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訓詁

2021-02-08 古文字強刊

學習和研究訓詁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是:什麼是訓詁?從訓詁學史的角度而言,要想對訓詁二字作出恰當的解釋,恐怕得花費很多的筆墨,因為前人對訓詁這個術語理解和據以做出的解釋,並不完全一致。要想梳理舊說,折衷己意,確實非三言兩語所能了結。解放前的舊大學開設訓詁學課,有的單是訓詁二字就講上幾個月的時間,難免「粵若稽古三萬言」之病。這種做法,我們認為是不可取的。我們是講訓詁學,而非訓詁學史,從訓詁學的角度而言,不妨採取截斷眾流的辦法,即是從繳繞紛雜的舊說中,揀取最切要最易為讀者所接受的一種說法,加以交代即可。那麼,哪一種說法是最切要最易為讀者所接受的呢?這個,也許大家的看法並不一致。筆者認為,《說文解字》一書對訓詁二字的說解以及清代學者段玉裁對《說文》訓詁二字的註解,應該說是比較明白剴切而又能當理愜意的,我們不妨把這一說法加以介紹,相信讀者對訓詁這個術語自會有一個概略的了解。《說文》言部:「訓,說教也。從言,川聲。」段玉裁注云:「說教者,說釋而教之,必順其理。引伸之凡順皆曰訓。」(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說文解字注》頁91)又《說文》言部:「詁,訓故言也。從言,古聲。」段氏注云:「故言者,舊言也,十口所識前言也。訓者,說教也。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訓故者,順釋其故言也。」(同上書頁92)按照這樣的解釋,我們對訓詁這一術語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訓就是解釋疏通,詁(故)就是古代的語言,訓詁就是解釋疏通古代的語言。換言之,將古代的話加以解釋,使之明白可曉,謂之訓詁。今人齊佩瑢在《訓詁學概論》中說:「故為故舊,古字古言的古音古義謂之故,順釋疏解之便謂之訓故。」(中華書局重印本《訓詁學概論》頁6)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陸宗達先生把訓詁學叫做文獻語言學,也是頗能得訓詁二字之精髓的。 再從語源學的角度來看,我們這樣解釋訓詁也是有根據的。《說文》:「訓,說教也。從〗言,川聲。」《爾雅·釋詁》:「訓,道也。」道通導,導者疏導也。《廣雅》:「訓,順也。」《詩·大雅·抑》「四方其訓之」,《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引作順。《說文》:「馴,馬順也。從 馬,川聲。」按:訓、順、馴三字都從川聲,蓋即川字之孳乳分化。貫穿通流者謂之川(《說文》十一下:「川,貫穿通流水也。」),川不流則成災,故災字古寫從一阻川(《說文》:「    ,害也,從一  川。」)。訓、順、馴三字均從川得聲,因此都有疏通、順從的意思。《說文》:「詁,訓故言也。從言,古聲。」又:「古,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按:故、詁二字都是古字的孳乳分化,詁是言之古,所以加言旁以別於一般的古。這樣,訓有順釋之意,詁有古言之意,所以,從語源學的角度來看,訓詁也正是順釋古代語言的意思。
 懂得了什麼是訓詁,則訓詁學的意思也就可以思過半了。訓詁學不過是在訓詁二字之後加了一個「學」字而已。質言之,訓詁只是感性的,個別分析的,訓詁學則提高為理性的,綜合整理的,它能使許多零碎的訓詁知識帶上條理性和系統性。正如近人黃侃所說:「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是也。」(《文字聲音韻訓詁筆記》頁181)今人齊佩瑢也說:「研究前人的註疏,歷代的訓詁,分析歸納,明其源流,辨其指歸,闡其樞要,述其方法,演為統系而條理之。更進而溫故知新,評其優劣,根據我國語文的特質提出研究古語的新方法,新途徑,這便是訓詁學。」