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和日本漢字有什麼不一樣?

2020-12-15 上遊新聞

早在距今1300多年前,日本人便開始以中國漢字為基礎,結合漢字造字的要素與原理,開始了國字的創造。之後,通過中日文化和貿易往來,日本國字也被傳到了中國。

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很多自己的地區方言,專屬於方言的漢字讀音有趣,字形跳脫,卻也鮮少為人使用。對於學習日語,研究和製漢語的人來說,比起艱澀的語法,也許獨特的字形、不同於標準語的音調更能激發學習的興趣。

執教於早稻田大學,被譽為「國字研究第一人」的笹原宏之教授,從小時候翻開《漢和辭典》的那一刻起,似乎就已開始累積對國字源源不斷的喜愛。

△ 笹原宏之,1965年出生於東京。早稻田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任文部科學省"常用漢字表"、法務省"人名用漢字"、日本國語辭典、日本國語教科書的編寫委員及幹事。著有《日本的漢字》《方言漢語》《漢字的歷史》等多部著作

知日: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漢字研究感興趣的?

笹原:小學五年級,大約10歲的時候,我在哥哥房間的書架上看到了一本《漢和辭典》。從我翻開這本辭典的一刻起,我就對書中各式各樣的漢字產生了興趣,它們有一種魅力讓我想要更加了解。

知日:你認為中文漢字和日文漢字有怎樣的聯繫?

笹原:中國的漢字傳到日本後開始日本化,有被直接拿來使用的,也有借用漢字表達日本原有事物意思的,還有改變字體後使用的。日本人還喜歡運用會意字的造字原理,創造出獨有的日本漢字。根據記載,這樣的漢字如「峠」「笹」「畑」「榊」「躾」「辻」等,有好幾千個。

△ 《日本書紀》平安時代抄本

而「鱈」字原本是日本在室町時代所創造的文字,卻被日本人漸漸淡忘,直至近代傳入中國後,在中國的菜單上反而經常看到簡化後的「鱈」字。

大概中國人也不知道其實「腺」字也是日本自造的漢字吧,這個字其實是在200年前的江戶時期由宇田川榛齋所創造的字。宇田川造「腺」字,取其「像湧出的泉水一樣的體液」之意,音同「泉」,中國則取發音同「線」。這個字的發音和意義原封不動地傳到了韓國和越南,現在仍在使用。

雖然日本人知道漢字是從中國傳入的,不過大部分人在寫日語的時候會認為漢字是日本文字的一個分類,在這一點上,日本和韓國、越南有著很大的不同。

△ 位於日本京都的漢檢漢字博物館·圖書館

知日:日本和中國一樣有許多方言,日本的方言漢字有什麼特色呢?有哪些有特點的字呢?

笹原:代表地名或者人名的方言漢字是地方方言的一大特色。「谷」(tani)在東日本的方言中的意思相當於低溼地中的山谷,用漢字寫成「渋谷」(しぶや),在衝繩方言中的「ぐすく」(gusuku)用漢字表達則相當於「城」的意思,等等。在北海道,阿伊奴語也與「札幌」等漢字相對應。

另外,在封建時代,和製漢語在日本各地被創造出來。作為姓氏的「草彅」(くさなぎ)中 的「彅」是秋田縣的方言漢字,而「蛯原」(えびはら)中的「蛯」則是北海道的方言漢字。

△ 浮世繪中練習漢字的場景

知日:日本現在假名更普及,對此有什麼看法?

笹原:片假名在表述外來語和俗語時雖然很方便,但是一旦使用過多,有些事物的意思就會變得不甚明了,而且閱讀起來也比較麻煩。所以片假名和漢字、平假名的平衡使用非常重要。就像「タラ」,用片假名寫出來就不知道是魚的名字還是植物的名字,寫成「鱈」就一目了然了。

知日:什麼是「幽靈文字」?這些字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笹原:「幽靈文字」是指在原來的文獻中並沒有記載,卻因為誤記而產生的那些文字。JIS漢字編碼* 中出現的「妛」就是其中的代表。原本有個地名,當中的字是「山」和「女」的合併字,但印刷時由於「山」和「女」中間的部分有些髒了,就被誤認成了一個點被印刷了出來,成了幽靈文字。

註:JIS漢字編碼指日本工業規格制定的漢字等文字的字符編碼

△ 漢檢漢字博物館·圖書館舉辦的「今年的漢字展」

知日:編纂《借用字漢字表現辭典》的意義是什麼呢?

