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呼吸】造詞運動:​歷史上漢語向外語這樣借詞

2021-02-18 深呼吸老張

往期相關連結:

"借詞"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把「借詞」嚴格限制在音譯詞範圍內;

廣義:將「借詞'"定義在更廣闊的層面,不論音譯、意譯、音譯兼意譯、半音半意。

你也許知道,也許不知道,在漢語的歷史上,曾經有過三次大規模向外語借詞的運動。第一次是在漢代,漢民族和北方地區的匈奴接觸,從他們那裡借來了箜篌、琵琶等等這些詞彙。另外還有木樨、葡萄、石榴、駱駝、猩猩、琉璃等,這都是從西域借來的詞彙,這些詞在當時都應該屬於音譯詞。第二次是在東漢末年,漢平帝漢章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從梵語中借入了一批詞彙,比如佛、菩薩、和尚、世界、地獄,罪孽、懺悔等等。第三次,就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隨著西方的科學技術、政治文明等各種元素傳入中國,一大批來自西方世界的詞彙進入了漢語當中,這些都是借詞,像哲學、文學、邏輯、前提,具體、抽象、政治、經濟、革命、發展、咖啡、沙發、麥克、雷達、坦克……也許你覺得奇怪,前面這些借詞裡的大部分,在我們的語感當中竟然意識不到它們是外來語借詞。

只有很少一部分還保留了借詞的那種味道,比如純粹音譯的沙發、麥克、雷達、坦克。我們之所以覺得這些詞不是漢語自身有的,一定是跟我們自身的英語背景有關係,感覺到它們可能是翻譯的產物。如果一個中國人對英語完全沒有概念的話,他也不會覺得沙發竟然是從英語借來的。

那麼,我們來討論一下,從漢語中的借詞中,可以看到哪些現象,得出哪些結論?對於一般中國人來講,假如不專門去進行追溯詞源的工作,就很難把從外而來的詞彙跟借詞這個概念聯繫起來。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它們會這麼深入地融合到漢語當中?

首先我們知道,漢字是表意文字,它的書寫形態跟它的意義之間是有關聯的。這也是表意文字與其他文字例如拼音文字的重大區別之一。

再回過頭來觀察一下,像箜篌、琵琶、牧區、葡萄、石榴、駱駝、猩猩,首先從書寫形式上來講,就能發現寫成的漢字與它的意義存在著內在聯繫。所以即便是一個有中等文化水平的漢族人,他在看這些詞彙的時候,也會很自然地覺得它就是漢語有機的組成部分。但是漢語在向其他語言借詞的時候,有時候也會採用完全的音譯,不過完全的音譯詞在漢語當中往往不會有太旺盛的生命力,因為在書寫形式上,很難讓漢族人聯想到這個詞的意義。比如五四運動時,把Science譯成「賽因斯」,把Democracy譯成「德謨克裡特」,大家能看出是什麼意思嗎?為什麼後來改譯成了「科學」和「民主」?是因為我們一聽一看那些東西,就非漢語固有。再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忐忑」這個詞,是不是漢語固有的詞彙?心裡七上八下,所以心一會兒上一會兒下,這就是忐忑不安。我們誰都不會覺得它是從希臘語借來的。但是它的來歷卻是這樣——

腓尼基國王坦特羅斯(Τάνταλος)是宙斯神的兒子,因為做了錯事被罰泡在水 中,當他口渴想喝水時,一低頭,下面的水便譁地退走,當他飢餓想吃果子時,一抬頭,上面的果枝嗖地上升。人們就把這種被誘惑卻又不可及的心理煎熬稱之為「坦特羅斯」。

在唐代的時候,漢語把 Τάνταλος 這個詞借過來了,而且給它創造了這麼奇妙的兩個漢字「忐忑」,從音、形、意三個方面,把其原本意義完美地反映出來了。

除了意譯和純粹的音譯之外,漢語在借外來詞的時候,有時也會採用音譯加漢語語素的方式。

大家最熟知的例子像Beer,如果單獨用「啤」去翻譯的話,一般的漢族人不會把它跟一種酒聯繫起來,所以乾脆再給它加一個「酒」字,「啤酒」,這樣一結合,我們就很難再把它看作是借詞了。類似的還有像「卡車」、「霓虹燈」、「摩託車」等等。

還有採用半音半意的借詞方式,也就是一半借音,一半借意。例如,呼拉圈 (hula-hoop)、網際網路 (internet)、道林紙 (Dowling paper)、唐寧街 (Downing street),以及奶昔 (milk shake)、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水上芭蕾 (water ballet)等。

應該說,漢語結合自身的特點,對外來詞語進行改造,使它適合中國人、漢民族人的認知方式,使它符合漢字的和漢語的特點,這些因素,正是漢語中的外來詞顯得不那麼怪異的很重要的原因。外來詞在漢語中落地生根還有一個重要來源,就是漢語在五四運動以後,從日語當中借入了一大批詞彙。在現代化過程中,在科學、文化、政治、經濟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所使用的常用詞,約有70%是從日語借過來的。有些情況下二道販子對市場流通的作用不可小覷。

