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淺談清代經學大師俞樾的人生歷程

2020-12-16 騰訊網

在官本位的封建專制時代,科舉入仕被讀書人視為唯一的出路。中進士、點翰林走上功名富貴道路之後,能埋首研究學術的是極少數。而清末著名的經學大師俞樾反其道而行之,看起來倒是很反常的事。

一,少年得志,進士翰林

《清史稿·俞樾傳》中記載,俞樾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縣人。卒於光緒三十二年,享壽八十六歲。在繆荃孫在《俞樾行狀》中說,俞樾「幼有夙慧」,童年時,其母姚太夫人口授四書,既能過耳不忘,足見其天資實有過人之處。十六歲時,俞樾補縣學生員,即俗稱的秀才。

次年,應浙江鄉試,中副榜舉人。到道光二十四年再應甲辰恩科鄉試,就在這一年考中舉人。道光三十年庚戌科中進士,殿試二甲,改庶吉士,鹹豐二年散館,授翰林院編修,至鹹豐五年,簡放為河南學政。

俞樾從十六歲中秀才,到三十五簡放學政為止,他在這一段時間內的考試及宦途經歷,都相當順利。但是從就任河南學政以後,就開始出問題了。

清朝時的各省學政,淵源於明朝時的學道,職在選考各府縣的應考童生,合格者錄取為生員。明朝的學道,通稱為提學副使或僉事,官品雖然不低,但因隸屬各省之故,易受當地行政長官的人情請託及地方人士的關說,難免取進不公。

所以到了清康熙、雍正以後改為由朝廷點翰林官出任此職,稱為「提督學政」,簡稱「學政」,屬於皇帝欽派,不受地方督撫節制。能被點為學政及考官的,一般都是學問較優或人事關係較好的「紅翰林」,將來升遷也一定較快。而俞樾竟然在學政任內出了紕漏,多少與他少年高才有關。

二,八股文考試的「割裂」題與「截搭」題

學政職在取進秀才,每一個學政任期三年,在這三年中,學政必須遍歷全省所屬的府、州、縣,分別舉行考試,依照當地的學額取進新的秀才。由於各省所屬的府、州、縣學往往多至一百以上,學政前往主持考試時又必須將應試童生的考卷一一看完,然後決定其取捨,所以這個工作做起來也是相當繁重的。

江浙等地文風茂盛,而河南的文風稍遜,但幾百個人應考也是常有的事。這樣俞樾的閱卷工作便很辛苦。為了簡化工作機提高效率,就有聰明人發明了一種簡捷而有效的考試方法——用割裂題與截搭題來測驗應試童生的智商,以節省不必要的精力浪費。

清代的科舉考試,無論考秀才、舉人或是進士,一律要考三場,但最重視的還是頭場,即四書文及經義,就是所謂的八股文,取中與否的關鍵大多在此。

以八股文考四書及經義,一則出題大多有固定範圍,歷明代以至清代,五百多年之中,可以出的題目早就出盡了,實在沒有別的花樣可以翻新;二則既然考來考去都是熟題,則考生只需將前人所做過的卷子背的滾瓜爛熟,到時抄襲成文便可,閱卷官還不一定能看得出來。

在這樣的情形下,考官如果拘泥成法,不但浪費閱卷的時間與精力,更容易因取進抄襲之文,被禮部看出而使考官遭受處分。這就是考官必須要以「割裂」題與「截搭」題之法來變通出題之窮的客觀因素。

所謂的「割裂題」就是將完整的句子截去頭尾,或將幾句內容互不關聯的話捏在一起,將本來不當連的地方連起來,不當斷的地方斷開,使題目顯得新奇、詭異、冷僻;「截搭題」就是將「四書」和「五經」中的字句以自由組合的方式來命題。

這兩種考題看起來似乎毫無道理,然而在當時卻認為如此能測出一個人的聰明才智。這不但是當時某些人的想法,甚至還在聖旨中出現過。如乾隆三年就有一道上諭,說:

「考試命題,固取發明義理,而亦以展才思。遇有人文最盛之區,若命題專取冠冕,士子常蹈襲故,或無從浚發巧思,間出截搭題,則旁見側出,亦足覘文心知變化。策必須意義聯屬,血脈貫通,若上下絕不相蒙,恣意穿鑿,殊屬傷雅。嗣後學政出題,宜以明白正大為主,即間出截搭題,亦務求文義貫通,毋蹈割裂之陋習。」

由此可見,出截搭題考試童生,在當時是被認為是合理的辦法,只是「割裂」之題目不能出,以免考生無所適從。只不過俞樾所作的遊戲筆墨似乎太過分了一點,於是乎便為他自己惹來了麻煩。

三,因出題冷僻而致被參

署名「無聞老人」所撰的《清史隨筆》中,有一條關於俞樾考試出題怪誕而致去官的記載:

