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王學」殿軍,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2020-12-17 好看貓

在中國哲學史和思想史上,「王學」即王陽明所創的陽明心學是很重要的一支。其發展脈絡也是眾說紛紜,到了清代,「王學」這一思想史資源再一次被啟用,其中一位人物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就是邵廷採。梁啓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他:「時清聖祖提倡程朱學,孫承澤、熊賜履輩揣摩風氣,專以詆毀陽明為事,念魯常侃侃與抗不懾。蓋陽明同裡後輩能倡其學者以念魯為殿」。

邵廷採 字允斯,一字念魯,餘姚人。早年曾與另一位清學大師毛奇齡交遊。《清史列傳》記載他,「恥為應舉之文,從同縣黃宗羲問乾鑿度算法、會稽董瑒受陣圖、保定王正中學西曆,兼通刺擊之法。師承黃宗羲,得授史學而傳其文獻之學。」「初讀傳習錄無所得,既讀劉宗周人譜,曰:「吾知王氏學所始事矣。」蠡縣李塨貽廷採書,論明儒異同,兼問所學。廷採曰:「致良知者主誠意,陽明而後,原學蕺山。」又私念師友淵源,思託著述以自見。 崇奉王守仁心學,又通兵法。」李塨是顏李學派的重要人物,他對邵廷採的影響可見一斑。從邵氏的早年求學訪學經歷看,可謂文武雙全,非同小可。他打通了陽明學與蕺山學,打通了明州文化與越州文化,成為明末清初浙東陽明後學的傑出人物。

陽明心學講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以事功為己任。邵廷採自己也說,「儒者之學,固以經世務為驗也。」所以,邵廷採也想通過著書來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有次正巧施琅徵臺灣,遇廷採於西湖,「縱談沿海要害,琅奇之。」但也僅僅是「奇之」而已,沒有向朝廷舉薦和起用邵廷採。邵氏講學姚江書院17年,授徒著述,終老鄉裡。「為學重在經世,談理終歸致用,力倡讀史以救當世之失。」對宋明忠烈、晚明恢復事跡,皆極意搜羅表彰。

他仿黃宗羲《行朝錄》,著成了《東南紀事》和《西南紀事》二書,專門記載南明政權匡復始末的歷史,被梁啓超譽為「有系統的著述」,「有永久價值」。其所作《宋遺民所知錄》、《明遺民所知錄》二書,使那些不入正史的遺民事跡得以保存下來,寄寓故國之思、民族氣節。在他的《思復堂文集》和《姚江書院志略》中,也有大量的明人傳記,保存了有相當價值的明季史料。值得一提的是《思復堂文集》還勾勒浙東學術史,有助於學術史、地方志的研究。人物傳記富有特色,體例謹嚴,為史傳寫作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邵廷採在清初浙東史學裡既無驚世之偉業,又無開創獨立流派。但其對浙東史學及後世史學家之影響不容小覷,比如他直接影響到了史學大師章學誠。其曾言"文章無關世道者可以不做,有關世道不可不作,即文採未極亦不妨作"。

總的來說,邵廷採的學術思想裡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國古代的治學之士一貫推崇經世致用思想,在該思想影響下,邵廷採繼承了歷代經世思想的精髓,特別是著述近代歷史的書籍作為借鑑,並將經世思想用於姚江書院講學的實踐中。邵氏的史學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不容低估的。

