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不是搞文字工作的,也不是搞日本這個古文研究的,甚至說日文字都不認識,我只知道幾個發音,啊這幾個發音中國人都知道是不是!所以你就單純憑這一點日語的這個基礎,這個基礎都談不上,皮毛都談不上!可是正因為我不是這個專業的,我還有一點優勢,那就是我作為一個外行的人,我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我感興趣的地方興許就是很多和我一樣並不是這個專業的朋友們在歷史在日本文字上感興趣而又看不懂的那一部分。他們要去借鑑一下別的國家的文字,這個聽起來似乎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一個事,但是也未必就那麼簡單。因為我們可以做一個未必恰當的比喻。這麼講,假如說你有一塊空地,和你有一個舊房子,然後我現在給你一個圖紙,你說是按照這個圖紙在空地上蓋更容易,還是按照我這個圖紙在一個舊房子上改更容易?
日本人當時在確定到底是自個創造文字,還是用人家文字的時候,就碰到了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說起來好像就這麼簡單,當然是我們重建一個容易了,因為你要改一個房子多難改,朋友們,可是你忽略了一個問題啊,那就是萬一咱們改的這個房子和你給的這個圖紙很接近呢,這個問題就來了!的確,當時的日本人,你說讓他自己創造文字不是不行,而改咱們國家的文字,主要是看中了兩點,一種是中國文字和日本的文字,它有共通的地方。意義的文字,都是我們說的是意思山水,這都是有直直接對應的這麼一個字,那麼還有一點就是我們不能否認的,就是當年日本人對於中華文化的這個崇拜。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來看當時的日本他們需要文字,他們一看隔壁大國有這麼大的一個國家的體量,然後又有那麼好的先進的文化,然後他們的文字用了好幾千年,我們正好缺這個,我們為什麼不能使用它的文字?就把咱們的文字就運用過去了。
有人說能不能不學英文,它也是見得著才行,那時候哪知道什麼英國呀,寮國都不知道。這就把咱們中國的文字拿過去了,但是他畢竟有問題,說這中國這文字我拿過來,我是不是要直接用,我把我日本原來這個發音都扔掉,這事可就毀了,這個工作量簡直是太大了,你得從娃娃抓起,那都不行,得多少代才能把自己的文字讀音都給換了呀!而且你這樣不就是讓日本整個的這個文化不就沒有了嘛,中國的當時的文化,只能說是拿來用。但是不拿不知道,拿了之後日本人發現壞了,中國字太難了,因為中國是有一音多意,一字多音,然後一音多字等等等等。他們拿過來以後才知道這玩意不好弄。中間這個過程就不給大家去贅述了,就說一點。
後來他們想到一個辦法,能夠相對恰當的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用漢字表示一個音,用他們當時的這個日語的音對應到相應的漢字上。比方說他們用一個漢字的這個夜晚的夜,這個字放在中國這表示的是傍晚,不是表示的是晚上,但是放在日語裡邊,雖然它也是漢字,可是這意思就和夜晚完全沒有關係,只是借了夜這個字的讀音罷了。裡邊找一些和他們這個夜相對應的這個讀音相近的,往起一拼,或者乾脆就是把這個字拿來,我原來我讀,因為不要了,我再給他個讀音,好多這樣的字,再往後來,隨著文明的不斷的進步,日本人也自己創造出了各種各樣輔助漢字,然後能夠讓日本人學得快,用得方便的方法。比方說平假名那就是把一些偏旁部首拿出來,單獨把它作為一個語音,然後你本身你不就要這個音嗎,日語用。
這個後來在唐代的時候,據說看到這個中國人的草書寫得真漂亮,我們也要借鑑一下就拿回來,於是就又借鑑到日語裡邊改成叫平假名。而這一切的故事基本上都是發生在中國的唐朝以後。現在我們說這個歷史不做好橫向對比嗎?有關於日本這個文字的出現,今天留下來的一些古籍,大概也就是在公元七世紀的末期非常晚了。我們唐代的時候,公元七世紀,那那就是公元600多年的時候,日本那時候才有最早的一篇,他們拿借鑑了中國漢字的文字,寫出來的文章是留在一個寺廟裡面,所以我們說當年隨著佛教的傳入傳出,真的是起到了一個傳播文化,包括文明交流的這麼一個作用,所以在日本最早的文字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