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漢字的「吳音」是什麼?為何中國的吳語會傳到日本?

2020-12-15 騰訊網

在日語中,漢字是分為兩種讀法的:音讀和訓讀,所謂音讀,指的是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而訓讀呢,則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而在音讀當中,有這麼一種發音方式:吳音。

吳,這似乎是中國的一個地名,對的,日語中所謂的吳音就是從中國的吳地傳過去的讀音,不過傳過去的時間很早,那還是西元五至六世紀,日本大和時代(中國南朝)時期的事情,當時南朝政治中心建康(南京)周圍吳語區的漢字讀音傳到了日本,所以這種漢字音就被稱為吳音。

有種說法是當時這種讀法經由朝鮮半島傳到了日本,但這其實證據不足,一般認為吳音是從中國直接傳到日本的,但毫無疑問對當時的日語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那「吳音」的標準音是什麼呢?是南朝京師建康(今南京)繼承洛陽雅音並融合金陵當地吳音而產生的金陵雅音,因為在南北朝中,日本尊中國南朝為正統,受南朝冊封不絕,所以吳音地位很高,由於吳音融入日語程度較深(常用於基本詞彙中),古代稱為「和音」,是當時通行的標準語音

但後來我們知道,還是脫胎於北朝系統的隋朝完成了中華的大一統,而隋朝之後緊接著就是空前強大的唐朝,隋朝陸法言載錄南北學者討論韻學的成果,編成了《切韻》一書,融合南北朝官音,為唐朝長安正音所沿襲,對後世影響甚大,而歸國的日本留學生也以長安秦音為正統,稱為「漢音」,平安時代之後,由於推動漢音普及的日本知識分子對「和音」的蔑稱態度,將其遍地為「吳音」(意味僅僅是吳地的讀音,不是中華正統的漢字讀音),所以「吳音」受到打擊。

「敕明經之徒,不可習吳音。發生誦讀既致訛繆。熟悉漢音」——《日本紀略》

那現代日語中的漢字音主要是什麼呢?因為現代標準日語是以東京話為基礎方言建立起來的,而近代明治維新後,日本人又用漢音於大量創造新辭彙(和製漢語,比如現在什麼化學,政治,社會等詞語,都是和製漢語)。所以漢音對當代日語影響最為深遠,現代日語中通常漢字如果是音讀,還是以漢音為主,但是佛教用語除外,因為南朝尊佛教,一開始吳音傳到日本就是伴隨著佛教傳過去的,所以一些佛教用語中的漢字現代還是以吳音為主。另外《古事記》的萬葉假名多使用吳音。

有一個統計啊,現在的日本漢字讀音中,如果是音讀,吳音佔37.8%(《日本基本漢字》(大西雅雄,三省堂,1941年)收漢字3000個,在音讀漢字中吳音佔37.8%。《常用漢字表》(1981年)中,吳音讀音佔37.8%。)。

而除了吳音,漢音外,日語漢字讀音還有唐音(鎌倉時代以後直至近代傳入日本的漢字音,也就是明清時期的南方標準語「南京官話」,此「唐」指的不是唐朝,而是對中國的泛稱,主要限於佛典誦讀及學問研究等,對一般用語的影響很小,僅限於特定的詞語。)、慣用音(傳入日本後發生變異,不合於以上任一種的讀音)等。

最早討論吳音、漢音、唐音傳入日本的歷史過程的是本居宣長(1730-1801年),著有《漢字三音考》。

那吳音和現在的吳語有關係嗎?額,這怎麼說呢,因為方言是有延續性的,現代中國南方方言其實也受「吳音」影響(中原雅音南傳對南方的方言產生了很大影響,唐朝時有所謂「至今南人能晉語」之說(此處「晉語」指西晉時的洛陽雅音,非指山西晉方言),所以日語漢字中的一些「吳音」讀法,和現在中國南方的吳語和閩南語等字詞的發音很相似。

日母在吳音與吳語白讀中皆為鼻音聲母n;吳音中匣母的脫落現象與吳語類似(如「和」,吳音ワ,上海音/ u/),所以從「吳音」中也能窺得一二南北朝時期古吳語音系,甚至能考證出一些中古漢語的讀音。而且日母在吳音與吳語白讀中皆為鼻音聲母n。此現象以吳語較為典型,但亦可見於其他南方方言如贛語,客家語,福州話等。

此外,麻韻部分字吳音讀エ韻這一點,與閩南語白讀音吻合,且不見於其他語言/方言。甚至,日語中的吳音讀法和朝鮮漢字音也有一兩分相似(效攝、流攝、蟹攝三四等的單元音化),所以有些人就是因此推測,這是吳音經由朝鮮半島所傳的殘存證據,當然,這個證據不是很充分。

