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起源:西夏契丹和女真,日本朝鮮越南文字都能看到漢字影子

2020-12-14 遊觀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的象徵,文字的發明比人類歷史上的任何其他發明都重要許多,它也改變了世界,語言和文字讓人類可以更有效地交流。我們的先民是如何學會寫字的呢?這些早期的文字都記錄了怎樣的思想和信息呢?在人類文明的搖籃時期,人們使用的語言和文字已經像謎一樣。那麼,研究人員又是如何在它們長達幾千年的沉寂後,又把它們破解了呢?從人們鴻蒙初醒的時期,人們就試圖用圖像和符號描繪自己所處的環境,如古代西亞、埃及、中國和印度,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到五千年以前。語言和文字將人類與動物、文明與野蠻區別開來,人類最早的文字書寫遺蹟是在位於古代西亞的塵封的大地中保存的,那麼現在就和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一人類歷史上最為偉大的發現。

正是商業和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早期的文字的發展。交易數目只要超過一個人可以輕易記住的數字兩河流域居民便使用土塊把它們記錄下來。早期人類的書寫是在潮溼的泥板上刻畫動物的形態,然後將泥板在陽光下曬乾,這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隨著時間的前進,人們發明了許多標準的圖畫和抽象的含義,比如用一個碗表示食物,一個人頭加一個碗表示吃,這個圖片形成了一種符號。人們發現在泥板上刻出幾個程式化的標記,來象徵一種物體的方法比描繪出真實的物體要容易快捷得多。

大約公元前2500年,人們開始使用蘆葦杆在泥板上刻畫符號。蘆葦杆的尖端在泥板上留下的痕跡比桿身要粗,形狀就像楔子,這種文字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包括三種基本符號:水平楔形、垂直楔形和斜形楔形。楔形文字一詞來自於拉丁文字庫裡也斯楔子的意思。接下來的兩千年中,楔形文字成為古代西亞人民的通用文字。

到公元前十四世紀,用阿卡德語書寫的楔形文字,已經成為西亞北非地區的通用文字。連埃及人、西臺人、敘利亞人和古波斯人也都使用楔形文字。雖然楔形文字的使用在古代非常盛行,但是它沒能流傳到今天。那麼,我們今天又是如何知道早期先民通過這些文字所表達的思想觀念和情感的呢?

在1685年義大利探險家瓦來,遊歷兩河流域地區,發現一些有著奇怪符號的磚塊,由此人民對古代語言開始感興趣。在給朋友的信中,他抄寫了五個楔形文字符號,並解釋了文字的書寫方向,他是最早嘗試解讀楔形文字的人。

1761年和1767年丹麥數學家、作家卡爾期騰·尼布兩次遊歷西亞地區,並記錄了西亞地區獨特的地域風光和古代遺址。因為他穿著當地人的衣服,所以在從丹麥出發的這個六人小組中,他是唯一倖存下來的。他的作品深深吸引著歐洲人的目光,引起了他們的興趣。隨著近探險者和歐洲各國特別是英法在西亞地區不斷有重大的考古發現/人們開始嘗試破譯那些寫在泥板上、刻在石碑和神廟宮廷牆壁上的文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劉健)「當一個文明死亡了的時候,它往往還留下了一些線索,而文字的破譯就是重新開啟這些古代文明的鑰匙。在埃及十九世紀,一個法國士兵發現了羅塞塔石碑,上面的三種文字成為後來法國人商博良破譯古代埃及及象形文字的基礎。在古代兩河流域,波斯的貝希敦銘文上的三種文字也成為破譯古代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的鑰匙。」

格羅特芬是一名教師,出生於1775年,他的破譯工作是從他和同事的一次打賭開始的。當時歐洲許多一流學者紛紛嘗試破譯,在波塞波利發現的幾片銘文,但均無功而返,他們宣布這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格羅特芬將這看作是對他智慧的挑戰,格羅特芬所學專業的哲學,而不是語言學,他的破譯努力大多來源於邏輯推理和猜測,他首先推定他手中的幾篇銘文是有關波斯商國國一的文獻,他猜對了,這種邏輯推理幫助他破譯了銘文。

