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漢字和中國漢字有什麼淵源

2020-12-11 騰訊網

「從公元4世紀漢字傳入日本到今天,漢字在日本列島使用了1700多年。但我們需要認識到,漢字在日本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生長出許多新的內容,它已經就是日本人自己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實際上不僅是日本漢字,整個傳入日本的中國古代文化都是如此。」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在談到由新經典近期推出的《日本的漢字》一書時如是說。

撰文| 寇淮禹

《日本的漢字》作者笹原宏之在日本有「漢字博士」的稱號,現任早稻田大學社會科學綜合學術院教授的他,寫有和漢字相關的著作多部,並經常在媒體上就漢字問題發表意見。《日本的漢字》一書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從縱橫兩個維度論述了和日本漢字相關的方方面面,讀者既可以從書中了解日本從中國接受漢字並將其不斷日本化的過程,又可以從社會、地域和個人三個維度探究漢字在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5月19日,在單向空間愛琴海店舉行的《日本的漢字》新書分享會上,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和北京大學日語系副教授孫建軍由日本的漢字談到日本的民族意識以及中國在中華文化圈中應該具有的胸懷。

《日本的漢字》,作者:笹原宏之,譯者:丁曼,版本:新經典|新星出版社

日本漢字中的古義、古音與社會文化史

文字的音和義既會隨著歷史的演進而發生變化,又會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差異。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漢字,有許多在今天的日語裡保留了中文的古義。「比如『娘』,在現代漢語裡是母親的意思,而在日語裡是女兒的意思;『步』在日語裡是走路的意思,而『走』則是『跑』的意思,這些都是保留了漢字的古義。」劉曉峰說。

日本的一些漢字不僅保留有其中國古義,而且有時還保留有中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古音,這些日本漢字的發音記錄下了漢字傳入日本的歷史。孫建軍介紹說,日本最初是用漢字來記錄自己的語言,比如日語裡本身有「山」的說法,發音是yama(やま),這是大和音。

如果按照漢音來讀「山」字,則念san(さん),這就和中文「山」的發音很接近了。漢音是唐朝時期,遣唐使從長安帶回日本的漢字讀音;在政府文件和文學作品的相關用字的讀音上,最常使用漢音。但和佛教相關的很多詞彙,是在梁朝,經百濟——在今天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由於這一傳播路徑,中國南方的一些漢字發音就保留在了日語裡,這些日本漢字的發音叫作「吳音」。

比如「明」字,吳音是myou(みょう),用來表示佛教中的「智慧」之意;漢音是mei(めい),有光明、見識、視力等意思;還有一個更晚近的傳入日本的讀音min (みん),用來指稱中國的明朝——這就和我們今天「明」的發音很接近了。對於歷史語言學的專家來說,可能可以為每一個發音找到其源頭,但是對於今天的日本人來說,這些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百姓日用而不知」了。

北京大學日語系副教授孫建軍講解日語的大和音、吳音和漢音。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吸收西方文化,用漢字造詞——如「哲學」和「經濟」——來翻譯西學中的概念,之後這些詞彙又傳入中國,為我們所用,這是我們熟悉的日語反哺中文的例子。但除此之外,日本還按照中文的造字規律,創造了一些新字,這些新字中的一部分融入了我們現在使用的中文中,我們甚至不會想到它本是日本漢字,比如「腺」字。

江戶時期的日本,閉關鎖國,只和中國與荷蘭這兩個國家有往來。孫建軍介紹說,當時有一位醫家叫杉田玄白,他拿到了一本荷蘭的醫書,看到裡面的解剖圖版,很震驚,因為裡面對於五臟六腑的位置和形態有相當細緻的描摹,和中醫對於五臟六腑只有模糊的描述非常不同。他與朋友拿著書去了刑場,將書中所記和劊子手的講述相比照,發現二者是一致的。於是他和朋友將書翻譯為日文,在1774年正式出版;而這一本《解體新書》——「解體」是解剖的意思——的出版也標誌著日本蘭學的誕生。最初「腺」按照荷蘭語發音音譯為「機裡爾」,後來杉田玄白的弟子榛齋造出「腺」字,「腺」最終隨著西醫知識傳回中國。

