:宋代轎子正式誕生  宋代之前,轎子很簡陋,官員多乘坐馬車或者牛車。剛開始,馬車是級別高的人坐,如西漢初年,因為國力太弱,皇帝坐馬車,而將相只能坐牛車。後來馬車普及了,貴族又以坐牛車為時尚,還規定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坐。而隋唐到北宋幾百年時間裡,文人士大夫又都以騎馬為榮,包括宰相在內的官員們平常都是騎馬上班。
  •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在清代,一說到一品大員二品大員,雖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大,但也知道凡是一品大員二品大員什麼的,都是朝廷以來的重臣,都是時代的紅人,比如說和珅、李鴻章什麼的,那官做的都老牛鼻子大了,可是話說回來,這些官員到底有多大,尤其是和今天相比的話,一品二品三品甚至說四品,是個什麼職級,漲工資嗎這樣的問題,其實還是很有說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