「俞曲園任河南學政時,曾以『入於海周公』命題,類是者不一而足,為御史所參,指為割裂聖經,部議革職。又有人謂其以『君夫人陽貨欲』命題,則不但隔章且隔篇,並語含譏嘲,周內之可奇禍矣。」

俞樾在河南學政任內,因出題不當而參劾革職,在《清史稿·俞樾傳》中有記載,只是語焉不詳。《凌霄一士隨筆》中描述:「俞樾於鹹豐間出題割裂被劾奪官,世言其題有『王速出令反』、『君夫人陽貨欲』等,蓋傳者過甚其詞,俞氏似不致出此類怪誕之題也。」

至於俞樾到底出了什麼題,好像爭議還挺大,但此事既經過吏部複議而奏準革職,當然是事有佐證,無可辯飾。所不能不說的是,在當時常有此類情形的考試風氣下,不罪他人而獨罪俞樾一人,未免偏頗不公。

俞樾出身翰林,做官的資格本極為雄厚,經此奏劾罷官之後,錦繡前程,盡付流水。不過,福兮禍所依,俞樾被革職罷官後,選擇了研究學問的道路,可以說這是他最明智的決定。

四,由文士而為經學大師

清代學術,以經學最為昌盛。這是因為滿洲人系以邊族入主中原,對於漢人的民族思想防制最為嚴密,為了避免因文字得禍,清代的文人學士相戒不敢著史,轉而耗其精力於經學,所以清代在經學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

自顧炎武開經學之途,黃宗羲立史學之基,東南人文蔚起,學士大盛。初時,有吳縣惠棟及休寧戴震所領導的吳派和皖派,繼之則有嘉定王鳴盛、錢大昕,江都汪中,陽湖孫星衍、洪亮吉,曲阜孔廣森等,皆能以學術鳴世,而俞樾尤能為晚清一代經學之總結。

近人林辛評述俞樾在經學研究方面的成就,曾說:「俞樾在樸學為鉅子,論文學則名家。蓋承浙學之基而慕皖派至風,故研精故訓而不支,博考事實而不亂。文理密察,發前修所未見;每下一義,若泰山之不移也。至於文章篇什,亦密慄醇厚,雅馴可誦。」

上面這段話對俞樾的評價或許過分了一點,但若論俞樾在經學及諸子之學方面的研究成就,則確實可在清代學史上佔得一席之地。

俞樾之所以在罷官居家之後退而研究經學,是因為他當時既無所事事,又深知高郵王氏父子所著《經義敘聞》等書對於考證文字,發明經義,最足以啟迪後學。而因其書中尚有未盡之處,故頗有意仿照其體例繼續加以研究補充,以求能有進一步的創穫發明。

其後,由經學的研究推而廣之,更旁及於諸子百家書的研究,其所得亦復不少,積時既久,所得日富,彙編為一書,便成為篇幅龐大的巨著。他在《諸子平議》的序文中說:「諸子之書,文詞奧衍,且多古人假錯字。注家不能盡通,而儒者又置弗道,傳寫苟且,莫或訂正,顛倒錯亂,讀者難之。」

俞樾多年研群經諸子等書之後的最高成就,在他最後所寫定的《古書疑義舉例》一書中闡發無遺,他的經學研究發展到此地步,自然可以當得上「經學大師」的榮譽。

五,歲成一書,篤老不懈

俞樾居住蘇州期間,曾主講蘇州紫陽書院,其後又主講上海求是書院,光緒元年以後則在杭州的詁精舍主講,前後任教時間逾四十年。其中又以主講詁精舍的時間最久,所造就的弟子不計其數,最有名的則是章炳麟和繆荃孫。繆荃孫為俞樾撰「行狀」,說他「自少至老,讀書皆有常程,每竟一歲,皆有寫定之書刊布於世」。

這當然是指他中年以後從事教學及研究生涯的事,若在中年以前,他正熱衷於功名事業方面,既不曾專心於學問著述,更不可能每年出版書籍。由於他的創穫極多而寫作極勤,到了晚年加以匯計,其著作之總數便極為可觀。

大致統計一下為:由光緒二十五年所刊行的《春在堂全書》計之,所收之書即有《群經平議》三十五卷,《諸子平議》三十五卷,《第一樓叢書》三十卷,《曲園雜纂》五十卷,《俞樓雜纂》五十卷,《賓萌集及外集》十卷,《春在堂雜文》共三十七卷,《春在堂詩編》二十卷,《詞錄》三卷,《隨筆》十卷,《尺牘》六卷,《楹聯》絲絹,《四書文》一卷,《右臺仙館筆記》十六卷,《茶香室叢鈔》共計一百零六卷,《茶香室經說》十六卷,其他雜著十六種共計四十六卷,合計以上各書的總數為三十種四百六十五卷。

