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日本人自己創造了多少漢字,中國漢字那麼多不夠用嗎?

2020-12-11 小馬哥日本語

大家都知道日語中的漢字,是中國古代傳到日本去的。所以我們的小夥伴們在學習日語的時候,看到很多漢字都是繁體字,當然也會有些漢字跟中文的漢字略微有些區別的,比如壓力的壓字,在日語裡寫成「圧」,裡面的一點沒有了。據不完全考證,是古代用於運輸書籍的船進水了,被泡水了的書,可能一點就沒了。

除了這些變異的字之外,日本人自己還創作了不少漢字呢!難怪小馬在學的時候,總覺得這些漢字怪怪的,後來才知道日本人為了更貼切的運用自己創造的呢。那麼今天小馬就帶大家領略和認識一下那些日本人自己創造的漢字,看看都創造了哪些奇葩的漢字,哈哈。

峠(とうげ)

羅馬音:to u ge

中文意思:山頂,可以用來形容事情到達了頂峰的意識

解釋說明:這個比較好理解,山上下,上山和下山的交匯處,就是善的最高峰了。

日本有個服裝品牌就叫「峠」,也是很多日本年輕人喜歡的山地彎路漂移賽車愛好者的標誌。由於日本的地理條件,面積狹長,所以飆車只能選擇高速或者是山路,山路漂移在日本很受歡迎,很多職業賽車手都是從玩山路漂移開始的,因為山路漂移入門門檻相對較低,只要是後驅動的車基本就可以玩了。「峠」字剛開始用來形容兩個完全不同的賽段,後來慢慢演變成了山路漂移的標誌了。

註:後來小編查了資料,發現中國古代就有這個字,念qia。應該也是中國傳過去的,只不過中文現在不用這個字了。多好的一個字,怎麼就給廢了呢。

雫(しずく)

羅馬音:shi zu ku

中文意思:雨滴

解釋說明:這個比較好理解,雨下來了就是雨滴了。小馬第一次看到這個字的時候,還以為是零下,零下幾度的意思呢。

鮨(すし)

羅馬音:su shi

中文意思:壽司

解釋說明:就是我們經常吃的日本料理裡面的壽司。這個也比較容易理解,「旨い」的魚就是壽司了。不過說來也奇怪,好吃的魚不應該是刺身「さしみ」嗎?

躾(しつけ)

羅馬音:shi tsu ke

中文意思:教育;教養;管教

解釋說明:身體很美怎麼就成了管教的意思了。說明身材需要管理,只有好好管教自己,才能管理好自己的身材吧。小馬暫且這麼理解了,小夥伴們有更好的解釋的話,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告訴大家。

辻(つじ)

羅馬音:tsu ji

中文意思:十字路口的意思

解釋說明:這個也比較好理解,走之底,走到一個十字路口了。在日本人名字用這個字比較多。

日語裡面日本人自己創造的漢字含有很多,你還知道的都有哪些?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動大家的智慧,看看日本人究竟自己創造了多少漢字呢?

最後,喜歡小馬的小夥伴點點關注哦,點關注不迷路,日語精彩內容不斷分享中!

