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濤:用「新四書」重建儒學的經學體系 | 思想現場

2020-12-25 騰訊網

[摘要]政治單純靠國家的暴力進行壓制是不文明的,文明的政治立規一定是在暴力之外或者把暴力合法化、正當化的系統規則。

中華文明作者:梁濤(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在政治立規上,儒學發展有幾個階段。一個是殷周之際,大家看過王國維的《殷商制度論》,裡面提到「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這個最大的變革就是「周公立規」。

周公,姬姓,周氏,名旦,諡文。周文王第四子。 西周初年政治家。圖為清人繪的周公畫像。

還有一個階段是春秋戰國時期,這不能說是立規,但做了大量的理論探索,孔孟荀為未來的政治立規做了理論設計。

再一個是董仲舒在漢代提倡「獨尊儒術」,用儒家的「公羊學」重新建立起一套政治儒學,用以解決政治立規的問題。但我要強調的是不要把董仲舒的影響看得太大,實際上在當時並沒有產生什麼影響,漢武帝對儒學基本是利用,不論是在人才的任用上,還是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上,儒家的影響都非常有限。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漢思想家,專治《春秋公羊傳》,為今文經大師。

董仲舒提出「屈君以申天」,想以神學化的天來限制君權,但實際根本行不通。董仲舒、儒家影響的擴大和地位的提升是後來的事情。漢代儒學可以說是「陽儒陰法」,儒學為帝制的合法性提供了論證,而實際的運作則是法家那一套。

第四個階段是北宋時期的儒學復興。北宋儒學是政治儒學,就是政治立規,探索一套治理國家的政治哲學。不管是王安石的新學,還是三蘇的蜀學、司馬光的涑學、張載的關學,都是著眼於制度變革,是外王之學。可是,從北宋儒學到南宋儒學,出現了內在的轉向,越來越偏向心性,最後落在程朱理學上,朱熹成為集大成者。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理學家,程朱理學集大成者,尊稱朱子。

為什麼宋代儒學最終選擇的是程朱理學?當然原因很多,但從政治立規的角度看,是北宋政治變革遇到挫折後的無奈之舉。北宋王安石新學是要變法,變法的宗旨是富國強兵,但變法的後果卻是出現了激烈的黨爭。必須承認,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格是有缺陷的,很嚴重的缺陷。你可以說他們個人道德品質都很高尚,都以清流、君子自居,可是一進入政治領域,卻往往變成了黨同伐異,互相傾軋。新黨上臺,將舊黨的人貶官、流放,而舊黨執政後,又如法炮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打壓新黨人物。這樣經過幾次折騰,北宋的氣數已盡,終於被外族滅亡了。

所以,到了南宋高宗趙構上臺後,就宣布以後誰不準再提變法了,如果提就是妄議中央大政,是死罪!這樣政治變革的大門關閉了,儒學被逼向了心性,將道德修養看作解決社會矛盾的重要方式,走上了一條通過自我轉化進而社會轉化的道路,這就是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

朱熹《四書集注》,明朝成化十六年吉府刻本,藏於山東博物館。

程朱理學的理論基礎是道統說,認為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來存在著一個道統譜系,那麼之後是誰繼承了道統呢?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作品是《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這就是四書的由來。那麼,朱熹等儒者為什麼認為只有孔、曾、思、孟才是真正繼承、傳播道統呢?這是因為他將道統的內容看作是仁義,仁義又體現在心性上,以此為標準,自然將強調隆禮重法的荀子,重視政治立規的漢代儒學排除在外了。

但是儒家的道統能否僅僅歸為仁義呢?顯然是不能的,儒家是內聖外王之學,包括了仁與禮兩個方面,既講天道性命,也重視禮樂行政,也就是政治立規,是二者的統一,只強調其中一面都是片面的。

