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國土面積,眾所周知,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裡,海洋國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裡(各位朋友們,一定要記得海洋國土別遺漏),其中陸地面積和整個歐洲陸地面積相當;但歐洲有大小40多個國家/地區,而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統一向心力的國家。這其中,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從兩千多年前起,秦始皇就基本做到了文字的統一,這就讓中國在整個世界都顯得非常別致:有時不同地區的人語言都未必相通,但卻用著一套文字;現代人和幾千年的先祖們用的也幾乎是一套文字(字形、字體的演變仍屬在一個體系內),稍微有點基礎就能讀幾千年前的著作——這在中國太普通了大家都習以為常,但這點其他文明、其他國家都非常罕見,之前的文字都需要專家學者去破譯,一般民眾根本無法直接閱讀、傳承。
今天混沌就帶大家認識一些漢字相關的基礎信息,以免到了需要的場合來不及抱佛腳。
中國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編排的字典,就是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其序言中說漢字是皇帝的史官倉頡受鳥獸足跡啟發創造的漢字——這顯然不足採信。漢字應該是在長期應有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為目前的樣子,其勢必是集體智慧,不可能是一個人單獨的功勞。
漢字的構造,有六種類型,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A、象形;就是畫成一種東西的形狀,典型的如日、月,其形體之初就是描繪的太陽、月亮的形狀。
但世間很多事物是無法用畫筆描繪的,所以此法所造之字,不會太多。
B、指事;一說是指無法畫出來、象形法無法表達清楚的事、物,但也有學者否認這個說法,他們認為指事應該是指示物體位置、方位的意思;如上下二字,在篆書(別急,後面會解釋不同字體的區別)中,上就是一個人站在一上面,下就是一個人站在一下面,這個一,也並非是數字一,只是來表示界面。很明顯,這個造字法所造之字,肯定也不會太多。
C、會意;會就是訓合的意思,會意就是合兩個字的意思來表達一個字的意思;如人言為信,止戈為武,都是典型的會意字;這個造字法造出來的字也有限。
D、形聲;原則是用兩個偏旁,一個表示意思,一個表示讀音;這個方法大大擴充了漢字的數量,古人因此說「文字之用,遂可以至於無窮」。而在實際應用中,形旁和聲旁的結合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左形右聲(材、銅)、右行左聲(攻、頸)、上形下聲(爸、花)、上聲下形(斧、想)、外形內聲(固、園)、外聲內形(悶、聞)等等,甚至還有形、聲分布在一角的情況,如裁、醛等。
目前,漢字中最多的應該是形聲字。
E、轉注;讀音相近、意思也相近,本來是出於一源,而後逐漸分化的,如考和老,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考、老是同一個字;先秦時代,考通常用作父親的稱呼,直到今天,某些墓碑上會有「先考」表達去世的父親的含義,但後來兩個字的含義逐漸發展的大相逕庭,成為兩個字;同樣的例子還有夥和多。
F、假借;就是本來沒有那個字,但為了表達的需要,就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來表示,強行賦予已有字新的含義;後來在實際應用中又發展出一個分支,就是通假字,這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在使用過程中不用已經約定俗成的字,非要用一個字形相似或者讀音相似的字。真懷疑是不是寫的錯別字。
對此,混沌的初中語文老師有一深刻論斷:魯迅就算是用了別字,那也叫通假字;而你,只有錯別字,不可能存在通假一說——除非,你成就超越魯迅。
以上就是六種基本的造字法,特別是其中的形聲字,幾乎可以無限擴充,大大的豐富了漢字的數量,據學者分析,秦代通行的漢字數量大約在3300左右,而到了東漢,《說文解字》裡面就記載了9913個字;而到了清代,《康熙字典》中共收錄漢字47035個!
當然了,漢字除了個數的變化,也存在字體、字形的演變,比如幾千年來就有篆書、隸書、正書(正楷)、行書、草書的區別,這個留待下一篇來分享。
本文由混沌評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