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重讀儒學經典是否還有意義?

2021-01-07 澎湃新聞

原創 文獻君 社科文獻

編者按:今天文獻君向大家推薦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趙峰老師新書《四書釋講:文明全景中跨語境理解儒學》。本書試圖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讀「四書」。作者力圖在文明全景中打通古今語境,與經典對話,實現與古聖先賢的傾心交談,由現代的處境體會他們的選擇的深層用心,並從他們的視角透視我們的處境的深刻意蘊。作者提出,通過重讀經典,我們可以確認自己的來路,進而照見自己的出路。文獻君特推出六折限時特惠,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這個夏天讓我們一起重讀經典。

湘潭大學碧泉書院教授陳明推薦《四書釋講》

文丨趙峰

經典是歷史積澱的產物。讀「四書」不可只關心文本本身的含義,更要關注其承載的穿越不同時代延續至今的精神命脈。但時代的變遷往往帶來語境的重大變化,不同的時代設置了不同的自明前提,這些自明前提在經典中是不需要提及的,它對處在完全不同的語境中的後人來說卻成為難以逾越的理解障礙。要消除這種障礙,就要反思我們的現代語境的自明前提,並找到古人未曾說出的自明前提,然後才能拋開自己的時代偏見,真正進入古代語境之中並理解古人。有了這種理解,方能用現代語言準確表達古人的意圖,並認清現代世界在古人眼裡的模樣,包括在古人眼裡現代世界的優長和缺陷。

今人對「四書」的誤解,主要起於兩個自明前提:一是現代的學科分類意識,二是啟蒙主義的去神聖化意識。立足於此,便只有今人對古人單向的批判和改寫,不會有古人對今人逆向的質疑和反批評。沒有雙向對話,就不會有真正的理解。沒有真正的理解,我們就可能在傲慢與偏見的膨脹中迷失自己。這是本書最基本的問題意識。

《四書釋講》一書試圖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釋「四書」。文明全景視野包含兩個基本面:一是從世界文明的進程來審視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二是從神聖文明與世俗文明的整體來把握每一次時代變遷的特點。據此,本書聚焦於三個時代語境的互動:先秦語境、宋代語境和現代語境之間的差異及其在轉進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先秦語境須放在全球性的「軸心時代」背景下來理解,其主流趨勢是理性突破第一代宗教的束縛而覺醒,問題是:覺醒後的理性能幹什麼?事實上,以理性打造帝國並不成功,而以理性升級神聖文明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軸心期」過後,第二代宗教席捲全球。宋代語境須放在全球性再宗教化潮流中來理解,其最大的問題是:升級後的宗教能幹什麼?是以神聖文明為中心吞併世俗文明,還是以神聖文明為支撐推動世俗文明的發展?歐洲中世紀選擇了前者,而宋儒選擇了後者。宋儒通過重建儒家信仰,率先將文明重心成功轉向世俗追求,但沒有找到世俗文明進一步發展的方向。歐洲實現文明的世俗化轉向要晚得多,但通過擺脫神聖之域的糾纏使理性充分獨立出來並與技術結合,從而找到了工業文明的出路,率先完成了世俗文明的升級。

現代語境須放在這種背景下來理解,但問題是:升級後的技術理性能幹什麼?是藉助技術理性的強大力量徹底消滅神聖文明,還是挑起文明間的衝突並最終以一種神聖文明統一世界,抑或是通過某種方式實現各神聖文明的兼容共存,或者實現神聖文明的再度升級?「軸心期」之後的中國,如果說神聖文明的升級是在佛教的刺激和推動下,由宋儒通過找到並彌補其時代語境的盲點(主要體現在神聖文明與世俗文明的關係上)而完成的,那麼,這次世俗文明的升級是由西方現代文明刺激和推動的,是不是也有時代語境的盲點(很可能仍在神聖文明與世俗文明的關係上)需要我們找到並彌補?這是在文明全景視野下提出的尖銳問題,也是本書最核心的問題意識。

本書的基本方法是跨語境釋讀,重點是去掉現代語境的遮蔽,以先秦語境為參照,揭示宋儒的深層用意。具體的做法是將神聖的終極關懷與世俗的諸多關懷看作一個整體,分辨出「四書」文本以及宋儒的解釋所表達的理想訴求究竟屬於終極維度還是現實維度,然後通過探討兩個維度之間的關係,以揭示其在當時語境中想要表達的深層意蘊。中國現代語境對終極維度的遮蔽甚深,故隨著行文的展開,不得不逐漸加大對終極維度的闡發力度。

