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基本功:什麼是訓詁?

2020-12-16 哲學社

秦漢時期,統治者先後設立了經學博士,他們的職責是專門研究傳世經典著作,並傳承給後學。由是開闢了一門新的學問,在傳統國學中佔了絕對比重,這便是經學。經學並不能等同於儒學,所以說儒學是傳統文化的主流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真正的主流是經學,二者之間的區別我們另外討論,本篇專門談談經學的基本功夫:訓詁。

「訓」就是「釋」的意思,《字彙》:「訓,釋也。如某字釋作某義,順其義以訓之。」用通俗的話來解釋某個字的意思。「詁」的意思是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古語。《說文》:「詁,訓故言也。」訓詁學是專門研究古代語言文字意義的學問,簡而言之說訓詁學的目的是用來解釋,古時候某個字,它是什麼意思?

其實在秦漢時期,訓詁的稱謂便是」訓故「,為了解釋古書而去訓釋古籍中的古字古詞。因為文化的發展和流變,戰國時期的讀書人已經不能識別西周時期的古籀文了,春秋戰國列國紛爭不僅僅是在戰場上打來打去,還在經濟、文化等領域較勁。所以當時篆文也是各寫各的,我們從今天出土的戰國竹簡也能看出端倪來,同一個字有好幾種寫法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邊導致了後人讀古書,很多字不認識的情況發生,直到秦朝李斯用小篆規範漢字的字形,漢代又以隸書統一了全國漢字。

漢代的訓故僅限於解釋古文古字,並沒有形成系統的學理和技術方法。名稱也是各叫各的,並沒有達成共識。有人叫「訓故」,有人單稱「訓」,有人單稱「故」,有人稱之「解故」,有人稱之「訓纂」,雖然名字不同,但是內容所指代的內容是幾乎完全一樣的。這可以看作是訓詁學的萌芽時期。

單從「解釋古文古字」這個角度來說,兩漢期間的傳、說、微、章句四大類著作,都屬於「訓故」的功夫。「傳」又有正傳、雜傳、傳記、記、雜記等分類,「說」有略說、說義、故等分類,「微」主要是針對《春秋經》,取自「微言大義」,闡發道理。「章句」是後世所言「注「的一種,取自「剖章析句」,分析古文的章節和句讀。這些著作無一例外的都是以漢代經學家的視角來解讀先秦典籍,只是所表達的文體形式不同罷了。比如《老子鄰氏經傳》《老子傅氏經說》等。

我們今天所有能見到的傳統經典,都是經過校勘、訓故、考據過才發表出來的。古傳文獻一是文字的脫衍訛誤,二是古字生僻,三是源流不清。我們之所以知道《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的,這是前輩學者的考據之功;之所以能夠通讀全文,這是前輩學者校勘文獻之功;之所以能知古字今義,這是前輩學者的訓故之功。故此三者,為傳統經學的三個基本功夫。即便是今人讀經,輕傳統治學功夫,純以哲學角度進行道理上的分析,其根基也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的。

訓詁作為一門學問,包括三個方面:一、訓詁的定義、源流、要義及治學方法;二、古文獻中歷代文字演變軌跡考究;三、當代方言的流變,以音韻為主。簡單的說就是,首先要定義訓詁的的內容及含義,並總結出訓詁的方法;其次要弄明白文字的來龍去脈,以前怎麼寫?後來經過哪些變革?具體含義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要深入經典,在書山文海中探尋。最後是同一個文在當下不同地域的讀音讀法。一番功夫下來,不僅能知道這個字以前怎麼寫,後來怎麼讀,具體不同語句中表達的意思有什麼不同。訓詁學原本是為了解釋古書籍而存在的「文字學」,後來發展成一門專業的學科。

前人將訓詁學比喻成翻譯學,大體上是沒區別的,只是翻譯對象不一樣。前者是解決時間上的隔閡,後者是疏通地域上的隔閡。因為時間、空間上的問題,導致今人和古人不能之間對話,直接溝通,所以需要跨時間、跨地域的翻譯一下,使得古字古詞能被今人所理解。

漫談國學:傳統學問的入門功夫

漫談國學:國學是如何分門別類的?

漫談國學:國學還有哪些稱謂?

如需轉載文章請註明出自【國學新思潮】,插圖源於百度搜索!