1835年,英國軍官羅林森被任命為波斯克爾曼沙克省省長的軍事顧問。還在上任途中他就聽說了波塞波利斯郊外刻在懸崖上的貝希斯敦銘文的故事。羅林森的破譯工作是從親自臨摹銘文開始的。貝希斯敦銘文完全用楔形文字書寫,後來經研究發現,這段楔形文字銘文包含著三種古代文字。經過十年的努力,到1847年,完整的貝希斯敦銘文已經被複製下來,終於在1852年他完成並發表了他的解讀成果,他解讀了這段銘文,其內容是關於大流士-一位古代帝國的統治者及其統治的人民的。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巴比倫楔形文字的破譯更為準確了。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拱玉書)「楔形文字有三種書寫體系:表意、音節和字母書寫體系。由於書寫體系的不同,就決定了用字數量的不同,表意體系用字最多,到目前為止,我們發現了1200多個符號,但是實際用字數量可能要遠遠超過這個數字;音節體系只用這600多個符號;而古波斯的字母體系僅僅用了36個符號。雖然楔形文字被用來表達多種不同的語言但是它們都沒有超過這三種體系。」

當所有這些文字破譯成功後,人們能夠從楔形文字發展的脈絡中審視文字的歷史了。在楔形文字破譯之前,法國人已經破譯了發源於埃及的、另一種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尋找文字起源的歷史可以說從埃及開始。

1798年春,法蘭西科學院的一次科學家大會上,拿破崙拿著一本尼布爾寫的《阿拉伯及附近各地遊記》發表了演說,布置了科學家在埃及研究方面的任務。幾天後,他便率領遠徵埃及的部隊出發了。拿破崙對埃及的遠徵當然是個錯誤,但是他卻在歐洲甚至全世界的範圍內,掀起了研究古代文明的熱潮。

1799年8月,法國遠徵軍的一個士兵在尼羅河下遊三角洲西部、一個叫做羅塞塔的地方,發現了一塊黑色太陽石石碑,上面刻有三種文字符號,這就是著名的羅塞塔石碑,它成為了破譯這些古老語言的鑰匙。上面的三種文字符號中,最下面的一種是希臘文字母,其餘兩種是還不為人所知的象形文字符號和埃及語世俗體文字符號。羅塞塔石碑一被發現,石碑上的文字就被拓印下來,分發給所有感興趣的學者,其中一份拓印本落入一個瑞典外交官、阿克布拉德手中,他精通多種東方語言。在對石碑上的三種文字進行比較後,他發現三種文字實際上是同一篇文獻。這是託勒密王五世在公元前196年3月27日頒布的對神廟捐贈詔書。但是,最終成功破譯埃及象形文字的是年青的法國學者、語言天才商博良。他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羅塞塔石碑的故事,他將一生都投入了對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之中,從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紗被慢慢揭開。

古代埃及人相信,他們的文字是神創造的,是文字之神和智慧之神託特向古代埃及人傳授了文字書寫的方法。古代埃及人還相信,他們的語言也是神的語言,是神給人類的禮物。

英文的象形文字一詞是由古希臘的神靈和雕刻兩個詞組成的。據說就是因為古希臘人在埃及看到刻在神廟牆壁上的象形文字而創造的。

實際上,埃及象形文字是由繪畫文字演變過來的、一種最古老的文字形式。象形文字最早出現在大約5500年前,稍晚於古代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的產生時間。

公元前3500年到3100年圖畫文字中開始出現表意符號和表音符號。

最典型的早期象形文字銘文,就是公元前3100年帕勒摩石碑,出土於上埃及。最經常使用的符號大約共700個,到羅馬時代增長到5000個。

根據加德納對象形文字的分類,表現男人及各種職業的不同符號共55個、表現女人的符號7個、表現鳥的符號54種、表現建築物和建築物一部分的符號有51種。象形文字通常刻在石碑上,或者寺廟和陵墓的建築物的牆壁上,有時也出現在紙草上。但是後來其使用範圍越來越局限在紀念碑上。

