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劉家和:經學是中國的文化基因

2020-12-22 澎湃新聞

2018年9月19日,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邀請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劉家和於「清華·大成經學論壇」首講。劉家和先生從經學試釋、經學盛衰的前車之鑑、理性與傳統、經學研究的意義四個方面談起,提出經學是中國的文化基因。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劉家和

「經」是常道,也要經世致用

劉家和認為,「經」字在《說文解字》中本義為「織也」。後世經典雖不斷引申,但意義主要為兩種:一為名詞,釋為「常,不變之常」;一為動詞,釋為「經營」、「治理」。由此可以看出,「經」講常道是指常,可是講應用到事情上,就又要因時因地能夠應變,這樣沒有常道怎麼行呢?經要是有用的。常道要用到不同的事之中。所以「經學」是既講常道、也講經世致用的學問。

經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書。現在最常提到的是「十三經」是儒家經典,而中國經學具體的研究對象應該是「五經」,也可說是「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劉家和認為「六經」的核心是《詩》、《禮》,證據在《論語·述而》中可以找到:「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所以,《詩》、《書》、執《禮》是孔子講的,這是可信的。《詩》、《書》和《禮》是相表裡的。一個是學問,一個是做人。經學的目錄中,《詩》、《書》是一頭,《禮》是一頭。孔子用《詩》、《禮》來教導自己的兒子,他用自己的實踐證明《詩》、《書》、執《禮》是最核心的。

他還強調,《荀子·勸學》:「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這裡的「誦經」、「讀禮」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讀出聲音。《說文解字》段玉裁注「讀」字:「籒各本作誦。此淺人改也,今正。竹部曰:籒、讀書也。……抽繹其義蘊至於無窮,是之謂讀。」所以「誦經」、「讀禮」更重要是的理解其中的道理。

談到「六經」的重要性,劉家和認為,「樂」並未真正亡佚,而存在於《詩》、《禮》之中。《詩經》中有反映紀念武王伐紂的武樂的內容;《禮記·樂記》、《荀子·樂論》中都有關於樂的論述。其他諸如《易》、《書》和《春秋》三經,都與孔子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以「六經」作為經學的研究內容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經學盛衰的前車之鑑

劉家和認為,雖然經是不能變的常道,但經學是一直在變的。中國經學主要經歷了古代之變與近代之變兩個部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總敘》提到經學在古代「學凡六變」,不同時代的經學有著具體的特點。

在西方經過文藝復興,進入啟蒙時代之後,中國也在變化。清朝末年,康有為、梁啓超、陳煥章等人依靠公羊學保皇,成立孔教,走向極端。這樣使中國的經學出現了問題。

「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甚至有人(如吳敬恆)提出:「把線裝書扔到茅廁裡。」在當時背景下,五四運動是合理的。五四運動提到的「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在經學叫民本思想。當時的經學缺乏科學的思想,這是其弱點。所以直到現在,經學依舊在補「科學」這門課。「打倒孔家店」打到的應是經學的末流,而非全盤否定。1938年,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一文中提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告訴我們要批判性地繼承傳統。

「文革」時期,經學受到了更大地打擊:「批林批孔」、「打倒孔老二」。「文革」過於粗暴,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教訓,也讓我們看到,儒學還是不能那麼簡單否定的。我們回顧「文革」,還是會發現經學是很重要的。

劉家和特別強調:經學存在運用與濫用的區別,經學可以運用而不可濫用。

傳統不是理性的敵人

劉家和早年治世界史,又曾在美國工作,對西方文化甚為了解。他提出,經學在近代的兩次巨變並非中國特有之經歷,西方同樣遇到過,代表思潮便是西方理性主義。西方理性主義認為理性即是合理的、合乎邏輯的,它是超乎歷史的存在,表現在邏輯學、幾何學上,而這些是公理的科學,其本身不需證明,是天然合理,且全世界都認為是真的。

西方的理性主義最典型的是從18世紀啟蒙時代開始的。早期如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晚期像盧梭等人都把傳統與理性對立,視傳統為大敵,認為凡傳統即不合理,不把傳統看作歷史的,認為當代是合理的。

可是法國革命前期,宗教爭端、封建制度、經濟衰敗、政治腐朽……這些導致老百姓活不下去了。這顯然非常不合理!所以法國革命開始了。到了雅各布賓派戰爭的時候,雅各布賓派政府的實際首腦羅伯斯庇爾(Robespierre)殺人如麻!「恐怖主義」這個詞就是這時候出現的!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曾說過,現代化最基本的就是理性化。福柯(Michel Foucault)則說:現代主義理性是吃人的。