他於六十四歲的時候去世。

相關焦點

  • 古代文學門派之爭,著述對後世影響,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
    古文經學派具有雄厚實力,賈逵、服虔、馬融、許慎等人都是著名的古文大師,他們的著述對後世影響很大。漢儒治經,訓詁之學大為發展。經學家注釋「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
  • 《左傳》的價值:4個史學價值影響後世,4個文學價值前無古人
    《左傳》擁有史學和文學方面的空前領導地位,對後世的史學、文學具有長足深遠的影響力,為繼《尚書》、《春秋》之後,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春秋諸侯會盟《左傳》能廣泛地採集先秦的古史舊聞,詳實地記錄春秋時期的各國史事,因此便成為後世研究春秋史、先秦史的寶貴參考書籍。
  • 清末民初章太炎對王學評析之再檢視
    有明一代,王學興盛。雖然明末清初諸大儒對王學頗有批評,但在清代中葉李紱表彰王學「以博聞強記之學為陸王本心良知作發明,以考史論世為心性義理作裁判」,頗有影響[1]。及至清末,面對國勢衰微,不少士人希望充分挖掘中國歷代學術中可資致用救世的內容,尤其是有感於王學在明治以來氣象一新的日本受到推崇,於是他們希望借提倡王學來重振士風、民風與政風。
  • 韓愈對後世影響深遠,所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新的文學世界
    韓愈,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代表人之一,他出生於河南河陽,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或「昌黎先生」,他是個極其優秀的文學才人,為我國的文學詩壇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 清代三大史學名著之《廿二史札記》
    《廿二史札記》又名《二十二史札記》,清代著名學者趙翼著,三十六卷,補遺一卷,總計條目約六百餘條,內容以研究歷代正史為主。與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並稱為清代三大史學名著。他與同時代的袁枚、蔣士銓並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進士,歷任軍機處內閣中書、翰林編修、廣西鎮安知府、廣州知府等職,官至貴州貴西兵備道。後辭官,主講於安定書院。趙翼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反摹擬。五、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隱寓對時政的不滿之情,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
  • 中國史學之連續性發展的特點及其深遠的歷史意義
    他是一位知識淵博、通曉治亂興衰之理的史官。處在春秋末年的史墨,是一位對歷史變化有深刻認識的史官,其有名言曰:「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故《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三後之姓,於今為庶。」這些史官的思想和業績,對中國史學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又如,「君舉必書」的優良傳統也是在春秋時期逐步形成的。隨著各諸侯國政權下移,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的一些大夫及具有特殊身份的貴族也有史臣的建置。
  • 清代進士鄒一桂,不僅飽讀詩書,他的畫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
    其中清代進士鄒一桂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書畫上,有著深厚的造詣,尤其是他的花鳥畫,在清代首屈一指。鄒一桂是清代雍正五年二甲但第一名進士,他和揚州八怪是同時期的人。但是他與揚州八怪有著不同之處,當時的揚州八怪大多以賣畫為生額,鄒一桂憑藉著自己的才華中進士,進入了翰林。
  • 朱斌:「耿介拔俗」的一代史學巨匠——丁山先生生平與學術
    身處中國學術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特殊時期,承傳統學問之遺緒,啟現代學術之濫觴,經歷了小學、經學向現代史學的轉變,為20世紀轉型期的中國學術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在古史研究中,他以追求中國文化起源為宗旨,重建古史體系,利用甲骨金文等考古材料,結合文獻批評和比較語言學工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風格,其研究成果和科學方法,對後世影響頗深。