(埃及史學家卡納瓦蒂)「這裡的一部分,也就是最上面的部分是他一生中想要什麼?喜歡什麼?各種不同的食物、各種麵包、蛋糕、葡萄酒、啤酒和肉類,一切都寫在這裡;第二部分也就是更大的部分是這個人的身份陳述,他的姓名和頭銜,這個人尤其自豪的提到他是國王的髮型師。你要描述一個人不僅要用他的姓名,而且要用他的頭銜,所以如果一個人有頭銜就會先寫出頭銜,姓名然後是形象。石碑上的銘文包括三部分的內容,如我剛才所說他喜好,他的身份特徵和他的形象。」

象形文字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但是由於象形文字的局限性,它無法滿足日前複雜的人類社會的交往需要,並逐漸被其他文字取代。

在第十四王朝或稍早,埃及人發明了更為快捷的僧侶體書寫形式。

大約在公元前700年左右,世俗體文字取代僧侶體。世俗體文字在託勒密和羅馬統治時期是通用的文字形式。

三世紀時,科普特文字誕生。基督教傳入埃及後,埃及人為了抄寫和翻譯《聖經》的方便,借鑑希臘文的24個字母,加進7個世俗體文字作為補充字母,創造了科普特語。在阿拉伯人徵服埃及後,科普特語逐漸被阿拉伯語代替。

現存最晚的象形文字文獻是394年的費來銘文。

今天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使用的字母文字,也是首先在西亞地區產生的。公元前2000年前後,在巴勒斯坦的拜不勒斯出現了一些文字,因為有些文字像象形文字,因此被稱為偽象形文字。偽象形文字有80個符號,較之幾百個埃及象形文字符號和幾百個楔形文字符號,偽象形文字的字符數已經少多了,這種偽象形文字開始向更少的文字符號努力。

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西奈半島出現了原始西奈字母文字文獻。

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字母文字基本形成。腓尼基字母文字被認為是西方希臘和羅馬字母文字的源頭。

公元前7世紀,這種字母傳給羅馬人,成為拉丁字母的基礎。拉丁字母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傳播,成為歐洲各國的文字。隨著地理大發現,又傳到美洲、大洋洲等地。

這些古代文字的重要性和影響,即使今天也十分顯著。

中國人今天使用的文字,仍然是象形文字。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也是人類歷史上誕生最早的文字中唯一沒有消亡的文字。和西亞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一樣,最初中國人用一些圖畫表達思想。

在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遺址中,存在著人類文明的遺蹟。在那裡發現了刻有圖案和符號的陶器,後來這些圖畫具有了抽象的含義,漢字產生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劉建)「文字起源的傳說,在說文解字中說神龍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它的意思就是說:神龍氏最初用結繩的方式記載日常事物,但時間一長麻煩事兒越來越多,產生了很多誤解後來皇帝的史官倉頡就根據動物行走的痕跡創造了文字,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中國文字的形成有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漢字進行了規範,小篆成為官方文字,而在民間隸書逐漸成為通行文字。

漢字的造字方法被古人總結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漢字音、形、義分離組合的造字原則對不同發音的語言適應性很強。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儘管口音不同卻能使用同樣的文字,這對於封建王朝的長期穩定和中國文化的傳承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隨著中國文化的擴散,周邊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文字都受到漢字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西夏,契丹和女真文字,日本、朝鮮和越南文字都能見到漢字的影子。

書寫材料對於人類文明的啟蒙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擁有廉價的書寫原料的地方,人類文明程度相對就要普及。早期文字的書寫材料走過的歷史,是從龐大笨重、走向輕巧易攜帶、廉價。

在古代西亞地區,泥土是最廉價的書寫材料,制筆用的蘆葦在三角洲地地區更是隨處可見,因此泥板在十分長的時期內是最重要的書寫材料。而到了小亞細亞,情況就不同了,在小亞細亞的西臺王國的遺址中,發現的泥板文獻全部是王室文獻。有人相信西臺人從兩河流域引進了新型文字的書寫方式,因此也引進了書寫楔形文字用的泥板和蘆葦筆。由於這兩樣材料在小亞細亞並不多見,要依靠進口,因此廉價的泥板和蘆葦筆就成了可居的奇貨,變得貴重起來,成為王室的專利。