基於此,劉家和提出: 傳統不是敵人,傳承之物(traditions)是不斷更替的,舊計算機會被新計算機代替,但傳承之流(tradition)是不斷的。中國經學同樣,它是歷史的理性。經學的每個具體傳統都有歷史必然性,有流有變。現代應是歷史新經學。

開陳出新必返本開新

劉家和將本次座談的核心歸納為:中國經學是中國的文化基因。「仁」與「禮」是經學的核心。中國文化還是要講「仁」、要講「禮」的。

劉家和早在1990年發表的論文《先秦儒家仁禮學說新探》就已指出:孔子所說的「仁」是沒有定義的,因為他講究因材施教。《論語》中記載樊遲曾兩次向孔子問「仁」。孔子先是回答:「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再是「愛人。」子貢也曾兩次向孔子問「仁」。孔子回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為重要的還有顏淵問仁。孔子回答:「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劉家和強調,這裡的「仁」並不是宋儒所謂的「克制」,不是沒有自己,而是能夠使自己成為自己。這從清代學者惠士奇起就開始論證了。孟子也對「仁」進行闡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從上述各例看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實際是建立在「仁」上的。如果大家都能做到「仁」,那麼何來單邊主義呢!

「仁」建立在「禮」的基礎上,「仁」必須要依靠「禮」來實現。「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當今世界的文明衝突,從來不是中國本身的文明衝突。中國文化向來開放,非常善於容納外來文化。佛教、基督教及其他外來文化的傳入都是例證。「禮」講究有區別又和諧,因而不至於導致文明衝突。如果是這樣,「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就形成了嗎?如果「仁」、「禮」學說能夠應用到當代的話,也是中國經學對世界所做出的貢獻。

在經學起源的問題上,學界曾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起源於子夏,有人認為起源於荀子,更有人認為經學至漢代始成立。而劉家和持經學始於孔子說,認為六經是孔子所治,經學始於孔子。晚清學者皮錫瑞、日本學者本田成之和臺灣學者程元敏先生都支持這一觀點。

關於經學的研究方法,劉家和指出,實際上,經學是跨學科的學問。經學的第一個交叉學科是小學。「十三經」之一的《爾雅》就是因小學而成為「經」的。《漢書·藝文志》中小學是包含在經學之內的。以後的目錄學分類中,小學均放在經學下。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說:「由小學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

當然,經學更重要的交叉學科是史學。經學中《春秋》是史,《尚書》是史,《詩經》何嘗不是史呢?《詩經》的雅、頌都是歷史。錢賓四先生曾說過:《詩》、《書》都是史,「六經皆史」。經學講常道,當然要講在歷史中的應用。「常」如何應對「變」呢?那就必須有史學為它作支撐。史學是既有常又有變的。史學如果只有變沒有常,那麼就不能稱為史學。《太史公書》(《史記》原名)在《漢書·藝文志》中是附於《春秋》家的。經學與史學是最核心的交叉學科。經學下接小學,它的研究過程必須有版本、目錄之學,而經學又需有史學的支撐。

講座最後,劉家和提出了一點希望:當代新經學的功夫要下在小學、目錄版本之學和史學,當然也包括出土文物。在經學的微觀研究的基礎上,來發揮它與時代相契合的意義。經學並非是故紙堆中的學問,而是有著強烈的現實指向的活潑潑的學問。經學中相人偶的「仁」、致中和的「和」與自卑尊人的「禮」,何嘗不是醫治當今世界單邊主義思潮的良藥呢?面對自亨廷頓提出「文明的衝突」以來的嚴酷現實,中國傳統經學裡的思想資源值得深入挖掘。