相關焦點

  •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摘要]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到了我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但日本最初是把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的,就是日語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日本滿大街的漢字,你可能認識,但可能一個都看不懂!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日本文字中夾雜的漢字的意義與在中國語境中的意義相關嗎?我們來看下面這組詞:非常口、激安、老婆、放題、人參、注文。明治時期,日本學者用漢籍翻譯西歐語言,創造出「經濟」「勞動」「取締」「場合」這些詞語,如今在漢語中廣泛使用。漢字被用於記錄日語,在日本人的手中,逐漸發展出不同於中文漢字的特點。有些漢字按照古漢語發音,有些按照日語發音;有些字寫法與漢語相同,意義卻不同;日本人為了方便書寫、表義,甚至創造出新的漢字,稱為「國字」。
  • 日語中有多少漢字?
    今天給大家科普下日語中的漢字~請聽題:丈夫、勉強、切手、怪我這些詞在日語裡是什麼意思呢?答案在結尾公布哦~ 日語中到底有多少漢字呢?2014年 中日學者雙劍合璧,編撰了一本叫《漢字海》的書。裡面總共收錄了10萬2447個漢字。這是中國目前收錄漢字字數最多的書。
  • 日本人為什麼能看懂漢字?專家:日語是在漢字基礎上改的文字!
    的確,當時的日本人,你說讓他自己創造文字不是不行,而改咱們國家的文字,主要是看中了兩點,一種是中國文字和日本的文字,它有共通的地方。意義的文字,都是我們說的是意思山水,這都是有直直接對應的這麼一個字,那麼還有一點就是我們不能否認的,就是當年日本人對於中華文化的這個崇拜。
  • 知道為何日語中總是會有一些漢字嗎?明明漢字那麼難學還要用!
    知道為何日語中總是會有一些漢字嗎?明明漢字那麼難學還要用!大家都知道日文實際上有一些中國字在裡面的,相信很多朋友都注意過,也有人會有想問,裡面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中國字?大家基本上都認為日文應該是中文的長久演變轉化未來的,實際上到底是怎樣呢?真正的原因你知道嗎,來看看外國網友是怎麼說的!
  • 日語中來源於中國的漢字,你都寫對了嗎?
    日本不少文化的形成深受中國的影響,尤其在中國的漢唐時期,威名遠播,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將學習的各種先進的文化帶回去,幫助自己的國家不斷的發展壯大。
  • 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日本文字中夾雜的漢字的意義與在中國語境中的意義相關嗎?我們來看下面這組詞:非常口、激安、老婆、放題、人參、注文。中國文字傳入日本之前的許多年,當地人已經生活了很久並有自己的語言,只是沒有文字。中文傳去以後,他們用漢字的發音來標他們說的話,他們對於漢字的理解也是按照他們自己的習慣來的。明治時期,日本學者用漢籍翻譯西歐語言,創造出「經濟」「勞動」「取締」「場合」這些詞語,如今在漢語中廣泛使用。漢字被用於記錄日語,在日本人的手中,逐漸發展出不同於中文漢字的特點。
  • 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比韓語中的多?漢字在日本和韓國經歷了什麼?
    日語與漢字在歷史上,中國周邊的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家都屬於中華文化圈。早期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所處時代文化落後,有語言卻沒有文字。然而,同時期的中原華夏的文字體系早已完善,甚至可以說十分發達。在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日本最初將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日語中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表示。日本奈良時期的《日本書紀》和《古事記》用的就是這種「漢式和文」;到了平安時期,連朝廷的公文和官方文件,都是用漢式和文寫成的。
  • 想要廢除漢字?日本人就日語中漢字太多問題,吵起來了
    我們都知道,日文和漢字非常的相似。日本文字的早期來源主要是中國古時候的漢字,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後,有的古文字依然保持原有的樣子,但也有部分已經發生了改變。尤其是在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大量學習歐美的新科技,這其中接觸到的物理,化學,政治,哲學等學科用當時現有中國詞彙無法表達,於是日本人就造了很多新詞。也就是一些完全有別於中文層面所表達的意思的詞語。於是,這些漢字和日文中的自創字一起組成了現在的日文,並融入到日本人的生活中去。
  • 日語如果沒有漢字會怎樣,全民猜謎語嗎?
