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宗達:訓詁和文字、音韻的關係

2020-12-11 騰訊網

摘自陸宗達《訓詁簡論》

我們今天談到「訓詁」時,往往有兩個不同的涵義:一個是包含在古代注釋和訓詁專書中的文獻語言學的總稱。它的研究範圍還不甚明確:在內部,包括後來的文字、語言、詞彙、語法、修辭等,彼此並無分工;在外部,與文獻、校勘等學也未能劃清界限。另一個則是與文字學、音韻學互相併列的以研究語義為主要內容的傳統語言文字學的一個獨立的門類。

那麼,文字、音韻、訓詁這三個門類如何分工?他們各自研究的範圍是什麼?彼此又有怎樣的聯繫呢?

文字學: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它超越了口頭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起到了「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的作用。後代要研究前代的語言,必須通過文字,文字以它的形體,記錄了音(形式)、義(內容)結合的詞。而漢字有著區別於拼音文字的自身的特點,它是音節符號。古漢語大部分是單音節詞,因此是一字一詞。一般說來,原始的漢字是根據詞義來確定字形的,所以一股人稱它為「表意文字」(關於這一點還有不同的意見,這裡不準備討論)。傳統語言學的文字之學,著重在識別漢字的字形,從字形出發來辨明音、義,研究漢字形體的發展,從而達到歸納漢字造字法則的日的,古代所謂的「六書」之學、就是文字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

音韻學:

聲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從形、音、義這三要索看,形是屬於記錄符號的因素,對於語言來說,是外在的,而音、義才是語言本身的內在因素。要想通過文字來研究語言,如果摒棄了聲音而專從字形出發,勢必會將文字記錄語言的最本質的形式拋棄,或把語言和文字混為一談,或將二者絕對割裂,以致產生望形生義的弊病,走向謬誤,因此,語音問題歷來為人們所重視。事實上,古今語言的嬗變、方言俗語的轉化、文字的通用和假借、語詞的分化……都必須涉及語音問題。傳統語言學中的音韻學,著重在研究不同時期漢語語音的體系和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漢語語音的變化。切韻、等韻、古韻之學,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訓詁學(狹義的):

語言所含的思想內容是它的核心,傳統的訓詁學著重研究詞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色彩、詞的意義系統和詞語之間分化派生的關係、詞的產生和發展變化。當語法學和修辭學還沒有獨立出來的時候,這兩個門類的內容,也是包含在訓詁學中的。

如果簡要地說,文字的研究偏重於形,音韻的研究偏重於音,而訓詁的研究則偏重於義。不過,這三個門類的研究雖有以上的分工和側重,但實際上又不能分開,必須相互聯繫和貫通。一方面,我們對古代語言文字的一切研究,都是為了通曉古書的內容,了解古人的思想,使古代文獻還其本來面貌,從而達到批判繼承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訓詁是我們研究的落腳點。另一方面,訓詁學在解釋語言的思想感情時,是不能脫離文字的基礎和語音的線索的,所以,歷代的訓詁學家都是緊密地結合文字學、音韻學來闡述訓詁。

作者簡介

陸宗達(1905~1988),訓詁學家。1928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受黃侃推薦,任上海暨南大學講師,後曾歷任北京大學預科講師、輔仁大學講師、中國大學講師、東北大學講師、民國大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編委會委員等。陸宗達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音韻研究、訓詁學、《說文解字》 研究、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等方面。其中尤以訓詁學和《說文解字》 研究為成就最突出。