日本漢字與日本的民族意識

漢字源自中國,這曾給近代以來民族意識不斷增強的日本帶來困擾。劉曉峰介紹說,五四時期,中國曾有學者主張,應該取消漢字,中文拉丁化,比如北京大學的劉半農;而日本在西化的過程中,也曾有人提出過相似的主張,並且有一大批書就在這樣的思潮下,純粹用假名來印製。「我在京都大學留學的時候,在圖書館看到過這種書,上面落著厚厚的灰,沒有了漢字,日語也就沒有了神採,而且沒有漢字的書很難讀的。」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講解日本漢字有不同於中文的字面意思。「油斷一秒,怪我一生」是常用的日本交通安全宣傳語。「油斷」是疏忽大意的意思,「怪我」是受傷的意思,開車時疏忽一秒,遭受的傷害可能持續一生。

此外,劉曉峰提到,甲午戰爭中,日本戰勝了中國,於是日本國內有些人主張,中國既然這樣不堪,日語中的假名就不可能是經由漢字的簡化而來的,日本大和民族的祖先一定獨立發明過文字,那才是假名真正的淵源。循著這一思路,日本國內掀起了尋找「神代文字」的風潮,所謂「神代」即早於日本第一代天皇的神話時代。「這些所謂的『神代文字』其實都是那時的人捏造出來的。」劉曉峰說。

劉曉峰在現場展示的神代文字圖片1

劉曉峰在現場展示的神代文字圖片2

這一場編造神代文字的運動,其最大反對者,劉曉峰說,是天皇。「因為天皇統治日本的法統來源於《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這類古籍的記載,突然出來的這種神代文字,宣稱比《古事記》還要古老,那麼天皇的法統就出現問題了。」

日本的民族意識對於日本文學史的論述也產生了影響。劉曉峰介紹說,比如《源氏物語》就並非通常認為的日本第一部小說,《宇津保物語》就比《源氏物語》早。但是因為本居宣長(1703-1801)在《源氏物語》中發現了「物哀」這一日本特有的審美傳統,契合了近代以來日本想要強調自己民族和文化的獨特性的需求,所以《源氏物語》就通常被視為日本第一部小說了。又如日本文學中本來有一個強大的漢詩傳統,一直到夏目漱石(1867-1916)和大正天皇(1879-1926)都還在創作漢詩,但日本文學史對漢詩的論述常常付之闕如。

由漢字在異域的使用來思考中國應有的胸襟

漢字曾經在中華文化輻射所及的周邊國家和地區廣泛使用,日本之外,比如朝鮮半島和越南,也曾採納漢字進入他們的文字系統。而《日本的漢字》一書也介紹了不少日本創造的和製漢字,對於這些字,我們中文世界往往不予採用。劉曉峰認為,中國應有一個開放的胸襟,日本創造的漢字,有的是有道理的,我們應該將這些字納入到漢字的譜系裡。「現在電子化時代,無非添幾個漢字編碼,漢字將因此豐富很多。」

劉曉峰現場展示的越南使用漢字標示的神祇圖

由此擴展開去,劉曉峰談到中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曾經發生的爭訟。「韓國拿端午節去申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馬上搞了一個保衛端午的運動,去和韓國爭搶。但實際上,如果中國要將什麼節日申請為『非遺』的話,難道首先不應該是春節嗎?」劉曉峰問道。中華文化曾在東亞地區居於核心地位,周邊地區的文化受其影響、乃至於採納中華文化的成分而為己所用,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如果這一文化要素已經異地生根上千年,我們卻仍然要反覆強調這是我們的,這樣一種文化對抗心態,在劉曉峰看來,是不明智的。「應該反過來想,這個世界上有誰過端午節?」美國不過,歐洲不過,非洲不過,過端午節的地方,和中國分享了共同的文化傳統,應該將這些文化資源視為睦鄰友好的基礎。「如果處處主張這些都是我們的,那就要鬧到沒朋友了。」