    學習日語的小夥伴都知道,日語裡面有很多漢字,日語基本上由漢字和假名組成。和漢語最大的區別是主謂賓語之前都有個平假名的助詞。網上曾經瘋傳日本將會廢除漢字,日本國民也在討論漢字真的可能嗎?不但知道怎麼念,也不知道到哪裡是一個詞的,有沒有?其實這句話寫成漢字是這樣的。「母はハハハって笑っている」。意思就一目了然了,媽媽在哈哈哈大笑。看到這裡你笑了嗎?
  • 日語中漢字的「吳音」是什麼?為何中國的吳語會傳到日本?
    吳,這似乎是中國的一個地名,對的,日語中所謂的吳音就是從中國的吳地傳過去的讀音,不過傳過去的時間很早,那還是西元五至六世紀,日本大和時代(中國南朝)時期的事情,當時南朝政治中心建康(南京)周圍吳語區的漢字讀音傳到了日本,所以這種漢字音就被稱為吳音。
  • 日語中的「漢字」在日本人眼中是什麼樣的存在?
    我們得先從「對漢字的認識」入手。對漢字的認識你會說,對漢字的認識根本用不上我來說三道四的,這個是我們每天都在接觸的「漢語」中最基礎的東西。那麼各位究竟有沒有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日本人和中國人在看同一個漢字的時候,腦海中思維順序和浮現的場景是不是一樣的呢?
  • 日語中有大量的漢字,但你知道日語假名與漢字的關係嗎?
    日語中的平假名與片假名是從中國漢字演變而來,是以漢字為基礎創造的表意文字。四五世紀時傳入前日本並沒有漢字。片假名是取漢字的偏旁部首而來的。日語中的漢字是公元六世紀自中國引進的文字。日語中大量使用漢字。日語中的全部漢字約有幾萬個之多,但是常用的則只有幾千個。1946年10月日本政府公布了「當用漢字表」,列入1850個漢字。1981年10月又公布了「常用漢字表」,列入1946個漢字。在教科書和官方文件中,一般只使用列入「常用漢字表」中的漢字。漢字雖源自中國,但歷經沿革,其讀法、語意有些已經跟原來的中文有了很大的出入。
  • 日本網民:漢字降低了日語的功能性,日本人應該繼續使用漢字嗎?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除了中國,日本也使用漢字。漢字引入日本後,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融入日本人生活,變得不可或缺。以前朝鮮半島和越南也是使用漢字的國家,但是他們都已經廢除漢字,只剩下日本還堅持在語言中使用漢字。日本歷史上也出現過廢除漢字的聲音,但是均未能成功。有日本網民發帖吐槽稱,「平假名裡面混用漢字,感覺降低了語言的功能性,日本人應該繼續使用漢字嗎?
  • 日本人喜歡漢字嗎?
    不管有沒有學習過日語,大家都知道日本人是使用漢字的,但是日本人也自己創造了一些中國人看不懂的假名(雖然是從漢字的邊旁部首演化出出來的),有網友說,日本人應該更加喜歡假名吧,畢竟漢字是從外國進來的,屬於「養子」,而假名是自己創造的,假名才是「親兒子」。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是的。
  • 日本「國字」趣說:漢字不夠用 就自己造字(圖)
    還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同樣一個字,日語原文和翻譯過來的漢文不是一個字,比如日本前首相小淵,日文中寫的是「小渕」(kobuti)。日本字不是都來自中國嗎?怎麼會有我們字典中沒有的字呢?  上面舉出的兩個字,一個是中國沒有而日本人自造的字,日本人稱之為「國字」,也叫做「和製漢字」、「和字」、「倭字」、「皇朝造字」;一個是中國原來的俗字,今稱異體字,幾百年中國都不用了,所以很多人倒以為是外國字了。那麼,同是怪字,哪些是日本「國字」,哪些不是,要說清楚,就不能不給日本「國字」捯捯根兒。
  • 【豆知識】那些日本人創造的漢字
    學過日語的朋友們一定會發現日語裡的漢字與中國漢字在書寫上有微小的差別。比如「筷子」一詞,日語裡寫作「箸」,比中國漢字「箸」(zhu,四聲)多了一個點。再比如「走路」,日語裡寫作「歩」,同樣比中國漢字「步」多了一點。
  • 日本漢字和中國漢字有什麼淵源
    「從公元4世紀漢字傳入日本到今天,漢字在日本列島使用了1700多年。但我們需要認識到,漢字在日本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生長出許多新的內容,它已經就是日本人自己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實際上不僅是日本漢字,整個傳入日本的中國古代文化都是如此。」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在談到由新經典近期推出的《日本的漢字》一書時如是說。
  • 中國漢字和日本漢字有什麼不一樣?
    早在距今1300多年前,日本人便開始以中國漢字為基礎,結合漢字造字的要素與原理,開始了國字的創造。之後,通過中日文化和貿易往來,日本國字也被傳到了中國。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很多自己的地區方言,專屬於方言的漢字讀音有趣,字形跳脫,卻也鮮少為人使用。
  • 為什麼日語中的假名沒有完全取代漢字?
    在我們今天的活動中,將和大家共同討論的是「為什麼日語中的假名沒有完全取代漢字?」。首先請允許我介紹一下坐在我身邊的這位嘉賓,我國偉大的教育學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立山老師(熱烈的掌聲,驚起蛙聲一片)餃子:立山老師,您好!立山:餃子好,手機前的各位同學大家好!(大家能聽到我的聲音嗎,能聽到的同學公屏打個1)餃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