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陸宗達《訓詁簡論》
我們今天談到「訓詁」時,往往有兩個不同的涵義:一個是包含在古代注釋和訓詁專書中的文獻語言學的總稱。它的研究範圍還不甚明確:在內部,包括後來的文字、語言、詞彙、語法、修辭等,彼此並無分工;在外部,與文獻、校勘等學也未能劃清界限。另一個則是與文字學、音韻學互相併列的以研究語義為主要內容的傳統語言文字學的一個獨立的門類。
那麼,文字、音韻、訓詁這三個門類如何分工?他們各自研究的範圍是什麼?彼此又有怎樣的聯繫呢?
文字學: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它超越了口頭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起到了「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的作用。後代要研究前代的語言,必須通過文字,文字以它的形體,記錄了音(形式)、義(內容)結合的詞。而漢字有著區別於拼音文字的自身的特點,它是音節符號。古漢語大部分是單音節詞,因此是一字一詞。一般說來,原始的漢字是根據詞義來確定字形的,所以一股人稱它為「表意文字」(關於這一點還有不同的意見,這裡不準備討論)。傳統語言學的文字之學,著重在識別漢字的字形,從字形出發來辨明音、義,研究漢字形體的發展,從而達到歸納漢字造字法則的日的,古代所謂的「六書」之學、就是文字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
音韻學:
聲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從形、音、義這三要索看,形是屬於記錄符號的因素,對於語言來說,是外在的,而音、義才是語言本身的內在因素。要想通過文字來研究語言,如果摒棄了聲音而專從字形出發,勢必會將文字記錄語言的最本質的形式拋棄,或把語言和文字混為一談,或將二者絕對割裂,以致產生望形生義的弊病,走向謬誤,因此,語音問題歷來為人們所重視。事實上,古今語言的嬗變、方言俗語的轉化、文字的通用和假借、語詞的分化……都必須涉及語音問題。傳統語言學中的音韻學,著重在研究不同時期漢語語音的體系和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漢語語音的變化。切韻、等韻、古韻之學,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訓詁學(狹義的):
語言所含的思想內容是它的核心,傳統的訓詁學著重研究詞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色彩、詞的意義系統和詞語之間分化派生的關係、詞的產生和發展變化。當語法學和修辭學還沒有獨立出來的時候,這兩個門類的內容,也是包含在訓詁學中的。
如果簡要地說,文字的研究偏重於形,音韻的研究偏重於音,而訓詁的研究則偏重於義。不過,這三個門類的研究雖有以上的分工和側重,但實際上又不能分開,必須相互聯繫和貫通。一方面,我們對古代語言文字的一切研究,都是為了通曉古書的內容,了解古人的思想,使古代文獻還其本來面貌,從而達到批判繼承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訓詁是我們研究的落腳點。另一方面,訓詁學在解釋語言的思想感情時,是不能脫離文字的基礎和語音的線索的,所以,歷代的訓詁學家都是緊密地結合文字學、音韻學來闡述訓詁。
作者簡介
陸宗達(1905~1988),訓詁學家。1928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受黃侃推薦,任上海暨南大學講師,後曾歷任北京大學預科講師、輔仁大學講師、中國大學講師、東北大學講師、民國大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編委會委員等。陸宗達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音韻研究、訓詁學、《說文解字》 研究、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等方面。其中尤以訓詁學和《說文解字》 研究為成就最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