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刻符號是文字的起源,並逐步演變為圖畫文字,為原始文字的雛形

2020-12-11 曾祥耙

地球的存在距今已有46億年,人類的出現大約是在450萬年前,人和猿開始分化,產生臘瑪古猴。隨著遠古人類的進化,人腦越來越發達,發音器官也越來越完善。人類社會之初,生產力極其低下,出於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聯合起來,採用原始、簡陋的生產工具同大自然作鬥爭。在人類的生產過程中,為了便於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語言誕生了。但語言一瞬即逝,它即不能保存,也無法傳到遠方,而某些需要保留和傳播到遠方的信息,單靠人類大腦的記憶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文字,於是,創造文字的工作就開始了,原始的記事方法——「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應運而生。

古印第安人結繩記事

一、結繩記事

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採用過各式各樣的記事方法,其中使用較多的是結繩和契刻。中國古籍文獻中,關於結繩記事的記載較多。漢朝人鄭玄,在其《周易注》中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我國境內的一些少數民族現在還有結繩這樣的事,哈尼族借債時用同樣長的兩根繩子打同樣的結,各執一根做憑證。納西族和普米族都用羊毛繩來傳遞信息。魯迅先生在《門外文談》中說:「我們那裡的鄉下人,碰到每天要做一件緊要事,怕會忘記時,也常常在褲帶上打一個結」。秘魯印第安人也有結繩的情形,繩子上打許多結頭,結頭離棒越近事情越緊急,顏色代表不同的含義,黑結代表死亡,白結代表和平,紅結代表戰爭,單結代表十,雙結代表百,三結代表千。

結繩記事它只是一種表示和記錄數字或方位的一些簡單概念,是一種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產生前的一個孕育階段,但它不能演變成文字。它只能幫助人們記憶某些事情,而不能進行思想交流,不具備語言交流和記錄的屬性。因此,結繩記事不可能發展為文字。許慎《說文解字序》云:「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就是說繩子上的結多了,就不知道哪個結記的是哪件事。《周易·繫辭下傳》中說:「上古結繩而治, 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於是,契刻符號便產生了。

結繩法記帳

二、八卦中能佔卜出文字嗎

許慎《說文解字序》云:「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伏羲是神話傳說中人類的始祖,他教民結網,從事漁業畜牧。「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伏羲依據天象,創製八卦,並製作出太極圖,繼而創造周易。

八卦表示事物自身變化的陰陽系統,用「一」代表陽,用「- -」代表陰。用這兩種符號,按照大自然的陰陽變化組合成八種不同形式,叫作八卦。有專家認為八卦是最早的文字表達符號,比如「坎」卦,中間一橫,上下各兩小橫,表示水的象形,與甲骨文的水字象形相似。也有專家認為,漢字中確有個別漢字或部首起源於八卦,但不能說漢字起源於八卦。

八卦與漢字應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直接或間接的會影響著漢字的孕育、誕生。

八卦圖

三、契刻記事

契刻的初始目的主要是用來記錄數目。漢朝劉熙在《釋名·釋書契》中說:「契,刻也,刻識其數也」。 清楚地說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幫助記憶數目。因為人們訂立契約關係時,數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爭端的因素。於是,人們就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用一定的線條作符號,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這就是古時的「契」。後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分作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以二者吻合為憑。關於古代契刻的情況,《列子·說符》裡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宋國人,在路上拾到一個別人遺失的契,回到家中便把契藏了起來,並偷偷地數契上刻的齒數,以為這些齒代表的錢數不少,非常高興,情不自禁地對鄰居說:「我很快就要發財了」。這段故事說明古代的契上刻的是數目,主要用來作債務的憑證。

隨著木刻的日趨成熟,古人把目光從木板投向更堅硬耐腐蝕的懸崖、峭壁、洞窟。

刻字

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畢竟是原始的、非常簡陋、粗略的記事方法,記事範圍小,準確性差。人們不得不採用一些其它的、譬如圖畫的方法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生。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中說:「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 然而圖畫發揮文字的作用,轉變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較普通、較廣泛的語言之後才有可能。譬如,只有在這時,有人畫了一隻虎,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虎」;畫了一頭象,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象」。久而久之,大家約定俗成,類似於上面說的「虎」和「象」這樣的圖畫,就介於圖畫和文字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圖畫越來越多,畫得也就不那麼逼真了。這樣的圖畫逐漸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終導致從圖畫中分離出來。這樣,圖畫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圖畫和變成為文字符號的圖畫文字。圖畫文字進一步發展為象形文字。

正如《中國文字學》所說:「文字本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但圖畫卻不一 定都能讀。後來,文字跟圖畫漸漸分歧,差別逐漸顯著,文字不再是圖畫的,而是書寫的。而書寫的技術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這種圖畫文字就是原始的文字。

象形文字

四:原始文字雛形

1:賈湖刻符

1987年,在河南舞陽的賈湖遺址,考古專家從新石器時代墓穴中發現了8000多年前的龜殼、骨器上的契刻痕跡,認為「這些符號應該是一種文字」。賈湖刻符至少有十七個,其特點是契刻而成,後被統稱為「賈湖刻符」。挖出的這些甲骨契刻文字符號,部分文字與甲骨文極為相似。有專家認為賈湖契刻符號應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雛形,理由是:

1)賈湖刻符已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徵,是原始文字性質的符號記錄了當時的主人一定的寓義,而寓義是要用語言來解讀的,因之也應有對應的語言。若如此,這些刻符就具備了文字的形、音、義的基本條件

2)賈湖刻符與甲骨文在書寫載體、書寫工具、書寫內容上有一定的共性。

3)甲骨文是由賈湖刻符慢慢演變而成熟。

如果以上結論成立並得到國內外專家肯首,八千多年前賈湖刻符就是漢字的起源了,那中華文明歷史又要往前推進3000多年了,漢字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了。

賈湖刻符

相關焦點

  • 「語字芳華」 漢字離您有多遠,開啟原始文字之旅,來親近它吧!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種種起源,記錄著漢字從幼稚蒙昧的頑童一步步成長為頂天立地的偉丈夫的光輝歷程。
  • 文字的起源與演變2
    但是史官並不會用文字用來建立天文曆法系統。也就是說,在倉頡之前,也存在圖畫,但是這種圖畫是給百姓看的,而不是史官用來把握天道的的最高道術,結繩記事才是最高的道術。 因為結繩記事和中表的失傳,文墨記事這才成為了建立天文曆法體系的主流方案。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文字的起源。
  • 文字的起源:記事文明的雛形:結繩記事出現的意義
    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早已用實物、圖畫、符號記事表意了,他們在原始的繩上結下大小不等的疙瘩幫助記憶;用古樸的刻契記錄下的抽象的符號表達借貸、帳目等數字信息;用不同種類和數目的樹葉、樹根等物品表達青年男女之間固定的言語和情話;用粗繪的線條在陡峭的崖壁上刻畫上不同的動物,以及狩獵、祭祀等生活場景;這些先民們使用的原始物品和簡單的線條、符號,記錄了少數民族先民當時的生存狀況、情感和智慧。
  • 中國文化,文字的起源,漢字的產生
    大家好,我是小編阿驅,今天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中國文化,文字的起源,漢字的產生。漢字的產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雖然世所公認的最早的漢字見於安陽小屯村出土的甲骨卜辭,但漢字的產生肯定遠早於殷商時期。山東大漢口文化遺址的陶器上,有許多不同形體的圖形符號和刻畫符號。它們都能按照古文字的規律釋讀,因而被多數古文字學家定為文字。大泣口文化的陶器符號,大約出現於公元前2500到前2000年,依文獻記載推算,大致與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相當。另外,近年來在山西襄汾陶寺附近,也出土一些4000年前的帶文字的陶片。當然,這些文字與漢字的關係,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 「言語」「文字」的起源進化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如姜亮夫先生這樣的著名學者,也一方面說:「從文字的功能來說,它是一種有聲語言的符號,只在於用這種符號來表達語言的全部特徵。它對語言是從屬的、附屬的,而不是獨立的」;(5)另一方面又說:「繪畫是文字的先驅」;(6)卻絲毫也不覺得其中的自相矛盾。    實際上,文字在最初並不是「言語」或「有聲語言」的附庸,而是「圖畫的產物」(7)。
  • 於殿利:文字、文明的起源與古代美索不達米亞
    本文整理自2020年11月20日晚於殿利教授的線上講座「文字與文明的起源: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該講座系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的「西方史學史系列講座」第14講,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歐陽曉莉教授主持。整理人為復旦大學2020級碩士董靜瀅、潘文睿。
  •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起源
    從這些傳說中我們可以窺見原始漢字發生的因由,以及由原始漢字向成熟的文字體系過渡的一些歷史狀況。在這些傳說中,「結繩」說和「倉頡造字」說最值得注意。漢字產生之前,中國古代曾有用實物記事的階段。結繩和刻契無疑是其中的重要手段。
  • 世界古代文字的起源
    隨著時間的前進,人們發明許多標準的圖畫和抽象的含義。人們發現在泥板上刻出幾個程式化的標記來象徵一種物體的方法比描繪出真實的物體要容易快捷得多。大約公元前2500年人們開始使用蘆葦杆在泥板上刻畫符號,現狀就像楔子,這種文字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楔形文字。當時已經成為西亞北非地區的通用文字,這種楔形文字在古代西亞非常盛行,但是它沒能流傳到今天。
  • 文字演變:神秘的巴蜀符號
    一、 巴蜀符號的特點在四川、重慶地區的戰國秦漢時期器物上,常見有一些圖形符號,與平常所見的紋飾有異,又與漢字不同。這類符號,學界多稱之為巴蜀符號。巴蜀符號存在以下特點。1.分布區域集中巴蜀地區。曾有學者統計,有巴蜀符號的器物的出土地點主要在重慶、四川、鄂西、湘西和陝南[1]如四川成都市白花潭、重慶九龍坡區冬筍壩、湖北巴東縣紅廟嶺,貴州赫章縣可樂鄉;雲南綏江縣酒房溝村陰等,但鄂西、湘西和陝南等遺址出土的圖像符號,與四川地區戰國時期出土的符號雖有相似之處,但區別也很明顯,因此巴蜀符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南北條狀地帶及重慶至枝江的峽江地區,與巴蜀文化的分布範圍一致。
  • 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來自中國的一遠古遺址,距今已有9000年
    現代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成熟系統文字是「甲骨文」,也就是商朝時期的文字。但這是「成熟的文字系統」,文字從誕生到成熟的發展必定經過很長的時間,郭沫若也曾說過「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但不是最早的文字,從中國原始文字誕生到甲骨文必定經過兩千年以上的發展」。