儒家的先師孔子

按照傳統道統論的看法,人們總以為儒學是一線單傳,孔子傳給曾子、曾子傳給子思,子思傳給孟子,其實不是。前些年郭店竹簡子思遺籍的發現,使我們意識到子思的思想對荀子也產生過影響,從孔子到子思,再到孟、荀,實際是儒學內部分化的過程。分化好不好?有好處,那就是深化。孟子弘揚了孔子的仁學,提出性善說、民本說、浩然之氣、大丈夫精神等等,荀子發展了孔子的禮學,提出性噁心善說、化性起偽、隆禮重法等思想,他們分別將孔子的仁學和禮學深化了。但分化不好的地方是窄化,孟、荀各取一隅,各執一詞,並在誰是正統上爭來爭去,把一個內外兼備完整的儒學窄化了。

最近幾年我關注儒家道統問題,提出「新道統」,就是想解決以往儒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解決仁禮關係這一千年儒學未解之難題。「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只講天道性命、心性修養是不夠的,還必須落實到禮樂刑政、外王事業。古代聖賢、儒者很早意識到這一點,並試圖將二者結合在一起,以天道性命為禮樂行政的形上依據,以禮樂行政為天道性命的具體落實,既講內聖,也講外王,這正是儒學富有生命力的地方。

陸九淵(左)與王守仁(右)開創心學

但令人遺憾的是,儒學兩千多年來的發展,似並沒有做到內聖與外王的統一。特別是程朱理學的確立以及後來陽明學的興起,越來越偏向內在心性,走了一條由內聖而外王的道路,這與傳統道統說及四書體系的局限是密切相關的。我提出「新道統」、「新四書」就是要克服這種局限,建構內外兼備、內聖外王統一的新儒學體系,為政治立規提供理論根據。新四書是指《論語》《禮記》《孟子》《荀子》,其中,與傳統四書的一個不同是增加了《荀子》,《荀子》是儒家的外王之學,是政治儒學,缺了《荀子》,儒學的思想體系是不完整的。不過荀子雖然建構起儒學的外王理論體系,但所提供的只是一個古典版本,自身具有明顯的局限。所以還有待發展,有待融合自由、權利、平等的價值原則,而融合了自由、權利、平等價值原則的儒學才是真正的新儒學。從這一點看,我是大陸新儒家,不過我是自由的大陸新儒家。

(作者:梁濤;編輯:鬍子華、張寧。此文為思享閒談系列「中華文明之政治立規」活動發言實錄。文中圖片皆系編輯所加,圖片皆來自網絡。思享閒談系列活動由騰訊思享會主辦,清華大學教授任劍濤擔任總策劃,每月一期。)

作者簡介

梁濤,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學刊》執行主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儒學思想史、經學思想史、出土簡帛研究,出版《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思孟學案》、《孟子解讀》、《儒家道統說新探》等。

騰訊思享會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其它媒體不得轉載。

歡迎朋友們轉發本文至個人朋友圈,分享思想之美!

關注我們,可在微信裡搜索ThinkerBig添加公眾號,或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添加訂閱。

