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清代經學,是古代「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延續

2020-12-17 覓禾說歷史

百家原創作者:覓禾說歷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覓禾說歷史,小編今天和大家說說清朝的文化史,清代學術,按照梁啓超的說法「大抵述而無作」其學術成就主要集中在經學、史學、文字學及大型叢書編纂上。

小編先說說清朝的經學,清統治者尊崇儒學,經學得到提倡,康熙帝頒布的《聖訓》和雍正帝頒布的《聖諭廣訓》,都是用儒學倫理來規範人們的道德行為。因而一批「御纂」和「欽定」的注經釋義著作連續刊印出版。順治時期有御注《孝經》,康熙時期有《周易折中》《日講四書解義》;欽定《詩經》《書經》《春秋》「傳說彙纂」。雍正時期有《孝經集注》乾隆時期有御纂《周易述義》《周官義疏》《春秋直解》等。

清代經學有宋學與漢學之分,是古代「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延續。清代統治者更尊宋代程朱理學,科舉考試《四書》《五經》命題,士子解答則以朱熹的注釋作為準則,理學成為官方哲學,所以一批官僚成為鼓吹程朱道統的理學家,如李光地、魏裔介、熊賜履、湯斌、張伯行等被譽為「理學名臣」,很受器重。清代前期學術的主流是漢學的興起及其成就。所謂漢學,就是用漢代學者考據訓詁之學來註疏儒家經典,主張「通經致用」,推崇漢儒樸實學風,反對宋儒空談義理,故也稱樸學。

閻若璩、胡渭等是早期用訓詁考據方法治經有所創穫的學者。至乾、嘉時期,惠棟、戴震等繼承和發展了漢儒的訓詁方法,形成了乾嘉考據學派(分吳、皖二派)。漢學為整理古籍、辨別真偽和輯佚古書等做出了貢獻,但也造成了一種為考據而考據,脫離現實不問政事的學風。嘉、道時期清朝趨向衰落,一些嗅覺靈敏的有識之士,主張進行政治改革以挽封建社會的頹勢。沉默已久的今文經學異軍突起,為革新政治創造理論基礎,其代表人物是龔自珍、莊存與、劉逢祿等人。他們以西漢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為鼻祖,同乾嘉學派形成對立的營壘。

史學:康熙年間官修《明史》,設「明史館」集史家之大成。除了官修史書之外,清初的一些抗清學者纂輯明史以寄故國之思,形成了以黃宗羲、萬斯大、萬斯同兄弟為代表的「浙東學派」,代表著作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乾嘉學派對歷代史書進行了系統的考證和嚴肅的評論,錢大昕著《廿二史考異》,對二十二部卷帙浩繁的史籍作了細密的考證,校訂很多傳寫和刊刻中的訛偽,駁正了不少注釋者的舛錯。王鳴盛著《十七史商榷》趙翼著《廿二史札記》,對史籍中的紀傳都作出了有價值的評論與商榷。清廷修《大清一統志》盛世修志,各地出現了修方志的熱潮。章學誠著《立志三書議》,解決了方志的體例、內容等重大問題,並提出把地方志歸屬於史書的觀點,奠定了修方志的理論基礎。

文字學:亦稱「小學」,涵及訓詁學、音韻學。清代文字學的研究成果超過歷代。康熙年間由張玉書奉詔編纂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每字溯源流,例音切,是文字學的重要工具書。顧炎武是清代文字學的奠基人,所著《音韻五書》在文字學研究中有重要價值。文字學研究中成果最卓著的要推段玉裁,他所著《說文解字注》把清代文字學研究推向最高峰。《說文解字注》在我國文字學中的地位超過東漢許慎原著《說文解字》,當代和後世學者都給予極高的評價。

語言文字學大師王國維讚揚此著是「千古卓識,二千年來治《說文》者,未能言此明白曉暢如是者也」。《說文解字注》收字9300餘個,每字「悉有佐證,不同臆說,詳稽博辨」,運用訓詁方法和音韻知識,對漢字研究功力殊深,貢獻很大,是後人閱讀古文獻和研究古文字最為重要的工具書。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是我國歷史上編纂的最大一部叢書,它保存了許多重要的典籍,在學術文化史上佔有突出地位。

