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筆記之十六:錯別字?你牛那就是通假!漢字造字方法簡議

2020-12-16 混沌評說

提到中國國土面積,眾所周知,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裡,海洋國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裡(各位朋友們,一定要記得海洋國土別遺漏),其中陸地面積和整個歐洲陸地面積相當;但歐洲有大小40多個國家/地區,而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統一向心力的國家。這其中,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從兩千多年前起,秦始皇就基本做到了文字的統一,這就讓中國在整個世界都顯得非常別致:有時不同地區的人語言都未必相通,但卻用著一套文字;現代人和幾千年的先祖們用的也幾乎是一套文字(字形、字體的演變仍屬在一個體系內),稍微有點基礎就能讀幾千年前的著作——這在中國太普通了大家都習以為常,但這點其他文明、其他國家都非常罕見,之前的文字都需要專家學者去破譯,一般民眾根本無法直接閱讀、傳承。

今天混沌就帶大家認識一些漢字相關的基礎信息,以免到了需要的場合來不及抱佛腳。

中國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編排的字典,就是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其序言中說漢字是皇帝的史官倉頡受鳥獸足跡啟發創造的漢字——這顯然不足採信。漢字應該是在長期應有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為目前的樣子,其勢必是集體智慧,不可能是一個人單獨的功勞。

漢字的構造,有六種類型,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A、象形;就是畫成一種東西的形狀,典型的如日、月,其形體之初就是描繪的太陽、月亮的形狀。

但世間很多事物是無法用畫筆描繪的,所以此法所造之字,不會太多。

B、指事;一說是指無法畫出來、象形法無法表達清楚的事、物,但也有學者否認這個說法,他們認為指事應該是指示物體位置、方位的意思;如上下二字,在篆書(別急,後面會解釋不同字體的區別)中,上就是一個人站在一上面,下就是一個人站在一下面,這個一,也並非是數字一,只是來表示界面。很明顯,這個造字法所造之字,肯定也不會太多。

C、會意;會就是訓合的意思,會意就是合兩個字的意思來表達一個字的意思;如人言為信,止戈為武,都是典型的會意字;這個造字法造出來的字也有限。

D、形聲;原則是用兩個偏旁,一個表示意思,一個表示讀音;這個方法大大擴充了漢字的數量,古人因此說「文字之用,遂可以至於無窮」。而在實際應用中,形旁和聲旁的結合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左形右聲(材、銅)、右行左聲(攻、頸)、上形下聲(爸、花)、上聲下形(斧、想)、外形內聲(固、園)、外聲內形(悶、聞)等等,甚至還有形、聲分布在一角的情況,如裁、醛等。

目前,漢字中最多的應該是形聲字。

E、轉注;讀音相近、意思也相近,本來是出於一源,而後逐漸分化的,如考和老,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考、老是同一個字;先秦時代,考通常用作父親的稱呼,直到今天,某些墓碑上會有「先考」表達去世的父親的含義,但後來兩個字的含義逐漸發展的大相逕庭,成為兩個字;同樣的例子還有夥和多。

F、假借;就是本來沒有那個字,但為了表達的需要,就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來表示,強行賦予已有字新的含義;後來在實際應用中又發展出一個分支,就是通假字,這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在使用過程中不用已經約定俗成的字,非要用一個字形相似或者讀音相似的字。真懷疑是不是寫的錯別字。

對此,混沌的初中語文老師有一深刻論斷:魯迅就算是用了別字,那也叫通假字;而你,只有錯別字,不可能存在通假一說——除非,你成就超越魯迅。

以上就是六種基本的造字法,特別是其中的形聲字,幾乎可以無限擴充,大大的豐富了漢字的數量,據學者分析,秦代通行的漢字數量大約在3300左右,而到了東漢,《說文解字》裡面就記載了9913個字;而到了清代,《康熙字典》中共收錄漢字47035個!

當然了,漢字除了個數的變化,也存在字體、字形的演變,比如幾千年來就有篆書、隸書、正書(正楷)、行書、草書的區別,這個留待下一篇來分享。

本文由混沌評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長知識!