在埃及,書寫材料要豐富的多。紙莎草是尼羅河三角洲地區遍地可見的植物。紙莎草處理和壓製成頁都非常簡單,莎草紙記錄和攜帶儲存也都很方便。紙莎草的使用幫助古代埃及人建立了一個延續了數個世紀的文明,其影響直到今天依然十分顯著。通過交流,紙莎草從埃及傳到古代希臘和羅馬。今天英文紙一詞,就來源於紙莎草希臘文單詞。

在古代中國,文字的書寫材料,從陶器到甲骨、簡牘、絲帛、金石等,而中國影響世界的重大發明中,就有對書寫材料的重大變革,發明造紙術。

書寫的材料多種多樣,書寫方向和字體也五花八門。有的從左到右書寫,有的從右到左,有的從上到下,有的沒有固定方向。對於早期學者來講確定書寫方向,在破譯文字中,是個很具有挑戰性的難題,但是象形文字可以給我們一點線索。通常方向,可以從文中表示人或動物的象形文字符號的朝向決定。

今天,各種文字大都採用從左到右、橫向書寫的方式。只有在我們的書法作品中,才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書寫習慣。

今天,世界上存在超過2000種語言。使用人數在百萬以上的有200多種,千萬以上的有50多種,較大語種的使用人數超過全球人口的96%,其餘不到4%的人口講著2000多種語言,正處於不斷消亡之中。

(埃及史學家卡納瓦蒂)「一種語言就是一個人,語言就是人類。每個時期都會留下各種思想、觀念和文學的財富,忽略任何一個時期都是很遺憾的。因為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的天才以及他們留下的思想,所以我們確實有必要讓所有語言活著,特別是古代語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劉建)「文字對我們今天世界的最大貢獻就是一個保存,我們說以史為鑑,通過這些文字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古代人怎麼樣思考?怎麼樣的與人交流,他們信仰什麼?他們有什麼樣的愛好?他們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樣的?也是由於這些文字資料,我們可以知道歷史的興衰更替,對於我們今天以及未來的發展都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