教育:清代最高學府是國子監,還兼有全國教育管理的職能。初隸屬於禮部,後由本監自理,設管理監事大臣一人,祭酒滿、漢各一人,掌教育常務。下屬有司業、監丞、博士、典籍、典簿、助教等官。學生稱監生,主要是統治者的子弟,監生學業滿期後,多數參加科舉考試入仕做官,亦有部分以積分法或歷事法直接授予官職。各省以提督學政掌全省教育,地方設府、州、縣學,各學校教官:府稱教授,州稱學正,縣稱教諭,基本上是各學一人,又以訓導數人為助手。

未入學的學生稱童生,經過童生試入各級學校,學生叫生員(諸生),歲、科兩考前列一等者得廩生名義,成為資歷較深的生員。再經縣試、府試、院試三級考試(三年兩考即歲考、科考)準予參加本省鄉試。從國子監到府、州、縣學都是清政府直接管理的學校,府州縣學生員考選入國子監肄業的為貢生,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納貢等不同名目。此外在京師還設旗學、宗學、覺羅學的貴族子弟學校,學生肄業以後可按「恩蔭制度」進入高級官僚行列。在地方還有社學、義學是集資興辦的學校為平民百姓子弟入學。書院是承繼唐、宋以來的地方高等學府,以講學、考課、著書為主,兼及藏書,祠祀。

掌管書院的院長稱師長、山長,多為品學兼優,德高望重的學者擔任。清代著名的書院有:京師的金臺、直隸的蓮池、山西的晉陽、江蘇的鐘山、紫陽、湖南的嶽麓、奉天的瀋陽、廣東的粵秀等。地方學校的教育內容與考試均以科舉制度為中心進行,府、州、縣生員的歲考、科考都由省學政主持,輪流到各地舉行,試題、考試程序都與鄉試、會試接軌。天子重英豪,朝廷對各級學校的生員予以種種優惠,但對他們的行為也有嚴格的要求。