相關焦點

  • 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兼論統合孟荀三-梁濤
    今天討論儒學,首先應超越狹義的道統論,統合孔孟之道與孔荀之制,發展出更為完備的儒家思想體系,筆者由此提出新道統與新四書的構想。 【關鍵詞】 《大學》 孔孟之道 孔荀之制 內在轉向 新四書
  • 學者姚中秋:儒學復興重點在經學
    姚中秋以《儒學復興與中國秩序》為題進行演講,並與參會學者展開討論。  姚中秋先前主要從事古典自由主義理論與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譯介和研究,之後參加新儒學的活動,成為現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2012年接任茅于軾任國內最大的民間智庫——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
  • 回歸經典 重建經學
    所以我一直在呼籲,要在現代中國高校中恢復和重建經典文化。     就我個人所從事的經學研究而言,第一,我是把經學作為研究中國文化的基礎平臺。今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將是在「大經學」的研究平臺上向前發展,要「返本開新」。從歷史上看,中華文化每一次新發展都是返回到「本」,返回到經典。
  • 大陸新儒學的發展方向 ——「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學術研討會綜述
    第一場討論「儒學何為:內聖外王」由梁濤教授主持,他認為儒學既有內聖的一面,也有外王的一面,這源於孔子對仁、禮問題的重視,仁與禮的問題構成儒學的基本問題。從儒學的發展來看,必定是內聖與外王的統一,所以簡單將心性儒學與政治儒學對立是不可取的,未來大陸新儒學的發展應是建構起內聖與外王統一的儒家學說。但是梁濤教授強調,內聖、外王是有區別的,分屬於不同的領域,其所涉及的實際是道德與政治的問題。
  • 桑兵||理學與經學的關聯及分別
    照馮友蘭的看法,漢以後中國思想的變化都發生在經學系統之內,是經學自身的變化,動因與外緣無涉。關於新儒學的來源,馮友蘭雖然將儒學、佛學和道教三者並列,卻把儒家思想放在首位,認為佛道的影響作用,只是在藉助儒經以成佛方面。
  • 學術 | 經學與經學思想建設芻議
    經學思想就是通過對經學的思考與研究,提煉出符合時代進步與要求的價值觀。一方面堅持認主獨一的經學思想主題,另一方面對某些不合時宜的觀點,進行擱置、迴避。譬如:釋奴、多妻、宗教刑罰等。在中國內地最早概括出經學思想的人,應該是胡太師。
  • 一儒多表:儒學經學化,還是儒學哲學化?
    此間無論是反哺大陸的港臺新儒學,還是後來持續的關於儒家與宗教的討論,其中都有一個基本的參照系,即西方哲學和基督教。對大陸學者來說,要麼運用西方的概念和問題意識來理解和建構中國思想,要麼基於基督教對神的理解而否定儒家的宗教性,其實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因為他們都試圖通過一個最遙遠、最異質、最少相似度的西方思想來理解和詮釋中國思想。
  • 讀《四書章句集注》(上)
    在這場浩浩蕩蕩的儒學復興運動中,《大學》、《中庸》、《孟子》、《論語》等,逐漸受到重視與特別關注,其所蘊含的修身之道、心性之學、闢異端的思想等等,被用來重建儒家信仰體系,唐宋諸儒多從此四書中挖掘資源,四書的地位也在這場儒學復興運動中獲得了上升。[1] 見東漢趙歧《孟子章句》的題辭,其中有語:「孝文皇帝欲廣遊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
  • 張旭|大陸新儒家與新康有為主義的興起
    新世紀以後,新一代「新儒家」更是力倡「回到康有為」,將康有為確立為現代儒學的鼻祖,鼓吹回歸經學、重建經學、重修儒家經典、設立國學學科。這一切,使得儒學在現代知識體系之中佔有一席之地,也使其在政治上逐漸發揮影響。這些高級文化陣地上的理論學說,或許需要較高的理論素養才能讀懂。但這些「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對我們國家的政策制定、民間文化建設、學校教育的影響,是值得我們批判看待和保持警惕的。
  • 「儒家民本思想的現代意義」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河北儒學論壇在...
    在會議正式開幕前夕,11日晚舉行的全國儒學社團會長工作會議上,為了適應新時代儒學發展的要求,大家一致禮請秘書長吳光先生、常務秘書長牛廷濤先生為聯席會議創會秘書長,輔佐新秘書長開展工作。我們所有與會社團的同仁,大家同心同德,為弘揚儒學、推動以儒學為主導、多元包容的中華國學的復興,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了重要貢獻。本屆會議學術研討的主題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現代意義」。儒學從孕育伊始,就確立了「民本」理念。希望廣大儒學愛好者或新儒學理論的探索者,能從對儒家民本思想傳統的研究與探索中提出新觀點、走出新路子,建設適應新時代需要的新儒學。
