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的「字母詞」、「英語借詞」和「英語借用語」

2021-02-19 英語發展史
英語對漢語的影響包括語音、語法和詞彙三個方面。漢語從英語中吸收的詞彙可分為三種形式:「字母詞」、「借詞」和「借用語」。「字母詞」和「英語借詞」的外來基因比較明顯,而「英語借用語」的外來基因不明顯。例如:「披著羊皮的狼」源自英語還是源自漢語?

全球化最初指經濟全球化,現在也可用在語言方面。英語是全球化的語言,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傳播最廣的語言。英語從上百種語言中吸收了詞彙,同時也對很多語言產生了影響。英語和漢語的相互交流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鴉片戰爭之後,英語對漢語的影響越來越大。

英語對漢語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既包括語音的影響,也包括語法的影響,當然,英語影響漢語最多的還是詞彙。在一定程度上說,漢語吸收英語詞彙這種現象,可以被看作是漢語文化的包容和開放,是漢語豐富自身詞彙的一種積極表現。

 

漢語從英語中吸收的詞彙大致可分為三種不同的形式,第一種是「字母詞」;第二種是「借詞」;第三種是「借用語」。

 

「字母詞」的外來基因很明顯,容易辨認。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寫的《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收錄了239 個「西文字母開頭的詞語」,其中包括α射線,β粒子,γ刀,AA制,ABC,ABS,ADSL,CCTV,CD-ROM,CEO,CET,IP位址,IP 電話,IQ,ISBN,IT,K粉,K歌,TNT 等,這239個「字母詞」的大多數源自英語。順便提一下,在收錄「字母詞」的《現代漢語詞典》出版以後,大陸學者曾就漢語中的「字母詞」問題有過激烈辯論。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實際使用的「字母詞」遠不止這239個。不論是澳門、香港、臺灣還是中國大陸,大多數年輕人對這些「字母詞」是比較熟悉的,例如: APP,ATM,CPI,CT,DNA,DVD,GPS,GDP,ID,PK,PPT,USB,VIP,卡拉OK,IC卡,SIM卡,Wifi…… 「字母詞」在城市和年輕人中間的使用頻率很高,其中一些「字母詞」的功能是無可替代的。

 

漢語中的「英語借詞」一般來源於單個英語詞,而且基本都是音譯的名詞。雖然「英語借詞」不包含字母,但是「英語借詞」的「外來基因」也比較明顯。不同的人對「借詞」有不同的稱呼,有人把「借詞」稱作「外來詞」,也有人把「借詞」稱作「外來語」。以下列舉若干「英語借詞」:

漢語

英語

比基尼

bikini

白蘭地

brandy

卡通

cartoon

克隆

clone

咖喱

curry

迪斯科

disco

引擎

engine

基因

gene

吉他

guitar

黑客

hacker

漢堡

hamburger

海洛因

heroin

荷爾蒙

hormone

幽默

humor

邏輯

logic

馬拉松

marathon

模特

model

摩絲

mousse

尼古丁

nicotine

雷達

radar

沙拉

salad

桑拿

sauna

沙發

sofa

沙龍

salon

除了「字母詞」和「英語借詞」,漢語中還存在「英語借用語」。「英語借用語」是漢語借用英語詞彙成分的第三種表達方式。總體來說,英語借詞(loanword)是某個單詞的音譯,多為表示事物的具體名稱;而「英語借用語」(borrowing)是詞組、短語或句子的意譯,多為抽象概念。當然,這二者之間也有難以界定的「灰色地帶」(grey area),比如black box(黑匣子)。關於「英語借詞」和「英語借用語」的區別,請參見《英語發展史》第八章第五節「漢語中的英語借詞和英語借用語」。

 

就數量而言,尤其在科技領域和商貿行業,漢語中的「英語借詞」要比「英語借用語」多很多,但「英語借用語」目前的使用頻率比以往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以下是部分「英語借用語」的例子,讀者一定會在閱讀過程中想到更多的「英語借用語」:

漢語

英語

母校

Alma  Mater

武裝到牙齒

armed  to the teeth

後座司機

back  seat driver

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熊市

bear  market

咬子彈

bite  the bullet

藍領

blue  collar

破記錄

break  the record

寬帶

broad  band

泡沫經濟

bubble  economy

木桶效應

bucket  effect

牛市

bull  market

蝴蝶效應

butterfly  effect

買方市場

buyer’s  market

貓爪子

cat’s  paw

趕上末班車

catch  the last bus

連鎖反應

chain  reaction

閉環

closed  loop

冷戰

cold  war

鱷魚的眼淚

crocodile  tears

無冕之王

crownless  king

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

丘比特之箭

Cupid’s  arrow

切蛋糕

cut  the cake

黑馬

dark  horse

鑽石婚

diamond  wedding

多米諾效應

domino  effect

情商

emotional  quotient

種族清洗

ethnic  cleansing

目擊證人

eye  witness

田野調查

field  investigation

第一島鏈

first  island chain

第一夫人

first  lady

跳蚤市場

flea  market

秀肌肉

flex  one’s muscles

禁果

forbidden  fruit

代溝

generation  gap

玻璃天花板

glass  ceiling

地球村

global  village

溫室效應

greenhouse  effect

炮艦外交

gunboat  diplomacy

帽子戲法

hat  trick

獵頭公司

headhunting  firm

家庭影院

home  theater

熱線(電話)

hot  line/hotline

燙手的山芋

hot  potato

智商

intelligence  quotient

看不見的手

invisible  hand

叢林規則

jungle  rule

垃圾食品

junk  food

猶大之吻

kiss  of Judas

瘸腿鴨子

lame  duck

笑料

laughing  stock

處女航

maiden  voyage

做愛

make  love

馬太效應

Matthew  effect

媒體大亨

media  magnate

遭遇滑鐵盧

meet  one’s Waterloo

洗錢

money  laundering

負增長

negative  growth

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

有組織犯罪

organized  crime

鴕鳥政策

ostrich  policy

玩火

play  with fire

應許之地

promised  land

公眾聽證會

public  hearing

路線圖

road  map

路演

road  show

搜尋引擎

search  engine

賣方市場

seller’s  market

性夥伴

sex  partner

性工作者

sex  worker

性騷擾

sexual  harassment

影子內閣

shadow  cabinet

影子部長

shadow  minister

穿梭外交

shuttle  diplomacy

肥皂劇

soap  opera

軟飲料

soft  drink

軟著陸

soft  landing

軟實力

soft  power

靈魂伴侶

soul  mate

靈魂音樂

soul  music

酸葡萄

sour  grapes

峰會

summit  meeting

朝陽產業

sunrise  industry

選邊

take  sides

脫口秀

talk  show

團隊精神

team  spirit

智庫

think  tank

麻煩製造者

trouble  maker

處女林

virgin  forest

處女地

virgin  land/soil

溼毛毯

wet  blanket

白領

white  collar

大白象

white  elephant

白皮書

White  Paper

白色垃圾

white  trash

你懂的

You  know it

零和博弈

zero-sum  game

零容忍

zero  tolerance

是的,你沒看錯。是英語先有了sexual harassment,漢語才有了「性騷擾」(在「性騷擾」出現之前,漢語用的是什麼表達?);還有,是英語先有了make love,漢語才有了「做愛」;在「做愛」出現之前,漢語方言口語應該有其他的私密表達方式。再比如,如果沒有英語的ivory tower,就沒有漢語的「象牙塔」;如果沒有英語的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漢語的「民間組織」就不會成為「非政府組織」。

類似的例子還包括:沉默的大多數,胡蘿蔔加大棒,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傷口上撒鹽,瓷器店的公牛,茶杯裡的風暴,暴風雨前的寧靜,意識流,口含著銀匙出生,打開潘多拉的盒子,把雞蛋放在同一隻籃子裡,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草,沒消息就是好消息,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等等。詳見《英語發展史》(外研社,2014)第418頁。

 

中國懂英語的人多了,漢語中的「英語借用語」也就多了。在多數情況下,中國的記者和學者是「英語借用語」的積極創造者和倡導者。「用腳投票」是近年出現的又一「英語借用語」,源自英語的vote with feet(變體有vote with one’s feet和foot voting)。

