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文獻君 社科文獻
編者按:今天文獻君向大家推薦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趙峰老師新書《四書釋講:文明全景中跨語境理解儒學》。本書試圖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讀「四書」。作者力圖在文明全景中打通古今語境,與經典對話,實現與古聖先賢的傾心交談,由現代的處境體會他們的選擇的深層用心,並從他們的視角透視我們的處境的深刻意蘊。作者提出,通過重讀經典,我們可以確認自己的來路,進而照見自己的出路。文獻君特推出六折限時特惠,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這個夏天讓我們一起重讀經典。
湘潭大學碧泉書院教授陳明推薦《四書釋講》
文丨趙峰
經典是歷史積澱的產物。讀「四書」不可只關心文本本身的含義,更要關注其承載的穿越不同時代延續至今的精神命脈。但時代的變遷往往帶來語境的重大變化,不同的時代設置了不同的自明前提,這些自明前提在經典中是不需要提及的,它對處在完全不同的語境中的後人來說卻成為難以逾越的理解障礙。要消除這種障礙,就要反思我們的現代語境的自明前提,並找到古人未曾說出的自明前提,然後才能拋開自己的時代偏見,真正進入古代語境之中並理解古人。有了這種理解,方能用現代語言準確表達古人的意圖,並認清現代世界在古人眼裡的模樣,包括在古人眼裡現代世界的優長和缺陷。
今人對「四書」的誤解,主要起於兩個自明前提:一是現代的學科分類意識,二是啟蒙主義的去神聖化意識。立足於此,便只有今人對古人單向的批判和改寫,不會有古人對今人逆向的質疑和反批評。沒有雙向對話,就不會有真正的理解。沒有真正的理解,我們就可能在傲慢與偏見的膨脹中迷失自己。這是本書最基本的問題意識。
《四書釋講》一書試圖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釋「四書」。文明全景視野包含兩個基本面:一是從世界文明的進程來審視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二是從神聖文明與世俗文明的整體來把握每一次時代變遷的特點。據此,本書聚焦於三個時代語境的互動:先秦語境、宋代語境和現代語境之間的差異及其在轉進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先秦語境須放在全球性的「軸心時代」背景下來理解,其主流趨勢是理性突破第一代宗教的束縛而覺醒,問題是:覺醒後的理性能幹什麼?事實上,以理性打造帝國並不成功,而以理性升級神聖文明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軸心期」過後,第二代宗教席捲全球。宋代語境須放在全球性再宗教化潮流中來理解,其最大的問題是:升級後的宗教能幹什麼?是以神聖文明為中心吞併世俗文明,還是以神聖文明為支撐推動世俗文明的發展?歐洲中世紀選擇了前者,而宋儒選擇了後者。宋儒通過重建儒家信仰,率先將文明重心成功轉向世俗追求,但沒有找到世俗文明進一步發展的方向。歐洲實現文明的世俗化轉向要晚得多,但通過擺脫神聖之域的糾纏使理性充分獨立出來並與技術結合,從而找到了工業文明的出路,率先完成了世俗文明的升級。
現代語境須放在這種背景下來理解,但問題是:升級後的技術理性能幹什麼?是藉助技術理性的強大力量徹底消滅神聖文明,還是挑起文明間的衝突並最終以一種神聖文明統一世界,抑或是通過某種方式實現各神聖文明的兼容共存,或者實現神聖文明的再度升級?「軸心期」之後的中國,如果說神聖文明的升級是在佛教的刺激和推動下,由宋儒通過找到並彌補其時代語境的盲點(主要體現在神聖文明與世俗文明的關係上)而完成的,那麼,這次世俗文明的升級是由西方現代文明刺激和推動的,是不是也有時代語境的盲點(很可能仍在神聖文明與世俗文明的關係上)需要我們找到並彌補?這是在文明全景視野下提出的尖銳問題,也是本書最核心的問題意識。
本書的基本方法是跨語境釋讀,重點是去掉現代語境的遮蔽,以先秦語境為參照,揭示宋儒的深層用意。具體的做法是將神聖的終極關懷與世俗的諸多關懷看作一個整體,分辨出「四書」文本以及宋儒的解釋所表達的理想訴求究竟屬於終極維度還是現實維度,然後通過探討兩個維度之間的關係,以揭示其在當時語境中想要表達的深層意蘊。中國現代語境對終極維度的遮蔽甚深,故隨著行文的展開,不得不逐漸加大對終極維度的闡發力度。