笹原:日語中「銃」這個字除了讀作「zyuu」還能讀作「gun」。而 「大人」這個詞也有「daizin」「otona」等讀音。現在的小說、流行音樂歌詞和漫畫臺詞中,也出現了很多新生的借用字。和傳統借用字加起來,這次總計有兩萬六千多個例字被收錄到了辭典中。「ヒト」這個音對應的借用字大概就有50多個。更有甚者,在某首歌詞中,「悲観的現実主義者」這八個字的讀音為「otona」(與「大人」相同),這種情況的借用字也被收錄到了辭典當中。

知日:可以代表你自己的漢字是?

笹原:因為我在許多方面都做了各種各樣的研究,所以用一個字概括還是挺困難的。硬要說的話,大概是觀察、考察的「察」,考究、究明的「究」、調查的「査」、教育的「教」這些字吧。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中文漢字和日文漢字有什麼不一樣?
    早在距今1300多年前,日本人便開始以中國漢字為基礎,結合漢字造字的要素與原理,開始了國字的創造。之後,通過中日文化和貿易往來,日本國字也被傳到了中國。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很多自己的地區方言,專屬於方言的漢字讀音有趣,字形跳脫,卻也鮮少為人使用。
  • 日本漢字和中國漢字有什麼淵源
    《日本的漢字》一書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從縱橫兩個維度論述了和日本漢字相關的方方面面,讀者既可以從書中了解日本從中國接受漢字並將其不斷日本化的過程,又可以從社會、地域和個人三個維度探究漢字在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 漢字源於中國!日本漢字一樣是中國引入的,西方書寫也可用漢字!
    日語是由表意文字的漢字和表音字母的假名(就是類似於中國的漢語拼音)組合而成的語言。一種語言同時具有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書寫體系,這一點不但在東亞地區、甚至在全世界的主要語言中都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通漢字在日本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就如開始在英國上層會使用法語一樣。
  • 為什麼日本文字中的漢字我們不認識,漢字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
    日本每年度都會公布一個漢字來表示過去的一年,今年也不例外。我們都知道今年公布的漢字是個「災」字,代表在過去一年日本經歷的很多災難,地震、暴雨、酷暑、颱風等自然災害,還有很多人禍。不過很多日本網友表示希望明年的年度漢字會是「福」字,這也是對明年的一種祈盼。
  • 漢字是日本的?日本足球明星認錯漢字道歉,媒體稱是「日本漢字」
    7月5日,日本媒體《J-CAST NEWS》報導:本田圭佑發推對自己誤讀日本漢字一事進行了道歉。什麼?漢字什麼時候成為「日本漢字」了?其實,日文的「漢字」並不同於我們所說的漢字。日文中分為「假名」「漢字」和「羅馬拼音」,「假名」又分為傳承自漢語行草的「平假名」與傳承自漢語楷書的「片假名」。在日本國內,兒童是從假名學起的,要很大年齡的學生才會讀寫「漢字」,因此在日本若遇到一些不會「認讀」漢字的成人,也算不得什麼「大事」。
  • 中文漢字和日文漢字,有哪些趣味的差異?
    之後,通過中日文化和貿易往來,日本國字也被傳到了中國。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很多自己的地區方言,專屬於方言的漢字讀音有趣,字形跳脫,卻也鮮少為人使用。對於學習日語,研究和製漢語的人來說,比起艱澀的語法,也許獨特的字形、不同於標準語的音調更能激發學習的興趣。
  • 漢字在日本的命運幾經起伏,去漢字?不可能
    現在在假期中很多人都會選擇去國外旅遊,而與中國最相近的亞洲國家日本可以說是比較受歡迎的,而當中國人去日本旅遊的時候無論是站牌還是超市,入目的都是漢字,讓大家生出很多親切感,不過通過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漢子與我們熟悉的有些許不同,而近期蔣建強新出版的《漢字力》中說了很多關於漢字與日本的關係
  • 為什麼日本文字中含有中文漢字,意思與漢字一樣?
    比如萬葉假名,就是拿dao漢字來對應日語中的發音,實際上是拿漢字來做表音符號。所以,日文中的漢字和漢語中本來的意思沒什麼關係。日語文字是藉助中國漢字改造而成的,日本接觸中國漢字的途徑很多,最早是中國僧侶帶著經書去到日本,把中國文字留在日本的,這些文字的引進,不僅組成了日本文字的主要骨架,也完善了日語的發音,很多日本字的發音都是根據中國僧人的發音而造的。
  • 日本使用漢字1000多年,字庫是中國的7倍,為何不廢除漢字?
    在亞洲國家和地區,每一個國家都曾深受中國的影響,尤其是中國的漢唐時期,威名遠播,使得四方各個國家都希望能夠來到中國,他們將學習的各種先進的文化帶回去,幫助自己的國家不斷的發展壯大,尤其是日本和韓國,曾經他們所使用的文字都是以漢字為基礎的。
  • 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比韓語中的多?漢字在日本和韓國經歷了什麼?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有漢字,然後才有了「漢字文化圈」。然而,「漢字文化圈」裡的國家和地區對漢字的認識和感情卻是十分的複雜,尤其是日本和韓國。日語與漢字在歷史上,中國周邊的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家都屬於中華文化圈。早期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所處時代文化落後,有語言卻沒有文字。然而,同時期的中原華夏的文字體系早已完善,甚至可以說十分發達。
