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姚中秋:儒學復興重點在經學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學者姚中秋:儒學復興重點在經學

  學者姚中秋來深講儒學:儒學復興重點在經學

  3月25日上午,由深圳特區文化研究所和深圳市儒學文化研究會承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國弘道書院院長、著名學者姚中秋主講的「儒學復興與當代世界」學術沙龍在深圳社科院學術交流廳舉行。姚中秋以《儒學復興與中國秩序》為題進行演講,並與參會學者展開討論。

  姚中秋先前主要從事古典自由主義理論與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譯介和研究,之後參加新儒學的活動,成為現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2012年接任茅于軾任國內最大的民間智庫——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

  姚中秋首先釐清了儒學的概念,他表示,自己很少使用「儒學」一詞,「儒學這個詞是有特定的含義,與儒家所覆蓋的範圍和內涵其實不一樣」。姚中秋指出,六經是中國之經,而不是儒家之經,只不過由孔子把它整理、闡述成典策,孔子在傳經、闡述經之大義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這個思想我們把它稱之為儒學,所以孔子其實一生創造了兩門學問,就是經學和儒學。

  姚中秋說:「不管是經學還是儒學,都由經學來傳承的,實際上諸子百家都是闡明六經的,都是針對六經發表意見、依據經構想自己對社會秩序的想像,所以稱為家。孔子所謂的儒學也同樣是對經發表意見。從這個意義上講,儒學和諸子百家是一個並列的關係,可是經比這些諸子百家要高一個層次。當我們說儒家的時候,它包含了兩個,包含了經學和儒學,這一點讓儒家和諸子百家的區別開了,換而言之,儒家的知識系統比諸子百家廣遠深厚得多。」也正因為這樣,儒家在孔子之後始終具有非常強大的生命力的根源所在,每一個時代的儒家復興,都是以經學的復興為前提的,透過經學的復興,有儒學思想之創發。

  如果說在漢武帝之前中國的政治和文化是子學時代,各家之言輪番登場。從漢武帝開始,儒學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董仲舒更是把經確定為國家體制核心的內容,統治的精神,統治的體制。在姚中秋看來,董仲舒是孔子以後最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體系非常宏大,所謂的天人之計。當然他的思想體系最偉大的地方是給漢武帝的改制更換提供了一套堅實的哲學論證,並且提出了一套改制方案,董仲舒既有理想,又講究實際,講究現實,又關注現實。」

  姚中秋表示,漢武帝時代真正創造性的貢獻是把國家奠基於五經之上,這是一次中國政治新的開端。「但就漢武帝而言,他的理想不是尊儒,而是尊經,因為漢武帝思考的核心問題是構建統治權的正當性,漢武帝通過尊經讓儒生進入朝廷,所以經學變成王官之學,變成國家教育體系以及國家意識形態的塑造者,建立起一套新的制度,尤其是重構了統治的正當性。」(記者 謝晨星)