講座現場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成立
    經學的重要性,歷來學者也不斷強調。如馬一浮先生提出「六藝統攝一切」;熊十力先生提出中國的四科之學(義理、經濟、考據、辭章)之學皆本於六經;錢穆先生提出「六經是中國學術史上著述最高之標準也」,均是認為經學是中國傳統學術的根基與標準。
  • 嶽麓書院講壇第426期 | 吳根友:從經學解釋學到經典解釋學:戴震的經學解釋學及其當代活化 | 預告
    主辦方將組織評選全球華人國學獎(國學終身成就獎、國學成果獎、國學傳播獎及國學新秀獎),並針對疫情背景下的民生問題、心理建設問題、文明衝突等問題舉辦系列高峰論壇和人文講座,以更多元的方式探索國學傳播與文化創新的路徑。
  • 通知 |【講座】張壽安:近代早期傳統經學的知識擴張與典範轉移——從六經到二十一經
    【內容摘要】討論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至少有兩個角度必須關注,一是西方近代科學性知識如何在中國建構包括概念與制度;一是中國傳統學術其內部如何發生變化。其中傳統經學的變化是一個重要的觀察角度。本講座嘗試從清中葉以降學術界對經數與經目的關注無論增減或刪定來觀察其學術意義;並上溯歷代經數與經目的變化,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反思經學作為學術類型的一種,它在歷史發展上的意義,尤其是在知識內容與思想價值的轉易上。換言之,通過歷代經數與經目的變化,不僅可以考察政治與學術思想間的變化,也可以提供一條線索,重新觀察經之為學的知識內容的變遷。
  • 經學的守望者:呂友仁教授
    11月19日午後三時,呂友仁教授應邀在文學院會議室作主題為「經學與文史研究漫談」的講座,並在講座中解答了這一問題。面對因接觸較少而對經學存在隔膜的同學們,他努力用大家耳熟能詳的詞彙來拉近他們和這門古老高深的學問之間的距離,同學們漸漸體會到經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繫。
  • 一周文化講座│基因為什麼與我們息息相關
    本次講座,鄭教授將結合自己的研究,為大家揭開鐵袈裟之謎——中國藝術史上一塊邊角料的傳奇。本次講座,他將為我們詳細解讀中國的文化構造與漢字藝術。,文化上具有集大成的特點;而宮廷又具有一個時代文化的代表性,故本次講座以清代皇家過年作為解析對象。
  • 學術 | 經學與經學思想建設芻議
    經學思想就是通過對經學的思考與研究,提煉出符合時代進步與要求的價值觀。一方面堅持認主獨一的經學思想主題,另一方面對某些不合時宜的觀點,進行擱置、迴避。譬如:釋奴、多妻、宗教刑罰等。在中國內地最早概括出經學思想的人,應該是胡太師。
  • 周予同:中國經學史研究的奠基者
    著有《孔子》《朱熹》《群經概論》《中國現代教育史》《中國學校制度》等。  學術上的周予同始終是那個鋒芒畢露的戰士——以史學為解剖刀,他去除了經學的光環,使其成為手術臺上客觀的研究對象;在浩瀚的古籍裡去偽存真,他還原了孔子和儒家經典的本色,卸下了歷代專制政府遮蓋在其上的意識形態面紗,以「廓清舊日思想之途徑,使後來者不致多走錯路」。
  • 回歸經典 重建經學
    從1996年起,我帶領一個30餘人的學術團隊,申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個重大項目:《中國經學思想史》。我們認為,儒家經典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儒家經典(也可以稱為「中華元典」)是中華文化的「根」,儒家經典中所承載的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魂」。     有一些人不無憂慮地說,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很好,但是,搞復古主義也不太好。這個話聽起來貌似公允、全面,實際上骨子裡是對「國學熱」「經學熱」有看法。
  • 《國學經典導讀》第七講《經學入門》
    2015年11月25日晚7點,「國學經典導讀」第七講在中樓117教室如期舉行,嶽麓書院吳仰湘教授主講「經學入門」,希望引領同學們走進中國經學的殿堂。  吳仰湘老師首先提出,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文化熱」,到90年代的「國學熱」,讓中華傳統文化重新回歸大眾的視野,然而遺憾的是,在持續升溫的國學熱浪中,經學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 桑兵||理學與經學的關聯及分別
    他看過陳寅恪的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並聽陳談過關於經學和宋代史學的看法後,從1935年起,陸續撰文討論「由唐人論著中考論宋學之淵源」。基本看法是:「唐自中葉以後……由天竺全盛之勢力而力反求中國固有之文明,以究儒者之形上學,此文化中一大關鍵也。」不過其重點在於發現晚唐一批「異儒」藉助諸子學以探求經學,由講究心性義理而尊儒,佛老之焰因此而衰,並開啟宋學的先河。
  • 學者姚中秋:儒學復興重點在經學