一人之著作多至如許,雖然其中亦不乏有若干並未太大的價值的雜著之類,但其總數之多,無論如何是足可使人嘆為觀止的。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目睹俞樾著作之勤,曾經頗為感慨地說:「李少荃拼命做官,俞曲園拼命著書。」

俞樾出生於道光元年,算到光緒十六年,正七十歲。那時他正主講於杭州的詁精舍,很多未完成的著作亦正在繼續撰寫之中。據《清史稿·俞樾傳》所記:俞樾生平,律身謹嚴而廉直淡泊,布衣蔬食,海內翕然稱之。

另據同時人譚復於光緒二十三年九月三十日日記中說:「俞曲園來談,七十七翁聰明不廢,結習未忘,天賦異稟,不能不生羨心。」這足以證明俞樾在年將八十時猶耳聰目明,精神強固,於研究及寫作毫無妨礙。

俞樾早年在功名之途上失意,卻能夠在學問上另闢蹊徑,使他的一生事業因此而開創了更高的成就,如此也算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了。

相關焦點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意思是什麼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意思
    我們不管是在語文的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都經常會聽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話,那麼「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在靠近邊塞的一個地方,有一位精通術數的人。他家的馬自己跑到胡人那裡去了,大家都來安慰他。
  • 古人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在《莊子》中,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人生哲理講得十分透徹。莊子引用古代人的迷信來說明,一般人認為不吉利的東西,但「神人」卻認為這種「不吉利」反而有益無害。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啊!人生中難免遇到一些利害得失,學會辯證地看待事物的兩面性,就會少一些挫折感,你的人生才能輕鬆愉快。上天總是公平的,在這裡讓你失去一些,就會在其他地方補償一些。所以得失不要看得太重,像塞翁一樣,做個生活的哲學家,便會減去不少煩惱。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否極泰來」都是我很喜歡的一句名言,不僅僅預示著因果輪迴,還體現了鬥轉星移的本事。猶如:人的心情、人的運氣,事情發展本沒定數,而作為人本身更不能因一時種種而妄自菲薄。「吃虧是福」、「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不無道理。
  • 當意外來臨時,一定要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心態
    但確信的是經歷這場意外的大火後,一定會有很多傑出優秀的各方面的人才大師參與重建,在重建的過程中,一定也會注入當代許多新的靈魂著作融入其中,這樣巴黎聖母院古老的文明必定會更富有生機活力,讓它在歲月的長河中連貫性更強,當然也會讓再去欣賞它的人,獲得古今更多的信息知識。那麼巴黎聖母院的這場大火,誰說不是它的再一次涅槃重生呢?
  • 生活何須煩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生活當有人問你:什麼是人生、什麼是生活?你的答案是什麼?生活是一種方式,對於人生不同人有不同的詮釋,有人覺得人生就是對柴米油鹽姜醋茶的滿足,有人覺得是對生活酸甜苦辣的嘗試,繁花似錦、無憂無慮的生活帶來的享樂是你所追求,貧窮富貴最後的終途和歸宿都是一樣的,既然這樣我們為何不能夠讓自己快樂的生活每一天,生活何須煩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如何翻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美國一些大師級的人物講立志課,告誡人們在挫折面前不要灰心,在困難面前不要氣餒時,常常喜歡引用這個成語典故。   其實很多熱心的中國人早就把這條成語翻成了英文,但大多數都是中式英語, 美國人說:看起來是英語,讀起來是「天書」。最近,我發現,唯有以下這個版本的英譯是最能讓美國人接受的,也是最容易讓他們明白的。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中,隱藏很深的伏筆
    小時候,看過幾句《道德經》和小夥伴們還在爭論,到底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還是:塞翁失馬焉知禍福。《道德經》中有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福禍相依。而《塞翁失馬》卻通過一個循環往復的極富戲劇性故事,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係,揭示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如果單從哲學角度去看,這則寓言啟發人們用發展的眼光辯證地去看問題:身處逆境不消沉,樹立「柳暗花明」的樂觀信念;身處順境不迷醉,保持「死於安樂」的憂患意識。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中新網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很多時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換一個角度,茅塞頓開。  林很快的就明白,他很開心的告訴我「我知道怎麼做了!」我祝福他,送他出門外。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個人認為以前只是迫於需要才去工作,而如今疫情當前待在家裡時間長了是真的需要工作,我是這種感覺,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所以,相信此次疫情,給每個人都上了一節特殊課,而且是人生最好的一課。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個人覺得疫情對於每個人來說在某方面能夠變成好事,知恥而後勇,吸取教訓,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學會惜福,學會奮進,學會對自己負責就是對國家民族負責,只要我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我相信疫情過後,就是國人奮起直追之時,永遠記住中華民族是頑強的,中國必勝!
