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在漫長的歷史當中,兩國的文化交流頻繁。近現代的日本文化對中國的近現代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相對遙遠的古代則恰好相反。古代中國因其文化先進而對周邊國家的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文字方面。古代朝鮮、古代越南、古代日本在很長的時間裡都和中國一樣使用著漢字。雖然現在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已經取消了漢字,但是在日語裡面依舊留存了大量的漢字,可以說沒有漢字就沒有今天的日語。
正因為日語有大量的漢字,所以日語的出現與漢字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漢字被引入日本之前,日本沒有固有的文字,這也是現在許多語言學家的共識自稱在日本沒有漢字傳入以前,有所謂的「神代文字」但據考證,這種所謂的「神代文字」不過是平安時代的發音體系
古代日本人最先看到的漢字是刻在印章銅鏡兵器等上的簡單文字到了公元4世紀,漢字體系大量傳入日本教日本人漢字的第一個人不是中國人,而是接近日本的朝鮮人據古事記記載,應神天皇時代,百濟學者王仁東渡日本進貢論語和千字文此後,日本人超越了朝鮮人,系統地向中國人學習了漢字
到了8世紀左右,發明了無視漢字本來的字義,用漢字的音和訓來標記日語的「萬葉假名」「萬葉假名」的發明,在日語中以「用」為指路在那之後,日語中漢字的精煉很到位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日語中的漢字和中國漢字的意義多少有些差異,例如「書」在日語中是「書」的意思,「新聞」鼻音「報紙」
與中國的漢文相同文字的日語
大家都知道的語言口語和書寫,書寫是古代日本的文言文,與漢語特別是文言是一樣的在大和奈良時代的古事記日本書紀風土記等早期日本文學作品中也大量使用了漢字古事記的序文幾乎都是用漢字寫的,正文部分採用了和漢折中的寫法
「天地政黨成立之後的首次發言時,高天原成為交心神天之御中主神高次御產巢日神神產次巢日神這三柱,獨坐在神的神者,逃亡也」的是日本的古事記的一段序言所知道的古事記,包含在日本第一文學作品中的日本古代神話歷史和傳說,歌謠,故事等在如此重要的文獻的序文中,使用了出乎意料的漢字來記載,漢字對新生的詞語的影響就那樣巨大
在古事記中,除了最初使用漢字以外,正文中還出現了大量的漢語諺語如星雲的雜誌/青雲的雜誌,坐收漁翁之利,反射利益,塞翁的馬/如,過錯改動畫的情況下被/古是動畫片,改一葉落天下秋知道的/會犯禁,青藍色比出藍色藍色/如果老師等雖然採用了漢合璧題號,但仍然掩蓋了對沒有漢字詞語產生影響的事實
據語言學家的區分,日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所以,在語法上日語和漢語確實有差別,謂語在日語中是目的,補語在前面,謂語在最後面但是這妨礙了日語口語和漢語口語的聯繫把現代漢語和現代漢語融合在一起例如日語當用漢字2 .古代中國的繁體字,
如:書、話、計、、馬等等;又有現代漢語的簡化字, 如: 大、小、多、少、上、下、左、右等等。
此外因為日本大規模引進漢語的時間大致在隋唐時期,當時中國的官話是河洛話,而保存河洛話最完整的則是現在的閩南語。所以在一些日語的口語當中,很多詞語的讀音跟閩南語是一模一樣,比如說「世界」、「時間」、「了解」、「先生」等等,特別是「先生」一詞在閩南語當中多數情況下專指教師先生(即老師),而在日語當中「先生」一樣特指老師。
終上所述,漢語、漢字在日語的誕生、成長過程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雖然兩種語言屬於不同的語系,但是這並不妨礙漢語、漢字對日語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