順治九年(1652)頒布於各地學宮的《臥碑文》豎立在「明倫堂」左邊,對生員的優惠與要求有明文規定,碑文曰:「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以禮相待。…諸生皆以當上報國恩,下立人品」。好了,今天的歷史故事就暫時說到這,當然,這一時期的歷史小編也還在不斷的探索中,感謝大家的觀看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王汎森:從經學向史學的過渡 ——廖平與蒙文通的例子
    清季今文經學家中,特別是陳壽祺、陳喬樅父子的工作是例證。二是為了以經學響應世事之需求,經學意識高高地凌駕在史學意識之上, 反對把經書本身的內容當成古史來研究。廖平一方面接收了綜覽全局式的經學研究的成果,提出以禮制分今、古之學,一方面又發展出極強的用世意志,把前者放在一個哲學的框架上重新加以解釋。 廖平的思維非常奇特,難以名之,我稱之為「反模仿」西方現代性的保守主義。
  • 王汎森丨從經學向史學的過渡 ——廖平與蒙文通的例子
    清季今文經學家中,特別是陳壽祺、陳喬樅父子的工作是例證。二是為了以經學響應世事之需求,經學意識高高地凌駕在史學意識之上, 反對把經書本身的內容當成古史來研究。廖平一方面接收了綜覽全局式的經學研究的成果,提出以禮制分今、古之學,一方面又發展出極強的用世意志,把前者放在一個哲學的框架上重新加以解釋。 廖平的思維非常奇特,難以名之,我稱之為「反模仿」西方現代性的保守主義。
  • 周予同:中國經學史研究的奠基者
    另外兩派則是延續了晚清經學的兩大學派,或繼承孫詒讓、章炳麟的學派堅持「古文」;或宣揚廖平、康有為的論點,專主「今文」。這兩派在當時大學講壇上勢均力敵。在他看來,主「今文」的對新事物較易接受,主「古文」的則對新事物每趨抗拒。所以,「使青年學人超脫傳統的學派偏見」,在歷史中客觀、系統地溯清經學的本來面目和演變歷程,是當時必要的學術思想工作。
  • 康有為、章太炎與晚清經今古文之爭
    這主要基於對如下事實的分析:《教學通義》所表述的尊周公、崇周禮的思想,與《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所確立的專宗今文、全面排擊古文的立場大相逕庭。但是深入的研究可以發現,康有為早年的經學觀念實本於章學誠「六經皆史」諸說所表達的經世思想,而這是今文家與古文家都可以接受的見解。所以就像清代經學的發展有這麼種趨勢:「清初諸人講經治漢學,尚無今古文之爭。
  • 今古文經學「千年大論爭」,通過五個人物幫你看清楚來龍去脈
    從伏勝到「古文《尚書》」發現的這段時間,今文經學經過數十年的沉澱,已經有了不小的群眾基礎,再加上本就是朝廷「欽定」的版本,所以一開始「今文經學派」是佔據優勢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公孫弘等人,他們是從伏勝這一支一脈相傳下來,並且把「今文經學」發揚光大。
  • 儒家經學長年被歪曲為歷史文獻學,其實它是一門神學|文史宴
    《經學歷史》影響如此之大,除了皮錫瑞作為晚清今文經學大師的學術地位使然以外,周予同的注釋也起到了極大的宣傳與促進作用。而周予同本人和他的學生朱維錚,可以說是二十世紀後半葉在大陸地區少有的以經學史研究名世的學者,然而他們這一系的經學史研究,其出發點和根本目的在於消滅經學、批判經學。
  • 桑兵||理學與經學的關聯及分別
    照此說法,理學能否算是經學,不能不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今文經學關於經的定義最為嚴格,具有今文經學背景的周予同內心從根本上應該是傾向於否定的,只是從經學的定性上(周予同認為經學必須由封建統治者所認定)不能斷然排斥,才不得不相當勉強地承認理學的經學屬性和地位。
  • 回歸經典 重建經學
    從1996年起,我帶領一個30餘人的學術團隊,申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個重大項目:《中國經學思想史》。它不可能是從子學(諸子百家之學)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的,而只可能是從經典學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第二,我是把經學作為「中國文化的根與魂」這個平臺來研究。尋找中國文化的「根」和「魂」,不能離開經學。講其他傳統文化而不講經學,那都是枝枝葉葉。第三,我是把經學的研究當作今日人倫道德重建的平臺。這些年我們的人倫道德差不多快被摧毀了。古人非常有智慧,我們沒有了解到古人的智慧,覺得道德沒有用。
  • 講座|劉家和:經學是中國的文化基因
    2018年9月19日,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邀請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劉家和於「清華·大成經學論壇」首講。劉家和先生從經學試釋、經學盛衰的前車之鑑、理性與傳統、經學研究的意義四個方面談起,提出經學是中國的文化基因。
  • 【中國傳統文化】歐明俊教授:古代文章學與經學關係論 ——再論學術視野中的古代文章學
    古代文章學與經學關係論——再論學術視野中的古代文章學文 | 歐明俊(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摘要:蕭統《〈文選〉序》闡述選文標準時,明確將經、史、子三類文章排除在外,文章即「集部」之文,文章學即「集部」之學,文章學與經學、史學、子學對立。
