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借詞
現在漢語在向日語借詞的過程中,並非全盤接納,其中也經過排斥、抵抗,但最後日語借詞仍大量湧入。例如中國近代第一譯家嚴復是持堅決的反對學日本的翻譯的。那他的翻譯版本是怎麼的呢?「economy」 日譯 「經濟」, 嚴譯 「計學」「society」日譯「社會」, 嚴譯「群」,將「社會學」譯作「群學」。
-
梁發芾 |漢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日語借詞?
西方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生活科技等等新詞彙,都被翻譯引進日本。日本人翻譯引進的西方概念術語的時候,主要不是使用音譯,而是使用意譯,且不少使用漢字。這些用漢字書寫的新詞,讀音當然是日語的,是日語詞彙。這些漢字組合的詞彙,有些是漢語中是沒有出現過的,如「積極」「消極」等,光從漢字的字面也看不出什麼意思;有些是漢語中也有過的,本身有意思,如「革命」「經濟」「社會」等,但意思與漢語的意思不一樣。
-
講座回顧|沈國威:西學東漸與日語借詞
沈國威:西學東漸與日語借詞講座海報
-
【深呼吸】造詞運動:歷史上漢語向外語這樣借詞
我們之所以覺得這些詞不是漢語自身有的,一定是跟我們自身的英語背景有關係,感覺到它們可能是翻譯的產物。如果一個中國人對英語完全沒有概念的話,他也不會覺得沙發竟然是從英語借來的。那麼,我們來討論一下,從漢語中的借詞中,可以看到哪些現象,得出哪些結論?對於一般中國人來講,假如不專門去進行追溯詞源的工作,就很難把從外而來的詞彙跟借詞這個概念聯繫起來。為什麼會這樣?
-
漢語中的「字母詞」、「英語借詞」和「英語借用語」
英語對漢語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既包括語音的影響,也包括語法的影響,當然,英語影響漢語最多的還是詞彙。在一定程度上說,漢語吸收英語詞彙這種現象,可以被看作是漢語文化的包容和開放,是漢語豐富自身詞彙的一種積極表現。 漢語從英語中吸收的詞彙大致可分為三種不同的形式,第一種是「字母詞」;第二種是「借詞」;第三種是「借用語」。
-
《牛津英語詞典》中的日語借詞
如果你更仔細地去觀察,就會發現關於英語中的日語借詞《牛津英語詞典》是有許多話可以講的。
-
漢語中的英語借詞和英語借用語
在當今世界,如果沒有「民主」(democracy)、「科學」(science)、「旗艦」(flagship)、「民調」(public opinion poll,也稱「民意測驗」)等外來成分,那麼漢語的表達就會失去一些必要的選擇。 漢語中的英語成分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英語借詞(音譯詞、意譯詞和字母詞),另一部分是英語借用語(也稱英式表達)。
-
哪種語言和漢語最接近?日語或是越南語?還是其它語言?
漢語借詞數量奇大的語言而除了漢藏語系裡的各個語言之外,還有幾種語言因為在歷史上受到中國文化的壓倒性影響,所以引入了巨量的漢語借詞,因此雖然其語言結構和語言與漢語相差極大,但卻在詞彙層面也與漢語非常接近。這樣的語言至少有日語、朝鮮語(韓語)和越南語這幾種。日語恐怕是說到與漢語接近的語言時,多數人最先想到的。
-
現代漢語缺少日語外來詞,真的連正常說話都困難嗎?
現代漢語中,我們常用的不少詞語和語法習慣,都來源於日本,比如:經濟、交易、電話、現實、衛生、商業、健康等等等等。以至於有人認為離開了這些「和製漢語」,現代漢語連正常交流都會存在困難。現代漢語確實離不開日語的「反哺」,晚清開始漢語就不斷向日語進口新詞,無論是赤字、意識流、初戀、火葬場、壁紙、髮型、高利貸這類名詞,還是眾多概念,如某某力、某某化、某某場等等,甚至連「概念」這個詞本身,也來自和製漢語。隨著現代發展,許多新詞又伴隨著遊戲、動漫、音樂、影視出現,並不斷被漢語接納,如「聲優」、「人氣」、「攻略」。
-
陳力衛 | 漢語歐化過程中的日語因素
·一般我們提起日語對漢語的影響,多偏重語詞方面的因素,即日語借詞對漢語的影響。而且現在朝這方面做的人也越來越多,成果顯著,蔚為大觀。相比之下,日語對漢語語法乃至文體的影響,這方面的研究明顯落後,甚至不大引起人們的注意。
-
日語沒有獨創的文字,那我們就該鄙視日語嗎?
