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國學院對新生強化文字音韻訓詁等"小學"內容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人大國學院對新生強化文字音韻訓詁等"小學"內容


2008年10月27日 02:15 來源:京華時報

發表評論

  昨天,人大國學院舉辦「國學教育論壇」。記者在論壇上了解到,人大國學院的本科教學進入第四年,學院對今年的新生強化了文字、音韻、訓詁等「小學」基礎內容,還把《文心雕龍》等典籍設為必修課。國學院第一屆本科畢業生如今已全部升入文、史、哲專業攻讀碩士。

  國學院副院長袁濟喜告訴記者,國學院的本科教學計劃每年都進行調整。今年2008級新生入學後,課程上強化了國學基礎:原來與其他學科一起教授的音韻學現在開始單獨設立課程;文字學、目錄學、訓詁學等小學內容大幅增加了課時。

  昨天,紀寶成校長再次呼籲國家有關部門儘快設立國學學位。他認為國學學位的建設是國學發展的保障。另外,他還指出,目前國學一線教師在貫通文史哲等方面尚存不足,無法和前輩國學家媲美,所以應該加強國學師資培訓。(記者周逸梅)

編輯:唐偉傑】

相關焦點

  • 陸宗達:訓詁和文字、音韻的關係
    摘自陸宗達《訓詁簡論》 我們今天談到「訓詁」時,往往有兩個不同的涵義:一個是包含在古代注釋和訓詁專書中的文獻語言學的總稱。它的研究範圍還不甚明確:在內部,包括後來的文字、語言、詞彙、語法、修辭等,彼此並無分工;在外部,與文獻、校勘等學也未能劃清界限。
  • 「文字訓詁」是學習國學的工具
    「文字訓詁」是學習國學的入門工具,古稱「小學」,是與「大學」相對的。古者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
  • 《音韻學要略》緒論
    《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所謂「六書」,起初不過是通過分析字形構造來教蒙童識字的實用型文字教授方法,因是教「小學生」的,故漢人把文字學稱為「小學」。隨著時代的變遷,古代漢字的意義後人越來越難理解,「小學」就逐漸變得深奧起來,為了考求字義,給古書中的文字作註解的訓詁之學就應運而生,小學就有了訓詁學的內容。
  • 音韻是古時"小學"的"絕學" 穿越唐朝語言是障礙
    缺乏系統的學院訓練,僅僅依靠搜尋引擎,還原歷史更像是盲人摸象,這在此書的第一章表現得格外明顯。作者無疑是聰明的,開宗明義就點出了穿越先過語言關。《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和《敦煌變文選注》兩本參考文獻,也顯示了探尋口語的路徑的正確性,唐人不是像韓愈、柳宗元那麼之乎者也地說話的,只有傳諸後世的千古文章才那麼寫。
  • 「訓詁」與「小學」: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啟蒙教育,有何特色?
    」,隨著小學的不斷發展「訓詁」學作為當時的文字學說之一也被納入到了「小學」教育之中,但即使他們之間互相包括,但從本質上它們二者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區別,而今天我們就要來說一說它們分別都有何特色。而這也就形成了我國最早的兒童教育啟蒙機構——「小學。」別看著名字一樣,這個「小學」可和我們現在的小學有著很大的區別,首先在教育的知識深度上就達不到我們現在小學在學習內容上的深度。
  • 「訓詁」與「小學」: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啟蒙教育,有何特色?
    漢朝時期,我國教育啟蒙機構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被人們稱之為「小學」,隨著小學的不斷發展「訓詁」學作為當時的文字學說之一也被納入到了「小學」教育之中,但即使他們之間互相包括,但從本質上它們二者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區別,而今天我們就要來說一說它們分別都有何特色
  • 初學音韻學有感
    當初選課,看到「音韻」二字,直覺它該是講從古至今漢語語音的變化,學習後才發覺它遠非只是介紹語音變化如此簡單。第一節課,聽老師說,音韻學是「絕學」,不禁莞爾一笑。若是絕學,如何存留至今?老師又要教何予我們?
  • 國學基本功:什麼是訓詁?
    真正的主流是經學,二者之間的區別我們另外討論,本篇專門談談經學的基本功夫:訓詁。「訓」就是「釋」的意思,《字彙》:「訓,釋也。如某字釋作某義,順其義以訓之。」用通俗的話來解釋某個字的意思。「詁」的意思是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古語。《說文》:「詁,訓故言也。」訓詁學是專門研究古代語言文字意義的學問,簡而言之說訓詁學的目的是用來解釋,古時候某個字,它是什麼意思?
  • 東中文彥:葉光球——文字、音韻、訓詁學研究大家
    東中文彥:葉光球——文字、音韻、訓詁學研究大家國學功底深厚,對文字、音韻、訓詁之學頗有研究,有「金華地區活字典」之譽。民國25年出版《聲韻學大綱》。此書1936年初版,是一部綱領性的著作,也很注重對語音學知識的介紹。共有四章:韻學概要、聲學概要、反切、等韻學概要。雖然結構上還是傳統的部門,但作者將韻、聲作歷史的縱的介紹,而不像其他著作總是作斷面的介紹。作者所涉及的材料也較豐富,注意對近代、現代語言材料的介紹。