相關焦點

  • 國學基本功:為什麼要訓詁?
    訓詁是解釋古字古言的治學功夫,在後來發展成專門的學科。其根本由來於古人和今人直接的隔閡,俗話說十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著說的是地域上的差異性,不同的地方因其語調音韻不同,同一個字便存在很多種讀法。從古到今,字形字體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最早的文字來源於畫圖,看圖識字,像什麼便是什麼,但是隨著發展,象形文字並不足以滿足溝通需要,有發明了許多偏旁組合字,有會意、有形聲,而且在實際書寫中存在因人而異的問題。如果歷史是不發展的,古今文字是不變化的,自然是不需要訓詁的,古文古字是不需要解釋便能讀懂的。
  • 「文字訓詁」是學習國學的工具
    「文字訓詁」是學習國學的入門工具,古稱「小學」,是與「大學」相對的。古者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
  • 什麼是訓詁
    解放前的舊大學開設訓詁學課,有的單是訓詁二字就講上幾個月的時間,難免「粵若稽古三萬言」之病。這種做法,我們認為是不可取的。我們是講訓詁學,而非訓詁學史,從訓詁學的角度而言,不妨採取截斷眾流的辦法,即是從繳繞紛雜的舊說中,揀取最切要最易為讀者所接受的一種說法,加以交代即可。那麼,哪一種說法是最切要最易為讀者所接受的呢?這個,也許大家的看法並不一致。
  • 為什麼要讓孩子從小學國學?大語文時代,國學知識是孩子的基本功
    其實,不難發現很多國學知識很豐富的人大多都是從小就接受國學啟蒙,比如《詩詞大會》冠軍武亦姝、「小神童」王恆屹等人。大語文時代,國學知識是孩子的基本功自從2017年語文教材改版之後,「大語文」這個詞越來越火,其實所謂的「大語文」就是通過閱讀將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內容融會貫通。
  • 人大國學院對新生強化文字音韻訓詁等"小學"內容
    人大國學院對新生強化文字音韻訓詁等"小學"內容 2008年10月27日 02:15 來源:京華時報 發表評論   昨天,人大國學院舉辦「國學教育論壇
  • 秦漢胡同國學簡介
    同時,秦漢胡同國學積極布局在線業務,除在主流內容平臺擁有數千萬級的閱讀量之外,已完成線上線下統一排課銷課和用戶價值倍增交付。秦漢胡同率先倡導國學教育為通識教育,並研發了《文博系列》《學聯繫列》《文博寫作》《詩文寫作》等胡小同精品鑑賞與寫作課程,受到學員和社會各界的熱烈讚賞。2020年,秦漢胡同國學啟動開放業務,持續夯實超一線、一線城市直營店以外,在下沉市場謹慎開展加盟與合營業務。
  • 「訓詁」與「小學」: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啟蒙教育,有何特色?
    要從孩童抓起,於是乎民間的「小學」學堂開始大規模的對孩子的思想品德進行教育,雖然聽起來有點像洗腦,但實際上卻是教這些孩子在為人處事上的一些道理,讓他們從小就培養出一種對人對己的敬意,相對於漢朝時期的「小學」而言可以說是一次全面的升級,宋朝之後的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沿用了這樣的教育形式,也沒再有過什麼過多的變化了
  • 「訓詁」與「小學」: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啟蒙教育,有何特色?
    小學」學堂開始大規模的對孩子的思想品德進行教育,雖然聽起來有點像洗腦,但實際上卻是教這些孩子在為人處事上的一些道理,讓他們從小就培養出一種對人對己的敬意,相對於漢朝時期的「小學」而言可以說是一次全面的升級,宋朝之後的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沿用了這樣的教育形式,也沒再有過什麼過多的變化了
  • 黃金貴:初談名物訓詁
    名物訓詁不是簡單的一般訓詁加上名物,而是與一般訓詁有異有同,自有章法。缺少章法,容易畫虎成犬,真會成「贅物」、「尤物」。在我看來,名物訓詁的章法有四:其一,析文理、事理,查核名物點。訓詁對象一般是出現在某一文獻中的疑難詞或語。但初見對象並不知是名物義還是一般義,於是也不知當作一般訓詁還是名物訓詁。
  • 國學之學(1)弄明白什麼是國學
    導讀:國學泛指、如何分類、國學的體系結構、國學如何分類、國學名家、近代國學分科、國學誤區國學泛指什麼是國學呢?簡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學術體系就叫國學,包羅治國理政、倫理生活、修身養性、觀天堪地等。論語是國學,琴棋書畫也是國學,醫學、星象、術數都是國學。
  • 詩有達詁——從句法看詩詞名篇的訓詁
    徐晉如老師分享了「詩有達詁——從句法看詩詞名篇的訓詁」為主題的演講,結合自己求學、創作及學術研究的經歷,對古典詩歌的理解提出了獨具匠心的看法。他認為,當今我們所讀到的舊體詩詞存在著版本差異,善於讀詩的人,可以憑藉豐富的知識和獨特的語感進行判斷,從而確定舊體詩歌的內涵。他從多個角度對詩詞訓詁進行了深入的闡釋。
  • 葉平:《墨經》正文訓詁的問題式變革