對了,剛剛說了吳音是南朝傳到日本呢?那南朝之前呢有沒有日語漢字讀音呢?有的,這被稱為「古音」,不過從日本方面的資料而言,「古音」並未直接作為「漢字音」的一種獨立記錄下來,僅僅是在萬葉假名及某些特定的辭彙中留下的若干痕跡。此音現在幾乎失傳了,現代日語的常用辭彙中極少出現古音讀法,除了若干被認為與古音有關的訓讀詞。

那古音是什麼漢語音呢?據推測為朝鮮系渡來人(由中國大陸、朝鮮半島等地移居日本列島的人)傳來的周代古音。

相關焦點

  • 為何日語有些漢字讀音會和江浙方言很像?吳音是怎麼傳到日本的?
    吳,這似乎是中國的一個地名,對的,日語中所謂的吳音就是從中國的吳地傳過去的讀音,不過傳過去的時間很早,那還是西元五至六世紀,日本大和時代(中國南朝)時期的事情,當時南朝政治中心建康(南京)周圍吳語區的漢字讀音傳到了日本,所以這種漢字音就被稱為吳音。
  • 日語中的吳音和漢音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不過日本的漢字不能照現代漢語去讀,日語漢字的讀法分成音讀和訓讀:音讀就是吳音、漢音、唐音這些原初從古漢語傳去的讀音;訓讀就是用日語去讀漢字,像「櫻」念sakura,基本跟漢字原來的讀音沒啥關係。在日語裡,漢字什麼時候用音讀,什麼時候用訓讀,沒有一定的規則,到了京都去看廟,各個大廟都用漢字書寫匾額,但讀法就有巧妙不同,比如遊客打卡聖地「清水寺」叫Kiyomitsudera,純訓讀;但到了南禪寺,就讀Nanzenji,聽起來挺像是一種漢語方言吧?
  • 日本漢字和中國漢字有什麼淵源
    《日本的漢字》一書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從縱橫兩個維度論述了和日本漢字相關的方方面面,讀者既可以從書中了解日本從中國接受漢字並將其不斷日本化的過程,又可以從社會、地域和個人三個維度探究漢字在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 日語裡面的漢字是怎麼來的?發音有什麼區別?
    日本漢字(日文:漢字,假名:かんじ,羅馬字:Kanji),又稱日文漢字,是書寫現代日文時所使用的漢字。究竟漢字什麼時候從中國傳到日本沒有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漢字是於公元5世紀隨著一些百濟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
  • 日語中那些漢字的讀音與古漢語,和你的方言相似嗎?
    日語中有很多的漢字,這些漢字有時候會給我我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些讀音就是漢字音讀,音讀又分為吳音、漢音、唐宋音、慣用音等,其中吳音、漢音是最常用的音讀,吳音大部分是有南北朝時期金陵地區傳入日本,漢音是唐朝時期的長安洛陽的日本留學生帶回日本,今天我們就根據古今漢字音的角度來解釋這些漢字吳音
  • 日語聽著像江浙話?你的直覺沒出錯!
    中國文化傳到日本,剛開始要靠朝鮮半島做跳板。應神天皇十五年(公元285年),百濟國王派阿直歧和王仁帶著中國書籍東渡日本,這可能是日本人第一次大量接觸漢語。五世紀起,日本和中國南朝有了使節往來。到了六世紀,南朝不少僧侶工匠東渡日本,這些中國人不光帶去了漢字書籍,他們的方言口音也影響了日本人。隋唐時期,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遷回長安洛陽。日本留學生接觸到的,主要也是長安洛陽音。這種發音傳到日本以後,被叫做「漢音」。在醉心大唐文化的日本貴族和儒教弟子之間,當時漢音比吳音更流行。
  • 日語聽著像江浙話,你的直覺沒出錯丨視知百科
    中國文化傳到日本,剛開始要靠朝鮮半島做跳板。  五世紀起,日本和中國南朝有了使節往來。  到了六世紀,南朝不少僧侶工匠東渡日本,這些中國人不光帶去了漢字書籍,他們的方言口音也影響了日本人。  隋唐時期,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遷回長安洛陽。  日本留學生接觸到的,主要也是長安洛陽音。  這種發音傳到日本以後,  被叫做「漢音」。
  • 這些漢字傳到日本,變成了日語的假名,也是日本文字的基礎
    日語作為一門外語,它的普及程度僅僅次於英語。現在國內學習日語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是為了高考提分,有些人是為了出國留學。日語最基礎的事五十音,類似於英語中的26個字母。它將日語的平假名、片假名按照一定規律排列了起來。
  • 中國漢字和日本漢字有什麼不一樣?
    早在距今1300多年前,日本人便開始以中國漢字為基礎,結合漢字造字的要素與原理,開始了國字的創造。之後,通過中日文化和貿易往來,日本國字也被傳到了中國。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很多自己的地區方言,專屬於方言的漢字讀音有趣,字形跳脫,卻也鮮少為人使用。
  • 為什麼日語聽起來那麼像江浙地區方言?