  • 許姓留學生事件,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好與壞兩個方面,即便可能一時感覺失敗了,但也有可能因此而得到一些有益之處,反之亦然,即好事和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這樣的人生想一想就是失敗的人生。雖然她表面上贏得了博弈,其實她輸得徹徹底底,不但丟掉了令人羨慕的美好未來,更是輸掉了自己光明的一生。大家也不要灰心喪氣,雖然一時還沒有她的任何結果,但是我們要堅持正義必勝的信心。在道德的立場上,她已經輸得徹徹底底。我們接下來除了堅持不懈的關注這件事,就是靜靜地等待結果出現。付出了總有回報,堅持了就會有希望。
  • 說說我的會計生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我的會計生涯之路 ——從公司會計到政府會計角色轉變的感悟 作者:宋 酒 說起我的會計生涯,真是有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感覺。
  • 初中材料作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個老人善於道數。一天,他的馬無故走失,人們來安慰他,他卻說:「怎麼知道這不是一件好事呢?」幾個月後,馬帶著一隻北方好馬回來了。 別人來祝賀,老人說:「怎麼知道這不是一件壞事呢?」幾天後,他的兒子騎馬摔壞了腿,別人又來安慰他,他還是說:「也許這是好事呢!」
  • 人生的得失並非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請記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若心儀的人棄你而去,不必心痛,因為真愛你的人正等在前面:你很想去求職的公可沒有錄用你,不必道憾,說不定以後你去的單位更適合你的發展..即使是誤了航班,也彆氣惱,或許你正選脫一場冰海沉船式的災難。故事發生在美國的一個偏遠的小鎮。那個地方有一座教堂。
  • 中國史:清代經學,是古代「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延續
    百家原創作者:覓禾說歷史歡迎來到百家號覓禾說歷史,小編今天和大家說說清朝的文化史,清代學術,按照梁啓超的說法「大抵述而無作」其學術成就主要集中在經學、史學、文字學及大型叢書編纂上。小編先說說清朝的經學,清統治者尊崇儒學,經學得到提倡,康熙帝頒布的《聖訓》和雍正帝頒布的《聖諭廣訓》,都是用儒學倫理來規範人們的道德行為。因而一批「御纂」和「欽定」的注經釋義著作連續刊印出版。順治時期有御注《孝經》,康熙時期有《周易折中》《日講四書解義》;欽定《詩經》《書經》《春秋》「傳說彙纂」。
  • 成語「亡羊補牢」和「塞翁失馬」給我們的人生智慧!
    「亡羊補牢」後面一般跟一句:為時不晚或者猶為遲也,「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也是成語,後簡寫為「塞翁失馬」,都是一個意思。選自《淮南鴻烈集解》中的一個典故,衍生為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江蘇:沒有計劃單列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江蘇:沒有計劃單列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計劃單列市所在的省份來看,遼、魯、浙、閩,都是相對比較發達的,富裕的稅收交給省裡用作轉移支付,和直接上繳中央財政用於轉移支付,本質上應該沒有差別,為什麼還要另設計劃單列市呢?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原來雷電還有這一面……
    點擊上方藍色字 關注科科不迷路 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 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是我國古人深刻理解辯證法的一個體現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英文怎麼說?| 1分鐘英語Ⅱ
    a blessing in disguise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含義:沒有得到那份工作其實是塞翁失馬,因為現在我已經得到一個好得多的工作。 ►對話A: Your proposal is refused. Why are you still happy?你的求婚被拒絕了,你為何還這麼高興?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theshy竟被免除兵役了
    所以免去兵役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要知道在韓國一般的傷病是無法完全的免除掉服兵役,theshy免除兵役說明還是很嚴重的,但是不影響他在電競圈追逐自己的夢想,也算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二件事情就是theshy韓服上到了鑽石段位,我想大家都知道在幾周前,定位賽喜獲10連勝的Theshy被系統安排到了青銅段位,本來theshy還不慌不忙的沉積在大亂鬥的歡樂中。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真的是對的嗎?為何塞翁到最後還是一場禍?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真的是對的嗎?為何塞翁到最後還是一場禍?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都在研究治國和人生,對於人性的善惡好壞已經研究到了精髓,所以當代人發現人生感到困惑,讀一讀古代的經書和古籍就能豁然開朗。作為炎黃子孫更加要細細品讀其中精髓,就比如今天我們要講到的寓言故事,名字叫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很多人只知其表面意思,卻不知故事結局,所謂福禍終有個結局。故事講的是在邊塞的附近有一戶人家,這戶人家的主人非常喜歡騎馬射箭,經常帶著自己心愛的馬跑到各個地方騎馬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