沒有人能確切的說出,世界上曾存在過多少種語言。但是像這些在哈拉帕文化遺址發現的古印度河文字一樣,仍然有許多已經被歷史塵埃淹沒的文字,正等待著人們去挖掘破譯。

相關焦點

  • 韓國、越南真是在幾十年間就把國家語言文字更改了嗎
    公元920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授意耶律突呂不和耶律魯不古參照漢字創製契丹大字三千餘字。公元1036年西夏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榮用漢字的點、橫、豎、撇、捺、拐等筆畫結構創製西夏文字。據《金史》記載: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顏希尹仿契丹文和漢字制女真字。「女真大字」於天輔三年(1119年)頒行。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又制新字,稱為「女真小字」。
  • 什麼是自源文字,什麼是他源文字?
    古老的埃及文字、蘇美爾文字、瑪雅文字和漢字都是在沒有任何外來影響的情況下創製的,都是自源文字。他源文字是指直接借用某一種文字來記錄另一種語言,或者在某種文字的影響下創製的文字。一支則改變了祖先的性質,發展成了表音文字。南北朝開始,漢字大規模地向外傳播。向東傳到朝鮮和日本,向西南傳到壯族、苗族、白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向南傳到越南,向北傳到契丹、女真和西夏。
  • 西夏文、女真文和滿文有什麼不同?你見過這些文字書法嗎?
    西夏文是模仿和借用漢字的筆畫重新創製的一種全新的方塊文字。字形筆畫繁冗,結構複雜,大部分的字都在十畫以上。與漢字比較,基本筆畫有漢字的點、橫、豎、撤、捺,左拐、右提等,而沒有漢字常見的豎鉤。其中,以斜筆的撇、捺較豐富。西夏文字屬漢文字體系,凡認識漢字的人,初看似識,細看又一字不識。
  • 日本有假名,朝鮮半島有諺文,古代越南有沒有發明過自己的文字?
    漢字,在古代的東亞,可以說這就算是唯一的「正統文字」了,不只是中國,古代朝鮮,越南,日本等國的正式文件都是用「漢字」的,「漢字」才是正式的書面規範文字,當然,有的國家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創建文字,但這些文字地位都比不上漢字,你看日本,自己創建的字母叫「假名」,為什麼說「假」呢?
  • 日本先於朝鮮和越南發明文字,為何如今卻堅持使用漢字?
    在現在世界上的主要文字中,漢字可謂「獨樹一幟」,它是一種指示會意文字體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在古代,由於中華文明在東亞的統治地位,它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畢竟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
  • 東亞各民族之間的文字淵源
    多數女真文字同漢字一樣,主要是表意的方塊字,據說也有一些表音字,但恐怕不是主流,可能是受到了契丹文中的表音字的影響。後來,一些契丹學者又根據回紇文制訂了一個字母表,從而把契丹文勉強變成了表音文字。為什麼說「勉強」呢?因為這個字母表中的「字母」多達三百多個,其中還借用了一些漢字來幫助發音,這顯然比希臘字母或梵文字母體系複雜多了。這些「字母」又被稱為「契丹小字」。同理,契丹文的複雜性也是導致該文字在遼亡後逐漸消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 越南為什麼要用拉丁字母文字取代漢字
    我就不知道他們唱出那句「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時是什麼感覺,反正我作為一個中國人聽到他們唱出這句歌詞時總感覺怪怪的。奇怪的事不止於此:中國人在越南旅遊一看到當地寫著漢字的古建築就會下意識停下來駐足觀看,這時旁邊往往會圍著一群越南本地人一臉懵逼看著中國遊客在那兒念念有詞,因為他們壓根就看不懂自己祖先留下的這些文字。越南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其實是相當深遠的。
  • 世界上的文字只有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嗎
    歷史上中華文明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漢字書寫系統,當時周邊的其他民族在與華夏民族的交流中不斷接觸到各種先進的文化和制度,隨著這些民族的文明程度日漸開化之後就需要用文字對日常的生產生活進行記錄。歷史上越南、朝鮮、琉球等國都曾直接使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此外古壯文、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朝鮮諺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等文字都曾受到漢文化影響。
  • 韓國人為什麼要「復活漢字」?8分鐘看完朝鮮半島的文字歷史
    在古代,中國是東亞地區當之無愧的領袖,其文明一直受東亞各民族推崇,漢字也成為東亞各國的通用文字——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均以漢字作為官方文字,即使是他們自創的民族文字(朝鮮諺文,日本假名,越南字喃)也都是以漢字為藍本進行仿製的。
