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出哪玩?國內太堵,歐美澳太遠,想必不少人都把近在咫尺的日韓越等國家作為首選。
到了這些國家,你肯定會發現街上有不少漢字招牌。
這不奇怪,日本、朝韓、越南,乃至新加坡、馬來西來等東南亞國家,當年都曾普遍地使用過漢字,一些國家的古代典籍甚至全用漢字書寫。
那麼為啥現在這些國家都棄用了漢字呢?
來來來,趁假期還沒開始,趕緊學點新知識,免得出國旅遊時被導遊忽悠。
漢字文化圈之興衰
漢字文化圈,其實是東亞文化圈的一個物化的表象。
在清朝以前,中國一直是東亞、東南亞範圍內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輸出國。
華夏文明不僅發展得快、成熟得早,而且體系完善,溫和無害,非常具有親和力。
打個比方,當中國已經具備win10系統的智能水平時,周邊小國還處在菜市場老闆的手工計算器水平。菜市場老闆們垂涎三尺地看著中國win10,中國皇帝們大手一揮,爾拿去用吧,朕不收錢。
於是乎,儒家文化思想就像開了閘的河一樣,洶湧進入日、韓、越等國。
朝鮮半島最早接受了漢字,成書時間大約在中國西漢末年的朝鮮《留記》,就全用漢字書寫。
大約中國東晉時,朝鮮的太學正式把漢文經史作為教材。
漢字傳入日本也很早,大約在三國時就已經有日本人閱讀、書寫《論語》《千字文》。唐朝時出現的日文平假名、片假名,就是根據漢字偏旁創造的。
至於越南,因為宋代以前一直是中國的地盤,使用漢字就不用說了,宋以後越南獨立,官方通用文字仍然是漢字。
直到近代19世紀,隨著西方文化佔據了主導地位,各國民族意識興起,都對漢字有了排斥。
越南、韓國、朝鮮等國都相繼禁止使用漢字,改用新創造的本國文字。
韓國、朝鮮倒還好,創造的新文字系統仍然有漢字的痕跡,其60%以上的詞彙還是古漢字系統衍生出來的。
越南則在法國的主導下完全採用西方羅馬文拼寫方式,跟漢字來了個大脫鉤,然而脫漢一時爽,步子太大卻扯得蛋疼。
韓朝越三國的古史籍都是用漢字書寫,現在的韓朝越國人不懂漢字,根本無法學習本國早期文化。
看看中國的三歲小孩兒,都能搖頭晃腦地讀論語,這仨國的人唯有默默地打落牙齒和血吞。
兄嘚,你們倒是爽了,可是你們沒聽過那句話嗎:欲滅其國,先亡其史。
精明的日本人
要說漢字的興廢,還得說日本人夠聰明。
明治維新後日本全面西化,特別是甲午戰爭後日本對中國極度鄙視,連帶著對漢字也產生了質疑,社會上興起廢除漢字的提議。
但日本人的態度非常審慎,畢竟日文跟漢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甲午戰後經過20多年的激烈討論,日本對漢字採用了「削減式」政策,1923年公布了一個包含1962個漢字的《常用漢字表》。
到1942年,大概是感覺不夠用,又公布一個包含2669個漢字的《標準漢字表》。
二戰結束後的1948年,美國意圖用英語滲透日本文化,與日本學者共同主導了一場全國的識字調查測試,只要調查到日本人對漢字讀寫很困難,就順理成章廢除。
結果調查顯示日本無法讀寫漢字的人口,比率僅僅為2.1%,也就是說,日本擁有97.9 %的高識字率,漢字得以保留。
漢字文化圈的恢復與新興
20世紀末葉以來,由於中國經濟的崛起,對東亞、東南亞諸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韓朝越等國在頻繁的國際交往中頗感不便,於是產生了重新學習使用漢字的潮流。
1999年韓國批准了一項新政策,推進漢字在道路標識牌中的使用。
小夥伴們如果長假旅遊看到韓國的中文道路牌,那些基本上都是99年之後開始啟用的。
甚至韓國1999年8月後新發放的公民身份證上,也有了漢字。
精明的日本人,也在慢慢恢復漢字的使用範圍與規模。
這個淵源,其實要追溯至明治維新,當時的日本社會一度走了極端,少用或者不用漢字。
隨著他們大量翻譯引入西方文明的資料,發現只用日文的假名,根本無法應付繁多的西方學術名詞。
無奈,日本人只好返本歸源,求助於假名的老祖宗——漢字。
日本人的思路也足夠清奇,他們根據西文原意,用漢字新造了一些詞彙,比如電話、科學、革命、哲學等。
後來這些新生的漢語詞彙,又經過留學日本的中國人傳回中國,為漢字增添了新鮮血液,東亞漢字文化圈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儘管朝、韓、越、日等國都有屬於自己民族的語系,儘管他們也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但漢字長達1000多年的影響力實在太過強大,在周邊諸國的文化中已經根深蒂固、融為一體,不是說廢除就能廢除的。
而真正令炎黃子孫值得自豪的是,漢字不像某些野蠻的殖民文化,用槍炮逼著別人改易語言文字,漢字的傳播完全是和平的、自由的、溫和的,她的真正生命力在於獨特的文字形式、深厚的文化根基與海納百川的文化屬性。
正如《大學》所云:苟日新,日日新。善於創新進步的漢字,在未來之世界必將有更新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