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字起源於何時,目前來說,這還是一個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
但是,如果我們往上推溯,倒是可以想見文字起源的一些合理的邏輯現象。
文字為什麼會產生?
對於一種語言來說,肯定是先有了這種語言,然後才會產生文字,這在很多國家的語言史中都可以得到驗證。
在中國有著「倉頡造字」的傳說,古人也很清楚,能造出來的是文字,而不是一種語言。這種傳說的細節也能驗證,語言是早於文字出現的。
如果我們把眼界放得大一點,看看日文和韓文是如何誕生的,就能較為完整地知道這一過程。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日文之中夾雜著很多的漢語,在國際上也有「日本漢字」一說。其實如果了解日本歷史就能知道,日文最初是只有發音、沒有文字的。
也就是說,這種語言還沒有發展到產生文字的階段。
日本雖然一直有一種說法,說日本上古時期便有文字,但至今也沒有發現到底是何種文字,聯想到日本史書上經常有的吹捧之語,此種文字應該也是子虛烏有的存在。
根據《日本書紀》記載,日本的文字是在應神天皇時期,從百濟傳入,百濟所在地為朝鮮半島。但是從百濟的史料來看,時間也有出入。日本史書一向喜歡將時間提前,兩相比對,大概是在公元4世紀末,漢字才傳入日本。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這時候的漢字在民間已經不是中國漢字的涵義了,而是變成了一種符號,滿足了日本語言中沒有文字的缺陷。
比如《萬葉集》的寫作就是如此,雖然用漢字,但其實是「和文學」。
而之後的年代裡,漢語被認為是高雅社會使用的文字,相對應的就在民間根據日本的語言創造出了日語文字,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假名文字」。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屬於日語的文字,但最初只被當做「粗鄙工具」看待。
朝鮮半島的文字和日本文字的起源過程非常相似。
朝鮮半島何時接觸到中國的文字已經不可考了,有史記載,可以確定的結論就是應該在公元4世紀之前。
有趣的是,這個地區原本的語言也是只有發音而沒有文字的,並且這種現象持續了非常長的時間。
這是因為朝鮮半島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極深,導致他們很多人都可以學得一手好漢語,書面交流都是用漢語進行。其實直到晚晴時期,朝鮮遞交給清政府的國書還是用純屬的漢語寫就。
但是漢語是一種非常成熟的語言,學習難度比較大,尤其是朝鮮半島本身也有自己的語言系統,在最初就出現了一些漢語和朝鮮符號混雜使用的記錄形式,還不能稱之為文字,術語叫做「吏讀」。
到了朝鮮王朝世宗時期,民族意識逐漸覺醒,於是就參考漢語,根據自己的語言體系創造出了最初的韓語,叫做「諺文」。
從這兩國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一種語言的文字是為什麼而產生的。
當有一種工具可以滿足語言需要的時候,比如漢語作為符號可以用來表示日語、韓語,所以並不會產生屬於本語言體系的文字。只有當本語言體系需要滿足某種功能的時候,才會誕生文字,比如日韓兩國民族意識覺醒,需要擺脫漢語對其語言的影響,所以才會創造了本國文字。
所以說,文字的起源和其與語言的關係是有直接聯繫的。
哪一類字是最先被造出來的
針對某一種語言內部來說,比如漢語,我們需要想一個問題,哪一種文字會被首先創造出來。
漢語有「六書」,分別是:
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前四種為造字法,後兩種為用字法。
那麼,前四種造字方法中,哪些字會被優先創造出來?這就關乎著文字起源的邏輯問題。
或許有人會想,那肯定是字形越簡單的字創造得越早。
這只是從創造方法來說,但是從造字邏輯上來講,越是抽象的字會被越早地創造出來。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字在無法用形象的圖畫來表述,所以只能創造一個符號來表達,這就是最初文字的起源。
即除了特徵比較鮮明的象形字之外,那些抽象含義的字也是最先被創造出來的,這就和語言本身有關了。
漢語屬於「音義文字」,更偏向於「表意系統」,不像英語等語言一樣側重於「表音」。所以文字在創造之處就會有其真正的「涵義」存在。
所以我們看《說文解字》在解讀小篆的時候,特別注重對於文字來源的解釋,對於為何要如此造字的問題尤為關注,努力在找一個合理性的解釋。
近代以來發現的甲骨文,因為其字形相對固定,在全國多個地區都有發現,所以認定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其形態也多是象形和表達某一意義的固定符號文字。
所以說,文字的起源與語言的體系是表音還是表意也有直接關係。
綜上,探討文字的起源,必須考慮其所屬的語言體系,同時也要深究該語言是否到了需要滿足某種功能的節點,由此才出現了文字的起源問題。
公元前的古人為何能有如此多優秀的思想?其實是一種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