為了說清終極維度的特點,本書簡要介紹了西方當代基督教神學家蒂裡希、奧託等人的一些理論,並以佛教為參照,對「四書」中的一些熱門話題試圖作出某種新的解釋,如仁者安仁、孔顏之樂、戰戰兢兢、朝聞夕死等。這些所謂的新解釋,對於宋儒或者先秦儒家來說並不新鮮,只是對於被現代語境所遮蔽的我們來說有點新意罷了。已有百年歷史的中國哲學固然積累了許多可喜成果,也形成了幾套影響很大的研究範式,但總體上是用純世俗的眼光來重構古典文本的。引入終極維度之後,問題域必然發生相當大的改觀。
於是,本書在隨文釋讀的過程中,不得不對當下流行的觀點提出批評。這些批評不是斤斤於細節上的吹毛求疵,而是想藉此指出導致這些細節錯誤的研究範式的不足。這些流行的研究範式雖在解釋的範圍和解釋的效力上各有千秋,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即不能幫助現代語境下的我們進入終極維度;而不能進入終極維度,則意味著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古人。進入終極維度的根本方法,只能是超驗的體驗,而不能是邏輯思辨。邏輯思辨只能完成一些為終極體驗做準備的基礎工作,如正確選擇進入終極維度的入口之類,但只要一進入終極體驗,邏輯思辨就被拋棄了。因而,中國古代的形上學與西方古代的「後物理學」不同,它絕不允許有通過邏輯思辨來證明上帝存在之類的想法。如何真實體驗到由有限存在者上升到無限存在,如何分辨某種體驗是否達到了終極維度,並論證這些工夫和境界的邏輯必然性,才是中國古代形上學的基本內容。
「四書」是宋儒為重建儒家信仰而集結的經典體系,本書的解讀按照朱熹排定的次序展開。
《大學》是儒家的一面旗幟,它鮮明地表達了儒家信仰面向現實維度的特徵,並且在現實維度上以治國平天下為最高目標;其與終極維度的連接通道在「三綱領」的「明明德」與「八條目」的「知至」「意誠」處。這裡,唐宋之間逐漸顯露的時代課題是理解宋儒語境的入口,它決定了宋儒重建儒家信仰的歷史使命,以及重建的信仰必然面向世俗價值關懷的顯著特徵。由於《大學》文本本身比較簡單,故本書釋讀的重點放在了延續至今的爭論上,而略過了字斟句酌的辨析,並由內聖與外王的千古纏繞引出儒家終極關懷的基本特徵,為後面的進一步闡釋作了鋪墊。
《論語》是儒家信仰的淵泉,也是宋儒重建信仰最集中深厚的資源。現實維度的「修己安人」不足以概盡儒家精神,因為孔子還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一面,後者只能從終極維度來理解。仁與禮是孔子的兩個核心概念,世俗價值之仁已被孔子推到生命實踐的前臺中心,但連接神聖力量之禮仍是仁的基礎和準則。宋儒將神聖力量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後,仁可直通神聖性源頭,禮便降為仁之外顯的天理節文;同時,孔子通過禮表達的神聖體驗,一部分被轉移到無限存在的仁境體驗中,一部分被轉移到價值失落背後的虛無體驗中。價值之仁引導的為政實踐,是現實維度上對文明建構的不懈追求;價值之仁引導的學做聖賢,則更多的是終極維度上對本真存在的無限追求。當修道與行道合而為一時,現實維度與終極維度獲得了統一。
《孟子》是宋儒精神冒險的前沿,無論在現實維度還是終極維度上,都表現出強大的衝擊力。其王道仁政思想,把高調的價值理想、激進的批判精神與務實的理性態度結合起來,濃墨重彩地描繪出一幅宏大完整的文明建構圖景。其雄辯的性善之論,不是討論抽象的類本質,而是在談內在的終極力量,因而為宋儒打造溝通形而上下的真性樞紐,推進形上學的思辨邏輯與內在體驗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絕佳的經典依據。其知言養氣之說,更是對聖賢之學的工夫與境界做了細膩的闡發,給宋儒的進一步發揮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中庸》是宋儒重建信仰的密鑰,關乎儒家信仰結構的深層機理。當宋儒將其首章與《易傳》成功互訓,便已構成了上行之道與下行之道的閉合迴路,打開了有限存在者通向無限存在的邏輯通道;未發已發的中和之說,是邏輯與體驗融合的關鍵節點,而「道南指訣」則是由體驗而入的修道法門。「誠」是客觀之真與體驗之真的同一,是形而上之真與形而下之真的直通命脈;由於形而上處不可著意,而形而下之誠的盡頭必入形而上之境,故神聖世界不可直求,只需於世俗價值實踐做到極處便能成聖,這就決定了儒家信仰的特殊品格:儒者於終極維度上立定而不思不勉,將畢生精力投入到現實維度的努力之中,即專注於世俗的價值關懷,並通過將生死焦慮轉換為價值焦慮,從而對一切神聖信仰抱開放和保持距離的態度。