而日語在向西方借詞的時候,充分利用了漢字,他們意譯為主,而在書寫形態上使用漢字,所以日語的借詞,中國人再接受過來的時候就非常容易。

下面這些詞,都是漢語從日語借來的——絕對、相對、積極、消極、高潮、低潮、直接、間接、理性、感性、美感、時間、空間、否定、肯定、民主、民族、方針、方案、分子、電子、細胞、傳統、組織……等等。

那麼,日語這些詞彙從西方借入的時候,是怎麼利用漢字的?我們舉例說明。

比如說「組織」這個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就已經存在了。在《遼史·食貨志》裡說「樹桑麻,習組織」,組織就是紡織。日語用這個詞作為對社會團體的翻譯,就是把原來一條一條各不相干的獨立的線條結合在一起,就跟把一個一個單獨的人結合在一個團體當中,性質是一樣的,所以這是典型的意譯。

再比如說「經濟」一詞。《金瓶梅》裡有一位陳經濟,當時為什麼取名「經濟」?因為在漢語當中有「經國濟世」這樣一個組合詞。日語用「經濟」這兩個漢字,來翻譯西方的相當於漢語中的「食貨」這個概念。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糧食是整個國家經濟的基礎,民以「食」為天;另外人們日常生活中有各種生活用品的交易行為,也就是「貨」。日本人沒有用「食貨」去翻譯economy這樣一個概念,而是用了"經濟」,因為人的要素在經濟這個詞裡體現得更為充分。

通過回顧漢語從西洋和從日語借詞的過程和現象,不難得出一個結論——漢語的借詞總是要以直接表意為主要特徵。也就是說,漢語無論是從自身出發產生新的詞彙,還是從其它民族其它語言中借入詞彙,總是要以表意作為造詞的一個主要出發點,圍繞著表意來進行造詞活動。

漢語的這種新詞的造詞活動,之所以有這樣的特質,跟漢語頑強的表意特點有直接關係。

往期相關連結:

●「忐忑」只是個借詞,憑啥活得那麼滋潤?

