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選讀課程在教育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筆者所在的湖南師範大學教科院對此尤為重視,在本科階段分別開設了「中國教育名著選讀」「外國教育名著選讀」兩門課程,各48學時。其中「中國教育名著選讀」在大二上學期開課,與大一下學期的「中國教育史」相銜接。筆者承擔該課的教學任務,目前已講過兩輪,頗有感觸,在此略陳己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篇目選擇
本課程選用的教材為孟憲承選編、孫培青注釋的《中國古代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i]。孟先生的這部書篇幅適中,價格低廉,選文前的「解題」尤見功力,仍不失為一本較為合適的教材。當然,對於本科教學而言,這本書也有一定的不足,如注釋較簡略,缺少白話譯文,不能涵蓋本課程所涉及的全部時段等。好在如今是網絡時代,可以電子材料及列印材料作為補充。
「中國教育名著選讀」課程共16次課,每次3課時,筆者最近一次課程的教學篇目如下:
第1講 《論語》選讀
第2講 《墨子·公孟》
《孟子》選讀上
第3講 《孟子》選讀下(性善論)
《荀子·性惡》
第4講 《荀子·勸學》
《老子》選讀
《莊子·逍遙遊》
第5講 《學記》
第6講 《大學》
《中庸》
第7講 《韓非子·顯學》
《對賢良策》第二策(董仲舒)
《論衡·超奇》(王充)
第8講 《顏氏家訓·勉學》(顏之推)
《進學解》(韓愈)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柳宗元)
第9講 《近思錄》選讀(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
第10講 《大學章句序》《語錄》《白鹿洞書院揭示》(朱熹)
第11講 《語錄》(陸九淵)
《傳習錄》選讀,《訓蒙大意》《教約》(王陽明)
第12講 《東林學案序》《學校》(黃宗羲)
《與友人論學書》,《日知錄》選讀(顧炎武)
《總論諸儒講學》《性理評》(顏元)
第13講 《與是仲明論學書》(戴震)
《與諸弟書》(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曾文正公嘉言鈔》選讀(曾國藩)
《勸學篇·循序》《勸學篇·遊學》(張之洞)
第14講 《為學與做人》(梁啓超)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以美育代宗教說》(蔡元培)
《朝話》選讀(梁漱溟)
第15講 《試驗鄉村師範學校答客問》(陶行知)
《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胡適)
《師範教育與抗戰建國》(廖世承)
第16講 學生讀書報告(《論語》讀後感)
上述教學篇目大體從《中國古代教育文選》中選取,同時也參考了時賢的相關論著,以下幾點需要略加說明:
其一,關於道家、佛家教育的文本。教材未選道家、佛家經典,課程選取了《老子》《莊子》的部分篇章。近年來,學界對於道家教育思想日益重視,強調其在突破儒家藩籬、塑造古代士人精神世界中的重要作用,本課程的教學也呼應了這一趨勢。另一方面,佛家教育的文本在上述篇目中仍付之闕如。鑑於佛家對中國教育產生的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筆者目前也在考慮增加一兩種佛家的代表性文本(如《心經》《壇經》等)。
其二,關於《近思錄》。在《中國古代教育文選》及其他相關教材中,《近思錄》似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視。筆者以為,欲了解理學教育思想,《近思錄》是一個極佳的文本。該書由朱熹、呂祖謙編撰,選取了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四位理學家的文章及語錄,極具代表性。就結構而言,《近思錄》以《大學》「三綱領八條目」為編排線索,勾勒出宋儒的教育理想,有助於我們把握古人的教育思路。其內容也頗便初學,很適合作為「中國教育名著選讀」的教學文本。
其三,關於近現代部分的選文。上述教學篇目以古代為主,近現代所佔的比重較低,主要是考慮到近現代的著述相對易讀,故未多選。在這一時期的教育家當中,選取了曾國藩、胡適、廖世承,未選晏陽初、黃炎培、陳鶴琴,主要是想與前一學期的「中國教育史」有所區別。曾國藩、胡適在近代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廖世承則是國立師範學院的首任院長,對於湖南師大學子有特別的意義。所選篇目也儘量考慮可讀性,如梁啓超《為學與做人》、梁漱溟《朝話》、胡適《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等,均涉及學習、生活中的困惑與問題,較易為學生所接受。當然,這樣的安排是否得當,筆者也在進一步反思。篇目的「可讀性」與「代表性」之間往往存在矛盾,如何平衡、取捨,對於教學者確是一大考驗。另外,在重新思考教學篇目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遺漏了一篇重要文獻,即梅貽琦的《大學一解》,梅貽琦此文對於今日中國大學教育仍極富啟發意義,理應選入。
二、內容解讀
在研讀教育史論著的過程中,筆者時常產生某種困惑,即我們對古人教育思想的解讀是否準確?假如起古人於地下,他是否會贊同我們的觀點?以孔子為例,在談及孔子的教育思想時,我們通常會提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結合等內容,這些教育觀點與教學方法,似乎當下的不少中小學名師也能做到,那麼,孔子教育思想的獨到之處又何在呢?僅僅是因為他先於我們提出這些觀點嗎?