相關焦點

  • 一儒多表:儒學經學化,還是儒學哲學化?
    現在距蔡元培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一百年左右,我們重新從事經學研究,我覺得至少有著兩方面的意義:不僅將更多的傳統經典納入我們的研究範圍,還意味著以一種不同於西方學科的方法去研究這些經典,這主要是指對傳統經學研究方法的借鑑。此外,對經學的興趣也與民族復興的大勢有關,換言之,如果我們依然貧弱挨打,肯定不會覺得傳統的東西好,反而會視之為替罪羊,而這正是一百多年來我們的先輩一直在做的事情。
  • 梁濤:用「新四書」重建儒學的經學體系 | 思想現場
    漢代儒學可以說是「陽儒陰法」,儒學為帝制的合法性提供了論證,而實際的運作則是法家那一套。第四個階段是北宋時期的儒學復興。北宋儒學是政治儒學,就是政治立規,探索一套治理國家的政治哲學。不管是王安石的新學,還是三蘇的蜀學、司馬光的涑學、張載的關學,都是著眼於制度變革,是外王之學。可是,從北宋儒學到南宋儒學,出現了內在的轉向,越來越偏向心性,最後落在程朱理學上,朱熹成為集大成者。
  • 姚中秋:現代教育體系應引入儒家「人格養成」理念
    人民網北京9月23日電 今年是孔子誕辰的2565周年,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詮釋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內涵與意義,在孔子誕辰來臨之際,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委託搜狐網舉辦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上行:孔子誕辰網絡文化活動」(http://book.sohu.com/s2014/wdkz/),並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儒家學者姚中秋進行了專訪
  • 「儒家民本思想的現代意義」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河北儒學論壇在...
    2019年10月12日,第七屆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議「儒家民本思想的現代意義」學術研討會在河北唐山舉辦,來自全國50餘家儒學社團負責人及近40所高校社科機構的專家學者150餘人參加了會議。
  • 學術 | 經學與經學思想建設芻議
    經學思想就是通過對經學的思考與研究,提煉出符合時代進步與要求的價值觀。一方面堅持認主獨一的經學思想主題,另一方面對某些不合時宜的觀點,進行擱置、迴避。譬如:釋奴、多妻、宗教刑罰等。在中國內地最早概括出經學思想的人,應該是胡太師。
  • 《國學經典導讀》第七講《經學入門》
    他舉例說,福建師大郜積意教授1999年發表《經學的缺席——失落了的國學研究》,表達了對國學熱中經學不該被冷落的深切關注;十年之後,臺灣著名學者林慶彰先生又在揚州大學舉辦的《尚書》學國際會議上作主題發言,呼籲「大陸國學熱應先還經學清白」,並且具體開列出五條:一是儒學研究要回到其源頭經學,二是肯定經學在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三是國學、儒學研究機構應以經學研究為主,以文史哲為輔,四是將經學納入高校一二級學科
  • 桑兵||理學與經學的關聯及分別
    不過其重點在於發現晚唐一批「異儒」藉助諸子學以探求經學,由講究心性義理而尊儒,佛老之焰因此而衰,並開啟宋學的先河。他一面強調異儒藉由諸子直探經學,一面肯定秦漢至明清中國始終處於經學一脈相承的統治之下,佛道的作用只是消極的反面,這等於變相支持傅斯年的觀點。越到後來,蒙文通越是少談佛道的影響,而強調「異儒」的作用,凸顯諸子學的復興。
  • 評論:應把"儒學"從學科體制束縛中解放出來
    儒學傳統在百餘年的西學東漸大潮和中西古今之爭中蒙受了歷史上最嚴重的質疑和劫難,要結束這種傳統文化「花果飄零」和儒家精神「遊魂無歸」的狀態,真正使中國走向文化復興,必須從國家的文化教育體制、社會的觀念意識以及學人的學術良知等方面的全面改善入手,在儒學學科建設、儒學教育考試、儒學研究和普及等方面進行重塑,讓儒學的復興獲得制度保障、資源保障和觀念保障。
  • 哈寶玉:當代經學學者及其歷史使命
    按照中外對學者的解說,中國穆斯林特別是明清之際的大批經學學者兼備上述多種含義。當然,就伊斯蘭教而言,"經學" 主要指研究《古蘭經》和聖訓的學問。歷史上的這些經學大師不僅克服千辛萬苦、足跡萬裡遍訪求學,且都在經學領域有極高的學術造詣,同時他們亦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身為人師的人格魅力,以及優良的道德品質。鑑於此,筆者就當今經學學者的使命,提點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得到各位專家、學者的指正。
  • 儒學在當代中國是否正在復興?
    近年來,儒學和儒家文化受到了關注,學界乃至社會上興起了一股儒學熱。這裡,筆者對有關儒學和儒家文化的幾個熱點問題進行辨析。  ■儒學在當代中國是否正在復興?  關於儒學復興問題,如果在20年前的中國,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 專訪武大國學院院長郭齊勇:儒學是個整體,不能割裂內聖外王