為了說清終極維度的特點,本書簡要介紹了西方當代基督教神學家蒂裡希、奧託等人的一些理論,並以佛教為參照,對「四書」中的一些熱門話題試圖作出某種新的解釋,如仁者安仁、孔顏之樂、戰戰兢兢、朝聞夕死等。這些所謂的新解釋,對於宋儒或者先秦儒家來說並不新鮮,只是對於被現代語境所遮蔽的我們來說有點新意罷了。已有百年歷史的中國哲學固然積累了許多可喜成果,也形成了幾套影響很大的研究範式,但總體上是用純世俗的眼光來重構古典文本的。引入終極維度之後,問題域必然發生相當大的改觀。

於是,本書在隨文釋讀的過程中,不得不對當下流行的觀點提出批評。這些批評不是斤斤於細節上的吹毛求疵,而是想藉此指出導致這些細節錯誤的研究範式的不足。這些流行的研究範式雖在解釋的範圍和解釋的效力上各有千秋,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即不能幫助現代語境下的我們進入終極維度;而不能進入終極維度,則意味著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古人。進入終極維度的根本方法,只能是超驗的體驗,而不能是邏輯思辨。邏輯思辨只能完成一些為終極體驗做準備的基礎工作,如正確選擇進入終極維度的入口之類,但只要一進入終極體驗,邏輯思辨就被拋棄了。因而,中國古代的形上學與西方古代的「後物理學」不同,它絕不允許有通過邏輯思辨來證明上帝存在之類的想法。如何真實體驗到由有限存在者上升到無限存在,如何分辨某種體驗是否達到了終極維度,並論證這些工夫和境界的邏輯必然性,才是中國古代形上學的基本內容。

「四書」是宋儒為重建儒家信仰而集結的經典體系,本書的解讀按照朱熹排定的次序展開。

《大學》是儒家的一面旗幟,它鮮明地表達了儒家信仰面向現實維度的特徵,並且在現實維度上以治國平天下為最高目標;其與終極維度的連接通道在「三綱領」的「明明德」與「八條目」的「知至」「意誠」處。這裡,唐宋之間逐漸顯露的時代課題是理解宋儒語境的入口,它決定了宋儒重建儒家信仰的歷史使命,以及重建的信仰必然面向世俗價值關懷的顯著特徵。由於《大學》文本本身比較簡單,故本書釋讀的重點放在了延續至今的爭論上,而略過了字斟句酌的辨析,並由內聖與外王的千古纏繞引出儒家終極關懷的基本特徵,為後面的進一步闡釋作了鋪墊。

《論語》是儒家信仰的淵泉,也是宋儒重建信仰最集中深厚的資源。現實維度的「修己安人」不足以概盡儒家精神,因為孔子還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一面,後者只能從終極維度來理解。仁與禮是孔子的兩個核心概念,世俗價值之仁已被孔子推到生命實踐的前臺中心,但連接神聖力量之禮仍是仁的基礎和準則。宋儒將神聖力量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後,仁可直通神聖性源頭,禮便降為仁之外顯的天理節文;同時,孔子通過禮表達的神聖體驗,一部分被轉移到無限存在的仁境體驗中,一部分被轉移到價值失落背後的虛無體驗中。價值之仁引導的為政實踐,是現實維度上對文明建構的不懈追求;價值之仁引導的學做聖賢,則更多的是終極維度上對本真存在的無限追求。當修道與行道合而為一時,現實維度與終極維度獲得了統一。

《孟子》是宋儒精神冒險的前沿,無論在現實維度還是終極維度上,都表現出強大的衝擊力。其王道仁政思想,把高調的價值理想、激進的批判精神與務實的理性態度結合起來,濃墨重彩地描繪出一幅宏大完整的文明建構圖景。其雄辯的性善之論,不是討論抽象的類本質,而是在談內在的終極力量,因而為宋儒打造溝通形而上下的真性樞紐,推進形上學的思辨邏輯與內在體驗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絕佳的經典依據。其知言養氣之說,更是對聖賢之學的工夫與境界做了細膩的闡發,給宋儒的進一步發揮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中庸》是宋儒重建信仰的密鑰,關乎儒家信仰結構的深層機理。當宋儒將其首章與《易傳》成功互訓,便已構成了上行之道與下行之道的閉合迴路,打開了有限存在者通向無限存在的邏輯通道;未發已發的中和之說,是邏輯與體驗融合的關鍵節點,而「道南指訣」則是由體驗而入的修道法門。「誠」是客觀之真與體驗之真的同一,是形而上之真與形而下之真的直通命脈;由於形而上處不可著意,而形而下之誠的盡頭必入形而上之境,故神聖世界不可直求,只需於世俗價值實踐做到極處便能成聖,這就決定了儒家信仰的特殊品格:儒者於終極維度上立定而不思不勉,將畢生精力投入到現實維度的努力之中,即專注於世俗的價值關懷,並通過將生死焦慮轉換為價值焦慮,從而對一切神聖信仰抱開放和保持距離的態度。