本書的寫作是探索性的,整個過程比較辛苦。時斷時續,前後反覆,拖拖拉拉,數年方畢。既為探索,自有與時論不合處。況以庸資揣摩聖賢,尤難免錯謬。惟信古甚篤,或有愚者一得。
(摘自《四書釋講》前言,作者趙峰,有刪減)
推薦閱讀
四書釋講:文明全景中跨語境理解儒學
趙峰 著
2020年6月出版/128元
ISBN:978-7-5201-6395-8
本書試圖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讀「四書」。文明全景視野包含兩個基本面:一是從世界文明的進程來審視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二是從神聖文明與世俗文明的整體來把握每一次時代變遷的特點。據此,本書聚焦於三個時代語境的互動:先秦語境、宋代語境和現代語境之間的差異及其在轉進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作者力圖在文明全景中打通古今語境,與經典對話,實現與古聖先賢的傾心交談,由現代的處境體會他們的選擇的深層用心,並從他們的視角透視我們的處境的深刻意蘊。
01
作者簡介
趙峰,哲學博士,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副教授,曾任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文化學教研室主任。1996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曾為韓國首爾大學訪問學者。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古代儒學、韓國古代儒學、當代新儒學、宗教神學理論和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問題等。主要學術成果有專著《朱熹的終極關懷》,論文《中國哲學研究的四個範式》 《朱熹之理辨析》 《儒者經世致用的兩難選擇——朱陳義利王霸之辯解讀》等。
02
圖書目錄
向上滑動閱覽
第一講 《大學》之為經典
一 《大學》的地位與理學的主題
二 唐宋之間的重大變化
三 《大學》是儒家的一面旗幟
第二講 《大學》文本釋讀
一 《大學》的性質及作者
二 《大學》的三綱領
三 《大學》的八條目
第三講 《論語》首章釋讀
一 讀懂《論語》的標準
二 朱熹對《論語》首章的解釋
三 朱熹解讀《論語》的方法
四 現代人面臨的跨語境挑戰
第四講 《論語》之仁(上)
一 孝悌與仁
二 仁者愛人
三 忠恕與仁
四 克己復禮為仁
第五講 《論語》之仁(下)
五 知行與仁
六 仁之境效
第六講 《論語》之禮(上)
一 禮之本:慎終追遠、返本復始
二 禮與仁:神聖性與人文性
三 禮的宗教性功能
第七講 《論語》之禮(下)
四 禮的世俗性功能
五 禮之日常生命體驗:敬畏
六 樂之日常生命體驗:和樂
第八講 《論語》之為政
一 為政以德
二 政者正也
三 君臣父子
四 舉直錯諸枉
五 庶之、富之、教之
六 士志於道
第九講 《論語》之聖賢
一 堯舜氣象
二 孔門師徒
三 顏子之學
四 孔顏之樂
五 已見大意
六 戰戰兢兢
第十講 《孟子》首篇釋讀
一 朱熹論《孟子》的特點和讀法
二 《孟子》首章釋讀
三 孟子與梁惠王的續談
四 孟子與梁襄王的交鋒
五 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
六 孟子王道仁政之大端
第十一講 《孟子》之性善論(上)
一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二 《告子上》選讀
第十二講 《孟子》之性善論(下)
三 孟子性善論的幾個要點
四 孟子性善論的後續發展
第十三講 《孟子》知言養氣章釋讀
一 如此則動心否乎?
二 不動心有道乎?
三 何謂浩然之氣?
四 何謂知言?
五 然則夫子既聖矣乎?
第十四講 《中庸》首章釋讀
一 《中庸》的流行及其特點
二 《中庸》首章釋讀
第十五講 《中庸》之誠
一 《中庸》的成書與結構
二 略論《中庸》之誠
三 《中庸》之誠釋讀
四 再論《中庸》之誠
今日特惠
2020年6月20日12:00~6月21 12:00
《四書釋講:文明全景中跨語境理解儒學》
六折限時特惠
保存圖片到相冊,打開淘寶立即看見
原標題:《在當代,重讀儒學經典是否還有意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