常常看到有些人對於日語中借詞泛濫的討論,很多人將問題歸結於「日語沒有自己獨創的文字,無純潔性可言」。這裡,我不得不說一句公道話:作為漢字發明者的後代,我們中的一部分也許覺得他們有資本去鄙視借用其它民族文字的民族,但是,這一心理其實並不值得提倡。
-
你有「社會」,我有「武林」:日語和漢語的關係,真是一言難盡
由於漢語的影響,日語音節在訓讀和音韻方面也發生了變化。日本的漢字部分,按漢語的發音讀出來,叫音讀;只取漢字義,讀日語音,叫訓讀。在漢語影響下,日語的音韻開始出現了音變、拗音、濁音,也出現了「ラ」行的音(「ラ」是日語的片假名,讀音類似漢語的「拉」ra)。目前,日語中採用訓讀方式的字非常多。
-
聯合國通用6種世界語言:有漢語,但日語為何沒有資格?
同樣道理中國強大時候,日本學漢語很正常;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發展超越中國,創造了不少新詞,反過來注入漢語中,這個因素並無影響漢語成為聯合國官方語言。 對於不懂日語的人來說,日語和漢語有許多相似。當你學習起來會發現日語越學越難(相對來說英語越學越易),這是因為日語的語法結構與漢語柤差很遠,反而漢英相近。 使用人口基數和國家影響力才是關鍵,與歷史發展無關。
-
日語和漢語的歷史淵源,真是一言難盡
日本的漢字部分,按漢語的發音讀出來,叫音讀;只取漢字義,讀日語音,叫訓讀。在漢語影響下,日語的音韻開始出現了音變、拗音、濁音,也出現了「ラ」行的音(「ラ」是日語的片假名,讀音類似漢語的「拉」ra)。目前,日語中採用訓讀方式的字非常多。
-
梁發芾 |剔除來自日文的詞語,現代漢語會成什麼樣子?
網上流傳著一篇文章,說《絕不允許日語玷汙中文》,又有帖子說,一些院士和專家建議將教材中「患者」改為「病人」,因為「患者」一詞來自日本。
-
【英翻】漢語和日語有多相似?
另一個需要強調的重點是,普通話在日語大量借詞時並不是標準漢語。甚至當時的發音與現在的標準漢語有別。而且我認為現代日語中借詞的發音通常與現代廣東話更相近而不是普通話。這些例子告訴你日語與普通話中同一詞語如何有不同的發音。比如家庭這個詞,日語發音為「katei」日語裡這個詞語表達的意思其實更像是家人群體。中文發音為「家庭」。
-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古代漢語在現代日語中有很多痕跡!
而我國大陸地區目前通用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則收錄了2500個常用字以及1000個次常用字,共計3500個。雖然現代日語與現代漢語在發音、語法等方面大相逕庭,但在漢字的使用上,古漢語的痕跡卻相當明顯。例如,「左遷」。左遷的意思就是降級,在現代漢語中幾乎難覓蹤跡,至少在日常口語中並不使用。
-
日語的起源:漢語在日語起源、發展過程中的影響
,而是接近日本的朝鮮人據古事記記載,應神天皇時代,百濟學者王仁東渡日本進貢論語和千字文此後,日本人超越了朝鮮人,系統地向中國人學習了漢字到了8世紀左右,發明了無視漢字本來的字義,用漢字的音和訓來標記日語的「萬葉假名」「萬葉假名」的發明,在日語中以「用」為指路在那之後,日語中漢字的精煉很到位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日語中的漢字和中國漢字的意義多少有些差異,例如「書」在日語中是
-
——借詞生成大起底|語言學午餐
用「法蘭絨」指代這種紡織品,人們並不會覺得生硬音譯兼意譯的方法,則是借詞中最為巧妙的一種。如德國汽車品牌「Benz」在漢語中被譯為「奔馳」,既成功還原了外來詞的發音,又傳達了原詞的意義,同時還用符合中文習慣的方式,描摹出一幅風馳電掣的圖景,相當於做了一個永久且免費的大型廣告。
-
隔在中西之間的日本: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問題
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數量是很驚人的。據統計,我們今天使用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有70%是從日本輸入的,這些都是日本人對西方相應語詞的翻譯,傳入中國後,便在漢語中牢牢紮根。我們每天用以高談闊論、冥思苦想和說「東」道「西」時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來的,——想到這一層,我的頭皮就有些發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