本書的寫作是探索性的,整個過程比較辛苦。時斷時續,前後反覆,拖拖拉拉,數年方畢。既為探索,自有與時論不合處。況以庸資揣摩聖賢,尤難免錯謬。惟信古甚篤,或有愚者一得。

(摘自《四書釋講》前言,作者趙峰,有刪減)

推薦閱讀

四書釋講:文明全景中跨語境理解儒學

趙峰 著

2020年6月出版/128元

ISBN:978-7-5201-6395-8

本書試圖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讀「四書」。文明全景視野包含兩個基本面:一是從世界文明的進程來審視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二是從神聖文明與世俗文明的整體來把握每一次時代變遷的特點。據此,本書聚焦於三個時代語境的互動:先秦語境、宋代語境和現代語境之間的差異及其在轉進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作者力圖在文明全景中打通古今語境,與經典對話,實現與古聖先賢的傾心交談,由現代的處境體會他們的選擇的深層用心,並從他們的視角透視我們的處境的深刻意蘊。

01

作者簡介

趙峰,哲學博士,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副教授,曾任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文化學教研室主任。1996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曾為韓國首爾大學訪問學者。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古代儒學、韓國古代儒學、當代新儒學、宗教神學理論和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問題等。主要學術成果有專著《朱熹的終極關懷》,論文《中國哲學研究的四個範式》 《朱熹之理辨析》 《儒者經世致用的兩難選擇——朱陳義利王霸之辯解讀》等。

02

圖書目錄

向上滑動閱覽

第一講 《大學》之為經典

一 《大學》的地位與理學的主題

二 唐宋之間的重大變化

三 《大學》是儒家的一面旗幟

第二講 《大學》文本釋讀

一 《大學》的性質及作者

二 《大學》的三綱領

三 《大學》的八條目

第三講 《論語》首章釋讀

一 讀懂《論語》的標準

二 朱熹對《論語》首章的解釋

三 朱熹解讀《論語》的方法

四 現代人面臨的跨語境挑戰

第四講 《論語》之仁(上)

一 孝悌與仁

二 仁者愛人

三 忠恕與仁

四 克己復禮為仁

第五講 《論語》之仁(下)

五 知行與仁

六 仁之境效

第六講 《論語》之禮(上)

一 禮之本:慎終追遠、返本復始

二 禮與仁:神聖性與人文性

三 禮的宗教性功能

第七講 《論語》之禮(下)

四 禮的世俗性功能

五 禮之日常生命體驗:敬畏

六 樂之日常生命體驗:和樂

第八講 《論語》之為政

一 為政以德

二 政者正也

三 君臣父子

四 舉直錯諸枉

五 庶之、富之、教之

六 士志於道

第九講 《論語》之聖賢

一 堯舜氣象

二 孔門師徒

三 顏子之學

四 孔顏之樂

五 已見大意

六 戰戰兢兢

第十講 《孟子》首篇釋讀

一 朱熹論《孟子》的特點和讀法

二 《孟子》首章釋讀

三 孟子與梁惠王的續談

四 孟子與梁襄王的交鋒

五 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

六 孟子王道仁政之大端

第十一講 《孟子》之性善論(上)

一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二 《告子上》選讀

第十二講 《孟子》之性善論(下)

三 孟子性善論的幾個要點

四 孟子性善論的後續發展

第十三講 《孟子》知言養氣章釋讀

一 如此則動心否乎?

二 不動心有道乎?

三 何謂浩然之氣?

四 何謂知言?

五 然則夫子既聖矣乎?

