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爭議的其實是對漢語的「外來詞」如何界定的問題,即外來詞是否可以不經漢譯就認定為「漢語的詞」。其實,這個問題也不難解決:只要把那239個字母詞作為《附錄》從正文中移出就可以了。這樣,就既能提高詞典的適用度,同時在編纂者方面,也可避免陷入漢語詞彙系統「二元化」的泥潭
外來詞與漢語化的過程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的問世,對於我們這些搞編寫工作的人,無疑是個福音,我們首先要對編纂者們付出的辛勤勞動表示感謝。新版《現漢》在正文中收錄了239條字母詞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一些爭議。如果光從詞典使用者的方面來看,新版《現漢》這樣做是一樁大好事,它提高了詞典的適用度,便利了人們查閱字母詞的意義,動機良好,無可非議。
當然,對於這件事,如果從深層次細加考量,那100多位學人的上書言事,似乎也並非小題大做,無事生非。比如有人說「字母詞是外來的,但已經進入了我們的交際系統,它就是漢語的詞」,我認為此種說法是值得商榷的。打個比方吧,那些字母詞明明是英語家族的成員,怎麼可以因為它們在漢語家族中時常走動就可以不經漢譯直接變為漢語家族的成員呢?如果這樣做,就會把漢語的詞彙系統搞成「二元化」,也會在學術上帶來一些困難。
我們的漢語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載體,是全世界中華兒女偉大向心力的紐帶,它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很大的表達能力,其所以如此,正是因為漢語的發展是開放性的,它與時俱進,隨時吸納外來成分,舊詞語不斷代謝,新詞語不斷產生,其中很大一部分新詞就是所謂的「外來詞」,比如幹部、料理、峰會、中東、環境、媒體、電腦、手機、搖滾樂、殖民地等等,都不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而是一些外語經過漢語翻譯而逐漸成為漢語的外來詞。這就是一種「本土化」過程。外國詞語變為漢語的詞語都要經過一個漢語化的過程,那就是漢譯,這漢譯是否貼切,是否方便使用,不是一蹴即就,而是要有一個過程。在沒有貼切的譯文以前,為了方便表達,就直接使用外語原詞,它就是所謂的「字母詞」,應該說「字母詞」還是外語的詞,而不是「漢語的詞」。
這場爭論問題的焦點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英語裡頭有許多外來詞都是直接從法語、拉丁語等外國語拿過來,並沒有什麼本土化過程,為什麼漢語的外來詞就一定要經過一番漢語化改造?對這個問題,要作具體分析。
英語和法語、拉丁語等都是拼音文字,甚至它們的字母都是大同小異,因此,法語、拉丁語等詞語比較容易融入英語的詞彙體系,用不著經過詞形改造就可以編入英語詞典的正文。此外,英語之所以有一些直接源自法語等的外來詞還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比如法語在1066年「諾曼徵服」(Norman Conquest)以後曾一度成為英國上層社會的通有語言,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現代英語還存在一些源自法語的外來詞就不足為奇了。再就拉丁文來說,英國在歐洲「文藝復興」以前,特別是1517年馬丁•路德改革宗教以前,英國大部分的文教事業掌握在羅馬教廷統治下的天主教會手裡,當時大部分正式文書都是用拉丁文寫的,拉丁文曾是學校的一門必修課,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現代英語中還有一些源自拉丁語的外來詞,更是不足為奇了。
可是漢語就大大不同了,它與西歐語言屬於完全不同的語系,它的詞彙系統是方塊字,而不是拼音文字,如果那些常用的英語縮寫詞不經過漢語翻譯,那就永遠進入不了漢語詞典的正文。因為現代漢語詞典正文的詞條是按照漢語拼音字母的順序排列的,而英語縮寫詞是由英語字母構成的。漢語拼音字母僅是一種發音符號,它與英語字母完全是兩碼事,所以某些常用的字母詞,如果不經漢譯,就永遠無法進入正文中的漢語詞條序列。如果硬要把那些常用的英語縮寫詞視為另類的「漢語的詞」編入正文,當然只好分列在漢語詞條之後。這就產生了一個原則性問題:我們祖宗傳下來這套漢語詞彙系統是否除了方塊字以外還新增了一套由英語字母構成的漢語詞,哪怕你說是「特殊的詞類」?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不能含糊。我想,這也許就是那100多位學人上書言事的初衷,也許就是當前這場爭論問題的焦點。
把239個字母詞作為《附錄》如何
截至目前,大多數評論者似乎都把矛頭指向上書言事者,說他們「概念混亂」、「邏輯混亂」、「斷章取義」、「譁眾取寵」、「思想僵化」等等,無非是指責他們違反語言發展的潮流,反對使用字母詞。其實,這是絕大的誤解。
在現代漢語的使用中,從來沒有人反對使用字母詞,我敢說,那100多位上書言事者自己肯定也天天在用。他們所關切的並不是該不該使用字母詞,而是如何看待那些在現代漢語的使用中頻繁出現的字母詞,是外語詞,還是另類的漢語詞?誠如上書言事者所云,隨著中外交流的迅速發展,將會有日益眾多的字母詞為我所用,假如把它們都視為「漢語的詞」編入漢語詞典的正文,那麼若干年後,我們的漢語詞典將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不是杞人憂天,危言聳聽,而是實實在在地關心我們漢語的發展方向。如果我們能換一個思路看待這一問題,我倒還覺得那些上書言事者倒還真是值得尊敬的。
在新版《現漢》中,239條字母詞雖然作為一個獨立的部分被單列,但它仍被認為是正文的一部分。我總覺得,漢語和外語還是劃清界限為好,漢語就漢語,外語就是外語。如果劃不清這個界限,將會在學術上帶來許多困難。我還要提醒一下,現代英語雖然收錄了一些源自法語、拉丁語等的外來詞,但是英國人對於這些外來詞還是內外有別,界限分明。只要翻閱一下英語大詞典,我們就會發現,凡是外來詞的後面都有注有F.,L.,Gr.等標記,表示它們原本是法語、拉丁語、希臘語等等,由此可見,英國人自己也不認為那些外來詞是所謂「100%的英語」。還要注意一個現象:在英語的某些外來名詞中既有不規則的「外來複數詞尾」(foreign plural),還有一個規則的由加-s/-es表示的「英語複數詞尾」(English plural),這就說明,現代英語的外來詞還在經歷一個「本土化」過程。大勢既然如此,漢語的外來詞怎麼可以拿來就用,不經過漢語翻譯呢?
總之,我認為,現在爭議的問題既不是犯法或不犯法的問題,也不是詞典工作中規範主義與描寫主義的門戶之爭,而是對漢語的「外來詞」如何界定的問題,即外語詞是否可以不經漢譯就認定為「漢語的詞」。其實,這個問題也不難解決:只要把那239個字母詞作為《附錄》從正文中移出就可以了。那「附錄」可以採用「若干常用字母詞英漢對照表」之類的標題。這樣,就既能提高詞典的適用度,又能滿足廣大用戶的需求,同時在編纂者方面,也可避免陷入漢語詞彙系統「二元化」的泥潭。姑妄言之,願聆教誨。
(作者章振邦,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是我國著名英語語法學家,《新編英語語法》系列主編)
【相關新聞】
NBA等詞收入漢語詞典遭百餘名學者舉報
新《現代漢語詞典》發行 拒收剩男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