  • 光明日報語言文字版:歷代訓詁學簡介
    原標題:歷代訓詁學簡介  作者:李豔紅(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先秦兩漢:訓詁的產生和興盛期  訓詁萌芽於先秦,但真正以解釋文獻語言為目的而系統進行的訓詁工作是從漢代開始的。
  • 《中華大典·語言文字典·音韻分典》出版發行
    新華網武漢11月17日電(記者高敬俞儉)由武漢大學文學院古籍研究所獨立編纂的《中華大典·語言文字典·音韻分典》,近日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據了解,《中華大典》是「中國古代典籍的百科全書」,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集成,是經國務院批准,由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領導和組織實施的國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出版工程。
  • 「辨音韻,讀詩詞」
    2018年1月18日,棗莊市詩詞聯賦家協會在薛城區舜耕中學舉辦「辨音韻,讀詩詞」主題公益講座,協會副主席秦奮應邀出席授課,來自舜耕中學的30多位老師及詩詞愛好者聆聽了講座。  《尚書·虞書》曰:「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
  • 什麼是訓詁
    解放前的舊大學開設訓詁學課,有的單是訓詁二字就講上幾個月的時間,難免「粵若稽古三萬言」之病。這種做法,我們認為是不可取的。我們是講訓詁學,而非訓詁學史,從訓詁學的角度而言,不妨採取截斷眾流的辦法,即是從繳繞紛雜的舊說中,揀取最切要最易為讀者所接受的一種說法,加以交代即可。那麼,哪一種說法是最切要最易為讀者所接受的呢?這個,也許大家的看法並不一致。
  • 從文字訓詁的角度考辨春節起源與年獸傳說
    從文字訓詁的角度出發,並結合民俗學的原型,對「年」獸傳說做出分析考辨,可以發現,「年」獸傳說是一種保存了某些原始素材,但卻是後來追加的起源解說。 關鍵詞: 文字訓詁; 春節起源; 年獸傳說         自古以來,春節就是中國人一年當中最大的一個節日。
  • 簡明音韻學(一)
    現在,我在公眾平臺上重開此課,從聽眾實際出發,再作刪削修訂,略去煩難,易名為《簡明音韻學》。在我看來,國學應當是中國學術文化最核心最根本的學問,如儒釋道的基本經典,經史子集各部所記載的內容即為國學。章太炎寫有一本《國學概論》,也只說到國學的一部分。在我看來搞國學最繞不開的就是「小學」。所以這裡先說「小學」。《大戴禮記。保傅篇》:「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說文敘》:「《周禮》八歲入小學。」
  • 漢語音韻十五轍
    編輯:王娟  定價:48.00元  ISBN 978-7-5194-4118-0  發行電話:010-67078994  內容介紹  《漢語音韻十五轍》一是對「十三轍」的三個轍名進行了更改。  將「一七」轍更名為「預期」轍,是因為該轍不僅包括一yi,還涵蓋淤yu。將「中東」轍更名為「正東」轍,是因為該轍不僅包括ong,還涵蓋了eng。將「婆娑」轍更名為「鵝喔」轍,是因為該轍不僅包括喔o,還涵蓋了鵝e。  二是「十三轍」缺少兒化音的內容。
  • 張猛:訓詁和漢語體系的關係
    這個時期在漢語語法方面做出過系統性貢獻並影響至今的學者,無不淹通古今,又或學貫中西、兼修文理,而悉皆能通文字音韻訓詁。如楊樹達、黎錦熙、趙元任、王力、魏建功、呂叔湘、丁聲樹、陸宗達等。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漢語語言學研究領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一方面,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新的語言學理論相繼被引進並被應用來解決漢語的一些問題。
  • 明古今之變,究教育之道——談古代私塾的蒙學、識字、常識與訓詁教育(文字+視頻)
    從最高明的經典讀起,而不是從蒙學讀起;在教學的過程中,以讀經為中心,堅持老實大量,這才是讀經教育培養人才之正途。清代陳芳生在《訓蒙條例》中說:「儒者不為農工商賈,惟出仕與訓蒙而已。」(《蒙學要義》,第172頁。)在古代,一個讀書人,出路只有這兩條。其中出仕大約包括兩類:以為政為主和以學問為主。在古代的中國,經學是學問之主幹,強調「訓詁」是經學之傳統。一個讀書人,要想有所成就最起碼要略通經學。特別是宋代以來,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就是四書五經。
  • 思想的觸角,訓詁的方法
    編者按語訓詁小學,放在當下,更是名副其實的「小」學。
  • 連載②丨孫玉文:談傳統小學中形音義互求的方法——讀《說文解字注》札記之一
    這裡從正反兩方面談到溝通文字、音韻、訓詁的重要性:只鑽研《爾雅》之類的訓詁學,不跟《說文》結合,就會「泛濫無厓涘」,不能明白訓詁的所以然;只鑽研《說文解字》,不跟訓詁學結合,忽視假借,那麼對《說文解字》的理解就會跟經傳的解釋「鉏鋙不合」。必須將文字、音韻、訓詁密切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