(《訓詁學概論》頁11)黃、齊兩位先生的話,雖然還沒有把訓詁學這門學科所應包涵的全部內容概括無餘,但原則的問題都談到了,特別是他們都提到了訓詁學要有系統性,這是很要緊的,因為這正是訓詁學之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關鍵所在。不過,站在今天的高度,我們認為單是一個系統性還不夠,前人在訓詁學方面已經寫了不少的書,只要我們將前人的成果加以抄撮編排,也就庶幾可以做到系統性了,但是這樣的做法能否適應今天讀者的需要、為今天的讀者所歡迎呢?不見得。所以,我們認為今天的訓詁學,應該在系統性之外再加上兩個「性」,即獨創性和實用性。所謂獨創性,就是說不要照抄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要從今天的實際情況出發,為訓詁學開新的研究領域,提出新的研究課題,總結新的理論和經驗。所謂實用性,就是說要把訓詁學從「經學附庸」的舊框子裡解放出來,使之為今天的語文教學、古籍整理和辭書編纂等工作服務,並為今天的廣大讀者所歡迎。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和研究訓詁學時,不能像舊的訓詁學那樣老是在《十三經》中兜圈子,而是要密切聯今天大、中學校的語文教學,密切聯今天的古籍整理工作和辭書編纂工作,使訓詁學這一古奧艱深的學問成為一般讀者也能掌握的銳利武器。同時,還要求我們在講授這門學問時,不能單是講抽象的理論,更重要的是運用大量的實際例證來印證這些理論,這樣,才能使這門學問變得生動活潑,為廣大讀者所樂於接受和易於掌握。

相關焦點

  • 國學基本功:什麼是訓詁?
    真正的主流是經學,二者之間的區別我們另外討論,本篇專門談談經學的基本功夫:訓詁。「訓」就是「釋」的意思,《字彙》:「訓,釋也。如某字釋作某義,順其義以訓之。」用通俗的話來解釋某個字的意思。「詁」的意思是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古語。《說文》:「詁,訓故言也。」訓詁學是專門研究古代語言文字意義的學問,簡而言之說訓詁學的目的是用來解釋,古時候某個字,它是什麼意思?
  • 黃金貴:初談名物訓詁
    名物訓詁不是簡單的一般訓詁加上名物,而是與一般訓詁有異有同,自有章法。缺少章法,容易畫虎成犬,真會成「贅物」、「尤物」。在我看來,名物訓詁的章法有四:其一,析文理、事理,查核名物點。訓詁對象一般是出現在某一文獻中的疑難詞或語。但初見對象並不知是名物義還是一般義,於是也不知當作一般訓詁還是名物訓詁。
  • 葉平:《墨經》正文訓詁的問題式變革
    訓詁類型裡,推因與直訓中的互訓是典型的同義詞近義詞訓詁,義界也部分採用同義詞近義詞訓詁,只有直訓中的單訓完全不屬於此類,黃金貴認為,同義訓詁是傳統訓詁的本色:「傳統訓詁之起,就是通過種種的同義關係,來訓釋疑難之名」[5]。可以說,先秦訓詁的主要類型就是同義詞近義詞訓詁。
  • 思想的觸角,訓詁的方法
    《訓詁方法論》方法科學,創見迭出,可謂「新訓詁學」,施之教學,為北大學子激賞。謹以作者文採斐然的引言《思想的觸角》,與同道佳作共賞。思想的觸角文 / 徐剛在金錢與權勢的經緯以學術之名編織的塵網中苟延殘喘的日子裡,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我會對古代世界發生興趣,願意去研究它,去探索那些遙遠年代的人們究竟在做些什麼,想些什麼?是因為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還是因為自己總想逃避現實?一個頗能令人感到高尚的理由是,如果我們能了解過去,就可能在未來做得更好。
  • 陸宗達:訓詁和文字、音韻的關係
    摘自陸宗達《訓詁簡論》 我們今天談到「訓詁」時,往往有兩個不同的涵義:一個是包含在古代注釋和訓詁專書中的文獻語言學的總稱。它的研究範圍還不甚明確:在內部,包括後來的文字、語言、詞彙、語法、修辭等,彼此並無分工;在外部,與文獻、校勘等學也未能劃清界限。
  • 國學基本功:為什麼要訓詁?