相關焦點

  • 漢字歷史演變及造字方法
    漢字歷史演變遠古時期,沒有文字,都採用結繩記事,直到倉頡造字,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他根據鳥的足跡研究出了漢字(象形字),把流傳於先民中的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 比喻思維與漢字造字法
    (一)漢字造字法中的比喻性思維機制在比喻性思維的結構中,甲類事物是其主項,乙類事物是其次項。將具有隱喻性思維特點的「比喻」運用於造字法中,其主項就是漢字本身,即比喻的本體,次項就是作為認識主項的認知基礎——來源於日常生活的「世界圖像」,即比喻的喻體。
  • 漢字是怎麼創造的,有什麼獨特的使用方法?「四體二用」給你答案
    這就是漢字表意的特徵。因此,我們想要弄清漢字的意思,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字的結構入手。當漢字被創造出來,人們又根據其形體結構和使用方法,總結出了「六書」,也就是漢字的六種條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書的說法最早見於《周禮》,《說文解字》中又給六書下了具體的定義。
  • 漢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
    漢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對漢字的構造方式,傳統上有「六書」之說。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一般認為,前四種為造字法,後兩種為用字法。在此著重介紹造字法。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後敘》中不但列出了六書的名稱,並且下了定義,舉了例字。後人理解「六書」,根據的是許慎「六書說」的原意。
  • 常識積累|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
    今天黑龍江新途徑教育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  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嚴格說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方法,轉注、假借屬於用字的方法。
  • 【漢字講座】(7)漢字的造字理念與造字原則
    漢字的造字理念是:以人類生存生活的環境、條件所涉及的人們所共知的所熟悉的事物與現象,以及人類自身的肉體為素材,按照人類天然的認知方式和思維習慣進行構造,從而產生出以人類的經驗所能理解和體會出來的,表達人類所熟悉的客觀事物、現象、思維與觀念的形象符號。其具體構字方法,就是「六書」(其中的「假借」與「轉注」,是後起的二法)。
  • 通假字真的是古人的錯別字嗎?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就大錯特錯了!
    在我們學習中學的文言文階段,有個問題一個在困擾著我們,為何一篇文言文裡面總有一些通假字,讓我們讀起來很不流暢?語文老師在教我們文言文的時候,似乎給我們強調的第一個概念就是通假字。讓我們在讀古文時一定要注意,通哪個字,這樣讀音就不會錯。
  • 漢字造字法
    漢字造字法「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為造字之法。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均為造字之法,而轉注和假借都是用字之法。四大構詞法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漢字的四大造字法。因此,從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義、音,可以幫助我們掌握一大批現代通用漢字的字義和讀音。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
  • 「六書」造字法:漢字生產發展史(語文的演變02)
    顧名思義,象形就是摹畫事物的形貌。例如"網"字是繩線交織的形狀,"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事物(尤其是抽象的概念)是畫不出來的。所以象形字起源最早,但數量其實很少。
  • 倉頡造字只是神話,漢字真正的發展是什麼
    文字在文明發展過過程中作用不言而喻,文明傳承離不開文字,漢字歷史就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字最早出現上古神話之中,倉頡造字就是其中之一。在漢代開始神化倉頡造字相關傳說,在《淮南子》與《論衡》中記載是「倉頡四目」漢代緯書開始進行渲染,「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
  • 【漢字講座】(8)漢字造字之本——「六書」(一)
    從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漢字的創造是一種有明確指導思想(「分理之可相別異」)與形體構造原則(「依類象形」、「形聲相益」)的自覺的創造活動。那麼漢字形體構造的具體方法是什麼呢?這就是傳統的「六書」說。其中記載周代保氏教育貴族子弟的內容部分提到:「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但對於「六書」的名目,《周禮》卻未言明。直到西漢末年劉韻修《七略》,「六書」名目方始得見:「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但是對於「六書」的具體內容,劉韻卻未提及。