    郭齊勇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儒學講座現場。您剛才也提到了「大陸新儒家」這個概念,它應該如何界定?您對儒學的未來發展有怎樣的期待呢?有人說儒學在中國大陸的復興,表明我們已爭回了儒學發展的主導權,您怎麼看?(郭齊勇:《當代新儒學思潮概覽》,《人民日報》2016年09月11日)我認為此派學者應該包括:湯一介、龐樸、張立文、餘敦康、蒙培元、牟鍾鑑、陳來、楊國榮、郭齊勇、吳光、李存山、張祥龍、顏炳罡、景海峰、吳震、黎紅雷、朱漢民、張新民、蔡方鹿、舒大剛等。這個名單當然大可斟酌,難免掛一漏萬,還有很多學者特別是新生代並未列入。他們對儒學的發展當然超出了唐牟的範圍,但他們的背後無不有著康德、牟宗三的影子。
  • [迎接世界儒學大會系列報導之四]山東大學:打造儒學研究重鎮 致力...
    作為此次儒學大會的主承辦單位,山東大學歷來重視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研究,乘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東風,藉助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文化資源優勢,依託「文史見長」的文史哲研究深厚根基,以儒學高等研究院和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等為平臺,不斷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匯聚眾多儒學研究知名學者力量,在儒學文獻整理、儒家思想理論研究、儒學推廣與創新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使山東大學成為儒學研究的重鎮。
  • 嶽麓書院講壇第426期 | 吳根友:從經學解釋學到經典解釋學:戴震的經學解釋學及其當代活化 | 預告
    為此,嶽麓書院、鳳凰網特策劃及組織「嶽麓書院講壇·第四屆國學大典專題系列」,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登壇開講,通過線上直播方式,希望在這個非常之年,匯聚文化思想精英,激活傳統智慧資源,去復古懸空之議,直面當下危機現實,探尋匡時濟世之方,推動文明之間的正向交流。
  • 中國史:清代經學,是古代「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延續
    百家原創作者:覓禾說歷史歡迎來到百家號覓禾說歷史,小編今天和大家說說清朝的文化史,清代學術,按照梁啓超的說法「大抵述而無作」其學術成就主要集中在經學、史學、文字學及大型叢書編纂上。小編先說說清朝的經學,清統治者尊崇儒學,經學得到提倡,康熙帝頒布的《聖訓》和雍正帝頒布的《聖諭廣訓》,都是用儒學倫理來規範人們的道德行為。因而一批「御纂」和「欽定」的注經釋義著作連續刊印出版。順治時期有御注《孝經》,康熙時期有《周易折中》《日講四書解義》;欽定《詩經》《書經》《春秋》「傳說彙纂」。
  • 陳來:20世紀儒學的學術研究及其意義
    以現代儒學的觀點來看,中華民族的復興即是中國文化的復興,中國文化的復興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復興,而儒家思想的復興,最根本的用力之處是學術建設。從而,學術建設成為20世紀儒學的根本使命,學術儒學也成為這個時代儒學發展的特色。
  • 回歸經典 重建經學
    第二,我是把經學作為「中國文化的根與魂」這個平臺來研究。尋找中國文化的「根」和「魂」,不能離開經學。講其他傳統文化而不講經學,那都是枝枝葉葉。第三,我是把經學的研究當作今日人倫道德重建的平臺。這些年我們的人倫道德差不多快被摧毀了。古人非常有智慧,我們沒有了解到古人的智慧,覺得道德沒有用。其實道德就是一個大堤壩,不發洪水的時候好像沒有用,但是一發洪水就體會到了它的重要性。我們現在已經吃了這個虧。
  • 第六屆儒學聯席會議成果豐厚 學者代表用「十六字」成語總結匯報
    第六屆儒學聯席會議成果豐厚 學者代表用「十六字」成語總結匯報中國孔子基金會昨天· 中國孔子基金會5月12日上午,第六屆儒學聯席會議暨第五屆全國孟子思想研討會(孟子論壇2018)接近尾聲,專家學者代表聚聚一堂,進行了本次會議的學術成果匯報和總結。
  • 論龔鵬程之經學思想
    例如傳統的禮樂、祭祀、詩文,便應復興且介入現代生活。」從此可看到龔先生效法孔子,教學、從政、流浪、著述。且不僅於經學進行研究有所著述,更難的是其有實踐。在實踐致用中,皆以經學思想為其根源。因為對其來說,重點不在結論,而在探尋過程的樂趣與嘗試不同思路的新鮮。那麼,對龔先生來講,經學思想是其生命的一部分,還是遊戲過程?
  • 湯一介:儒學的現代意義
    來源:摘自《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文化本位》儒學的復興和中華民族的復興是分不開的,這是由歷史原因形成的。儒學自孔子起就自覺地繼承著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從歷史上看它曾是中華民族文化發育、成長的根,我們沒有可能把這個根斬斷。
  • 講座|劉家和:經學是中國的文化基因
    2018年9月19日,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邀請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劉家和於「清華·大成經學論壇」首講。劉家和先生從經學試釋、經學盛衰的前車之鑑、理性與傳統、經學研究的意義四個方面談起,提出經學是中國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