  • 論龔鵬程之經學思想
    龔鵬程先生學問淵博,生命在學問與處世中融合無二,故其經學之學,無法依學究內著書立說論之,他的經學思想有著更大的複雜性,例如其今天談六經皆文,明天談經世致用,後天談性與天道,他日又論註疏之學,接下去又講國學入門,千變萬化,莫一是衷。藉由其提示認識古聖賢之法,方知要闡述龔鵬程先生的思想,需從全面整體的觀照,才可能趨近。
  • 漢代的經今古文之爭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何能延續數千年之久?
    在下文當中我就挑選幾個在歷史上鬥爭比較激烈的時期展開論述:1、兩漢時期——今古文之爭的巔峰期。兩漢時期是今古文經之爭的第一個高峰時期。 這場鬥爭從西漢初年在孔子舊宅和河間王處發現古文經為起點,到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馬融、鄭玄結合今文經和古文經遍注群經實現兩者初步融合為終點。
  • 2019.2丨楊念群:《清代考據學的科學解釋與現代想像》
    清代考據學者甚至可以由此擔當起近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先驅角色。二是清代考據學擁有自己特殊的「義理」,其內涵與宋明儒學之「義理」大有區別,其價值卻實足與之分庭抗禮,從而拒絕承認其缺乏「思想性」。三是現代學者極力反駁那些認為清代考據學只限於狹窄瑣碎餖飣之學,與經世濟民學問無關的看法,論證其對古代典章制度的研究其實蘊藏著別樣的「經世」意味。
  • 蒙文通:「明道」之學
    在此後四十多年的治學生涯中,他以廣博精深聞名於世,在先秦兩漢的經學及諸子學,晚周、六朝、兩宋史學,佛學中的禪學和新羅學,道家和道教學,宋明理學,古地理學,古代民族史等方面都作出了非凡成就。其中,許多篇章已成為20世紀學術領域的不朽之作。  蕭萐父先生曾言:蒙文通是「二十世紀中國卓爾不群的國學大師、國史專家」,這是非常貼切的。這裡僅對蒙先生的經史之學作一簡單的介紹。
  • 【京師哲學】許家星丨現代哲學視域下的經學——以馮友蘭為中心
    具有兩千年歷史的經典註疏,堆積了浩如煙海的資料,講授又毫無章法,拖沓冗長,給人一種絕望、茫然無助之感。馮友蘭學了半年才剛剛學到周公。他反思古代哲學家無論是否有創見,基本皆以注經形式表達思想。這種形式一則帶來文本的多重性,二則很難顯出注者的創新性,一股陳陳相因、人云亦云、毫無創造的陳腐氣息。蓋古代注者認為聖人已講出一切真理,後來者只不過是發明講解而已,恪守聖人作、賢人述的思想。
  • 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成立
    2018年9月19日上午,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成立大會暨清華·大成經學論壇首場講演在清華大學主樓舉行。經學的重要性,歷來學者也不斷強調。如馬一浮先生提出「六藝統攝一切」;熊十力先生提出中國的四科之學(義理、經濟、考據、辭章)之學皆本於六經;錢穆先生提出「六經是中國學術史上著述最高之標準也」,均是認為經學是中國傳統學術的根基與標準。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淺談清代經學大師俞樾的人生歷程
    四,由文士而為經學大師 清代學術,以經學最為昌盛。這是因為滿洲人系以邊族入主中原,對於漢人的民族思想防制最為嚴密,為了避免因文字得禍,清代的文人學士相戒不敢著史,轉而耗其精力於經學,所以清代在經學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
  • 王紅霞:顧頡剛疑古辨偽思想的經學背景
    指出,中國考據學萌芽於東漢時期,從隋唐五代至宋時期漸漸地成立並發展,到了清代,考據學趨於成熟。這一番對中國考據學史的梳理,既反映了考據學在中國學術發展中的連續性,又意在強調考據並不只是經學的「專利」,它在現代史學研究中依然大有用武之地。顧頡剛稱考據學是傳統文化中富有科學性的學問,是現代應當繼承的優秀遺產,並強調它在歷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他歸納說:「考證學的目的:1.發見新事實。
  • 如果對古代文化知識有興趣,不妨了解一下經學
    文人士大夫階層都要學習其中的內容,再由他們把學到的思想傳播到民間,達到通過儒家學說鞏固皇權的目的。正因為有了官方認定的「經」才有了封建社會學術界最重要的研究領域——經學。隨著時代的發展,五經不能完全涵蓋儒家學說的全部內容,對於有些實際問題如果在解決中要引用五經會出現無據可依的尷尬局面。
  • 古代文學門派之爭,著述對後世影響,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
    東漢末年以來,經學大師鄭玄獨樹一幟,形成一個最大學派。鄭玄(127—200),字康成,經學造詣很深,早年曾入太學學今文《易經》和《公羊傳》,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左傳》等,最後從馬融學古文經。鄭氏以古文經說為主,兼採今文經說,遍注群經,頗多貢獻,成為漢代經學集大成的學者,世稱「鄭學」。三國時經學家王肅(195256),與之相抗衡。王肅注釋群經,不分今文、古文,對各家經義加以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