「用腳投票」跟「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意思有相似之處,多指某人對某事不滿意而「走開」或「離去」,「用腳投票」也有「用去或不去表達某人的想法」的意思,比如購物者因價格或質量問題不去某商店購物,這也可以看作是「用腳投票」。


使用「漢化」的「英語借用語」需要考慮周全。如:根據英語成語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些人會編造出「一石二鳥」的說法,這跟漢語成語「一箭雙鵰」的意思一樣嗎?在提倡保護動物的今天,這樣的中英文表達似乎都得讓位於「一舉兩得」了。由於有了英語諺語Pigsmay fly或Pigs might fly,漢語中才有了「母豬也能飛上天」的說法,這一條「英語借用語」「漢化」得很好。

 

不過,英語固有表達也有被曲解的時候。如:The greed for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的意思是「對金錢的貪婪是一切邪惡的根源」,但這句英語格言常被人誤解為「錢是萬惡之源」,這條「英語借用語」「漢化」得很不好。

莎士比亞喜劇《無事生非》(又譯《庸人自擾》)中有Care killed a cat一說,早期現代英語中的care有「憂傷」的含義(相當於grief,lament),這句話是勸人不要過度憂傷。人們常說貓有九條命,但即使是命大的貓,也會被憂傷折磨死。

英語中還有Curiosity killed the cat一說,此處的curiosity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好奇」,而是指「對毫不相干的事情刨根問底」或「幹涉他人隱私」。這句話的本義是告誡某人不要追問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但「漢化」為「好奇害死貓」以後,確實害了不少人。

 

「漢化」後的一些英語成分,因為使用頻率較高,久而久之,人們便淡忘了它們的出處,想當然認為它們都是漢語固有的表達方式。例如: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英國人培根語);時間就是金錢(Time ismoney);以牙還牙(a tooth for a tooth);火中取慄(pull chestnuts out of fire);只見樹木不見森林(not seethe wood for the trees)等。

英語影響漢語的例子還有很多:沒有online,就不會有「在線」;沒有trainee(實習生),就不會有「菜鳥」;沒有blow a kiss,就不會有「飛吻」;沒有daddy和mummy ,就不會有「爹地」和「媽咪」(更多例子請參見《英語發展史》第424頁)。

許多人都在小學學過《狼來了》這篇文章,且一直以為「狼來了」的故事起源於中國。其實,「To Cry 『Wolf!』」是《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中的一則故事。

不僅如此,還有不少中國人以為「披著羊皮的狼」也是漢語的固有說法。其實,在公元前6世紀問世的《伊索寓言》和之後問世的《聖經》裡都先後出現過這個故事。從希伯來文到古希臘文,從古希臘文到拉丁文,「狼和羊」的故事一直在歐洲流傳。直到1382年,這個故事才在英語中出現。那一年,威克裡夫將拉丁文版《聖經》譯為英文,英語中才出現了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見《威克裡夫聖經》手抄本)這一說法。因此,通過英語,我們才聽到「狼來了」的故事;也是通過英語,我們才有了「披著羊皮的狼」這一說法。或許漢語的「血濃於水」和英語的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也是這種情況?


在「捅馬蜂窩」出現之前,中國人往往用「闖禍」、「自找麻煩」、「與厲害人較量」、「敢作敢為」等詞語來形容這一大膽行為。1924年,老舍赴英國講學。在英國期間,他或許接觸到了stir up a hornet’s nest(捅馬蜂窩)。歸國後,老舍在1936年出版的《駱駝祥子》(The Rickshaw Boy)中把「馬蜂窩」給「捅」了一下。後經小學五年級課文《捅馬蜂窩》(作者馮驥才)的傳播,「捅馬蜂窩」一詞變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英語成語to stir up a hornet’s nest早於漢語「捅馬蜂窩」,或許老舍就是那個語言交流的中間人。


另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英、漢語表達或許是在各自發展過程中獨立形成的,無所謂誰影響誰。可能的例子有:「勒緊褲腰帶」和tighten one’s belt,「並肩(戰鬥)」和(fight)shoulder to shoulder/(fight)side by side,「開火」和open fire,「停火」和cease fire,「易手」(轉手)和change hands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語言文化環境下形成的「相同」表達可能帶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不可一概而論。漢語的「愛屋及烏」和英語的Love me, love my dog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我們知道「眼鏡」是西方人發明的,那麼,漢語中「戴著有色眼鏡看人」這一說法是怎樣形成的?它跟英語成語see something with rose-coloured spectacles(意思是「看問題過於樂觀」)有怎樣的聯繫?