  • 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
    明清時期,黃宗羲、顧炎武等這些進步思想家觀念的改變,使宋以來儒學趨於活躍,改變了教條主義的思想局面,促使傳統文化儒家思想重新煥發生機,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1、李贄明朝李贄是明後期進步思想家,他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他是中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
  • 古詩詞中說廉政:「四知」對後世影響大
    古詩詞中說廉政:「四知」對後世影響大 2017-03-17 14:況鍾曾是明代蘇州知府,當他10年任滿,離任赴京時,蘇州7縣大批民眾依依不捨,「七邑耆民餞送數百裡弗絕」。他十分感動,吟了4首餞別詩。其中第二首是,「清風兩袖朝天去(見皇帝),不帶江南一寸綿(不拿一針一線)。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酒注如泉」。後來蘇州「萬人聯名上書朝廷乞請況鍾留任蘇州」。朝廷準奏,並加授況鍾正三品按察使。
  • 清代安順鳳儀書院述論(下)
    所有生童應以自學為主,但並非毫無計劃,而是按照定規程進行,原則上應按程端禮《讀書分年日程)這-在清代影響深遠的讀書計劃進行,或有修訂,亦未可知。史料有闕,暫不妄議。4.以學田為核心的教育經費管理體系教育經費充裕與否是影響到書院生存、發展的重要經濟因素,經費不足已成為很多書院關張的主要因素。
  • 姬昌,是周朝奠基人,寫出《周易》影響後世深遠
    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遺臭萬年的暴君,但他即位初期並不是昏庸無道,他在位前期是一位才略過人的君王,而且手下有眾多賢才將領。但後來,他過於自大而沉迷酒色。並為了得盡天下美女,專門派人到處搜羅各地美女供自己尋歡作樂,其中還特意建了一座娛樂宮,裡面有裝著美酒,酒池旁邊種的樹上還掛著各種美味,俗稱酒池肉林。據說那些美味是用活生生的家畜,經過鞭打流血後烤制而成。
  • 顏體書法的深遠影響,讓每個人都喜愛上書法!
    顏體對後世書法發展的影響極為深遠。柳公權是在顏真卿之後出現的唐代又大書法家,他就是學顏而又有所創造的。宋代四大書法家中,蘇軾黃庭堅蔡襄都受過顏書的深刻影響;米芾雖然出於藝術偏見而對顏體有過不恰當的評論,卻非常欣賞顏氏的《爭座位帖》,曾反覆認真地臨摹。
  • 唐代敦煌通俗文學的藝術特點及對後世的影響
    變文具有韻散相間的特點,他是詩歌與散文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文體。變文是一種充分運用散文和詩歌優點的文體,他既有散文的善於敘事的優點,又具有是個善於抒情的特點。變文經常還配合畫卷一起使用,當說到精彩之處時,也像說書人一樣,會使用「看.....處」等話語來吸引觀眾的興趣。
  • 作業存檔丨近代史學範式移轉與《廿二史札記》學術地位變遷​
    從杜維運先生的敘述中雖然可以見時代的一般風貌,但趙翼史學是否面對後世無法想像的「孤獨寂寥」,尚有頗多可議之處。二.[30]他所以信從坊間傳聞,謂趙翼兩部考史之書並非自作,而是「以千金買於一老儒之子」,從而引出後世一樁《廿二史札記》作者的學術公案[31],與其對趙翼詩文及其餘著作的貶抑關係甚大。由此觀之,雖然李慈銘肯定《札記》一書為「案頭之一助」「儉歲之梁稷」,但畢竟「不以考核見長」,對其學術成就的肯定終究有限。
  • 清代中期為何會產生著名的「乾嘉學派」,它對中國二百年來學術思想...
    乾嘉學派為何在清代興起?一般認為與文字獄為代表的清代文化高壓政策有關,文字獄將明末清初經世致用的學風加以限制,士人學子不敢輕易言政。除此之外,章太炎並認為乾嘉樸學的出現是理學發展到頂點後出現的必然結果。
  • 他是完全靠自學成才的史學大師,不僅著作等身,還當上了名校校長
    時人評價陳垣的史學貢獻和影響有句詩是:橫絕一世有此公。陳垣先生並沒有陳寅恪那樣的家學淵源。他也沒有受過較為正規的學歷教育,更讓人驚嘆的是他也從未受到過所謂名家大師的指點,完全是偶然得讀《書目答問》,遂由此入手,進而以《四庫提要》為門徑,勤奮自學而成為一代史學大師的。
  • 孫衛國 |《朝鮮王朝正祖時期的官方史學研究(1776-1800)》序:《朝鮮王朝正祖朝官方史學的特色》
    他很快就選定博士論文題目,希望研究朝鮮正祖(1776-1800在位)一朝的官方史學。南開有研究中國古代官方史學的傳統。儘管梁啓超、金毓黻等都注意到中國古代官方史學問題,而對此展開全面系統的研究,則主要是由南開諸位先生推進的。在先師楊翼驤先生指導下,喬治忠教授的博士論文《清代官方史學研究》(臺灣文津出版社,1994年)打開了這個領域的研究之門。
  • 「回顧與前瞻:中國法律史學研究七十年」學術研討會舉行
    他以口述史的方式,以早期數本法制史教材的編寫為例,為在場學者鮮活地展現本學科的發展脈絡與探索歷程,引發強烈共鳴,會場氣氛熱烈,掌聲不斷。張中秋教授認為張先生在艱苦的時代背景下不放棄努力與希望,為中國法制史學建構出一套影響深遠的研究範式和方法,為學科奠基,是後學們崇敬與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