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怎麼創造的,有什麼獨特的使用方法?「四體二用」給你答案

2020-12-13 隨手談詩

世界上的任何一門語言,都存在一個共通的普遍現象,那就是一詞多義,就拿我們的漢語來說,一個簡單的詞彙,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自然產生了各種不一樣的含義,可以簡單歸納為三大類:本意、引申義、假借義。這在我以前的文章中已經詳細寫過,這裡就不再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連結閱讀:從甲骨文到簡體字,漢字詞彙演變了3000多年,總結出了3個規律

再說我們熟悉的英語,入門級別的單詞如can、have、play,同樣有多重意義。這也是學習英語最大的難點之一:太多的詞義並沒有明顯的規律可循,只能死記硬背,更別說要搞清一個英語單詞的本義了,這壓根兒不是普通學生能做到的。

對英語成績好的同學來說,看到一個單詞就能立刻拼出它的讀音,但卻未必能知曉其義,而漢語恰巧相反,我們看到一個陌生漢字,往往可以猜出其大致的意思,卻不能讀出來。

這是兩種語言的特點所決定的,英語是表音文字,漢字是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

用「豆」字舉例,豆的本義是指高足的用以盛放食物的器具。豆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興盛於商周時期,通常為陶製或青銅製,也有木製,盛放食物或用作禮器,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豆有如下解釋:

「豆,古食肉器也。」

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豆

你看上圖中的豆,是不是像個大號的高腳杯?確實,古代在描述豆的時候,也是這樣說的:「形似高足盤,或有蓋。」

豆字的結構也是根據豆的形狀創造出來的,甲骨文的豆一眼看過去(如下圖),就能知道豆是什麼,後來經過演變,才成了我們現在書寫的豆字。

這就是漢字表意的特徵。因此,我們想要弄清漢字的意思,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字的結構入手。

豆字的演變

漢字的創造

漢字究竟是怎樣創造的,最著名的說法當然是倉頡造字,故老相傳,黃帝令倉頡造文字,文字既成,「天雨粟,鬼夜哭」。

古人對文字的敬畏,創造出了倉頡造字的美麗傳說,但傳說不能完全當真,文字也絕不可能是某一個人創造發明,文字究竟是如何創造出來的,文字的起源是怎樣的,說法多樣,尚無定論,但每一種說法都無一例外地承認文字產生的偉大性,也確實對得起「天雨粟,鬼夜哭」這六字評語。

雖然文字產生的源頭沒有定論,但創造文字的規律我們還是基本可以確定的:

1、文字是原始人類長期生活的產物,最開始可能只是一些簡單的圖案(標記),用以記事;

2、人們通過已有圖案的結構和使用情況,將其歸納,總結出規律;

3、規律被提出並且被承認後,人們便根據這些規律,有意識地進行造字。

當漢字被創造出來,人們又根據其形體結構和使用方法,總結出了「六書」,也就是漢字的六種條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書的說法最早見於《周禮》,《說文解字》中又給六書下了具體的定義。

六書·四體二用

六書的基礎建立在小篆上,是戰國到漢代及後世人們對漢字結構和使用歸納出的系統理論,有了六書理論之後,人們再造新字,都會以此為依據,因此可以說六書對漢字的發展和演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古時小孩啟蒙學習文字,也要先從六書學起: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許慎·《說文解字敘》

清朝語言學家講「六書」歸納為「四體二用」,四體就是指事、象形、會意、形聲四種造字法,是漢字造字的基礎,基本上所有漢字都必然符合這四種結構方式,六書中另外兩種特殊情況,轉注和假借,其本身不是漢字的結構方式,但是在使用過程中,有時候會因其特殊性,產生了新的用法,這就是「二用」。

指事「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說文解字》

指事是一種用記號指出事物特點的造字方法,當一個事物不方便用具體形象表達出來時,就用抽象的符號來表示,指出了事物的特徵,自然一看便知其意。

比如「上下」兩個字,甲骨文中的「上」字,一筆長畫上面加一短橫,指「上」;「下」字也一樣,長畫下面加一短橫,便是「下」了。

「上」、「下」甲骨文字形

再如「本末」二字,本末一詞的本義就是指樹木的根部和梢部,物有本末,事有始終,所以在造字時,也就抓住了這一特點來指事,「本」字是在木的根部加上一點,指樹根;「末」是在木的上面加一點或短橫,指樹梢:

「本」、「末」甲骨文字形

象形「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說文解字》

原始先民造字時,最先是以圖畫文字出現,後來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加強,這便是象形字,象形字在六書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幾乎所有其他的造字方法,都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拼合刪減而成的,漢字也是從象形字開始,逐漸成為表意文字的。

古老文字中的象形字非常可愛,比如太陽是圓的,那麼「日」就是一個圓,月亮是彎的,所以「月」字是就是一道彎,中間一點,分別表示日的精光、月的陰影(也有無點的寫法);看見魚兒,就畫成魚的樣子;看見鳥兒,那就畫個鳥的樣子:

「日」、「月」、「魚」、「鳥」

會意「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武信是也」——《說文解字》

相比起指事和象形,會意就複雜一點了,因為前兩者都是獨體漢字,每個字都是獨立的形體,而會意字則是由兩個或以上的形體組合而成,同時也將各部件的意義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新的字。

左邊一頭牛,右邊一個人手中拿著木棍,好像是個放牛娃在放牧,這就是「牧」字的來源;放牛娃累了,一個人靠在樹上休息,就有了「休」字;休息夠了,站起身來走動幾步,兩隻腳一前一後,這就是步伐的「步」,是不是非常有意思呢?

「牧」、「休」、「步」

形聲「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江河是也」——《說文解字》

形聲字,顧名思義就是形體加上發音,形聲字由意符(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意符表示意義,聲符表示讀音,形聲字沒有什麼局限性,可造性很強,而且結構形式非常簡潔明晰,所以漢字中的形聲字是佔比重最大的一類,從漢代起就佔據了漢字的大半江山。

「江河」二字都是形聲字,左邊三點水是意符,重點在右邊,「江」字聲符從「畺」,原指國家的疆土、邊疆,因此水與江組合起來,就是屬於疆土和國家的水道;「河」字聲符從「可」,本義是肩挑、負荷,水與可結合起來,就是以肩挑土石,修築河堤防汛的意思。

「江」、「河」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形聲字遵循「左形右聲」的規律,此外也有左聲右形、上形下聲和上聲下形,我們再分別舉幾個例子:

「棋」,原本是上下結構,表示桌上有像簸箕一樣,橫豎成行條紋的木製品,指棋盤,現在是左右結構,左邊「木」為意符,右邊「其」為聲符,左形右聲;

「期」,左右結構,本義是預定的日子,指期限,右邊「月」為意符,左邊「其」為聲符,左聲右形;

「箕」,上下結構,本義是竹條編成的器具,指簸箕,「」為意符,」其「聲,上形下聲;

「基」,上下結構,本義是用箕畚挑土石築牆,指牆基,「土」為意符,「其」聲,上聲下形。

「棋」、「期」、「箕」、「基」

這四個字同樣都以「其」為聲,組合之後表達的意思卻完全不一樣,十分有趣,並且我們會發現,很多形聲字的讀音與聲符並不完全一致,這是古今語音變化導致的,一些地方方言還保持著古音,比如前面提到的「江」字,很多地方讀作「gang」。

轉注「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說文解字》

古今學者對轉注的解釋紛繁複雜,有說「形轉」,有說「義轉」,有說「音轉」,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沒說清楚這件事,所以至今學界對專注字還尚無定論,但有一個基本共識:轉注是漢字的使用方式,而非結構形式。

許慎的定義是「建類一首,同意相受」,清朝戴震、段玉裁認為轉注就是互訓,指意義上相同或相近的字,互相解釋,但這依然不能清晰定義形、義、音三種說法。

比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老的意思,「形轉說」認為,兩個字都是同一部首作意符,符合「建類一首」,因此兩字可以互訓;而「音轉說」認為,建類一首並非指部首,而是指同韻或同音的字,考、老二字同韻,這麼說來,似乎也有道理。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解釋轉注呢?著名文字學家裘錫圭表示:不要管它!