第十四講 《中庸》首章釋讀

一 《中庸》的流行及其特點

二 《中庸》首章釋讀

第十五講 《中庸》之誠

一 《中庸》的成書與結構

二 略論《中庸》之誠

三 《中庸》之誠釋讀

四 再論《中庸》之誠

今日特惠

2020年6月20日12:00~6月21 12:00

《四書釋講:文明全景中跨語境理解儒學》

六折限時特惠

保存圖片到相冊,打開淘寶立即看見

原標題:《在當代,重讀儒學經典是否還有意義?》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儒學在當代中國是否正在復興?
    近年來,儒學和儒家文化受到了關注,學界乃至社會上興起了一股儒學熱。這裡,筆者對有關儒學和儒家文化的幾個熱點問題進行辨析。  ■儒學在當代中國是否正在復興?  關於儒學復興問題,如果在20年前的中國,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 陳來:20世紀儒學的學術研究及其意義
    當代新儒家中唐君毅和牟宗三在這兩方面的工作具有典範形態的意義。三、人倫的疏遠與張灝強調現代儒學從「形而上」、內在的精神方面回應現代的挑戰的合理性不同,餘英時則著重指出儒學與傳統建制脫離之後的失重狀態以及與人倫日用的逐步脫離。
  • 重讀經典,是經歷一次「靈魂的壯遊」 | 此刻夜讀
    卡爾維諾說:經典是我們常聽人說,「我在重讀……」而不是「我在閱讀……」的那類書。對於一般的書,漫不經心地讀上一遍即可。幾乎沒有重讀的必要。重讀不僅會浪費個人的精力,而且會遭到同類的嘲笑和譏諷。重讀經典是智者的行為,而對於普通的、平庸的、粗俗的、低劣的書的重讀,幾乎是一種弱智的表現。
  • 儒學是不是一種宗教?
    作者: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 王興國  「儒學是不是宗教」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存在重大爭論的問題。要回答「儒學是不是宗教」、「儒學宗教化是否可能」和「儒學宗教化對儒學是復興還是解構」等問題,必須基於一定的歷史文化前提。
  • 湯一介:儒學的現代意義
    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點上方藍字加入作者:湯一介,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國學大師、哲學史家、哲學教育家。《易經》中的太和思想經過歷代儒學思想家的發揮,已具有普遍和諧的意義,所以王夫之說太和是「和之至」。《論語》中的「禮之用,和為貴」「和而不同」,《中庸》的「中和」,以及朱熹對「中和」的解釋,等等,為中國哲學提供了一種世界觀和思維方式。所有這些都是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的有意義資源。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提出「軸心時代」的觀念。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發掘儒學道德規範的當代價值
    從某種意義上說,儒學就是關於道德修養之學。對儒學所倡導的道德規範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於加強當今社會的道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人之為人重在德性,有什麼樣的德性就有什麼樣的人格。
  • 丁子江 | 新實用主義與當代西方儒學的趨向
    儒學新實用主義趨向的意義是多重的:它為當代西方儒學研究的發展開闢了一個新的階段,並將孔子思想更廣泛而深入地擴展到西方知識界的其他人文領域甚至普通民眾中。 關鍵詞:實用主義  新實用主義  分析實用主義  儒學新實用主義  西方儒學發展的趨向 作者丁子江,哲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立理工大學哲學系教授。
  • 假期閱讀《語文經典重讀》之分析與感悟
    一、 重讀經典的意義首先援引楊先生自序當中的一段話對於其做以解釋:「這本《語文經典重讀》是我對中學語文一些經典篇章的重新解讀。之所以寫這樣一本書,其原因是因為我對中學語文教學的不滿意。針對上述問題,就促使我必須要寫這樣一本書,一本能夠對我將來的學生提供全方位解讀語文而參考的相關藍本,這本書既寫給我的同行,也寫給將來我的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學生,最後也敬請同行們不必過度的擔心,我這全新視角下的語文經典是否能夠被學生所接受?如果沒有實踐就沒有絕對的發言權,在過去幾所我所做過教學實驗的重點中學來說,孩子們的反應使得我異常興奮,這也加速了我要將這本書寫完的動力。」
  • 一儒多表:儒學經學化,還是儒學哲學化?
    還有一些人提宗教性的儒學,或者儒學宗教化、儒教化,所謂「公民宗教」等等這樣一些觀念也有人提。另外,就是儒學的生活化,我們知道中國社科院的趙法生老師在山東做鄉村儒學,就是希望把儒學回歸到原來生活樣態,但是不是原來的生活就是這樣一個樣態?我們可以做歷史學的描述和考證。
  • 「重讀經典·倡行價值閱讀」研討會在長沙舉行
    5月24日上午,「重讀經典·倡行價值閱讀」研討會暨湖南省價值閱讀品牌示範店啟動大會在長沙舉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省文聯主席歐陽斌在會上發言。活動現場展示的圖書。紅網長沙5月24日訊(時刻新聞記者王嫣)價值閱讀,為中國未來而讀。
  • 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兼論統合孟荀三-梁濤
