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統治者先後設立了經學博士,他們的職責是專門研究傳世經典著作,並傳承給後學。由是開闢了一門新的學問,在傳統國學中佔了絕對比重,這便是經學。經學並不能等同於儒學,所以說儒學是傳統文化的主流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真正的主流是經學,二者之間的區別我們另外討論,本篇專門談談經學的基本功夫:訓詁。
「訓」就是「釋」的意思,《字彙》:「訓,釋也。如某字釋作某義,順其義以訓之。」用通俗的話來解釋某個字的意思。「詁」的意思是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古語。《說文》:「詁,訓故言也。」訓詁學是專門研究古代語言文字意義的學問,簡而言之說訓詁學的目的是用來解釋,古時候某個字,它是什麼意思?
其實在秦漢時期,訓詁的稱謂便是」訓故「,為了解釋古書而去訓釋古籍中的古字古詞。因為文化的發展和流變,戰國時期的讀書人已經不能識別西周時期的古籀文了,春秋戰國列國紛爭不僅僅是在戰場上打來打去,還在經濟、文化等領域較勁。所以當時篆文也是各寫各的,我們從今天出土的戰國竹簡也能看出端倪來,同一個字有好幾種寫法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邊導致了後人讀古書,很多字不認識的情況發生,直到秦朝李斯用小篆規範漢字的字形,漢代又以隸書統一了全國漢字。
漢代的訓故僅限於解釋古文古字,並沒有形成系統的學理和技術方法。名稱也是各叫各的,並沒有達成共識。有人叫「訓故」,有人單稱「訓」,有人單稱「故」,有人稱之「解故」,有人稱之「訓纂」,雖然名字不同,但是內容所指代的內容是幾乎完全一樣的。這可以看作是訓詁學的萌芽時期。
單從「解釋古文古字」這個角度來說,兩漢期間的傳、說、微、章句四大類著作,都屬於「訓故」的功夫。「傳」又有正傳、雜傳、傳記、記、雜記等分類,「說」有略說、說義、故等分類,「微」主要是針對《春秋經》,取自「微言大義」,闡發道理。「章句」是後世所言「注「的一種,取自「剖章析句」,分析古文的章節和句讀。這些著作無一例外的都是以漢代經學家的視角來解讀先秦典籍,只是所表達的文體形式不同罷了。比如《老子鄰氏經傳》《老子傅氏經說》等。
我們今天所有能見到的傳統經典,都是經過校勘、訓故、考據過才發表出來的。古傳文獻一是文字的脫衍訛誤,二是古字生僻,三是源流不清。我們之所以知道《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的,這是前輩學者的考據之功;之所以能夠通讀全文,這是前輩學者校勘文獻之功;之所以能知古字今義,這是前輩學者的訓故之功。故此三者,為傳統經學的三個基本功夫。即便是今人讀經,輕傳統治學功夫,純以哲學角度進行道理上的分析,其根基也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的。
訓詁作為一門學問,包括三個方面:一、訓詁的定義、源流、要義及治學方法;二、古文獻中歷代文字演變軌跡考究;三、當代方言的流變,以音韻為主。簡單的說就是,首先要定義訓詁的的內容及含義,並總結出訓詁的方法;其次要弄明白文字的來龍去脈,以前怎麼寫?後來經過哪些變革?具體含義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要深入經典,在書山文海中探尋。最後是同一個文在當下不同地域的讀音讀法。一番功夫下來,不僅能知道這個字以前怎麼寫,後來怎麼讀,具體不同語句中表達的意思有什麼不同。訓詁學原本是為了解釋古書籍而存在的「文字學」,後來發展成一門專業的學科。
前人將訓詁學比喻成翻譯學,大體上是沒區別的,只是翻譯對象不一樣。前者是解決時間上的隔閡,後者是疏通地域上的隔閡。因為時間、空間上的問題,導致今人和古人不能之間對話,直接溝通,所以需要跨時間、跨地域的翻譯一下,使得古字古詞能被今人所理解。
漫談國學:傳統學問的入門功夫
漫談國學:國學是如何分門別類的?
漫談國學:國學還有哪些稱謂?
如需轉載文章請註明出自【國學新思潮】,插圖源於百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