作者:新京報特約記者 寇淮禹

編輯:瀋河西 校對:薛京寧

相關焦點

  • 中國漢字和日本漢字有什麼不一樣?
    早在距今1300多年前,日本人便開始以中國漢字為基礎,結合漢字造字的要素與原理,開始了國字的創造。之後,通過中日文化和貿易往來,日本國字也被傳到了中國。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很多自己的地區方言,專屬於方言的漢字讀音有趣,字形跳脫,卻也鮮少為人使用。
  • 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比韓語中的多?漢字在日本和韓國經歷了什麼?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有漢字,然後才有了「漢字文化圈」。然而,「漢字文化圈」裡的國家和地區對漢字的認識和感情卻是十分的複雜,尤其是日本和韓國。日語與漢字在歷史上,中國周邊的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家都屬於中華文化圈。早期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所處時代文化落後,有語言卻沒有文字。然而,同時期的中原華夏的文字體系早已完善,甚至可以說十分發達。
  • 一個漢字讓日本人淚流滿面 探京都漢字博物館
    (視頻截圖)「五萬字的漢字塔太震撼了,第一次知道日本有這麼多漢字。」來自京都的學生田中參觀博物館後告訴記者:「雖然每天都在使用漢字,但還是有很多不了解的知識。」日本漢字博物館位於京都市最有名的藝伎區祗園附近,由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設立。
  • 中文漢字和日文漢字有什麼不一樣?
    早在距今1300多年前,日本人便開始以中國漢字為基礎,結合漢字造字的要素與原理,開始了國字的創造。之後,通過中日文化和貿易往來,日本國字也被傳到了中國。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很多自己的地區方言,專屬於方言的漢字讀音有趣,字形跳脫,卻也鮮少為人使用。
  • 在這個博物館,一個漢字讓日本人淚流滿面!
    「五萬字的漢字塔太震撼了,第一次知道日本有這麼多漢字。」來自京都的學生田中參觀博物館後告訴記者,「雖然每天都在使用漢字,但還是有很多不了解的知識。」卷首處有一個巨大的龜甲。淵源:從日本傳出的漢字詞語山崎說,日本與中國在漢字文化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希望大眾了解這種淵源。
  • 令和、《萬葉集》與中國文化的淵源:日本人用漢字寫的「國書」
    我們要知道,日本列島上居住的居民,或者說後來形成的大和民族,原本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大概在中國的戰國末年和秦漢之交時期,傳來了農耕文明和金屬文明,漢字雖然也有傳入,但當時的居民似乎還無法充分消化吸收,後來又多次有中國大陸或朝鮮半島的移民進入列島,便逐漸將中國的古典和漢字文化在列島上傳開。
  • 漢字是日本的?日本足球明星認錯漢字道歉,媒體稱是「日本漢字」
    7月5日,日本媒體《J-CAST NEWS》報導:本田圭佑發推對自己誤讀日本漢字一事進行了道歉。什麼?漢字什麼時候成為「日本漢字」了?其實,日文的「漢字」並不同於我們所說的漢字。日文中分為「假名」「漢字」和「羅馬拼音」,「假名」又分為傳承自漢語行草的「平假名」與傳承自漢語楷書的「片假名」。在日本國內,兒童是從假名學起的,要很大年齡的學生才會讀寫「漢字」,因此在日本若遇到一些不會「認讀」漢字的成人,也算不得什麼「大事」。
  • 漢字源於中國!日本漢字一樣是中國引入的,西方書寫也可用漢字!
    日語是由表意文字的漢字和表音字母的假名(就是類似於中國的漢語拼音)組合而成的語言。一種語言同時具有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書寫體系,這一點不但在東亞地區、甚至在全世界的主要語言中都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通漢字在日本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就如開始在英國上層會使用法語一樣。
  • 日本自改革之後,時至今日為何依然使用中國漢字?
    我們知道日本這個國家離中國距離很近,中間有過很多次的文化交流,那麼為什麼日本至今仍使用漢字呢?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2、漢字對於日本人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當時的日本,雖然有很多的人會寫中國漢字,但是不會發音。很多日本人在學習漢文的時候,只懂得這個字的意思,讀法就沿用中國人的,但反而不會表達了。
  • 漢字還影響著哪些國家 韓國:漢字與中國「同行」
    在歷史上,漢字曾經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產生   過巨大的影響,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各國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增強,當年的漢字文化圈也開始出現了新一輪的漢字熱。   韓國:漢字與中國「同行」   幾年前,如果有韓國人要學漢語和漢字,很多人會不理解。如今,韓國的各大媒體上,有關漢字的新聞俯拾皆是。