    訓詁是解釋古字古言的治學功夫,在後來發展成專門的學科。其根本由來於古人和今人直接的隔閡,俗話說十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著說的是地域上的差異性,不同的地方因其語調音韻不同,同一個字便存在很多種讀法。從古到今,字形字體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最早的文字來源於畫圖,看圖識字,像什麼便是什麼,但是隨著發展,象形文字並不足以滿足溝通需要,有發明了許多偏旁組合字,有會意、有形聲,而且在實際書寫中存在因人而異的問題。如果歷史是不發展的,古今文字是不變化的,自然是不需要訓詁的,古文古字是不需要解釋便能讀懂的。
  • 張猛:訓詁和漢語體系的關係
    第二,欲明漢語詞法,有賴訓詁和訓詁學。訓詁學立足於漢語靜態系統,訓詁則立足於漢語動態系統。儘管兩千多年來,訓詁和訓詁學的研究對漢語做了相當全面而精細獨到的描寫,但漢語的發展變化不會終止,所以訓詁和訓詁學的工作永無止境。
  • 「訓詁」與「小學」: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啟蒙教育,有何特色?
    要從孩童抓起,於是乎民間的「小學」學堂開始大規模的對孩子的思想品德進行教育,雖然聽起來有點像洗腦,但實際上卻是教這些孩子在為人處事上的一些道理,讓他們從小就培養出一種對人對己的敬意,相對於漢朝時期的「小學」而言可以說是一次全面的升級,宋朝之後的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沿用了這樣的教育形式,也沒再有過什麼過多的變化了
  • 「訓詁」與「小學」: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啟蒙教育,有何特色?
    小學」學堂開始大規模的對孩子的思想品德進行教育,雖然聽起來有點像洗腦,但實際上卻是教這些孩子在為人處事上的一些道理,讓他們從小就培養出一種對人對己的敬意,相對於漢朝時期的「小學」而言可以說是一次全面的升級,宋朝之後的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沿用了這樣的教育形式,也沒再有過什麼過多的變化了
  • 「文字訓詁」是學習國學的工具
    「文字訓詁」是學習國學的入門工具,古稱「小學」,是與「大學」相對的。古者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
  • 古代講的是訓詁義理轉換到現在的...
    古代講的是訓詁義理轉換到現在的學科是古籍修復嗎? 訓詁可視為中國古代的語言學,裡面有許多寶貴的值得我們繼承的東西,如高郵王氏之釋「終風且暴」。這兩者並不矛盾。至於您說的「訓詁義理轉換」我不明白是什麼。古籍修復是將破損的古籍加以修補。這可是一項技術活,但好像用不上什麼「訓詁義理轉換」。
  • 人大國學院對新生強化文字音韻訓詁等"小學"內容
    人大國學院對新生強化文字音韻訓詁等"小學"內容 2008年10月27日 02:15 來源:京華時報 記者在論壇上了解到,人大國學院的本科教學進入第四年,學院對今年的新生強化了文字、音韻、訓詁等「小學」基礎內容,還把《文心雕龍》等典籍設為必修課。國學院第一屆本科畢業生如今已全部升入文、史、哲專業攻讀碩士。   國學院副院長袁濟喜告訴記者,國學院的本科教學計劃每年都進行調整。