    訓詁類型裡,推因與直訓中的互訓是典型的同義詞近義詞訓詁,義界也部分採用同義詞近義詞訓詁,只有直訓中的單訓完全不屬於此類,黃金貴認為,同義訓詁是傳統訓詁的本色:「傳統訓詁之起,就是通過種種的同義關係,來訓釋疑難之名」[5]。可以說,先秦訓詁的主要類型就是同義詞近義詞訓詁。
  • 思想的觸角,訓詁的方法
    《訓詁方法論》方法科學,創見迭出,可謂「新訓詁學」,施之教學,為北大學子激賞。謹以作者文採斐然的引言《思想的觸角》,與同道佳作共賞。思想的觸角文 / 徐剛在金錢與權勢的經緯以學術之名編織的塵網中苟延殘喘的日子裡,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我會對古代世界發生興趣,願意去研究它,去探索那些遙遠年代的人們究竟在做些什麼,想些什麼?是因為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還是因為自己總想逃避現實?一個頗能令人感到高尚的理由是,如果我們能了解過去,就可能在未來做得更好。
  • 陸宗達:訓詁和文字、音韻的關係
    摘自陸宗達《訓詁簡論》 我們今天談到「訓詁」時,往往有兩個不同的涵義:一個是包含在古代注釋和訓詁專書中的文獻語言學的總稱。它的研究範圍還不甚明確:在內部,包括後來的文字、語言、詞彙、語法、修辭等,彼此並無分工;在外部,與文獻、校勘等學也未能劃清界限。
  • 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新秀獎名單(附頒獎詞)
    11月28日,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數百位學術大家、文化名流以及政經、傳媒、公益等領域精英人士共聚一堂,與全球網友一同見證這一頂級文化盛典。百歲翻譯泰鬥許淵衝、著名作家馮驥才等致力於中華文化傳承的傑出人士,中華文化促進會、中國文化書院等機構,電視劇《清平樂》、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戴老師魔性詩詞課》、凱叔講故事·國學系列音頻等項目獲得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24部學術著作獲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本屆國學大典增設的國學新秀獎則由10位優秀青年學者共享殊榮。
  • 張猛:訓詁和漢語體系的關係
    第二,欲明漢語詞法,有賴訓詁和訓詁學。訓詁學立足於漢語靜態系統,訓詁則立足於漢語動態系統。儘管兩千多年來,訓詁和訓詁學的研究對漢語做了相當全面而精細獨到的描寫,但漢語的發展變化不會終止,所以訓詁和訓詁學的工作永無止境。
  • 國學經典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一、國學經典與教育國學經典與傳統文化有著內在的一致性。我認為傳統文化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國學經典。中國古代以部數的形式表現出的內容就是經典,這種學術形式就是國學。二是文化常識。(一)從社會、政治方面看待國學經典與教育問題現在人們常說「世界在一體化」——用全球文化一體化打破軍事武力,文化統一地球和諧,用地方文化繁榮經濟。世界一體化的內容並不在於使各種文化變得同質。而是在於各個民族的多樣化。所以說,中國夢離不開中國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
  • 民國以來十大國學大師排行榜
    而國粹派學者則趁機力倡「國學」。1904年,鄧實在上海的《政藝通報》發表《國學保存論》,論述了保存「國學」的重要性。次年,鄧實、黃節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國學保存會」,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發行《政藝通報》、《國粹學報》,標誌著「國學」在國內的立足。就國內而言,早在上個世紀初期,章太炎先生就創辦了「國學講習所」,是近代國學研究機構的開端。
  • 訓詁學泰鬥陸宗達,覺得老師黃侃「最狠」?背後原因發人深省!
    但是,在1926年的時候,還在北京大學國文系學習的陸宗達,他拜的所謂的高師,時為國學大師的黃侃,不但沒有教過他一天學問,而且,用陸宗達的原話來說就是:「你是我見過的最狠的老師」。這是為什麼呢?其背後的原因發人深省。當年,陸宗達拜名噪一時的國學大師黃侃為師,目的是為了從名師,更加深入的學習文字、聲韻、訓詁等傳統語言文字學方面的知識。
  • 如何成為一名野生國學大師?
    問了問,才知道此君為江湖傳言中的「國學大師」,走穴串門,為各式各樣的企業講經布道,一堂課就得好幾萬。即便如此,據說,邀約還是踏破了他家的門檻。我很有興趣,因此不自量地湊上去問道,您是國學大師?那您主要研究哪個方向?經學還是小學?音韻還是訓詁?大師面上露出疑惑之色,在酒精的催動下,隨即又變成了豬肝紅,支支吾吾說不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