  • 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日本也在用?
    很早以前,日本是一個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國家。據我國《漢書》記載,公元前57年後漢光武帝賜給倭國(現在的日本)的奴國一枚刻有"漢倭奴國王"字樣的金印,從那時起中國的水稻栽培技術、制鐵技術等傳到日本,漢字也隨之傳入了日本。
  • 漢字在日本 大漢和詞典收50295個漢字
    隨著海外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和孔子學院的遍地開花,世界上學習漢語漢字的人越來越多,漢字的影響也日益增長。在日本,漢字文化早已融入社會生活,以至於日本語文不可能脫離漢字,換言之,日本自創的音節文字假名(kana)不可能替代漢字,日文不可能完全使用假名而成為純粹的拼音文字。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從推古朝(公元6世紀到7世紀)開始,日本正式從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接受儒釋道等思想,漢字正是其媒介。中國文字傳入日本之前的許多年,當地人已經生活了很久並有自己的語言,只是沒有文字。中文傳去以後,他們用漢字的發音來標他們說的話,他們對於漢字的理解也是按照他們自己的習慣來的。
  • 日本用了2000年漢字,為啥不學韓國棄用?漢字字庫數量超中國7倍
    尤其是作為文化載體的漢字輸出,現在日本卻倒打一耙說我國傳統文化抄襲他們,還真是忘本。在漢字傳入之前,孤懸於大海的日本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沒有文字文化就傳不下去,一代人死了文化就沒了。而當時島上那些日本人的祖宗,哪有造字的本事呢。直到我國秦漢時代,也就是日本的彌生時代。
  • 日本文化|和製漢字
    大家在學習日語時會發現,日語中的漢字有很多和中文相同,意思也很相近,給我們母語為中文的小夥伴們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我們還是會遇到一些我們中文裡沒有的漢字,這類漢字其實是日本人按照中文裡漢字的造字規律,根據當時的需求造出來的字,成為國字、或和製漢字。這些和製漢字中的一些還傳到了中國,我們現在還在使用,今天樂風君就找了一些有意思的字,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 日本文字為何和中國漢字非常像
    公元前108年,漢武大帝平定朝鮮半島,漢字可能已經傳入了朝鮮。在公元3世紀的晉朝時期,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的漢宗室之後-博士王仁將《論語》和《三字經》漢字傳入日本。靈巖郡百濟國遺址在漢字傳入之前,日本沒有文字,處於「口口相傳」蒙昧階段,使日本在彌生時代實現了從野蠻到文明的跨越。唐朝時期,中國國力空前強盛,漢字的進一步傳播推廣到東南亞地區,漢字在日本進一步普及。
  • 一個漢字讓日本人淚流滿面 探京都漢字博物館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華社東京5月18日電(記者馬崢 王可佳)漢字迴轉壽司是什麼「味道」?用身體能否表達漢字?四字成語你能填對幾個?(視頻截圖)「五萬字的漢字塔太震撼了,第一次知道日本有這麼多漢字。」來自京都的學生田中參觀博物館後告訴記者:「雖然每天都在使用漢字,但還是有很多不了解的知識。」日本漢字博物館位於京都市最有名的藝伎區祗園附近,由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設立。
  • 日語中漢字的「吳音」是什麼?為何中國的吳語會傳到日本?
    在日語中,漢字是分為兩種讀法的:音讀和訓讀,所謂音讀,指的是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而訓讀呢,則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而在音讀當中,有這麼一種發音方式:吳音。
  • 漢字在日本人心中有多高級?日本年輕人:不用假名全用漢字高大上
    所以,漢字在日文中一直是高級的存在,就是因為這樣,日本年輕人才會覺得使用全部都是漢字的「偽中國語」很高大上,很酷。 還有一個原因,跟日本去漢字化的舉措有關。 二戰前,漢字在日本有絕對的地位。甚至不只是漢字,「漢語」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就連花邊小報都要加兩句中國流行語趕時髦。
  • 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介紹 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是什麼
    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介紹 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是什麼時間:2020-12-14 22:4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介紹 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是什麼 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