    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兼論統合孟荀三-梁濤 梁 濤 【摘要】儒學包含了成己安人、「為政以德」與推己及人、「為國以禮」兩個方面,前者由道德而政治,可稱為孔孟之道,後者則由政治而道德,可概括為孔荀之制。
  • 論語重讀合集
    ,貫穿儒學的各個發展階段。> 在《論語重讀》日記中,我選出《論語》的十大名詞。據專家考證:《孝經》這一名稱,在戰國時甚至在最早成書時已經有之,並不是後代將它奉為經典後才加上去的。(胡平生:《孝經譯註》,中華書局1996年版。)4.當代著名學者趙復三給《儒家孝道》(高望之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寫序:「人所遇到的問題,歸根到底,首先是人的問題,是人在生命中的問題,是人在變化多端的世界面前感到迷惘而產生的問題。
  • 「儒家民本思想的現代意義」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河北儒學論壇在...
    2019年10月12日,第七屆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議「儒家民本思想的現代意義」學術研討會在河北唐山舉辦,來自全國50餘家儒學社團負責人及近40所高校社科機構的專家學者150餘人參加了會議。
  • 「全民閱讀」陳來:關於「儒學與馬克思主義」
    簡單來說,「儒學與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就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今天如何看待儒學文化、中國文化的問題。因此,「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不能拘泥在這八個字的字面上去理解,也不應該一般地去關注馬克思主義和儒學的理論結合點,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馬克思主義和儒學的學術對話,更不需要糾纏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與儒學經典文本的具體比較上。
  • 努力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重讀《大眾哲學》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重讀《大眾哲學》,感悟經典魅力,傳承經典精神,對於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重要意義。《大眾哲學》是艾思奇同志在上世紀30年代為通俗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寫的,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共出了五十多版。
  • 當代儒教的重新體制化與儒教的改新
    當代儒教的重新體制化與儒教的改新儒教問題是近來中國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學術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判斷儒教或儒學究竟是否是宗教,或者說「儒教」之「教」,在「教化」之「教」之外,究竟有無「宗教」之「教」的特徵。
  • 推動世界範圍的儒學研究
    第七屆世界儒學大會在孔子故裡曲阜隆重舉行。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位儒學研究者匯聚一堂,在民主、開放、和諧的學術氛圍中,圍繞「儒家思想與當代價值建構」這一主題,就「儒家思想的當代哲學使命」「儒學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構」「禮樂文化與社會道德」「儒家思想與公共文化空間」等議題展開廣泛深入研討,為新世紀人類社會的和諧進步發掘重要的思想文化資源,推動世界範圍內儒學進一步發展。
  • 評論:應把"儒學"從學科體制束縛中解放出來
    在建設文化強國和小康社會的當代中國,儒學作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怎麼強調都不為過。通過儒學教化走向政通人和、禮善俗美的太平治世,仍然是今天值得借鑑的歷史通途。  儒學是具有豐富經典、系統理論、完整學說、成功經驗和具有實踐價值的學術體系,在歷史上一直是啟迪民智、塑造君子的首要學科,它的許多理論和學說至今仍然具有指導意義。我們應當在教育系統中全面保障儒學的教學和科研活動。
  • [迎接世界儒學大會系列報導之四]山東大學:打造儒學研究重鎮 致力...
    編者按:9月20至21日,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將在山東曲阜舉行,屆時,200多位來自海內外的鴻儒碩學將齊聚孔子故裡,共襄儒學盛宴,交流儒學新觀點,探討儒學研究的時代意義,推進儒學研究的創新化、國際化發展。
  • 大陸新儒學的發展方向 ——「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學術研討會綜述
    韓星教授在討論中指出「儒學的核心結構是內聖外王。雖然在不同歷史階段,或側重外王,或側重內聖,但是內聖外王之道是一脈相承的。在今天儒學全面復興的過程中,還應以內聖外王為基本結構重建當代新儒學。只有這樣才可能重建圓滿的新儒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