    然而這是真實的世界哦~不過這並不是什麼錯覺,江浙滬的方言確實與日語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首先我們得從日語與漢語的關係開始說起。漢語傳到日本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吳音」、「漢音」和「唐音」,這也是日語音讀的三個主要種類。吳音 吳音是傳入日本時間最長的音讀,在南北朝時期就進入了日本。
  • 上海話在日本被編為教材,吳語和日語有什麼相似之處?
    上海話在日本被編為教材,吳語和日語有什麼相似之處?年出版   作者是日本的榎本英雄與範曉   我們都知道有很多日企進入中國的時候   會首先選在上海作為發展的重要地區   但萬萬沒想到   日本竟然對滬語做出了如此深刻的研究   (作為上海人也想買來看看
  • 日語中日本人自己創造了多少漢字,中國漢字那麼多不夠用嗎?
    大家都知道日語中的漢字,是中國古代傳到日本去的。所以我們的小夥伴們在學習日語的時候,看到很多漢字都是繁體字,當然也會有些漢字跟中文的漢字略微有些區別的,比如壓力的壓字,在日語裡寫成「圧」,裡面的一點沒有了。據不完全考證,是古代用於運輸書籍的船進水了,被泡水了的書,可能一點就沒了。
  • 日語入門答疑:音讀訓讀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漢語和日語有著深遠的關係,那在發音方面,漢語有沒有影響日語呢?影響有多大?而在開始學習日語之後,背單詞時經常聽到老師說音讀、訓讀,這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代,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日本文字中夾雜的漢字的意義與在中國語境中的意義相關嗎?我們來看下面這組詞:非常口、激安、老婆、放題、人參、注文。明治時期,日本學者用漢籍翻譯西歐語言,創造出「經濟」「勞動」「取締」「場合」這些詞語,如今在漢語中廣泛使用。漢字被用於記錄日語,在日本人的手中,逐漸發展出不同於中文漢字的特點。有些漢字按照古漢語發音,有些按照日語發音;有些字寫法與漢語相同,意義卻不同;日本人為了方便書寫、表義,甚至創造出新的漢字,稱為「國字」。
  • 那些日語漢字還是中文漢字的意思嗎?
    這點韓國人就做的相對沒那麼好了,韓國的年輕人們因為缺乏漢字的教育,導致他們在參觀韓國的博物館的時候,欣賞那些具有年代化的展品的時候,都會十分的尷尬,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上面的文字,這就導致了韓國文化斷層嚴重,越南人也沒有好到那裡去,他們的現在的文字實在沒有什麼美感,紛紛要求恢復漢字。
  • 上海話課程在日本高校大受歡迎 和日語聽著很像上海話有關?
    日本人學上海話,會是一種什麼感覺?日本愛知大學開設了一門上海話選修課,自2006年開始,如今已是第14年。任課老師虞萍是上海人,她表示沒想到上海話課程這麼受學生歡迎,每年都有超百人報名,需要通過抽籤決定是否選上該課程。甚至有學生第一節課激動地對她說「我中獎了」。
  • 沒學過日語的我為什麼聽得懂日語?
    得益於日語中「音讀」(音読み)這種與「訓讀」(訓読み)相對立的漢字讀音的存在,對於中國人來說,只要有豐富的想像力,就能輕鬆掌握日語漢字的讀法。為什麼這麼說?這要從筆者上的第一堂日語課講起——那是一個早八的上午,我懷揣著一種興奮和期待,唰唰唰地在紙上記著工整的筆記。
  • 日語中現代漢語借詞
    日語自古以來從漢語吸收了大量辭彙,近代(江戶後期至明治時期以來)更以漢語詞(漢字詞)為基礎,創造了大量西洋概念的新譯語,稱為「和製漢語」。和製漢語又重新輸入中國以及朝鮮、越南,深刻影響了它們的語言。這段我們上回已經詳細介紹了!
  • 日語入門答疑:音讀訓讀是什麼?明明是同一個字發音卻不同?
    而在開始學習日語之後,背單詞時經常聽到老師說音讀、訓讀,這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來聊聊。◆ ◆ ◆ ◆ ◆古代,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後來,漢文化傳入日本,日本人開始用漢文記事。
  • 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比韓語中的多?漢字在日本和韓國經歷了什麼?
    日語與漢字在歷史上,中國周邊的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家都屬於中華文化圈。早期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所處時代文化落後,有語言卻沒有文字。然而,同時期的中原華夏的文字體系早已完善,甚至可以說十分發達。在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日本最初將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日語中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表示。日本奈良時期的《日本書紀》和《古事記》用的就是這種「漢式和文」;到了平安時期,連朝廷的公文和官方文件,都是用漢式和文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