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
凡是在沒有任何借鑑的情況下產生的文字都是自源文字。這種文字在產生的時候,可能世界上還從來沒有文字,無從借鑑;可能已經有了文字,但創製文字的人並不知道;也可能知道,但沒有想到去借鑑。
古老的埃及文字、蘇美爾文字、瑪雅文字和漢字都是在沒有任何外來影響的情況下創製的,都是自源文字。
他源文字是指直接借用某一種文字來記錄另一種語言,或者在某種文字的影響下創製的文字。
他源文字的產生顯示了文字發展和分化的軌跡,形成了文字家族式的傳承關係。
在我們前面提到的、也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四種自源文字中,除了瑪雅文字沒有留下任何後裔之外,其他三種文字都成為後來其他民族記錄自己的語言時借用或借鑑的對象,成為所有他源文字產生的基礎,留下了眾多的後裔。
但只有漢字不僅成為其他文字賴以產生的基礎,而且保留了自身的性質,成為一直通行至今的文字中唯一的一種自源文字。
早期漢字的代表是中國的甲骨文。
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兩個分支。
一支的發展保留了祖先的表意性質,只是在字的形體、造字原理上進行了一些內部改革,例如簡化字形,更多地採用形聲方式造字等。
一支則改變了祖先的性質,發展成了表音文字。
南北朝開始,漢字大規模地向外傳播。
向東傳到朝鮮和日本,向西南傳到壯族、苗族、白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向南傳到越南,向北傳到契丹、女真和西夏。
這些國家和民族開始學習漢語漢字,進而借用漢字記錄本民族的語言,然後仿造漢字創製了自己的文字。
在漢字影響下創製的表意文字有越南的喃字、契丹大字、西夏文字、女真文字以及壯字、苗字、侗字、瑤字等。
朝鮮和日本直接借用了漢字。但是由於語言類型不同,他們在使用漢字的過程中對漢字進行了體制上的改革,分別創製了自己的表音文字以彌補漢字在記錄他們的語言中的缺陷。
日本以漢字的形體為基礎創造了自己的音節文字,叫假名。
目前在日本,漢字和假名混合使用。漢字用來區分同音的詞根,假名用來表示形態變化。
朝鮮的諺文既借鑑了漢字的形體特點,又借鑑了西方文字的表音原理,是一種融匯東西的文字。
目前這套文字在朝鮮已經全面取代了漢字,在韓國則是和漢字混合使用。
文字的歷史比語言的歷史短得多。
有聲言語大約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已有四五萬年了,文字的出現才不過幾千年。
一個社會不能沒有語言,沒有語言的社會是不可想像的社會;但可以沒有文字,直到今天,世界上仍有不少民族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
文字不是人類社會產生和存在的必要條件,在文字產生之前,社會已經存在,但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文字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人類社會正是在有了文字之後的這幾千年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可以肯定,沒有文字的社會,不可能是發達的社會。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