「在今天研究漢字,根本不用去管轉注這個術語。不講轉注,完全能夠把漢字的構造講清楚。……總之,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捲入到無休無止的關於轉註定義的爭論中去。」——《文字學概要》

「考」、「老」

假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說文解字》

六書中最讓人頭疼的就是假借了,可以說這是個跨界難題,因為不止文字有假借,詞彙也有假借,它還和語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假借一般可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語言中常用的,但卻沒有對應的字,於是就找到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替代,這種還比較容易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假借字都是同(近)音字,但同音字並不一定是假借字。

比如北方的「北」,本來是一個象形字,兩個人背對背站立,非常形象,後來引申為人體部位、又引申為戰敗,叫做敗北。但我們現在說到「北」,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北方,而實際上,北作為方位詞,就是假借,這叫舊字翻新,卻往往借而不還,兩人相背的本義,已經被淘汰了。

假借的另一種情況,是指原本有其字,但寫的人卻用了另一個字替代,也叫通假。上學時,想必大家都經歷過被通假字支配的恐懼吧?比如《禮記·樂記》中記載的「發揚蹈厲之已蚤」,這段話中的「蚤」,實際上是「早」的通假字。

我們常說通假字就是古人寫的錯別字,但實際上,這些錯別字,也有一定規律可循:

1、必須是同音或近音替代,否則嚴重影響閱讀,就真大錯特錯了;

2、用簡單的字代替複雜的字,畢竟寫字太多也是挺累的事情,能少寫一筆算一筆吧。

但這裡也給後人造成了一個難題,因為文字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不但寫法上演變,讀音上也有演變,寫法變了還有圖形資料可以查證,而讀音變了卻沒有語音資料為我們解決困惑,要搞懂語音變化的文字,還得作古音研究,這就太難懂了。

小結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距今已有6000餘年的歷史,在形體上,由圖形轉變為筆畫,在造字原則上,遵循形、意、聲,在使用上,除了字的本義,還有轉注、假借,可以說漢字的創造和演變,是豐富而璀璨的,同時又是優美而富有邏輯的。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漢字承載了中華民族太多榮辱和興衰,傳承了中華民族太多的燦爛與輝煌,數千年來,不但影響著每一個炎黃子孫,更是影響到了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的歷史和文化,造就了共同的繁榮。因此,了解漢字,學習漢語,應當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

