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跟我開過一個玩笑說,你們中國人民日報的一半的文字是日文。我想人民日報都是漢字,怎麼會是日文呢?後來日本人告訴我,人民日報中出現頻率很高的單詞,譬如革命、社會主義、共產黨、幹部、中央機關等,都是日本人造出來的字。」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說。
眾所周知,日本是學西方最早的亞洲國家,特別明治維新以後,積極脫亞入歐,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還有政治經濟法律,翻譯成日文時,就用了中文裡的漢字,中國的東洋留學生自然也就帶回了國內,於是就沿用至今了,比如我們常常說的,像創作、代表、會計、擴散、勞動、勞動者、勞作、文化、文明、文學、無產者、舞臺、主人公、主義、資本、資本家、自由、宗教、總理、等等。
日本報紙《朝日新聞》上的漢字
日本賦予了這些漢字新的意義,也讓漢字煥發了出了新的生命力,當然這也是漢字自身豐富性所決定的,穿越了時空適應了新的變化。一個漢字既包含了幾千年來字形的種種變化,同時也包含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種種語音、內涵,只要稍加學習,我們不但可以通讀商代以來的三千多年文獻,比如商周編年史、先秦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四大名著等,還能知曉其意義,這也是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奧秘。
日本街頭隨處可見的漢字
那漢字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按照日本史籍全部用漢字寫成的《日本書記》的記載,「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貴賤老少,口口相傳」,到了應神天皇(270-310年在位)時代,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國派阿直岐到日本,為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師,教讀經典;次年又有儒學博士王仁帶來《論語》十卷和 《千字文》一卷,是為日本接觸漢字之始。
1784年,在福岡縣誌賀島出土了一枚刻有篆文「漢委奴國王」的金印。據中國史籍記載,這應該是東漢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向東漢遣使朝貢時,光武帝賜予的印綬。據此可以推斷,公元一世紀中葉,日本人就已經接觸到了漢字。到了六世紀上半葉,漢字填補了日語沒有書寫系統的空白。日本官方早期正式書函、文獻、歷史、文化典籍都完全用漢字書寫。
漢委奴國王金印
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漢字也迎來了生死存亡之爭——廢除漢字。主持戰後對日改造的美國希望促使日本廢除漢字,使日語羅馬字化,並聲稱「禁止漢字在公文中使用,易於控制日本人的思想,更嚴格地監督日本政府官員之間的書信往來。而且可以使日本人不被戰前的宣傳物所薰染,培養思想純淨的新一代。」日本主流大報《讀賣新聞》也聲稱「廢除漢字,將有助於掃除我們腦中的封建意識,從而很快地追隨美國式的高效率」。
1946年,日本公布1850字的《當用漢字音訓表》,一舉將法律條款、公用文書和媒體用語納入了國家規定的「漢字假名混合文體」的規範,這背後與漢字長期被運用,以及形成的文化有著根本的關係,或者稱其為漢字文化的向心力,其次是漢字的造詞能力強,語義明晰,這遠非羅馬字化能比。
目前日語中至今保留近2000個漢字,但是現在日本教育的漢字,越來越少了,只有1006個,常用漢字2136個。如果能識讀這些漢字,大概足夠應對日常生活了。不過有人說一般日本人實際使用的漢字,也就500個字左右,大概也就是中國小學生的識字量。
日本漢字博物館
目前,日本文部省規定的小學畢業生要求認識的漢字是1006個,到初中畢業時,必須記住1850個常用漢字。在日本漢字書法,被尊崇為書道,即使在今天的日本也是如此。日本歷任首相的書法,都相當地有造詣。這大概就是日本人的漢字情節。
其實在古代東亞,曾經存在過一個「書同文」的漢字文化圈盛極歷史,包括朝鮮、韓國、越南與日本(及琉球)。其中,朝鮮半島與越南都與中國接壤,在歷史上兩地的北部,也都曾是中原王朝的郡縣,只有日本孤懸海外,卻同樣引入了漢字。
而如今,日本成為除中國之外,世界上唯一一個保留漢字的國家,這背後的歷史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