有些人認為,漢語中的「外來成分」容易辨別,其實不然。舉個例子:漢語中有「乳牙」(俗稱奶牙)一說,英語中也有milk teeth這一術語,但不能因為西方口腔醫學更為先進,就作出「乳牙」是借自milk teeth的魯莽推斷。要知道,漢語的「乳牙」早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大約成書於公元533年-544年)中就已「長出來」了;而在公元六世紀,英語還處於雛形期。如果用人的成長來比喻語言發展的話,那麼可以說,英語的「牙」在那時還沒長出來。或許喜歡刨根問底的讀者要問,人在成年後長出的「智齒」和英語的wisdom tooth是否有借用關係?有沒有誰先誰後的問題?或許是……

引自中文圖書《英語發展史》

(張勇先,外研社,2014年)

相關焦點

  • 漢語中的英語借詞和英語借用語
    在當今世界,如果沒有「民主」(democracy)、「科學」(science)、「旗艦」(flagship)、「民調」(public opinion poll,也稱「民意測驗」)等外來成分,那麼漢語的表達就會失去一些必要的選擇。 漢語中的英語成分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英語借詞(音譯詞、意譯詞和字母詞),另一部分是英語借用語(也稱英式表達)。
  • 英語給顏色,漢語開染坊(上篇)
    英語是一門年輕的語言,其發展歷史不及漢語的一半。英語和漢語的民間交流始於1637年,官方交流始於1793年。從目前的情況看,英語對漢語的影響大於漢語對英語的影響。英語對漢語的影響包括語音、語法和詞彙三個方面。漢語從英語中吸收的詞彙可分為三種形式:「字母詞」、「借詞」和「借用語」。「字母詞」和「英語借詞」的外來基因比較明顯,而「英語借用語」的外來基因不明顯。
  • 用英語學法語:法語中來自英語的借詞
  • 英文裡的法語借詞和法語字母組合
    到了13、14世紀,法語借詞大規模進入英語,涉及各個領域,如下圖:另外由於英語中的法語借詞大部分是中世紀借入的,因此帶來一些後果——有些現代英語中保留的一些詞,在法語中已消失了:nice(現代法語: délicat,beau)、noise(現代法語:  bruit)、plenty(古代法語:plenté,現代法語:abondance);另有一些詞分別在英語和法語中繼續自由發展
  • 《牛津英語詞典》中的日語借詞
    如果你更仔細地去觀察,就會發現關於英語中的日語借詞《牛津英語詞典》是有許多話可以講的。
  • 也談漢語詞典中的字母詞問題
    現在爭議的其實是對漢語的「外來詞」如何界定的問題,即外來詞是否可以不經漢譯就認定為「漢語的詞」。其實,這個問題也不難解決:只要把那239個字母詞作為《附錄》從正文中移出就可以了。打個比方吧,那些字母詞明明是英語家族的成員,怎麼可以因為它們在漢語家族中時常走動就可以不經漢譯直接變為漢語家族的成員呢?如果這樣做,就會把漢語的詞彙系統搞成「二元化」,也會在學術上帶來一些困難。
  • 梁發芾 |漢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日語借詞?
    我上一公號,貼出十多年前從《漢語外來詞詞典》中整理的漢語中來自日語的借詞,大概有七八百條之多吧。
  • 漢語中的外來詞如何翻譯?
    隨著中外交流合作速度的不斷加快和深度的不斷擴展,漢語所吸收的英語外來詞也越來越多。漢語與英語的接觸已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狀態。土司 (toast)、扎啤 (a jar of beer)、比基尼 (bikini)、桑拿浴 (sauna)、高爾夫球 (golf)、滑鼠 (mouse)等大量外來詞彙便是絕佳例證。
  • 【深呼吸】造詞運動:​歷史上漢語向外語這樣借詞
    狹義:把「借詞」嚴格限制在音譯詞範圍內;廣義:將「借詞'"定義在更廣闊的層面,不論音譯、意譯、音譯兼意譯、半音半意。你也許知道,也許不知道,在漢語的歷史上,曾經有過三次大規模向外語借詞的運動。第一次是在漢代,漢民族和北方地區的匈奴接觸,從他們那裡借來了箜篌、琵琶等等這些詞彙。