相關焦點

  • 「文字訓詁」是學習國學的工具
    「文字訓詁」是學習國學的入門工具,古稱「小學」,是與「大學」相對的。古者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
  • 陸宗達的訓詁學入門指導
    所以,訓詁學就是幫助人們正確理解古代文獻裡語言文字的一門學問。簡單地講,就是解釋古文。近幾年,傳統文化類節目很受歡迎,古代詩詞歌賦、古典文學作品、傳統文化知識,都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熱門談資。可是古文中很多字句的意思,卻不那麼好懂。
  • 人大國學院對新生強化文字音韻訓詁等"小學"內容
    人大國學院對新生強化文字音韻訓詁等"小學"內容 2008年10月27日 02:15 來源:京華時報 記者在論壇上了解到,人大國學院的本科教學進入第四年,學院對今年的新生強化了文字、音韻、訓詁等「小學」基礎內容,還把《文心雕龍》等典籍設為必修課。國學院第一屆本科畢業生如今已全部升入文、史、哲專業攻讀碩士。   國學院副院長袁濟喜告訴記者,國學院的本科教學計劃每年都進行調整。
  • 訓詁學泰鬥陸宗達,覺得老師黃侃「最狠」?背後原因發人深省!
    但是,在1926年的時候,還在北京大學國文系學習的陸宗達,他拜的所謂的高師,時為國學大師的黃侃,不但沒有教過他一天學問,而且,用陸宗達的原話來說就是:「你是我見過的最狠的老師」。這是為什麼呢?其背後的原因發人深省。當年,陸宗達拜名噪一時的國學大師黃侃為師,目的是為了從名師,更加深入的學習文字、聲韻、訓詁等傳統語言文字學方面的知識。
  • 陸宗達:中學語文教師要學一點訓詁學
    近日,商務印書館重新出版了陸宗達先生為普及訓詁知識而撰寫的《訓詁淺談》一書,為中學語文教師學習、了解、運用訓詁知識提供一本精要、好懂的讀物。在過去,訓詁學被看作一門神秘莫測高不可攀的學問,影響了它的普及。作者有感於此,著成此書,簡明扼要,是大家寫小書。
  • 張猛:訓詁和漢語體系的關係
    既關注借鑑來的理論對漢語言事實的解釋力,即諸語言間的共性問題;又直面理論與漢語言事實間的矛盾,努力探索和解決漢語的個性問題。不沾沾自喜於理論所能解釋的部分,常孜孜以求於理論未能解決的問題。[5]關於漢語的詞類劃分、賓語性質、句法分析方法等,都曾有過公開的大討論。   這個時期在漢語語法方面做出過系統性貢獻並影響至今的學者,無不淹通古今,又或學貫中西、兼修文理,而悉皆能通文字音韻訓詁。
  • 什麼是訓詁
    解放前的舊大學開設訓詁學課,有的單是訓詁二字就講上幾個月的時間,難免「粵若稽古三萬言」之病。這種做法,我們認為是不可取的。我們是講訓詁學,而非訓詁學史,從訓詁學的角度而言,不妨採取截斷眾流的辦法,即是從繳繞紛雜的舊說中,揀取最切要最易為讀者所接受的一種說法,加以交代即可。那麼,哪一種說法是最切要最易為讀者所接受的呢?這個,也許大家的看法並不一致。
  • 《音韻學要略》緒論
    文字用來記錄語言中的詞,詞的產生遠遠早於記錄它的字形,詞是音與義的結合體,則文字首先是語音的載體,不弄清語音和文字的關係,也就很難去推求字義。邢昺《論語註疏•述而》引鄭玄語:「讀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後義全。」顧炎武在《答李子德書》中說:「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段玉裁在《寄戴東原先生書》中說:「音韻明而六書明,六書明而古經傳無不可通。」
  • 初學音韻學有感
    經過老師解釋,才明白「絕」之含義:許多古人研究音韻學直至白髮蒼蒼都無法得其真諦,小說《鏡花緣》裡也描寫到唐敖和多九公出盡洋相、費盡周折,才叩開音韻學大門的故事,可見音韻學這門學科的難度之大。雖有「絕學」之稱,卻絲毫沒有打擊我對音韻學嚮往的熱情,反倒激發了我對這門學科更大的好奇心:它究竟「絕」在哪?
  • 東中文彥:葉光球——文字、音韻、訓詁學研究大家
    東中文彥:葉光球——文字、音韻、訓詁學研究大家1924年春吳梅組織成立「潛社」,「潛」取「潛心學術」之意,寄含了古典文人的創作心境和交遊生活方式。「潛社」是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師生的人文活動學社,「潛社」每一月或兩月一聚,在遊玩飲酒中填詞譜曲,後又發展到印行刊物《潛社詞刊》。葉光俅與其他同學也共同參與其中。民國16年(1927)國立中央大學(後改為東南大學)文科畢業。
  • 國學基本功:什麼是訓詁?
    真正的主流是經學,二者之間的區別我們另外討論,本篇專門談談經學的基本功夫:訓詁。「訓」就是「釋」的意思,《字彙》:「訓,釋也。如某字釋作某義,順其義以訓之。」用通俗的話來解釋某個字的意思。「詁」的意思是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古語。《說文》:「詁,訓故言也。」訓詁學是專門研究古代語言文字意義的學問,簡而言之說訓詁學的目的是用來解釋,古時候某個字,它是什麼意思?
  • 《中華大典·語言文字典·音韻分典》出版發行
    新華網武漢11月17日電(記者高敬俞儉)由武漢大學文學院古籍研究所獨立編纂的《中華大典·語言文字典·音韻分典》,近日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據了解,《中華大典》是「中國古代典籍的百科全書」,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集成,是經國務院批准,由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領導和組織實施的國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出版工程。
  • 「辨音韻,讀詩詞」
    2018年1月18日,棗莊市詩詞聯賦家協會在薛城區舜耕中學舉辦「辨音韻,讀詩詞」主題公益講座,協會副主席秦奮應邀出席授課,來自舜耕中學的30多位老師及詩詞愛好者聆聽了講座。  《尚書·虞書》曰:「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
  • 光明日報語言文字版:歷代訓詁學簡介
    這一時期訓詁工作的主要特點:一是訓詁範圍的擴大,古書注釋由注經擴展到對史、子、集部的注釋。二是新的注釋體例——義疏體的出現,王寧稱之為再度注釋,義疏體間接開啟了清代的考據之學。三是集注、集解的出現和文字、音韻類的著作分立,標誌著訓詁纂集工作的分化。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和玄應、慧琳的《一切經音義》值得重視。四是重視少數民族語言和外國語言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