  • 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日本也在用?
    很早以前,日本是一個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國家。據我國《漢書》記載,公元前57年後漢光武帝賜給倭國(現在的日本)的奴國一枚刻有"漢倭奴國王"字樣的金印,從那時起中國的水稻栽培技術、制鐵技術等傳到日本,漢字也隨之傳入了日本。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從推古朝(公元6世紀到7世紀)開始,日本正式從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接受儒釋道等思想,漢字正是其媒介。中國文字傳入日本之前的許多年,當地人已經生活了很久並有自己的語言,只是沒有文字。中文傳去以後,他們用漢字的發音來標他們說的話,他們對於漢字的理解也是按照他們自己的習慣來的。
  • 漢字在日本 大漢和詞典收50295個漢字
    漢字傳入日本的確切日期已不可考,一般認為,中國東漢時期漢字已經在日本使用開來,至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漢字的狀況都發生了一些變化,例如字數、字形、字音、字義、簡化字等方面,因此今日中國漢字和日本漢字略有差別,總體上是大同小異,本文就中日漢字「小異」的部分作一些考察。
  • 中文漢字和日文漢字,有哪些趣味的差異?
    之後,通過中日文化和貿易往來,日本國字也被傳到了中國。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很多自己的地區方言,專屬於方言的漢字讀音有趣,字形跳脫,卻也鮮少為人使用。對於學習日語,研究和製漢語的人來說,比起艱澀的語法,也許獨特的字形、不同於標準語的音調更能激發學習的興趣。
  • 為什麼日本文字中的漢字我們不認識,漢字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
    其實我們發現在日本文字中有很多漢字,我們都非常熟悉,但是卻與我們認識的漢字的意思差別非常大,這是因為什麼呢?那麼漢字又是怎麼傳入到日本的呢?日本2018年度漢字日本的文字的組成包括漢字和假名兩部分,假名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兩種。
  • 日本文字為何和中國漢字非常像
    公元前108年,漢武大帝平定朝鮮半島,漢字可能已經傳入了朝鮮。在公元3世紀的晉朝時期,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的漢宗室之後-博士王仁將《論語》和《三字經》漢字傳入日本。靈巖郡百濟國遺址在漢字傳入之前,日本沒有文字,處於「口口相傳」蒙昧階段,使日本在彌生時代實現了從野蠻到文明的跨越。唐朝時期,中國國力空前強盛,漢字的進一步傳播推廣到東南亞地區,漢字在日本進一步普及。
  • 為啥朝鮮越南都廢了漢字,和中國恩怨最深的日本卻堅持至今?
    朝鮮半島最早接受了漢字,成書時間大約在中國西漢末年的朝鮮《留記》,就全用漢字書寫。大約中國東晉時,朝鮮的太學正式把漢文經史作為教材。漢字傳入日本也很早,大約在三國時就已經有日本人閱讀、書寫《論語》《千字文》。
  • 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介紹 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是什麼
    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介紹 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是什麼時間:2020-12-14 22:4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介紹 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是什麼 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是什麼?
  • 甲骨文與漢字對照表,助你了解中國古文化的淵源
    甲骨文,是中國的古老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也是中國書法的起源與開端階段,是中國現存朝代古老的一種文字。屬於上古漢語,而不是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之語言。甲骨文最早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是商朝的文化符號,距今大約3600多年歷史。
  • 日語中漢字的「吳音」是什麼?為何中國的吳語會傳到日本?
    在日語中,漢字是分為兩種讀法的:音讀和訓讀,所謂音讀,指的是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而訓讀呢,則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而在音讀當中,有這麼一種發音方式: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