  • 日語中現代漢語借詞
    日語自古以來從漢語吸收了大量辭彙,近代(江戶後期至明治時期以來)更以漢語詞(漢字詞)為基礎,創造了大量西洋概念的新譯語,稱為「和製漢語」。和製漢語又重新輸入中國以及朝鮮、越南,深刻影響了它們的語言。這段我們上回已經詳細介紹了!
  • 怎樣翻譯漢語中的外來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怎樣翻譯漢語中的外來詞 2009-05-15 16:35 來源:譯網 作者:
  • 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借詞
    現在漢語在向日語借詞的過程中,並非全盤接納,其中也經過排斥、抵抗,但最後日語借詞仍大量湧入。例如中國近代第一譯家嚴復是持堅決的反對學日本的翻譯的。那他的翻譯版本是怎麼的呢?「economy」 日譯 「經濟」, 嚴譯 「計學」「society」日譯「社會」, 嚴譯「群」,將「社會學」譯作「群學」。
  • 人民日報:警惕英文字母詞侵蝕漢語
    近年來,英語縮略詞(字母詞)呈迅速擴張之勢。以《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的字母詞為例,第四版收錄字母詞39個,第六版猛增到239個。特別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的不該使用英語的地方,字母詞也屢見不鮮。我們中國人生產的、具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產品,流行「洋名」或漢英混合的名稱。
  • 漢典可否附字母詞?漢語在碰撞融合與糾結中發展
    8月29日,商務印書館總編室主任劉祚臣回應:國務院辦公廳的秘書局2010年曾出臺一個文件,其中規定:對於國家權威機構編寫的漢語詞典中收錄的字母詞,已有對應漢語譯名的,可以使用漢語譯名,沒有對應的則完全可以收錄。「我們是權威出版機構,沒有法律依據豈敢亂來?之所以收錄這些英文字母詞,是為了大家查找方便。」
  • 教師熱議:漢語詞典該不該收錄西文字母詞
    應該以開放的心態,積極引進和吸收其他民族有益有用的文化,在借鑑吸收中注意保持和發揚本民族的文化特質。對於字母詞也應抱著這樣的態度。」    對於漢語要吸收外語營養,豐富漢語的表達力,我們與江女士持相同看法。只是以何種方式吸收,我們與江女士的看法完全相反。我們堅持的原則是先翻譯再吸收。江女士的看法是:字母詞可以不翻譯成漢字,而是以外文字母的形態直接插入漢字漢語之中。
  • 莫讓字母詞擾亂漢語語言環境
    對此,有專家認為,英文縮寫詞應該儘量少用,但完全不用不太現實;有專家認為,維護母語是必要的,「媒體應該引導漢語的規範使用」;還有專家認為,在正式新聞報導中,可以以中文為主,雙語並行,而在日常生活中,則可以順其自然……那麼,對待漢語中的外來字母詞,尤其是科技術語字母詞,到底應採取何種態度和做法?本報邀請了幾位專家,請他們以科技術語字母詞為主,談談各自的看法與建議。
  • 使用字母詞一定危害漢語?不用動不動就扣帽子
    爭論的一方認為,「在『詞典』中把英語詞彙作為『正文』,用英文替代漢字,從現實的作用和長遠的影響來看,是漢字拉丁化百年以來對漢字最嚴重的破壞。」此方人士甚至聯名百餘人舉報新版《現漢》違法——稱其收錄239個西文字母開頭的詞語違犯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法規。
  • 從「gaokao」來聊聊英文中的音譯外來詞
    在英語中,高考怎麼說呢?在上文中我們看到高考一詞是以拼音的方式出現在英語中,從翻譯學的角度來看便是音譯的形式。「Gaokao」即為英語中的音譯外來詞。趙元任先生曾經說:「音譯是指借入語借用源語言的發音再結合自身的語言發音系統創造新詞的一種翻譯方式「。即英語借用漢語詞彙的發音然後使用漢語拼音來形成新的英語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