千秋筆墨驚天地,漢字,生生不息。

相關焦點

  • CAD怎麼使用斜二測方法繪製長方體?
    CAD怎麼使用斜二測方法繪製長方體?大家在繪製一些表示圖的時候,就可以用斜二測繪製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大家,我在這裡介紹怎麼繪製斜二測圖形,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大家在繪製一些表示圖的時候,就可以用斜二測繪製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大家,我在這裡介紹怎麼繪製斜二測圖形。
  • 可口可樂推中文字體「在乎體」,個人非商免費使用
    其字體靈感靈感來源於可口可樂重返中國時所用的經典商標,經過耗時400餘天的悉心打磨,邀請漢字文化推廣機構「好字在」和「方正字庫」一起創造。個人非商業和公益使用均可獲得免費授權。作為一款全新的品牌定製字體,「在乎體」從情懷出發,用具象的設計方法,藉由每一筆一畫,表達中國人對「在乎」的理解和詮釋:圓融、力量、擔當、從容、進取。希望在數位化時代,為大家提供一種有人情味的字體選擇——用在乎體,寫在乎的事,給在乎的人。
  • 漢字原來是他創造的
    從我們出生就一直在用的中國漢字,你知道是誰創造的嗎?在上古時代,人類的祖先和其他動物一樣,是沒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彼此之間只能用手和肢體動作去進行交流。就有了「堆石記事」的方法,後來,這一方法既麻煩又不便管理,還很容易遭到破壞,燧人氏部落的織女發明了搓繩技術,隨即發明了「結繩記事」。
  • 中文漢字和日文漢字有什麼不一樣?
    任文部科學省"常用漢字表"、法務省"人名用漢字"、日本國語辭典、日本國語教科書的編寫委員及幹事。著有《日本的漢字》《方言漢語》《漢字的歷史》等多部著作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漢字研究感興趣的?從我翻開這本辭典的一刻起,我就對書中各式各樣的漢字產生了興趣,它們有一種魅力讓我想要更加了解。你認為中文漢字和日文漢字有怎樣的聯繫?笹原:中國的漢字傳到日本後開始日本化,有被直接拿來使用的,也有借用漢字表達日本原有事物意思的,還有改變字體後使用的。
  • 你都是用什麼輸入法,你知道拼音是怎麼來的嗎?西瓜視頻帶你揭秘
    其實,早在漢語拼音出來之前,用的都是注音符號,放在我們現在看,真的是一臉懵,什麼也看不懂。注音符號是1912年,由當時的中華民國教育部,在章太炎的紐文、韻文的基礎上面,制定出來的現代漢語的拼讀工具,直到1958年,在新中國推出漢語拼音之前,它都是國人學習漢字的重要工具。
  • 漢字的識字方法和標音方法用什麼更科學?(拼音和音源字)
    自秦始皇統一文字以來,到形成於筆畫表現形式的漢字,發展到現在,已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過程。用拼音識字僅僅只有五十多年的歷史。雖擺脫了傳統的字源識字,可現在多數人慢慢體會到漢字不像外文符號,有其獨特的音形義三者的密切關係。尤其是作為母語,小孩子在學習拼音前,已經掌握了很多常用語言,雖不會用文字標註出來,可語言交流多數已經不是障礙。
  • 中國漢字和日本漢字有什麼不一樣?
    任文部科學省"常用漢字表"、法務省"人名用漢字"、日本國語辭典、日本國語教科書的編寫委員及幹事。著有《日本的漢字》《方言漢語》《漢字的歷史》等多部著作知日: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漢字研究感興趣的?笹原:小學五年級,大約10歲的時候,我在哥哥房間的書架上看到了一本《漢和辭典》。
  • 手寫體漢字橫畫的傾斜度
    手寫體漢字的短橫畫和長橫畫向右上方都有一定的傾鈄度,至於要傾鈄多?從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答案。有說傾鈄5度、10度、15度的,也有說適當傾鈄的。其實,古往今來都有一個統一的傾斜標準的,而不是想怎麼傾斜都可以的。
  • 美院教授用英文創造假漢字,拍出1千萬後他笑稱:為了讓別人尷尬
    誰曾想,在當代社會,也有藝術大家因「文字藝術」而名噪一時,繼「無字天書」之後,創造了「有字天書」。他就是曾榮獲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麥克·阿瑟獎,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冰。真正讓他在國際藝術界一舉成名的,就是那部巨作《天書》。
  • 六書與漢字
    清代以後,人們對於「六書」的名稱與排列次序形成了比較固定的說法。解釋從許慎,順序從班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六書」被看作造字的根本之法,但古人並非先定出「六書」的原則,然後再進行造字的。漢字的產生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是集體創造。到甲骨文,漢字已經成為一種高度發達的文字,而「六書」說直到春秋才出現。
  • 漢字歷史演變及造字方法