筆者以為,答案恐怕並非如此。站在今人的立場,我們似已習慣於從現代教育學的角度解讀古人思想[ii],而未能充分把握古人自身的話語體系。就孔子的教育思想而言,有一個概念似未得到充分的重視,那就是「為己之學」。事實上,這也並非筆者的一己之見,部分前輩學者已有論及,如李弘祺教授即以《學以為己》作為其中國教育史論著的標題,意在突出這一傳統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也試圖在這一方面做出嘗試。
仍以孔子為例,《中國古代教育文選》將《論語》選文分為十個小節,分別是:「性、習」「禮、仁」「有教無類」「詩、書、禮、樂」「因材施教」「學、思」「啟發、誘導」「力行」「改過」「學不厭、教不倦」,這也是目前較為通行的對孔子教育思想的解讀視角。筆者則將《論語》選文分為六個小節:「為己之學」「德性」「君子」「詩書禮樂」「教學方法」「孔門弟子」。其中「為己之學」這一小節主要包括以下各章: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裡仁》)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
《論語》以「學」開篇,足見其在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性,通過對上述各章的解讀,無疑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學」在《論語》中的含義,從而對儒家提倡的「為己之學」有較為深入的體認。
此外,如何超越教育思想的層面,使學生領略教育家的人格魅力,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古人向來強調「聖賢氣象」,如二程對孔子、顏回、孟子的人格即有精彩的描繪:「仲尼,天地也;顏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巖巖之氣象也。」(《二程遺書》)筆者在教學中也儘量引導學生對此多加體會,不過這一方面並非本文論述的重點,故不贅述。
三、教學反思
在「中國教育名著選讀」的教學過程中,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進教學效果,筆者做了一些嘗試,但畢竟是新手上路,很多方式方法仍在摸索之中。
就教學方式而言,目前主要還是採用講授法。考慮到教學對象是大二學生,筆者有意識地選擇相對簡短、易讀的篇目(如選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而舍王夫之《書院》)。若篇目較長,則選擇重要段落講解,點到為止,意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目前來看,所選篇目似乎還是偏多,且疏通文義仍佔據了課堂教學的大量時間。筆者也曾考慮指導學生自主查閱相關書籍,解決疑難字句的問題,但具體應如何操作,目前還未能想到合適的方案。
為激發學生的思考,筆者引入了一些新材料,並儘量引導學生對教育家觀點的異同進行比較。如本課第3講集中探討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筆者以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會決賽關於人性的辯論作為引導,由於孟子與荀子的相關論點及立論基礎在辯論中均有涉及,學生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相對容易接受,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在講授陸九淵的語錄時,引入「鵝湖之會」上朱、陸的爭辯,使學生對理學、心學的分歧有更為直觀的認識。
為切實達到閱讀名著的效果,筆者一方面要求學生背誦部分經典段落,並在期末考試中以填空題的形式進行考察;另一方面,則是選擇《論語》作為通讀的文本,選用的版本為錢穆《論語新解》(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iii]。該書對《論語》各章的內容多有精彩的闡發,有助於學生進一步領會孔子的教育思想,但注釋較為繁複,閱讀有一定的難度。為減輕學生的負擔,筆者提醒學生重點閱讀原文與譯文,注釋與解讀的內容選讀即可。在第一輪教學中,筆者僅把任務布置下去,最後通過學生的上臺發言檢查閱讀成效,感覺效果不夠理想。因此,在第二輪教學中加強了過程考核,要求學生每周閱讀一篇(指「學而篇」「為政篇」……等),至少寫半頁的讀書筆記,每次上課前抽查讀書筆記,最後一次課輪流上臺發言。一個學期執行下來,感覺不少學生確有進步。
中國教育名著所蘊含的思想博大精深,需要在今後的教學和研讀中不斷反思、體會,上述札記只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還請各位同道多加指正。
[i]除此之外,就筆者管見所及,相關著作主要有以下幾種:
田正平、肖朗主編:《中國教育經典解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修訂版即出)
張書豐編著:《中國古代教育精粹的現代解讀》,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洪宇主編:《教育經典導讀(中國卷)》,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年。
曲鐵華主編:《中國教育名著導讀》,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年。
杜學元編著:《中國歷代教育名著選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下面這一種雖出版較早,但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黎順清、曹鴻遠、李知華編:《中國古代教育名著選讀》,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ii]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教育史學界對於著重討論教學方法的《學記》極為重視,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過了對《大學》《中庸》的探討。
[iii]目前更為通行的是楊伯峻的《論語譯註》,該書注釋簡明,但缺少分析解讀,學生讀之恐不得要領。
(作者簡介:朱鮮峰,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教育史,目前主要承擔「中國教育史」「中國教育名著選讀」等課程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