【 長按二維碼關注 深呼吸老張 】

微信ID: zhang-yongmin

相關焦點

  • 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借詞
    現在漢語在向日語借詞的過程中,並非全盤接納,其中也經過排斥、抵抗,但最後日語借詞仍大量湧入。例如中國近代第一譯家嚴復是持堅決的反對學日本的翻譯的。那他的翻譯版本是怎麼的呢?「economy」 日譯 「經濟」, 嚴譯 「計學」「society」日譯「社會」, 嚴譯「群」,將「社會學」譯作「群學」。
  • ——借詞生成大起底|語言學午餐
    借詞根據其生成方式,也可分為幾大種類:1.最寬泛意義上的借詞,是用中文造詞表達外來概念,這類詞又叫做意譯詞。如將西方傳來的「cement」譯為「水泥」,「piano」譯為「鋼琴」等,這些都屬於意譯詞。「啤酒」從「beer」翻譯而來,在用漢字發音「啤」模仿原外來詞發音的同時,還加上了「酒」這樣的漢語語素來進行意義上的補充說明。這就是音譯加意譯的借詞方式。
  • 日語中現代漢語借詞
    日語自古以來從漢語吸收了大量辭彙,近代(江戶後期至明治時期以來)更以漢語詞(漢字詞)為基礎,創造了大量西洋概念的新譯語,稱為「和製漢語」。和製漢語又重新輸入中國以及朝鮮、越南,深刻影響了它們的語言。這段我們上回已經詳細介紹了!
  • 梁發芾 |漢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日語借詞?
    我上一公號,貼出十多年前從《漢語外來詞詞典》中整理的漢語中來自日語的借詞,大概有七八百條之多吧。
  • 漢語中的英語借詞和英語借用語
    在當今世界,如果沒有「民主」(democracy)、「科學」(science)、「旗艦」(flagship)、「民調」(public opinion poll,也稱「民意測驗」)等外來成分,那麼漢語的表達就會失去一些必要的選擇。 漢語中的英語成分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英語借詞(音譯詞、意譯詞和字母詞),另一部分是英語借用語(也稱英式表達)。
  • 漢語中的「字母詞」、「英語借詞」和「英語借用語」
    「字母詞」和「英語借詞」的外來基因比較明顯,而「英語借用語」的外來基因不明顯。例如:「披著羊皮的狼」源自英語還是源自漢語?全球化最初指經濟全球化,現在也可用在語言方面。英語是全球化的語言,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傳播最廣的語言。英語從上百種語言中吸收了詞彙,同時也對很多語言產生了影響。英語和漢語的相互交流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鴉片戰爭之後,英語對漢語的影響越來越大。
  • 講座回顧|沈國威:西學東漸與日語借詞
    沈國威:西學東漸與日語借詞講座海報
  • 日語和漢語的歷史淵源,真是一言難盡
    這陣子,印在日本支援我國抗擊疫情物資上的詩句,一直迴蕩在許多人的心中。事實上,正如那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歷史上,博大精深的漢語著實幫助了日語文化的形成;而如今,我們常說的「佛系」「小確幸」,又是從日本傳過來的新興詞。漢語與日語的互相借鑑,從來沒有停止過。
  • 漢語詞源探求:歷史、誤區與前瞻
    漢語詞源探求:歷史、誤區與前瞻 2016年05月21日 09:51 來源:江蘇師範大學學報 作者:卞仁海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一部漢語訓詁學史,也包含一部漢語詞源探求的歷史。
  • 沈國威︱二字詞、言文一致與漢語詞彙體系的近代重構
    進入二十世紀以後的十餘年間,漢語的詞彙系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巨變具體地表現在短時期內新的詞彙單位,即「新詞語」的大量增加。王力指出:這一時期「現代漢語新詞的產生,比任何時期都多得多。佛教詞彙的輸入中國,在歷史上算是一件大事,但是,比起西洋詞彙的輸入,那就要差千百倍」。
  • 學術探論丨孔遠志:從閩南方言借詞看中國與印尼、馬來西亞的文化交流[轉發]
    當今世界上使用馬來語的人數約2.5億,僅次於使用漢語、英語和印地語的人數。1961年起本人在北京大學從事馬來語教學。40餘年來,我多次訪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併到閩南就印尼語、馬來語中閩南方言借詞問題進行考察,並查閱了八本印尼語、馬來語詞典①中的漢語借詞,閱讀了若干有關的中外論文和資料。
  • 「戰疫」的造詞理據
    1.諧音造詞「戰疫」就其造詞來說,脫胎於「戰役」,「役」「疫」諧音,「役」替換成「疫」,產生了「戰疫」。漢語中存在大量同音及近音的字或詞,諧音成為漢語廣泛使用的一種修辭手段。諧音造詞是把諧音修辭運用於造詞,以固有詞語為基礎,更換其中的諧音字(語素),產生新的詞語。
  • 侗臺語與漢語的歷史關係
    內容提要:本文的研究說明,早期侗臺語與商周時代漢語的語音和形態相近,有較多的對應詞,早期侗臺語和漢語原本應是相近的語言或方言。戰國、兩漢時期它們已分布在不同區域,關係不是很密切,侗臺語的古漢語借詞並不是很多。
  • 哪種語言和漢語最接近?日語或是越南語?還是其它語言?
    漢語借詞數量奇大的語言而除了漢藏語系裡的各個語言之外,還有幾種語言因為在歷史上受到中國文化的壓倒性影響,所以引入了巨量的漢語借詞,因此雖然其語言結構和語言與漢語相差極大,但卻在詞彙層面也與漢語非常接近。這樣的語言至少有日語、朝鮮語(韓語)和越南語這幾種。日語恐怕是說到與漢語接近的語言時,多數人最先想到的。
  • 漢語對於外國人是很難學的語言嗎?
  • 漢語「出口」:蘊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力量
    漢語詞彙的大量「出口」,是時代場景變遷的映射,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見證,為世界了解中國開啟一扇窗戶,也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舞臺蘊蓄深沉而堅定的力量。見證中外交流的歷史作為一種歷史語言學現象,在英語中出現漢語借詞已逾千年。
  • 漢語之「熱」(半日閒譚)
    儘管比爾·蓋茨說得並不流暢,但是「現學現賣」的漢語還是給了中國人一個驚喜——因為,學說漢語其實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某網站上就曾有網友交流過這樣的問題:漢語是如何被外國人「吐槽」的?有網友的回答很有意思,看起來應該是正在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一個說道,中國最常用的動詞是打,打電話、打水、打車、打字、打麻將、打傘……什麼都可以用打,但在英語裡分別是不同的單詞。
  • 用英語學法語:法語中來自英語的借詞
    法語中有部分來自其他語言的詞彙,這樣的詞彙叫做借詞,其中來自拉丁語、希臘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的借詞最多。18世紀時,英語因為英國在社會、科學方面的進步產生了許多新事物,這是新事物的名稱大量湧入法語。20世紀以來,美國在國際上佔優強勢地位,因此在此出現英語詞彙湧入法語的現象,這也是一部分法語語言學家提出「純淨法語運動」的原因。
  • 李宇明、唐培蘭:論漢語的外語角色
    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幾乎都是英語的外語國,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都學英語。對一個國家來說,選取哪種語言作為外語,哪些外語對外語國有哪些作用,哪些人群學習哪些外語,都是有規律或有傾向性的。某種外語對外語國所發揮的作用,稱為「外語角色」。根據外語所發揮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外語角色大致分為六大類: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