    漢字歷史演變遠古時期,沒有文字,都採用結繩記事,直到倉頡造字,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他根據鳥的足跡研究出了漢字(象形字),把流傳於先民中的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 為什麼韓國人的身份證上會有漢字?你是怎麼看的?
    歷史上韓國有一個叫世宗大王的,大王哥體諒人民不認識漢字,報告給朱元璋說我們發明了個表音文字,人民怎麼說話,我們就怎麼寫字,於是就有了現在蝌蚪文,而當年的朝鮮士大夫對於他們的文字是嗤之以鼻的,認為只有賤民個低等人才用那玩意……朝鮮人性格狹隘,要面子,加上這幾年經濟好點,當然就得找回民族自尊心了,又把他們嗤之以鼻的蝌蚪文給搬了出來,而且禁止學習漢字,結果就可以想像了,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哈:滿大街的漢語拼音
  • 漢字有何美感?為什麼說書法創造了「漢字之美」?
    有人問我,為什麼說書法創造了「漢字之美」?首先,我們還應該考慮這樣幾個問題,那就是:漢字有何美感?漢字的美感是只有書法才能創造出來的嗎?如果書法創造了漢字獨特的美感,那麼它創作了漢字哪方面的美感呢?我認為,漢字的美感可以概括為形、音、意這三個方面的美感。
  • 創造漢字的魅力|知日專訪:日本國字研究第一人笹原宏之
    執教於早稻田大學,被譽為「國字研究第一人」的笹原宏之教授,從小時候翻開《漢和辭典》的那一刻起,似乎就已開始累積對國字源源不斷的喜愛。知日專訪笹原宏之1965年出生於東京。早稻田大學教授、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任文部科學省"常用漢字表"、法務省"人名用漢字"、日本國語辭典、日本國語教科書的編寫委員及幹事。
  • 民間故事:最早創造中國漢字的人
    活字印刷中國有四大發明。其中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對人類文化傳播和保存起到了重大貢獻。而中國的漢字是由誰創造的呢?倉頡想了一個辦法,用繩子打結,使用各種顏色不同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和食物。但時間久了,就不好使了。增加數目在繩子上打結很方便,減少數目時,解開繩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的貝殼,增加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這法子一直延用了好幾年。
  • 同學,你問好的方式很獨特,老師就想問你鼓搗貓寧是什麼?
    這個被傳承下來的秘密武器就是用漢字標註英語的讀音。據說,這種學習方法也是我們的上上上幾輩的人使用過,可以追溯到清朝,好像那時候學英語就是包含英文、意思還有用漢字標註的讀音,看來這也是前輩們的智慧。。就這樣,英語的書本上每個單詞,每個句子下面愣是多出來一段漢字,這不是關鍵,關鍵是不統一,千奇百怪,每個人聽到的音雖然一樣,但用漢字標註出來那就是千奇百怪,這只能感嘆漢字的強大,什麼「三顆藥餵你媽吃」、「不拿了」、「屁吃」、「好罵取」...同學,你這標音太獨特了吧。
  • 韓國人是怎麼看待漢字的?會在什麼場景下使用漢字?
    眾所周知,漢語不是韓國的官方語言,大部分韓國人並不認識漢字。但是喜歡韓國流行文化的朋友,都知道韓國的影視劇裡有時會冒出一些漢字。那麼問題來了,現在的韓國還有哪些情境會使用漢字?,並在演講中展示了兩幅中文書法作品,一個是韓國第一位總統李承晚寫的【天下無敵】,另一個是韓國第二位總統樸正熙寫的【常勝五師團】04 政府機關由於韓文在短語表達方面有巨大的缺陷,於是韓國政府機關都必須使用漢字。
  • 什麼是「國字」?這些「國字」究竟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呢?
    據喬老師所了解日語裡「國字」這個詞有大致有三個意思:一是日本國的文字,包括漢字、假名等用來記錄日語的所有的文字符號;二是日本人創造的假名,跟由中國傳去的漢字進行一個區別;三是日本人模仿我們漢字的結構自造的漢字。但是日本人通常所說的「國字」,是指第三種意思。
  • 漢字造字法
    一、象形就是造字時,用描摹客觀實體的外形來表達詞義的一種造字方法。 用「象形法」造字,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詞。如「日、月、水、山」等。許慎[1]對此的解釋是:「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其中的「畫成其物」不是作畫,是指創造書寫符號。
  • 在職二寶媽的時間管理(二):創造並有效使用時間(文末有福利)
    如果你做了上面說的這些方法,你會知道自己有哪些時間可以分配,那就把這些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吧。可是,還有小夥伴說時間還是不夠用怎麼辦?沒關係,時間也是可以創造的。哪些事佔用了你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呢,有一些不必要的就可以去掉了,比如逛淘寶,刷抖音等等,別讓這些事情佔用你的黃金時間。這一條就需要針對個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情況都各不相同。2.合併事件:打通路徑,把事情更有效的聚焦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