  • 中國發現早於甲骨文的早期文字 解釋漢字起源
    中國考古專家最新考證表明,4年前在中國東部山東省昌樂縣集中出土的100多塊獸甲骨上所刻的600多個符號,結構和布局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應為距今約4500年的中國早期文字。  參與這項研究的考古專家告訴記者,這些神秘獸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齊」的圖案符號比殷墟甲骨文更為原始,明顯處於畫(符號)與字的過渡狀態,二者應具有某種傳承關係,是解釋中國漢字起源的新依據。
  • 中國古代文字,精神的交流傳通,文字的演化
    這個工具就是一個共同體能夠「你知我知」的文字。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從象形圖畫過渡演化而來的。中國仰韶的陶片上刻著符號,有人說是文字,有人說不是。但大墳口陶器上符號已被多數學者認為是早於殷商甲骨文的文字,名為陶文。
  • 河南出土7000年前的「文字」,為世界最古老文字,改寫中華歷史
    漢字是迄今為止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的唯一傳承者,更是我國的傳統文字。在甲骨文還沒有發現之前,我們普遍認為漢字是倉頡造出的,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國的學者們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的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也有很多。中國的漢字經歷了很多個轉變,現在普遍認為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
  • 歷史對比:從上古四大文明的文字演變,看中國文明何以延續至今
    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在約公元前 3500 年兩河流域烏魯克文化時期伊拉克基什城址附近的奧海米爾崗發現了一小塊石板,上面刻有表示文字的圖畫符號,這種圖畫文字,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因此這些刻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最終被歷史所淘汰。二、用於永久紀念意義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約公元前 3200 年,埃及開始出現了和蘇美爾相似的象形文字。從發展上看,古埃及文字一開始就以較為成熟的形式出現,並不像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一樣有從原始符號逐步發展起來的豐富證據。
  • 最早之書跡|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 中國最古老的原始文字
    史學界普遍認同中國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600多年、體系較為完整的甲骨文。後來在浙江省平湖市莊橋墳遺址出土發現了5000年前的良渚原始文字,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現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卦象符號,在安徽蚌埠雙墩遺址發現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卦象符號,均一度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 《文字知識》_蘇美爾楔形文字——世界最古老的文字
    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使用蘆葦杆或木棒來壓印在泥板上來方便書寫,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而字形也隨著文明演變,逐漸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統一固定為音節符號。公元前40世紀中期,蘇美爾人先發明了圖畫文字,這種文字的特點是, 如要表示「星」就畫一個星的符號, 如要表示「食物」就畫一個盛食物的碗。這種圖畫文字同後來出現的楔形文字大相逕庭。
  • 溯源 圍繞文字起源,郭沫若和整個學術界幹了一仗
    ,或者說中國原始文字的孓(jié)遺(殘存者)。」中國漢字的起源,究竟是來自圖畫還是符號?究竟是來源於哪個時代哪個遺址的圖畫或者符號?這是兩個困擾學術界很多年的問題。在1959年去半坡博物館參觀的時候,郭老仔細盯著那些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就說了句話:「殷墟文字已經合乎六書規律,則文字之起源必尚可追溯到三兩千年,仰韶龍山似已進入有文字的時期。」郭老看著這些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陶片,他就覺著啊,中國文字的起源就是這些陶器符號。
  • 漢字是文字發展的主流,拼音文字只是支流
    文字發展的歷史,並非單線發展,那種認為從象形到拼音,從表意到音素是文字發展規律的看法是西方中心論的表現。一、文字的類型成熟的文字,就形式而言,可以分為一維線性文字和二維面性文字,一維線性文字代表為拉丁文字,二維面性文字代表為漢字。
  • 世界史: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語言是人們相互間傳遞信息的符號體系,通過聲音符號與書寫符號加以表達。人類的語言大體經過單音節語、無文字符號的分節語、有符號的分節語三個階段。由於分節語的出現,個人積累的信息可以方便地提取出來轉化為群體的記憶,個人和群體的記憶可以通過口頭傳說世代相傳,不致因個人的消失或遺忘而湮沒無聞。原始經濟、社會、精神文化生活的連續性因此得到較為可靠的保障。人類知識的積累速度因此加快,已獲得的知識信息開始條理化,有了最初步的分類,自覺保留經過整理的記憶並向後代傳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