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存在距今已有46億年,人類的出現大約是在450萬年前,人和猿開始分化,產生臘瑪古猴。隨著遠古人類的進化,人腦越來越發達,發音器官也越來越完善。人類社會之初,生產力極其低下,出於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聯合起來,採用原始、簡陋的生產工具同大自然作鬥爭。在人類的生產過程中,為了便於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語言誕生了。但語言一瞬即逝,它即不能保存,也無法傳到遠方,而某些需要保留和傳播到遠方的信息,單靠人類大腦的記憶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文字,於是,創造文字的工作就開始了,原始的記事方法——「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應運而生。
一、結繩記事
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採用過各式各樣的記事方法,其中使用較多的是結繩和契刻。中國古籍文獻中,關於結繩記事的記載較多。漢朝人鄭玄,在其《周易注》中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我國境內的一些少數民族現在還有結繩這樣的事,哈尼族借債時用同樣長的兩根繩子打同樣的結,各執一根做憑證。納西族和普米族都用羊毛繩來傳遞信息。魯迅先生在《門外文談》中說:「我們那裡的鄉下人,碰到每天要做一件緊要事,怕會忘記時,也常常在褲帶上打一個結」。秘魯印第安人也有結繩的情形,繩子上打許多結頭,結頭離棒越近事情越緊急,顏色代表不同的含義,黑結代表死亡,白結代表和平,紅結代表戰爭,單結代表十,雙結代表百,三結代表千。
結繩記事它只是一種表示和記錄數字或方位的一些簡單概念,是一種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產生前的一個孕育階段,但它不能演變成文字。它只能幫助人們記憶某些事情,而不能進行思想交流,不具備語言交流和記錄的屬性。因此,結繩記事不可能發展為文字。許慎《說文解字序》云:「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就是說繩子上的結多了,就不知道哪個結記的是哪件事。《周易·繫辭下傳》中說:「上古結繩而治, 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於是,契刻符號便產生了。
二、八卦中能佔卜出文字嗎
許慎《說文解字序》云:「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伏羲是神話傳說中人類的始祖,他教民結網,從事漁業畜牧。「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伏羲依據天象,創製八卦,並製作出太極圖,繼而創造周易。
八卦表示事物自身變化的陰陽系統,用「一」代表陽,用「- -」代表陰。用這兩種符號,按照大自然的陰陽變化組合成八種不同形式,叫作八卦。有專家認為八卦是最早的文字表達符號,比如「坎」卦,中間一橫,上下各兩小橫,表示水的象形,與甲骨文的水字象形相似。也有專家認為,漢字中確有個別漢字或部首起源於八卦,但不能說漢字起源於八卦。
八卦與漢字應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直接或間接的會影響著漢字的孕育、誕生。
三、契刻記事
契刻的初始目的主要是用來記錄數目。漢朝劉熙在《釋名·釋書契》中說:「契,刻也,刻識其數也」。 清楚地說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幫助記憶數目。因為人們訂立契約關係時,數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爭端的因素。於是,人們就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用一定的線條作符號,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這就是古時的「契」。後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分作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以二者吻合為憑。關於古代契刻的情況,《列子·說符》裡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宋國人,在路上拾到一個別人遺失的契,回到家中便把契藏了起來,並偷偷地數契上刻的齒數,以為這些齒代表的錢數不少,非常高興,情不自禁地對鄰居說:「我很快就要發財了」。這段故事說明古代的契上刻的是數目,主要用來作債務的憑證。
隨著木刻的日趨成熟,古人把目光從木板投向更堅硬耐腐蝕的懸崖、峭壁、洞窟。
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畢竟是原始的、非常簡陋、粗略的記事方法,記事範圍小,準確性差。人們不得不採用一些其它的、譬如圖畫的方法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生。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中說:「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 然而圖畫發揮文字的作用,轉變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較普通、較廣泛的語言之後才有可能。譬如,只有在這時,有人畫了一隻虎,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虎」;畫了一頭象,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象」。久而久之,大家約定俗成,類似於上面說的「虎」和「象」這樣的圖畫,就介於圖畫和文字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圖畫越來越多,畫得也就不那麼逼真了。這樣的圖畫逐漸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終導致從圖畫中分離出來。這樣,圖畫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圖畫和變成為文字符號的圖畫文字。圖畫文字進一步發展為象形文字。
正如《中國文字學》所說:「文字本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但圖畫卻不一 定都能讀。後來,文字跟圖畫漸漸分歧,差別逐漸顯著,文字不再是圖畫的,而是書寫的。而書寫的技術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這種圖畫文字就是原始的文字。
四:原始文字的雛形
1:賈湖刻符
1987年,在河南舞陽的賈湖遺址,考古專家從新石器時代墓穴中發現了8000多年前的龜殼、骨器上的契刻痕跡,認為「這些符號應該是一種文字」。賈湖刻符至少有十七個,其特點是契刻而成,後被統稱為「賈湖刻符」。挖出的這些甲骨契刻文字符號,部分文字與甲骨文極為相似。有專家認為賈湖契刻符號應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雛形,理由是:
1)賈湖刻符已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徵,是原始文字性質的符號。它記錄了當時的主人一定的寓義,而寓義是要用語言來解讀的,因之也應有對應的語言。若如此,這些刻符就具備了文字的形、音、義的基本條件。
2)賈湖刻符與甲骨文在書寫載體、書寫工具、書寫內容上有一定的共性。
3)甲骨文是由賈湖刻符慢慢演變而成熟。
如果以上結論成立並得到國內外專家肯首,八千多年前賈湖刻符就是漢字的起源了,那中華文明歷史又要往前推進3000多年了,漢字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