    學者姚中秋來深講儒學:儒學復興重點在經學  3月25日上午,由深圳特區文化研究所和深圳市儒學文化研究會承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國弘道書院院長、著名學者姚中秋主講的「儒學復興與當代世界」學術沙龍在深圳社科院學術交流廳舉行。
  • 論龔鵬程之經學思想
    論文試論在這樣千變中,有不離其變的思想與經學相關這部分,進一步討論這樣的經學思想在現在這個當下時代具有甚麼特別意義,或後世將如何看待此時龔先生的經學成就。龔鵬程先生主編《讀經有什麼用》叢書經學的來處,源自孔子,能與這個根源相應,發展出來的生命才是一貫的。「孔子」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符碼,代表著文明、文化與復禮興教的象徵。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對這段歷史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正本清源、明辨是非的功夫,真正沉澱成型,發自內心地認可,然後理直氣壯地訴諸民眾。如此,中國傳統文化才能抬起頭、挺起胸,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  還「經學」以學科地位,是中國文化復興之關鍵  如今,不少人對「國學」的精神始終不能得其要領。
  • 哈寶玉:當代經學學者及其歷史使命
    ④所以,這"五有",是一個經學學者的必備條件。實際上,一個真正的學者所具備的才、德遠遠要多於這"五有"。《傳譜》中記載的28位經學學者堪稱據此"五有"者。明清之際,在中國穆斯林教育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個時代,不僅培養了一批學有專長的經學學者,而且為伊斯蘭文化的承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教育困局不解,經學不絕,私塾就有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我們不能因為某些國學班,私塾把傳統文化搞得烏煙瘴氣,就把所有私塾教育否定了,採取一刀切的方式。這是對中國教育的不負責任,這是無視民眾的多元選擇和訴求。經學呼喚著現代私塾傳統文化的核心在經學,這是很多專家公認的。
  • 為什麼中國文化不重視宗教、邏輯?
    中國文化一大特徵,特引人注意:對形而上的玄妙問題,不太確定,不感興趣;看重宇宙現象、社會人生,喜歡以人作為出點發。換言之,中國文化不喜談宗教、邏輯,如神鬼之學、名理之學,看重社會問題、人生實際,重經史、重客觀。
  • 講座|王弘治:語言學家的傳統文化研究有何與眾不同?
    作為親炙過鄭張先生的晚輩,王弘治曾參與此書的編校,對鄭張先生的生平和學術成就也很熟悉,故而由他代替鄭張先生完成這次講座。講座現場自學成才的語言學家鄭張尚芳1933年出生於盛產語言學家的浙南溫州。除了漢語音韻學(上古漢語構擬)之外,鄭張尚芳還在漢語方言學(吳語、徽語)、漢藏歷史比較語言學(中國境內外語言的歷史研究)、文獻與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一般讀者不太了解的是,上世紀90年代末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過一套「中華文化通志」大型叢書,其中《吳越文化志》的方言部分就是由鄭張尚芳負責撰寫的。
  • 中國史:清代經學,是古代「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延續
    百家原創作者:覓禾說歷史歡迎來到百家號覓禾說歷史,小編今天和大家說說清朝的文化史,清代學術,按照梁啓超的說法「大抵述而無作」其學術成就主要集中在經學、史學、文字學及大型叢書編纂上。小編先說說清朝的經學,清統治者尊崇儒學,經學得到提倡,康熙帝頒布的《聖訓》和雍正帝頒布的《聖諭廣訓》,都是用儒學倫理來規範人們的道德行為。因而一批「御纂」和「欽定」的注經釋義著作連續刊印出版。順治時期有御注《孝經》,康熙時期有《周易折中》《日講四書解義》;欽定《詩經》《書經》《春秋》「傳說彙纂」。
  • 【中國傳統文化】歐明俊教授:古代文章學與經學關係論 ——再論學術視野中的古代文章學
    關鍵詞:古代文章學;經學;「母文體」;至文;反思2012年9月10日,在復旦大學中文系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古代文章學學術研討會上,筆者提交了《學術視野中的古代文章學》(收入王水照、侯體健主編《中國古代文章學的衍化與異形——中國古代文章學二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反思通行的接受現代西方「純文學」觀念的古代文章學,局限於「文學」體系中
  • 如果對古代文化知識有興趣,不妨了解一下經學
    經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經」的學問。經,最早指織布機上的線。到了戰國後期才有了典籍的含義。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學術著作都可以稱之為經。到了西漢年間,獨尊儒術以後,經就特指儒家的典籍了。早期的儒家經典著作有四部,分別是《詩經》、《尚書》、《儀禮》、《樂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