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語中,漢字是分為兩種讀法的:音讀和訓讀,所謂音讀,指的是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而訓讀呢,則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而在音讀當中,有這麼一種發音方式:吳音。
吳,這似乎是中國的一個地名,對的,日語中所謂的吳音就是從中國的吳地傳過去的讀音,不過傳過去的時間很早,那還是西元五至六世紀,日本大和時代(中國南朝)時期的事情,當時南朝政治中心建康(南京)周圍吳語區的漢字讀音傳到了日本,所以這種漢字音就被稱為吳音。
有種說法是當時這種讀法經由朝鮮半島傳到了日本,但這其實證據不足,一般認為吳音是從中國直接傳到日本的,但毫無疑問對當時的日語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那「吳音」的標準音是什麼呢?是南朝京師建康(今南京)繼承洛陽雅音並融合金陵當地吳音而產生的金陵雅音,因為在南北朝中,日本尊中國南朝為正統,受南朝冊封不絕,所以吳音地位很高,由於吳音融入日語程度較深(常用於基本詞彙中),古代稱為「和音」,是當時通行的標準語音
但後來我們知道,還是脫胎於北朝系統的隋朝完成了中華的大一統,而隋朝之後緊接著就是空前強大的唐朝,隋朝陸法言載錄南北學者討論韻學的成果,編成了《切韻》一書,融合南北朝官音,為唐朝長安正音所沿襲,對後世影響甚大,而歸國的日本留學生也以長安秦音為正統,稱為「漢音」,平安時代之後,由於推動漢音普及的日本知識分子對「和音」的蔑稱態度,將其遍地為「吳音」(意味僅僅是吳地的讀音,不是中華正統的漢字讀音),所以「吳音」受到打擊。
「敕明經之徒,不可習吳音。發生誦讀既致訛繆。熟悉漢音」——《日本紀略》
那現代日語中的漢字音主要是什麼呢?因為現代標準日語是以東京話為基礎方言建立起來的,而近代明治維新後,日本人又用漢音於大量創造新辭彙(和製漢語,比如現在什麼化學,政治,社會等詞語,都是和製漢語)。所以漢音對當代日語影響最為深遠,現代日語中通常漢字如果是音讀,還是以漢音為主,但是佛教用語除外,因為南朝尊佛教,一開始吳音傳到日本就是伴隨著佛教傳過去的,所以一些佛教用語中的漢字現代還是以吳音為主。另外《古事記》的萬葉假名多使用吳音。
有一個統計啊,現在的日本漢字讀音中,如果是音讀,吳音佔37.8%(《日本基本漢字》(大西雅雄,三省堂,1941年)收漢字3000個,在音讀漢字中吳音佔37.8%。《常用漢字表》(1981年)中,吳音讀音佔37.8%。)。
而除了吳音,漢音外,日語漢字讀音還有唐音(鎌倉時代以後直至近代傳入日本的漢字音,也就是明清時期的南方標準語「南京官話」,此「唐」指的不是唐朝,而是對中國的泛稱,主要限於佛典誦讀及學問研究等,對一般用語的影響很小,僅限於特定的詞語。)、慣用音(傳入日本後發生變異,不合於以上任一種的讀音)等。
最早討論吳音、漢音、唐音傳入日本的歷史過程的是本居宣長(1730-1801年),著有《漢字三音考》。
那吳音和現在的吳語有關係嗎?額,這怎麼說呢,因為方言是有延續性的,現代中國南方方言其實也受「吳音」影響(中原雅音南傳對南方的方言產生了很大影響,唐朝時有所謂「至今南人能晉語」之說(此處「晉語」指西晉時的洛陽雅音,非指山西晉方言),所以日語漢字中的一些「吳音」讀法,和現在中國南方的吳語和閩南語等字詞的發音很相似。
日母在吳音與吳語白讀中皆為鼻音聲母n;吳音中匣母的脫落現象與吳語類似(如「和」,吳音ワ,上海音/ u/),所以從「吳音」中也能窺得一二南北朝時期古吳語音系,甚至能考證出一些中古漢語的讀音。而且日母在吳音與吳語白讀中皆為鼻音聲母n。此現象以吳語較為典型,但亦可見於其他南方方言如贛語,客家語,福州話等。
此外,麻韻部分字吳音讀エ韻這一點,與閩南語白讀音吻合,且不見於其他語言/方言。甚至,日語中的吳音讀法和朝鮮漢字音也有一兩分相似(效攝、流攝、蟹攝三四等的單元音化),所以有些人就是因此推測,這是吳音經由朝鮮半島所傳的殘存證據,當然,這個證據不是很充分。
對了,剛剛說了吳音是南朝傳到日本呢?那南朝之前呢有沒有日語漢字讀音呢?有的,這被稱為「古音」,不過從日本方面的資料而言,「古音」並未直接作為「漢字音」的一種獨立記錄下來,僅僅是在萬葉假名及某些特定的辭彙中留下的若干痕跡。此音現在幾乎失傳了,現代日語的常用辭彙中極少出現古音讀法,除了若干被認為與古音有關的訓讀詞。
那古音是什麼漢語音呢?據推測為朝鮮系渡來人(由中國大陸、朝鮮半島等地移居日本列島的人)傳來的周代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