  • 詩有達詁——從句法看詩詞名篇的訓詁
    徐晉如老師分享了「詩有達詁——從句法看詩詞名篇的訓詁」為主題的演講,結合自己求學、創作及學術研究的經歷,對古典詩歌的理解提出了獨具匠心的看法。他認為,當今我們所讀到的舊體詩詞存在著版本差異,善於讀詩的人,可以憑藉豐富的知識和獨特的語感進行判斷,從而確定舊體詩歌的內涵。他從多個角度對詩詞訓詁進行了深入的闡釋。
  • 訓詁學原來這麼有趣——《訓詁學的知識與應用》《訓詁方法論》再版面世
    這些文章寫作的時間比較集中,為了體現普及和應用這一特點,在引用實例時,我們有意做到將採例面縮小,對一些有代表性的例證從不同角度反覆申說,這樣做,有助於讀者從多個側面充分認識和把握這些例證,以便在此基礎上比較容易地理解有關的訓詁原理。因此,在這次編選文章時,這些例證雖出現不止一次,我們都因論述中心各異而一併保留了。
  • 一位隱居道醫:中醫訓詁之黃帝莫經
    基於目前市場上各種中醫典籍的白話版的混亂與資料繁多雜亂,鄙人決心這輩子只訓詁解讀一部中醫經典,那就是:《黃帝內經》。於是發願要考取《內經學》的博士,但是遇見英語的門檻和年齡、精力、財力等諸多現實障礙,最終只能在家自己訓詁解析《黃帝內經》。 自從以訓詁角度入門中醫,鄙人越來越發覺中醫的文化是如此深邃與璀璨。
  • 《楚辭》草木訓詁文獻的本草學價值
    《楚辭》所涉草木尤多,舉凡「江蘺、芙蓉、杜若、薜荔、木蘭、白薠、留夷、揭車、蕙、芷、茝、菊、芰、蘅、、籙、箷、蕪、藥、蓀」等「地所常產,目所同識之草盡矣」(王令《藏芝賦》),它們不但被視為《楚辭》「名楚物」的體現與得益於「江山之助」的佐證,認作是作者藉以「譬忠貞」「比讒佞」的物象,還成為古代本草醫籍中藥名訓詁的重要素材
  • 從文字訓詁的角度考辨春節起源與年獸傳說
    從文字訓詁的角度出發,並結合民俗學的原型,對「年」獸傳說做出分析考辨,可以發現,「年」獸傳說是一種保存了某些原始素材,但卻是後來追加的起源解說。 關鍵詞: 文字訓詁; 春節起源; 年獸傳說         自古以來,春節就是中國人一年當中最大的一個節日。
  • 詳訓詁,明句讀,一口氣看懂古人讀書的智慧!
    宋刻《李太白文集》讀書基礎:詳訓詁,明句讀,離經而辨志和現在一樣,古人讀書首先得會識字辨義,這很好理解,再則就是要懂得「句讀」,即掌握字句停頓的功夫,《三字經》中說「詳訓詁,明句讀。」冬天,沒有什麼農活,這是一年之中的空餘時間;夜間,天黑不能出去活動,這是一天之中的空餘時間;雨天,不能下地勞作,這也是可利用的空餘時間。董遇的「三餘」理論,和我們現在經常講的「碎片時間」是一個道理。
  • 明古今之變,究教育之道——談古代私塾的蒙學、識字、常識與訓詁教育(文字+視頻)
    更重要的是現在人們受教育的期限已大大延長(最起碼是九年)。所以在現代私塾中,這種合集中識字與常識教育為一體的蒙學讀物真是可有可無了。像《三》、《百》、《千》隨便讀讀就好,真沒時間不讀也沒關係。三、古代私塾為什麼強調「訓詁」?古代私塾教學還有一個特點是對「訓詁」的重視。
  • 訓詁學泰鬥陸宗達,覺得老師黃侃「最狠」?背後原因發人深省!
    當年,陸宗達拜名噪一時的國學大師黃侃為師,目的是為了從名師,更加深入的學習文字、聲韻、訓詁等傳統語言文字學方面的知識。學習進入第一天,陸宗達想著黃侃老師一定會給自己好好上一堂課,老師來講自己來聽。可讓黃侃摸不著頭腦的是,他見到老師,老師多餘的話沒有,而是遞給自己一本《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