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假期中很多人都會選擇去國外旅遊,而與中國最相近的亞洲國家日本可以說是比較受歡迎的,而當中國人去日本旅遊的時候無論是站牌還是超市,入目的都是漢字,讓大家生出很多親切感,不過通過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漢子與我們熟悉的有些許不同,而近期蔣建強新出版的《漢字力》中說了很多關於漢字與日本的關係,講述了漢字對於日本文化的影響和內涵。
問:作為一種混合的語言,日語中的漢字承擔了什麼樣的作用,在日語的形成歷史中又佔有什麼地位。
答:因為日語是一種比較獨特的叫做孤立語的語系,而其中含有的除了漢字之外還有羅馬字和平片假名,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少見的文字組合,而作為日語中比較常見的漢字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缺少了漢字那麼這種語言就會被顛覆甚至不存在,而且其他的幾種組合都是從漢子演化而來的,所以漢字可以說是一種核心一樣的存在。
漢字最早傳入那裡之後在平安時代經歷了革命性的演變,可以說在那裡進行了本土化的改變和創新,從而變成了現在這種平片假名與漢字的組合形式的存在,而在歷史中江戶時代則讓日語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問:從社會的角度上來看混合的語言對文化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答:其實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就是男女有別,長幼有別,他們的語言注重含蓄,這些全部通過文字來表達出來,這與日本一直長期並存男權和母系社會有關係,這些表現在文化中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表述語系。而漢字之所以在那裡經歷了曲折的命運,是由於日本人天生的文化偏執導致的,他們一方面覺得文字是比較能夠傳達從古代而來的信息,但是又覺得這樣會與中國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內心會產生抵抗感,而在明治維新時代曾經有一段時間曾經想要用英語取代日語,不過在經過嘗試廢除失敗之後就沒有再進行這種去除漢字的活動了。
而漢字作為一種表意的文字,會讓人在看了第一眼之後就能迅速明白其中的大概含義,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文字能比漢字本身更加攜帶更多的含義。
而關於漢字的研究日本方面近幾十年來也不斷的推出了很多書,而漢字作為日本的一種外來文字在他們的文化中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替代的存在了,不過也有研究者覺得應該在以後還是要考慮進行去漢字化的活動,各種聲音和意見始終充斥著日本的文化界。
現在日語熱一直持續,除了中國人之外很多地球上其他的國家也在學習日語,但是只有中國人獨有優勢,對於歐洲人來說漢字始終是一道無法跨國的高牆,但或許也正是漢字的魅力吸引了如此多的人去學習日語。日本對漢字在改進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獨創性的有意思的地方,而漢字傳入日本已經經歷了超過1500年,不可能輕易的被放棄,但是面對本國勞動力減少大量引入外國僱傭人口的時候,漢字確實對現在的日本來說有著更多不同的挑戰。