  • 秦知道丨從倉頡造字,解讀漢字起源
    漢字也是文字的一種,漢字的起源肯定符合文字起源的一般規律。世界範圍內的文字起源,一般來說有神賜、聖人造字、所有權記號、勞動人民創造等幾種比較普遍的說法。不管是哪一種說法,文字的出現呢都是原始記事方法。大家為了打破口語無法留存的局限,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把這些信息記錄下來而想到各種方法。
  • 漢字造字法六書究竟是什麼?從中可以看到漢字形成的淵源
    漢藏語系羌語支系的西夏文,在形態上完全就是漢字的孿生兄弟。女真族的語素文字女真文,藉助漢字筆畫來拼寫,在形態上也屬於漢語的孿生兄弟。說到漢字的產生過程,就不得不說六書。六書是指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和構成方式,按照誕生時間順序,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 說文解字15:造字方法之轉注和假借
    象形、會意、指事、形聲是六書中基本的造字方法,轉注和假借是衍生出來的造字方法。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指出:「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轉注字雖然沒有產生新的造字方法,但是造出了新字,而且新字往往是形聲字。它反映了語音的發展變化或方音的差異;同時它也反映了一種語言文字現象:即文字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形體以適應發展變化了的語言的需要的,它是一種動態的文字現象。
  • 有趣的漢字造字法
    關於漢字的造字法,從漢朝以來,相沿有「六書」的說法。「六書」是古人解說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六書」之名,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後世學者定名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 象形字是最原始的造字法,起源最早。
  • 雨菠讀史札記之五:漢字的起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兩次發掘小屯南地,出土有字甲骨5335片,其中卜甲75片、卜骨5260片、牛肋骨4片、未加工骨料8片,後來又綴合530片,實得4805片。1973年在小屯南地所獲的這4511片甲骨是1949年至今殷墟發掘中出土有字甲骨最多的一次,其中基本完整的牛胛骨達100多片。這批甲骨內容豐富、出土地層明確,極大地促進了甲骨學的研究。
  • 網絡新造字流傳條件:符合漢字造字法 有實踐需要
    例如,魯迅在小說《故鄉》中造的「猹」這個字,其實,那就是指「獾」一類的動物。但是魯迅家鄉的人們都管它叫chá。那麼要寫出這個字怎麼辦呢?他就造了一個:左邊的「犭」字旁象形,右邊的「查」表示聲音,於是「猹」這個形聲字就產生了。它之所以留存下來,只是因為其結構符合漢字的構成規律。漢字的形體,講「六書」,即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和轉注、假借。這是漢《說文解字》說的。
  • 六年級語文總複習-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
    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一)漢字的字體演變漢字自產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形體在不斷演變。(二)漢字的造字方法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形聲、會意」四種。我國古代對造字方法有「六書」的提法,是在前面四種的基礎上再加上「轉注」和「假借"兩種造字方法。嚴格來講,後兩種應屬於用字方法。1、象形:用線條描畫實物,以此來表示字義。
  • 孫立權教學實錄:漢字造字法(上)
    讀名著,你直面的是語言本身,是通過語言在頭腦中建構形象,而你頭腦中建構的形象和別人頭腦中的是不一樣的,而看影視,你直面的是畫面,那哈姆萊特就是勞倫斯·奧利弗扮的哈姆萊特,林黛玉就是那個陳曉旭扮的林黛玉,缺少了一種語言建構。所以在語文課堂上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要防止出現僅用聲光畫電圖解課文的傾向。我這堂課用了十幾個用Flash做成的平面動畫,我認為它是必要的,有其他教學輔助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 漲知識:最容易看錯的漢字,原來真的是自己孤陋寡聞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漢字越來越多,當然不可避免地也有少部分漢字會極具相似,而我們面對這些漢字的時候,總會習慣性地看成另外一個字,甚至有時候會認為這是錯別字,但是,其實它們真的不是錯別字,而是我們孤陋寡聞了。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我們認為的「錯別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