  • 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廢了漢字,日本卻堅持至今?
    漢字作為象形文字,筆畫繁複複雜,並不容易如同英語一般成為全球通用性的語言,然而縱觀東亞文化圈,不難發現漢字在歷史上的朝鮮、越南、日本等國廣泛的使用範圍,迄今漫步日本街頭,以中文寫就的廣告標語仍然處處可見,可是韓國與越南已寥寥無幾。那麼,漢字何以造成如此磅礴的文化輸出?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早早廢止漢字使用,日本卻沿用至今呢?
  • 漢字是土生土長文字 形聲字不斷壯大(組圖)
    然而,甲骨文已相當發達,離文字起源已十分久遠。甲骨文以前的文字面貌如何?由於資料匱乏,特別是缺少正確的理論和途徑獲得令人信服的證據,長期得不到合理的解釋。無數學者孜孜以求,為此傾注了巨大的心力。   近代漢字起源的探索,是從古文獻、民俗學、考古學等方面著手的。
  • 為什麼說漢字和其他文字走上了不同的路
    象形文字是原始人根據自己所看到的事物的直觀印象畫出來的,所以這種文字表達事物最直觀最形象。文字在其誕生之初都會下意識模仿所看到的事物來代表它的含義,所以原生文字在誕生初期都是類似於圖畫的形式。如今除了專業的考古學家之外沒人認識這些文字,不過有一種古老的象形文字卻一直流傳至今:大約在一千多年前生活在如今西藏東部及雲南北部的納西族先民創造了自己的東巴文。東巴文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圖畫象形文字。東巴文的文字形態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態還要原始,屬於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但亦能完整記錄典藏。
  • 為啥朝鮮越南都廢了漢字,和中國恩怨最深的日本卻堅持至今?
    朝鮮半島最早接受了漢字,成書時間大約在中國西漢末年的朝鮮《留記》,就全用漢字書寫。大約中國東晉時,朝鮮的太學正式把漢文經史作為教材。漢字傳入日本也很早,大約在三國時就已經有日本人閱讀、書寫《論語》《千字文》。
  • 文字和語言有什麼關係?這涉及到文字起源的秘密
    在中國有著「倉頡造字」的傳說,古人也很清楚,能造出來的是文字,而不是一種語言。這種傳說的細節也能驗證,語言是早於文字出現的。如果我們把眼界放得大一點,看看日文和韓文是如何誕生的,就能較為完整地知道這一過程。
  • 為啥韓國還有越南,在短短幾十年當中就把文字給更改了?
    中國在古代的時候還是非常強大的,那時候周邊的不少國家都是我們的藩屬國,我們最熟悉的日本,韓國還有越南等等,在古代都長期是中國的藩屬國,他們使用的文字也都是漢字。不過在近代的時候,由於中國的國力下降,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韓國還有越南都不在使用漢字,日本雖說不再是我們的藩屬國,但是他們現在使用的文字還能看到漢字的影子。
  • 從古錢幣到今天的人民幣,上面都有哪些少數民族文字?
    模仿和借用漢字的筆畫重創製,形成一種新的方塊文字,是記錄西夏王國主體民族党項羌族語言的,史稱「番」字或「番書」。 西夏文字形筆畫繁冗,結構複雜,大部分字都在十畫以上,總共有六千多個單字,文字結構有一定規律。西夏建國後將此文尊為「國書」,在政府公文和民間廣泛應用。
  • 越南、朝鮮相繼廢止漢字,與中國恩怨頗深的日本,為何還在使用
    越南、朝鮮相繼廢除漢字,中國恩怨頗深的日本,為何還在使用越南、朝鮮和日本,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作為中國的附屬國存在的。雖然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朝代不斷更迭,附屬國也時常反覆,但越南、朝鮮以及日本對於中國文化的吸收學習卻從來沒有中斷過,漢字也因流入這三個國家。後來,越南和朝鮮相繼將漢字廢除,和中國恩怨頗深的日本,卻至今還在使用漢字。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去看看其中的緣由吧!先說越南。
  • 朝鮮文字的起源:訓民正音
    訓民正音朝鮮民族自古以來曾使用各種書寫手段。他們曾使用漢字,還曾創製名為吏讀的文字。在這過程中摸索出了能夠完整地記述自己語言的文字。這樣創製出來的文字就是訓民正音。1444年1月制定並發表的訓民正音正是廣大群眾易學易用的標記正音的文字。訓民正音是有關部門學者集體地長期深入進行了研究取得的成就。在創製新文字的同時,還刊出了解釋新文字的書籍,在這裡詳盡地闡述了創製新文字的目的和文字的形狀、創製文字的原理、其音值和使用方法等。
  • 在漢字傳入日本朝鮮以前,他們有文字嗎?是什麼?
    1、日文的來源日本在漢字未傳入之前日本無文字,此一觀點早為公元九世紀時的一部份日本學者所主張。雖然也有人主張「固有文字存在說」,即所謂「神代文字說」,如德川時代後期的國學者平田篤胤(1776-1843)從國粹主義立場著有《神字日文傳》一書,力陳日本早在神代便有文字。
  • 中國現行民族文字有近40種,還有哪些古代少數民族古文字消失了?
    中國少數民族的古代文字有20多種,它們都有漫長的歷史。最早的有佉盧字、粟特文、焉耆-龜茲文,都創製於公元前或公元2-3世紀。于闐文創製於公元5世紀,藏文、突厥文創製於公元7世紀,回鶻文創製於公元8世紀,契丹文創製於10世紀,西夏文創製於11世紀,女真文創製於12世紀,回鶻式蒙古文、八思巴文、察合臺文創製於13世紀,滿文創製於16-17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