  • 王紅霞:顧頡剛疑古辨偽思想的經學背景
    顧頡剛經學認知的基本態度與方法,對他論證與應用疑古辨偽的理論來說,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內因。顧頡剛的經學態度已經不能用「否定經學」這四個字簡單概括,而應該全面地分析與評價。有鑑於此,筆者擬從文本依據、為學理念、致知門徑等方面,著重分析經學與疑古辨偽思想之間的內在關聯,意在探討中國史學在走向現代化進程中對傳統經學的創造性轉換。
  • 【京師哲學】許家星丨現代哲學視域下的經學——以馮友蘭為中心
    董學特質在於以陰陽五行說解釋儒家思想,使儒學宗教化、孔子神化;經學的結束者康有為亦以春秋公羊學見長,二者皆充分發揮了今文經學善於闡發微言大義的哲學性詮釋之特色。馮友蘭指出,在漫長的經學時期,著書立說者皆須以經典為依據,其說方能為人所接受,「必於經學中表現之」,否則雖美不信矣,可見經典於思想學術具有極大的制約力。
  • 論龔鵬程之經學思想
    論文試論在這樣千變中,有不離其變的思想與經學相關這部分,進一步討論這樣的經學思想在現在這個當下時代具有甚麼特別意義,或後世將如何看待此時龔先生的經學成就。龔鵬程先生主編《讀經有什麼用》叢書經學的來處,源自孔子,能與這個根源相應,發展出來的生命才是一貫的。「孔子」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符碼,代表著文明、文化與復禮興教的象徵。
  • 評論:應把"儒學"從學科體制束縛中解放出來
    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急於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社會和中國學術界,對西方的教育體系和學術思想不免存在良莠不辨、片面接受的現象,一些半生不熟、囫圇吞棗的西方理論,適用主義、工具至上的教育體制,以及人文學科自然科學化管理的學術體制,至今仍然充斥教育領域和學術領域。人們常說的「以知識教育取代人格教育,用政治教育代替品德教育」等現象,更是當下各級教育的基本特徵。
  • 南宋理學家朱熹,治國勤政,建立龐大理學體系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
  • 在當代,重讀儒學經典是否還有意義?
    原創 文獻君 社科文獻編者按:今天文獻君向大家推薦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趙峰老師新書《四書釋講:文明全景中跨語境理解儒學》。本書試圖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讀「四書」。為了說清終極維度的特點,本書簡要介紹了西方當代基督教神學家蒂裡希、奧託等人的一些理論,並以佛教為參照,對「四書」中的一些熱門話題試圖作出某種新的解釋,如仁者安仁、孔顏之樂、戰戰兢兢、朝聞夕死等。這些所謂的新解釋,對於宋儒或者先秦儒家來說並不新鮮,只是對於被現代語境所遮蔽的我們來說有點新意罷了。
  • 陳來:20世紀儒學的學術研究及其意義
    20世紀新儒家,大多以精治中國哲學史或儒學思想史為其學術基礎,應當不是偶然的,表明這個時代面臨西方哲學的衝擊和現代文化的挑戰,只有在學術上、理論上對儒學進行梳理和重建,才能立身於哲學思想的場域,得到論辯對方的尊重,與其他思想系統形成合理的互動;也才能說服知識分子,取信於社會大眾,改良文化氛圍,為儒學的全面復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 顏炳罡:2014年新儒學主流傾向顯現
    許多儒家學者也參與到民間儒學、大眾儒學的實踐中來,探索以儒學來規範百姓日常行為,提升道德水平,促進人際和諧。有的地方政府將儒學等傳統文化資源應用於地方治理,不少企業家也著眼於用儒家文化來管理企業。雖然其間難免魚龍混雜,但是不可否認這些努力對風俗敦化有著潛移默化之功。
  • 專訪武大國學院院長郭齊勇:儒學是個整體,不能割裂內聖外王
    郭齊勇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儒學講座現場。您剛才也提到了「大陸新儒家」這個概念,它應該如何界定?您對儒學的未來發展有怎樣的期待呢?有人說儒學在中國大陸的復興,表明我們已爭回了儒學發展的主導權,您怎麼看?說到「大陸新儒家」概念的界定,可謂見仁見智,我曾為 「大陸新儒家」下過一個定義:就其主流而言,所謂「大陸新儒學(家)」或「新時期大陸的新儒學(家)」,是受當代哲學思潮,特別是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的影響,面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在馬、中、西互動的背景下,以儒家哲學思想的學術研究為基礎,積極調動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資源,促進儒學與現代社會相調適,並創造性地詮釋儒學精義,推動儒學現代化與世界化的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